登陆注册
3077300000004

第4章 除弊图强的大改革(1)

张居正改革,从万历元年开始到他去世为止,前后历经十年,改革的效果相当显著。

(一)加强中央集权

对于怎样挽救王朝统治危机,朝廷中有过各种议论和实践。嘉靖末年的首辅徐阶曾经提出“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主张,并在实践中裁减冗员、平反冤狱、广开言路等,一时颇得人心。然而这些努力对匡救弊政来说,毕竟只是小打小闹,所以时局的败坏一如既往。

高拱继任首辅后,则打出维护先帝的旗号,认为兴国之道在于“遍识人才”,应以治绩为赏罚官吏的根据,不必论其出身资格,于是起用了一批得力干将,使仕路好转。然而他也未能驾驭全局,很快败下阵来。

张居正深谋远虑,刚毅明断,早在嘉靖、隆庆年间就曾先后上疏《论时政疏》和《陈六事疏》,全面陈述时局的弊症,提出六条改进方案。

事业百废待兴,问题千头万绪,究竟先从哪里下手呢?当时明帝国的状况是,君令无威,法纪废弛。在这个改革的重要关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集权措施,加强各级机构对朝廷的向心力,改革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对于这种情况,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唯在正人心,明学术,使上知尊君亲上之义”,把各部、各省的大权归中央朝廷。强调“一方之本在抚按,天下之本在政府”。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调整官僚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整顿吏治。于是,改革就从这里发端。

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呈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即“考成法”,拉开了他全面整饬明帝国的序幕。

考成法中规定:内阁领导六科,六科监督部院,部院统属各省抚按,抚按控制基层的县令。这样,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机构,层层由内阁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以做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

在这个规定中,六科监督部院,均为明代旧制,只有内阁领导六科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是对明代中央体制的重大改革,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明代的吏制,也改变了明代的祖宗“旧制”。张居正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要实行内阁集权,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他只能如此,这是他尊重现实的选择。

明代内阁是朱元璋废相后,经长期酝酿后形成的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左丞相胡惟庸等,此后,罢中书省,废掉丞相,仿照古代六卿之制,政归六部,并严申: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如臣下有胆敢奏言丞相者,群臣要立即劾奏,将凡人凌迟,全家处死。这一祖训,对明代政治影响极大。朱元璋废黜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让六部直接归他负责,可谓权力高度集中了。可是这样一来,无人协助总理朝政,皇帝自然十分劳苦。朱元璋还可以清心寡欲,勤于政事,每天披星戴月,精心处理二百件公文奏疏和四百件军政要事。而他的子孙们却叫苦不迭,难以招架。于是成祖即位后,便让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品级较低的官员在文渊阁值班,文渊阁正式成为殿阁大学士入仕的场所,明代内阁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了。

这时的内阁并不是正式的中枢机构,内阁的大学士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顾问而已,地位也不高,官阶仅为正五品。而六部的尚书都是正二品,所以上朝排班时,大学士的班次都在尚书以下。六部的地位提高之后,六科遂成为监督六部活动的独立监察机关。凡是六部奏请皇帝之事,都必须先经过六科给事中审查,不当则驳回。他们的衙署设在午门外东、西朝房,所有的奏章必须经其手,虽然官阶在七品但权势不小。以六科来稽查六部,即以小官来监督大官,这是明代吏治的特点。

嘉靖、隆庆年间,内阁的地位有所上升,权势也有所提高,但碍于“祖训”,内阁首辅始终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内阁在参与机务方面当然也一直处于临时性、非法性的状态,没有明确地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所有改革措施一一落实,就必须拥有驾驭六科、六部的行政权力。以往的改革主要是通过争取皇帝的支持而获取权力支撑,而张居正所辅佐的恰好是个10岁的幼主,他还是一个孩子,完全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主观随意性更大。因此,为了更好抓住权力,就只能将他所置身的内阁变为合法的辅佐机构。

考成法中关于由内阁控制六科,由六科控制六部及都察院,再由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规定,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通过考成法,不仅内阁参与政务的地位合法了,而且权力也集中于内阁了。这样,内阁就成为整个国家的政治中枢,内阁首辅张居正也就成了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总指挥,改革也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有了权力,便可以推行改革了,但是如果没有充满活力的官僚机构,再完备的设想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民生,安民之要,唯在于核吏治”。也就是说,治国之道的核心问题是安抚民众,安抚民众的关键问题是整顿吏治。官风不正,任何政令都会流于形式、为了整顿吏治提高监察效率,张居正从监察入手。

考成法规定:中央六部和都察院各衙门,把拟办的公事一律登记造册,分别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一本留底;一本送六部的监察机构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考。无论大小事务,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路途的远近,严格定出处件。六科的账薄,上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看是否有超过期限没处理的,如果发现有拖延,则进行责任检查。这项规定实际上是明确了各巡抚、巡按等奏行事理,有延搁者,由部院检举;各部院注销文册时,有欺骗庇护行为者,由科臣检举;六科缴本注册时,有积溺事情或不法行为者,由阁臣检举的制度。这样一来,就从制度上防范了玩忽职守的现象。

对于官吏政绩的考察,除了各部、院平时掌握情况,做到按月考核,每岁总结外,还有京察。京察是对全国官吏全面的考核,规定每六年一次。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考察的对象是五品以下的各级官吏,四品以上的官员令其自我检查。考察时,吏部、都察院先通知各衙门将被考察的官员的事迹送到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根据官吏的现实表现,决定其职位升还是降。明王朝在明初是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到明中叶后,由于纲纪的松弛,监察制度失去了作用。张居正决定恢复监察制度,发挥监察官的职能。在中央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各衙门。在地方依当时省区,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政务。监察御史对于不称职的官吏,可以随时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吏,可以为其奏功。监察制度的恢复,使考成法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当然,在推行考成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阻力,但张居正一往无前,毫不动摇。他对于那些不尽职守,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官员都严加惩处。万历三年,查核到地方巡抚、抚按中,有五十人未完成之事共有二百七十三件。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抚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凛等人,都是因为未完成任务最多而受到停俸三个月的处罚。停俸,对于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名实不核的气氛中,这一惩处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万历四年七月,刑科给事中严用和稽查奏章,发现地方巡抚、巡按中有六十三人共未完成一百三十四事。为此,郭思极等人因未完成十一事以上,而被夺俸。万历五年十一月,户部员外郎贾实等四十八人因渎职而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三月,直隶州、县、卫、所等官共二十八人,未完成钱粮征收在七成以上者,受到降二级的处分,未完成二成以上者,给以停俸的处罚,并责令他们立刻追征完毕。由于信赏必罚,处理严肃,考成法的权威地位日益提高,张居正的号召力也随之而日益增强。

考成法的广泛推行,给腐败的官场中吹进了一股改革的清风。嘉靖以来那种因循怠慢、姑息偷安的吏风也有所改变。官员们对于朝廷的各项政令再也不敢置若罔闻、任意拖延了。令行禁止、唯恐违限、以事责人的风气开始形成,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使趋于瘫痪的国家机构复苏过来了。万历六年户科给事中石应岳说:“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著名史学家谈迁说:“江陵立考成法,一位制治之本。”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吏治风气的好转。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张居正不断更新官僚队伍,裁汰内外冗官,仅万历九年就一次裁汰一百六十九人,与此相应,广泛地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他驳斥“世无人才治”的悲观论调,认为“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不是没有人才,是没有正确的用人之道。要发现人才,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大力提倡“立贤无方,唯才是用”。对于宦官势力的干扰,也进行了坚决抵制。太监冯保既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同时又博得了慈圣太后的器重,权倾朝廷内外。就连神宗皇帝都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为“大伴”。张居正通过结好慈圣太后,巧妙地来抑制冯保的势力,限制他参与军政大务。张居正借宦官引诱神宗游乐事件,严惩了孙海、客用;罢斥司里太监孙德秀、温泰、周海等人。其他宦官,凡属安分守己的,照旧办事;凡是为非作恶的,一概罢除。经过整顿,宦官势力受到抑制,就连冯保本人也有所收敛了。张居正针对法纪废弛,君令无威的状况,把执法与尊君联系起来,以伸张法纪为中心进行整顿。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是破坏法纪、祸国殃民的大患,坚决予以打击。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罪行莫过于不忠和欺君,任何严厉的惩罚都可以加之于这种罪人,而且顺理成章,会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成。张居正正是充分利用这点,他把一切不法权贵看成是破坏法纪、祸国殃民的大患,毫不手软予以镇压。辽王在江陵一带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民愤极大,但地方官对他无可奈何。张居正秉公执法,据理力争,把辽王废为庶人。黔国公沐朝弼为非作歹屡触法纪,但朝中无人敢问,张居正不畏权势挺身而出,下令把沐朝弼押解至京城,立他的儿子袭爵。后来沐朝弼囚死于京城,一时人心大快。冯保的侄子冯邦宁依仗其叔父的权势,醉打衙卒、触犯刑律。张居正派人向冯保说明他侄子恶行的同时,此案令将马邦宁杖打四十,革职待罪。在发现人才或者使用官吏方面,张居正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实践中也能突破规定的格局,革新成规,亲自作出表率。他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处置边务,科举出身的张学颜主持清丈,被罢官的潘季驯治理黄河。尤其是破格提拔了一批官吏。在明代的官场中,对待人才一向是用人唯贤。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官僚集团内部的稳定。因为出身资格的差别是一种最明显的差别,按出身资格用人是一种最省事的办法。对于官吏而言,大家都按资格和年资循序渐进,总有希望从小官熬到大官。张居正的官吏改革,可见一斑。

(二)经济改革

良好的政治环境,为经济领域内的全方位改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经济改革是其改革的重点,在改革中他以开源节流作为指导思想,以达到增强国力,百姓安乐的目的,扭转“国匮民穷”的局面。

1.节省开支。早在青年时代,张居正对于财物管理就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利,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二十年后,当他要强国安民整顿财政之时,提倡节约费用,反对奢靡之风。张居正主张将两京(北京、南京)大小九卿及各属中的多余人员全部裁去,节省政府开支。明代财政开支的主要项目有俸禄、军饷、宫廷、国防、水利及赈济灾民。其中以官俸、兵饷所占的比例最大,按成化时户部尚书李敏的估计,当时官俸开支约占全年财政开支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明代武官实行世袭制。武官子孙经过考试,即可授予官职。当编制已满的时候,就不得不设立有职无权的带俸武职,从而造成武官人数的激增。这样,到距洪武仅百余年的正德年间,文物官员总数已经从明初的三万余人增加到十二万人以上。官多俸禄多,财政负担大大加重。隆庆年间,政治形势稍微有所好转,徐阶、高拱曾着手缩小编制。在此期间,裁减了四十九个职位,增加了二十一个职位。在隆庆的基础上,张居正对南京官职采取了虚其位而减其员的办法。万历初年,明朝和俺答的关系得到改善,军事活动相对减少。据此,张居正在清丈土地,进行赋役改革的同时,对国家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万历八年六月,裁减了山西、汉南等处的兵备副使,督粮左参议等十七个四品、五品的职位。根据明末清初谈迁的《国榷》的不完全统计,张居正执政期间共裁减了二百三十八个职位,增加了三十三个职位,净裁二百零五个职位,大大缩小了编制。万历初年,张居正裁减的冗员人数达到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冗官的清除,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节省了一大笔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另一方面,张居正敢于将节用的矛头指向皇家的奢侈之风。自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帝国后,财政制度就有了国家经费和宫廷经费的区别,但皇帝仍有权任意挪用国家经费,以供宫廷之需,也可以派宫廷机构侵夺行政机构的财政。于是,在财政上产生了国家行政系统和宫廷机构的矛盾,明朝也是如此。明朝宫廷财政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来自于户部掌握的国库,叫做太仓;其二来自于宫廷的田庄、店铺,叫做皇庄、皇店;其三直接取自州县,叫做上供、采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又目睹了元末皇室奢侈之风,所以一直强调节俭。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奢靡之风日渐盛行。宫廷开支大大超出正常的财政拨款,就只能强迫调拨国库里的存银。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国力民力却是有限的,为保住国力民力,国君必须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带头节省开支。张居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曾多次上疏劝说皇帝“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尽量减少宫中不必要的花费。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费尽心机,他借用宋仁宗不喜欢珠宝的故事劝导小皇帝说:“圣明的君主看重的是五谷而非珠玉,五谷养人,珠玉则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万历五年五月,内宫传旨要重修慈庆、慈宁两宫。张居正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上疏请求停止此项工程。

为了节省开支,张居正事事精打细算。明代皇帝对大臣赐宴,以示龙恩。但是一宴的费用,高达白银数百两。张居正上疏强求免去循例赐宴,并从自己做起,要求万历皇帝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设宴款待自己。在他执政期间,宫廷费降低了,减轻了国家财政和民众的负担。

同类推荐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中国文学大家

    中国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捉弄和珅

    捉弄和珅

    本书从古代典籍中精选晏子、东方朔、侯白、苏东坡、解缙、唐伯虎、刘墉、纪晓岚等二十五位中国古代机智人物的一百多篇趣闻逸事。作品隽永幽默,诙谐风趣,能够给读者带来艺术欣赏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忆难忘:诺在经年前

    忆难忘:诺在经年前

    青春的疼痛,在多年后再回首,恍然一帘轻梦。那青葱少年,已策马而去。忆当年,洛锦念,为了他舍去了那个年华里所有女孩应拥有的一切,与父母决裂。而他,欧南声,却在她最难堪时弃她而去,留她独自一人,独承那份岁月的伤痛。五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比如洛锦念,彼时已经在激烈的商场中游刃有余,手段狠绝,往往把对手挫得无翻身之日,只是再难得她一笑,单身了很多年。再比如欧南声,留洋回国,从五年前的欧氏的大少爷变成了现在的商业天才的执行总裁,世故圆滑,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心中一直有着一片无法绿化的沙漠,已经拥得美人在怀。相识,相知,相爱,分离到重逢,细数他们两个的爱恨纠葛,说一段关于青春年华里的那些疼痛的故事,倾听那岁月里的呢喃。
  • 英国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英国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据情报显示,卡西欧博士越狱后准备和英国的大毒枭进行一场交易。于是莱恩和卡奇、米娜一起来到了英国,开始了他们的英国冒险之旅。在旅途中他们还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发生了很多新奇有趣的故事。通过他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了解英国的地理、历史、名人、古迹、人文、科学和风俗习惯……
  • 我在回忆里等你

    我在回忆里等你

    他有穷困的童年,没有为爱痴狂的勇气,她有最灿烂的笑容,没有对残酷现实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和她,有最伤感的幸福,只期待在回忆的尽头相遇。从他成为她家养子的那一天起,他只会亦步亦趋,不会有哪怕一步的逾矩,却为了她,瞒天过海,偷尝爱神无意间洒落的丝丝甘甜,就算饮鸩止渴,也甘之若饴。而在那最最甜蜜的往昔啊,他却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他和她在一起,有一种孤零零的温暖,好像在失落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只有彼此,不可替代。而她却在最爱的时候离开,一去七年。时光不可倒流,所以最动人的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像游击队员那样做营销

    像游击队员那样做营销

    游击队员作战的神出鬼没、机智百变,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众多红色经典战例更是为人耳熟能详。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代社会,营销的成败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谋划能力。红色经典战例中,游击队所运用的智谋韬略和现代营销有着微妙联系,善加运用,一定会给现代营销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凰女逆天

    凰女逆天

    【已完结,放心阅读】推新书:【狂妃NO.1:尸皇逆宠小僵后】一朝重生异世大陆,她照样混得风生水起。灵宠异兽自己送上门,那她就勉强收了吧!打怪、升级、寻找身世之谜。她长相亦男亦女,一袭男装,美女为之倾倒,美男为之苦恼。他回到她身边之时,她身边花花草草多到碍眼。他霸气宣言“凰儿,今生你是跑不掉的。”“嗯,我不跑。”“真的?”“嗯,我不跑,我走。”“…………”
  • 丫头,你就是我的新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