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6800000002

第2章 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1)

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历经九代主人二百多年的不断扩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地主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庭院深深,融汇了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兼具北方的古朴粗犷和南方的清雅细腻,在朴实敦厚的齐鲁大地上彰显着灵活飞扬的荆楚之风。它是红遍大江南北的香港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的外景拍摄地,吸引着八方来客到此访古探幽,被人们赞誉为“中国民间小故宫”。

导读:

在山东栖霞一座神秘的清代庄园里,30年间发现了刻意埋藏的近万两白银。这巨额的财富从何而来,为何被藏在庄园的隐秘之处?庄园的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在这庭院深深的大宅门内,曾经上演过怎样动人心魄的传奇往事?

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

1996年8月的一天,在山东栖霞城北古镇都村的一座大宅院里,人们在一处看起来极为普通、满被藤蔓覆盖的石墙上耐心地搜索,他们在寻找什么,难道在这古老墙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东西吗?

秘藏万两白银的大宅院

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建成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封建地主庄园,它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历经九代主人的数次扩建,记录了一个家族七百多年来的浮沉往事;它的主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一度富甲胶东,名扬齐鲁;它被人们称为“牟氏庄园”。

说到山东栖霞这处历史悠久的大庄园,还要向上追溯到七百多年前。那是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科举诏令,于当年八月设科取士,从此便恢复了一度废止的科举制度,开始了明朝八股取士的历史。一位来自湖北公安的年轻人牟敬祖参加了明代开朝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且幸运地名列前茅。牟敬祖的先祖是元朝江陵元帅李黼,因为发动反元的黄羊起义失败,他的后代为了政治避难才改为牟姓。随着牟敬祖科考得中,并以岁贡身份远赴山东任栖霞主簿,沉寂多年的牟氏家族才终于得以扬眉吐气。

根据清版《栖霞县志》和《登州府志》的记载,我们得知牟敬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卸任后,在栖霞安家落户,并繁衍成族。他就是栖霞牟氏家族的第一世祖。牟氏子孙在异地生息繁衍,苦心经营,渐渐崛起于胶东,到第十代牟国珑时渐成当地望族。牟国珑在栖霞城北的古都镇挑选了一块“旺气之所在”的风水宝地,作为家族的聚居地,自雍正年间开始大兴土木,修筑居所,这就是牟氏庄园。

从公元1370年开始,直到废除科举制度,牟氏家族共出现了10名进士,18名举人,118名县官,22名州官,7名京官,可谓家世显赫,官运亨通。从这个家族走出来的官吏坚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观念,坚持以农为本,为政清廉自律。当年提起山东牟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优秀的牟氏后人活跃于海内外,在各行各业都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这样一个传奇家族居住了二百多年的庄园,是不折不扣的封建时代的大宅门,在这远离世人好奇目光的幽深庭院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幕或精彩绝伦、或秘而不宣的往事。它的悠久神秘和南北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的建筑奇观,曾经吸引了香港电视剧组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把它作为外景拍摄地。于是,从这里走出了一部令我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清宫演义——《戏说乾隆》。

时光流转,让我们回到1998年的夏天,看看人们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发现?

在庭院石墙上细心寻找的人们很快找到了一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普通青砖,轻轻晃动,才发现原来青砖是活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墙体中慢慢抽出,赫然发现青砖背后竟是一条深不见底的密道。把手伸入,会感觉到微微的凉风吹拂。兴奋的低语声在人群中响起:藏宝地!牟家藏宝的地方!

不错,这里就是牟氏家族曾经用来藏宝的密道。在那古老的时代,青砖后的密室曾经庇护过家族的财富和希望,却没能挽留住牟家昙花一现的辉煌过往。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园中发现牟家的藏宝地了,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这座神秘幽深的庄园里,工作人员曾先后6次发现了大量的银元宝,它们隐藏在庄园的各个角落里,而且极尽隐蔽,都是在对庄园进行仔细维修时无意间发现的。

据牟氏庄园前文物科科长李元章回忆说,早在1979年8月22日对庄园进行维修的时候, 就在园中日新堂北群房东面第二间挖出了一个瓷坛,在瓷坛中发现银元宝50枚,分为8个品种,合白银2962两。经银行鉴定,这批元宝的成色都在70%到90%之间。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所庄园里共发现银元宝二百多个,合计近万两白银。这里为何会隐藏着如此之多的财富,这是一处什么样的庄园?就让我们走进栖霞牟氏家族住地,一探究竟。

后人在大庄园里发现了这么多的财宝当然并非意外。牟氏家族是声名在外的名门望族,历经九代财富积累,逐渐修建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家族庄园。据初步测算,建起这座三组六院格局的“中国民间小故宫”,总共耗费白银48万两。而这只是牟氏家族的住宅,仅为家族产业的九牛一毛。

据《栖霞县志》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初,牟家有土地六万多亩,山林12万亩,年收入三百多万公斤粮食,一度成为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庄园主,家中藏有这么多的宝藏倒也不足为怪。

清代栖霞“大观园”

据说,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庄园采用砖木石结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有房屋四百八十多间 。整个庄园为三组六院式格局,即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六个大院,均呈四合院结构。庄园内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

六个大院多为七进院落,院内主体建筑均为两层阁楼。每个大院内自南向北依次是南群房、账房、客厅、“老爷楼”、“公子楼”、“小姐楼”和北群厢,东西两侧是造型同中有异的东西厢

这就是藏有白银万两的栖霞牟氏庄园房(有的厢房也是楼阁),这些建筑共同组成了六个相对独立的四合院。各大院之间有深邃幽静的更道相隔,更道既是更夫走的路,也是牟氏族人出入的通道。大院外围呈封闭状,内部布局则井然有序,规矩森严。

通观整个牟氏庄园的建筑格局,处处体现出了闭关自守的封闭性,造就了深邃森严的氛围。有道是“一入侯门深似海”,这牟家大院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一步入,不由得敛口噤声,处处留神,时时在意,生出几分忐忑不安。想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怕也难免生出寂寞之感。要是偏巧遇上大宅门内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不知道这金玉富贵的外表之下隐藏的究竟是怎样一番人生况味了。

庄园内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以群房、群巷为墙。一般说来,大宅院都以围墙来包围整个建筑群,但牟氏庄园却别出心裁,以群房、群巷为围墙,在我国北方民居中相当少见。整个庄园几进几出,环环相套,布局巧妙而不拘一格。

牟氏庄园的建筑风格之所以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得益于牟家世代传承的荆楚文化遗风。牟氏先人祖籍湖北,在这齐鲁之地扎根之后,不忘故土,常以荆楚文化精神勉励后人,在牟氏子孙的血液里自然隐藏了缘自故乡的洒脱不羁、灵活应变的文化因子。在修建庄园前,牟家曾数次派人南下,博采众家之长,意在将南北建筑之风融为一体,不拘泥于传统,并最终在实践中实现了这一初衷。庄园建成后,在西忠来大院的客厅正上方的醒目位置悬挂了一幅刻有“犹望公安”字样的牌匾,这是牟氏长者在告诫后人:湖北公安县生养了牟氏祖先,后代子孙要永怀故土,切不可忘本。

西忠来大院内的室内陈设颇具代表性。在三进大客厅内,正中的彩绘浮雕大匾 “犹望公安”下方垂挂着一大幅寿幛,这幅“寿”字湘绣据说是牟家主人为了过六十大寿,提前一年从湖南请来四位技艺精湛的绣女用一千多种颜色的丝线绣成的,那一年是1927年,所以绣了27朵颜色形状各异的牡丹。远看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寿”字湘绣,近看则是一株花繁叶茂的富贵牡丹,可谓巧夺天工。这幅湘绣作品是我国现存古代刺绣作品中相当难得的一件珍品。

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庄园建筑工艺有“三雕”、“六怪”、“九绝”的艺术特色。花园建筑,工艺独到,一道天然彩石砌成的宽两米长百余米的 “虎皮墙”,由能工巧匠以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堪称中国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牟氏庄园在建筑上的独具匠心之处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有独一无二的“三大怪”。一怪“穿堂门儿一线开”,即每个大院的客厅、堂屋都有前后门,而且全在一条线上,这便突破了栖霞农村“房门不得前后开”的老规矩;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在中国北方,睡热炕多在炕前设洞口,为的是随时添加草木燃料,但牟氏家族却别出心裁,把洞口设在寝室外,这样一来可以保持室内清洁,二是当仆人加燃料时不影响屋内主人的休息,三则可以防止室内火灾,可谓一举数得;三怪“烟囱立在山墙外”,纵观中国南北建筑,烟囱大都立于屋脊或檐坡上,但牟家总计近百个烟囱,却都用精致的石条托起,高高地从外墙伸出,且全以小方砖砌成,独立于墙体之外,如同小小楼阁,令人称奇。

庄园不仅建筑规模庞大,而且整个建筑群细部的装饰和建造极其精细。立于西忠来大门两侧与门枕连为一体的一对石鼓,由四位工匠花了三年的时间雕刻而成。这对石鼓高1.50米,石料系国内稀有的青黑色玄武岩,内含黄金,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石鼓上雕有体现“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姜太公钓鱼”等传统典故的7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就做工、构图和艺术造型方面而言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堪称石雕中的瑰宝。

在庄园里的一面石墙上,石头缝隙间插着的一枚枚铜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铜钱是做什么用的?它们为什么被镶嵌在坚固的墙壁中?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庄园初建时期的故事。

牟家主人为了激励工匠将石墙筑好,在每个工匠做工之前,都会发给一定数量的铜钱,如果把石墙砌得严丝合缝,达到了要求,那么每日发给的铜钱就作为奖励进了工匠的腰包;反之,如果石块间没能咬合,出现了缝隙,那么就把主人家发给的铜钱塞到墙里去堵缝隙。墙里的铜钱既是从做工不到位的工匠手里流出的财富,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警醒,时刻提示着工人们用心劳作,不可偷懒。重赏之下,谁不心动!工匠们各显其能,精益求精,单是为了这日日数量不菲的赏赐也不敢稍有懈怠。牟家这样的做法既有效地保证了建筑的高质量高水平,又显示了自家的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庄园里的石墙,石头之间从不用灰粘合,纯以石头边缘相对而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二百多年来历经风雨侵蚀而坚固如初,显示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牟氏庄园不仅注重建筑特色,而且非常注重环境的美化,园内遍植名花异草,形成了藤萝攀墙,翠竹掩窗,群芳争艳,淡青浓紫的盛景。进入庄园,如同游历苏州园林,闲步徜徉,一步一景,这种精心的设计多少冲淡了大院里肃穆深沉的气氛。

牟氏庄园的民俗文化沉积丰厚,陈列的物品客观地记录了牟氏家族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轨迹,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生产关系。胶东民俗文化也以庄园为载体,体现出了自身的优越性、多样性和传承性。今日来到牟氏庄园,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以胶东半岛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农业生产习俗、家族风俗、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等古老的民风民俗。从这一点来说,牟氏庄园不愧为清代社会生活图景的“大观园”。

风云变幻家族史

据庄园工作人员介绍,像中国大部分的大型私家宅院一样,牟氏庄园是历经九代主人二百多年的不断扩建,才拥有了今天的规模,总计耗费了牟家四十多万两白银。庄园不断扩建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牟氏先人牟敬祖出仕山东,卸任后即于当地为农。此后,二世到七世,牟家人丁稀微,家族社会地位每况愈下,长期遭受豪强欺凌,又世代备受贫穷煎熬,于是产生了读书取仕的想法,开始“延明师课诸子”。七世牟时俊育有八子,决心教子读书做官。他给儿子们立下规矩:“邻舍日演一台戏,尔曹每课三篇文。”他的第五子牟道行不负厚望,24岁中举人,出任河南府宜阳知县,成为继牟敬祖之后牟家第二个做官的人。从此,牟家开始人丁兴盛,得意于仕途。

第九世牟镗又生八子,但是夫妻双双早亡。夫妻二人去世时,幼子牟国珑年仅8岁。已经中了进士的长子牟国 ,毅然放弃仕途,终生主持家政,教育兄弟自强不息。第二子为廪生,也主动放弃功名,为兄弟们授课。当时正值栖霞的于七领导反清起义,牟氏兄弟八人被清政府误捕到省城济南提刑按察使司监狱,蒙冤三年,一人死于狱中。七兄弟在狱中苦读不止,书声响彻囹圄,感动狱吏,最后被无罪释放。牟氏兄弟七人最终全部考取功名,一家出了两名进士,两名廪生,两名增生,一名岁贡,自此传为美谈。

同类推荐
  •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真的,“回报” 是幸福的。她让我们感到自我价值的丰富,人性光芒的闪烁,人生经历的厚重。我们生活得快乐健康或许是父母对我们的最大希望,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热门推荐
  • 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下)

    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下)

    本书讲述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在发动珍珠港事变后,为彻底打败美国海军,发动了中途岛海战,结果阴差阳错,由于指挥失误,遭到惨败,从而使太平洋战场遭到逆转的过程。本书对海战原因、经过及最终结局均作了细致描写。
  • 我心永恒

    我心永恒

    民国名人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一代,其婚恋故事更是长久以来后人关注探索的焦点。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自然流露出学识趣味的情书,这些文字便成为一份岁月的动人遗赠。名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在其中得到了最至情至性的展现。
  • 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

    同名电影《何以笙箫默》由黄晓明、杨幂联袂主演!快餐时代的爱情,似乎你我四目相对,瞬间就能干柴烈火,转眼又相忘于江湖,彼此干干净净再无瓜葛。谁还记得遥远的《诗经》里,还写下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传说,谁又能想见,这样简单干净,一眼便是万年的爱情,真的在何以琛和赵默笙身上发生了。
  • 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一场梦醒,让她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是与金钱和地位分不开的;一场夏雨的洗礼,让她得到一个梦想成真的媒介,有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资本和动力;一次小小的易容拍卖,让她的家庭生活连迈几个台阶,也埋下了隐患;一场美丽的邂逅,让她得到了幸福的跨国姻缘;一次惊心的噩梦,让她进一步了解了生命和幸福的真谛。真心的付出,诚心的奉献,真挚的感恩,让她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成就了美满的人生,收获了亲情、爱情、友情的所有幸福,让她做到了左手空间,右手幸福!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杰出男子汉青春讲义

    杰出男子汉青春讲义

    男子汉们,也许你正在独自面临这个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也许你正在面临人生重大的选择,也许你正苦于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这12堂人生必修课让你体会到希望、自信、快乐和坚强……增长才干,找回曾失去的自信,告别平庸,告别人生的茫然。
  • 旧山河

    旧山河

    刀尔登颠倒看历史,刁钻说古人;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本书是刀尔登的历史文化随笔集,以另类的視角和犀利的笔触,重写历史中的各色人物和轶事。刀尔登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在平民看来,顺康年间,除了头顶上多根辫子,生活和从前,也没很大的不同,风俗依旧,人伦依旧,豆腐也还是原来的味道”。“土财主派儿子去念书做官,白胖胖的一个孩子出去,回来已变成儒士”。 “家里有鬼,山上有神,哪个也得罪不起,所以进庙烧香,入观求签,还有几百个杂神,都得磕头,宜乎古人之半月板容易受伤也。”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的病人,发现这些病人大多数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开门见山。 因此,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是面对心病,如果人们能以正确的心态支认识它,对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中西方的经验也表明,一 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指解心理障碍。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名著。全书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眼光,从10月开学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学年结束,共写了100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