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6700000004

第4章 求知:人生永恒的主题

1.有知识,无所谓

强者是什么意思?就是有用的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本事的人,有各种各样能力的人。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曼·罗兰说过,和书在一起的人,永远不必叹气。这话有道理,也有点小漏洞——中国历史上就很有一批和书在一起却从来不读书的人。

宋朝时,有个不学无术的人想拜见某县县官,谋个差事。为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县官的随从,打听县官有哪些爱好。他问:“不知县令大人平时都有什么爱好?”

随从告诉他:“大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读书。我经常看到他手捧《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有几次甚至误了吃饭。”

那人心中暗喜——家里就有一本父亲传下来的《公羊传》!虽然自己从未读过,但那毕竟是《公羊传》啊!县令大人一定会看在《公羊传》的面子上有所照顾的。这样想着,他便去入见县官,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请求。

县令便问:“你平时都读书吗?我这里正缺一个书记……”

“读,小人每天都读书,尤其喜欢读《公羊传》。”那人讨好地回答道。

“哦!”县官一听大喜,终于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了,于是高兴地问他:“那么我问你,是谁杀了陈佗?”(陈陀即春秋时期的陈厉公,死于公元前706年,《公羊传》中只说陈佗到蔡国淫乱时被蔡国人杀死,但没有交待具体是谁,只有《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陈陀是被陈桓公的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和蔡人一起杀死的。)

如此复杂,这个人又怎么知道是谁杀死了陈佗呢?他琢磨了半天,忽然想道:莫非县令问的是本县的一起人命案?哎呀!县令该不是在怀疑我吧?但他又不敢肯定,只得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曾杀过人,对于陈佗被杀之事一无所知,请大人明察!”

县官先是一愣,继尔明白了,这家伙根本就没有读过《公羊传》,所以才回答得如此荒唐,还把本官“忽悠”了一通,我且吓吓他。于是县官故意戏弄他说:“既然你说你没杀陈佗,那你倒说说,他是谁杀的?”

这人一听县官还往下追问,更加惶恐,当即吓得跑出了县衙。路上遇见一个熟人,熟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惊慌,他说:“说不得,说不得。我刚才一见县太爷,他就向我追问杀人的事,我再也不敢来了。我准备逃到深山老林里去,碰到天下大赦时再回来。”说完,惊惶失措得跑了。

这个笑话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书不是用来“收藏”的,书是用来读的。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不乏爱书如命、求知若渴的人,但同样也不乏附庸风雅,拥有大批藏书却从不读书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命运的垂青。不懂装懂,只会像故事中的人一样贻笑大方。

苏东坡曾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这句诗源于一个典故:秦末,项羽随叔父项梁读书,不几日便弃文学武,因为“读书不过记记姓名而已”,但改学剑术没几天,项羽再次表示“学剑不过一人敌”,用处不大,遂改学“万人敌”,也就是兵法。

项羽是个粗人、匹夫加杀人狂——这是学术界的定论。但他有没有忧患过呢?当他被围垓下,听着四面楚歌,看着虞姬伏剑当场时,想必是忧患的。可见,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免不了忧患。

苏东坡之所以这么说,多半与他那狷狂不羁的性格有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道德高尚却缺乏灵活性的苏东坡,即使是个普通百姓,恐怕也不免得罪人。当他把这种性格带到官场时,忧患自然随之而来。

因此,人生识字忧患始并不适用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说,非但不是忧患始,还是幸福始、成功始、快乐始。在关键时刻,知识还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的保命符。

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在《智囊补》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江南,沿海有位姓夏的书生有一次被倭寇抓住,倭寇首领审问夏生:“你都会干什么?”夏生说:“会作诗。”巧的很,这个日本浪人听说他会作诗,居然很高兴,非但没有杀夏生,还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每天作诗唱和。就这样,夏生捡回一条命。过了一段时间,夏生与倭寇的“友谊”已深,便向倭寇婉转地提出回家的要求,倭寇不但答应他的请求,还送他许多财物。夏生回乡后,还曾对人们说,那个倭寇首领也会作诗,并且不乏“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的佳句。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可谓多矣。我们看历史,尤其是看与战争有关的历史时,往往产生这样的感触:老百姓最倒霉。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境:一个人,虽逢乱世,但因为有知识、有才学、有本事,不仅不必像普通百姓一样动辄被逃难、被拉夫、被炮灰等等,还往往成为各大势力礼聘、争取的对象,赢得生前身后名者也比比皆是。比如诸葛亮,若不是因为才学过人,刘备会三顾茅庐?

知识未必总能为我们保驾护航,有时,知识也的确招人妒,讨人嫌,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但有知识的人受文化熏陶日久,即使身处险境,刀斧加身,也往往能乐天知命,看破生死,守住大义和底线,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就是如此。所以,有知识的人虽然未必比好命,但有知识的人永远不会惊慌,用今天的流行语说那就是——有知识,无所谓。

2.知识就是财富

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刘俊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财富”。

怎样才能变得富有呢?

宋真宗早就在《劝学篇》中告诉我们了:“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千百年来,这首打油诗迷醉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启示”他们,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绝佳出路。而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而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人生价值说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如果说古代的学子们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才去读书,那么当今的学子们至少有一大半是为了“学而优则富”。不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别太功利化就行。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古代,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财富,而且往往意味着大宗的财富。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上,除非像海瑞那样,甘心受穷,其他有功名的读书人衣食无忧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们着重谈谈当今时代的一些“读书人”。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创新精神。新东方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其次是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无穷动力。基于此,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都是我面试。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回答只读了几十本,那我肯定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而我的班长王强,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平均每天一本。有人会问,读完书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好比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实在不行来不及读,你可以到书店看着那些书,记着那些名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昔日亚洲首富孙正义也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孙正义是韩裔日本人,23岁那年,他得了肝病,此后在医院整整住了两年,期间他一共阅读了将近4000本书籍,平均每天5本。读完这些书后,孙正义解开了自己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那就是要想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一出院,孙正义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开业那天,全公司只有两名员工,孙正义站在一个装满苹果的箱子上面跟他们介绍说:“我叫孙正义。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100兆日元!”两个员工听得目瞪口呆,听完后立即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店老板疯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

后来,在网络经济升温时,孙正义果然实现了自己当年在苹果箱上的誓言,他的财富一度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其实,既然是在普通人中间,读书与不读书,对收入的影响也很明显。去年春节,我问一个接连三年没回家过年的小伙子:“光忙着赚钱了吧?连回家过年都没时间。”他笑笑说:“哪里,我是没赚到钱,回不起!”我还没来得及夸他谦虚呢,小伙子的母亲插话了:“要是我我也没脸回来,看看人家小二,去年给他妈赚了八万,今年拿回来十万,还领回个漂亮媳妇……”这实在是一种缺乏技巧的插话,因此这位不懂得语言艺术的母亲当即遭到儿子的有力回击:“我是不如小二,你能跟人家小二她妈比吗?我上学时不比小二差!是你,刚念完初中就不让我上了!人家小二他妈,卖血都让小二上学!今天看见人家挣得多了,早干什么去了?你活该!”

我们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是在批评那些当年不懂得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无知父母,并为他们今日过得不太如意的儿女们开脱吗?不是。还是那句话:遇到一个无奈或者愚昧的父母,那不是你的错,但你若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于父母,那肯定是你的不对。对一个想学习的人来说,什么时候都不晚。当然,对于已将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教训为教训,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不要亏在教育上,别让孩子重覆我们的路!因为知识就是财富,而且是一生甚至几代人的财富!

3.学习——思考——实践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可能认为,是具有某一专业的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但美国人会认为,是善于思索,能独创新知。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

东汉人邯郸淳被后人称为“笑林始祖”,他的《笑林》一书中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和幽默趣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年秋天,有个穷书呆子意外地看到一本古书上讲,鸣蝉藏身的树叶可以隐身,于是他便兴冲冲地找来了一枚“隐身叶”,可由于太兴奋,回家路上,他一不小心,树叶脱手,混在了众多落叶里,他便把地上所有的叶子收集在一起,然后回到家,拿起一枚树叶,遮在自己身前,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说:“看得见。”他便换一片,接着问:“这次看得见我吗?”如此反复,妻子不耐烦了,说:“看不见!”他高兴极了,就用树叶遮住眼睛去集市上偷东西。结果当场被人捉住,扭送至县衙。县官审问时,他老老实实地交待了原委,县官听了哈哈大笑,一高兴就把他放了。

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傻人,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社会上都不乏类似的书呆子。那么,我们之前说的——知识就是财富——对他们适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别说书呆子不适用,但凡不机灵一点儿都不行。对“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我们不能片面理解,无知与贫穷、愚昧固然距离不远,但若说一个能背诵百科全书的人就拥有一切的话,显然也是十分荒谬的,除非他去参加有奖知识竞赛,否则知识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知识与财富之间,离不开必要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书呆子来说则是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擅长讽刺人的西方人干脆将这类人称之为“两脚书橱”。

一句话,光有知识还不行,还得有智慧。

著名学者殷旵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从字形上看,‘知’字的左边是‘矢’字,在古代是指箭。右边是一个‘口’字,相当于一个靶心……射箭最起码是不能脱靶。左边一支箭,右边一个靶子,这就是‘知’,知识来之不易,其原因就是必须中靶,射准,射中靶心,瞄准目标(的)了才能放箭……关于‘知’,就是知识的积累,有‘知’就有‘识’。你知道了这个东西,必须还要去认识。认识就是分辨、理解,然后再上升为理论,就是真理。”

“从‘智’的字形上看,知识(知)的日积月累(日)就成为‘智’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日’很重要,看重每一天,每天都要增长知识,每天都要增益,这样就成了‘智’。你的智商怎么来的?是离不开每一天的,你的智力、智慧、智能都离不开这每一天……”

“‘知者’与‘智者’是有区别的。‘知者’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二而不知其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这样’,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而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而‘智者’就不同了,‘智者’第一能‘知其所以然’;第二能把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从书本上学到的,自己观察得到的,别处听来的,或是自己思考来的等等,都能融会贯通。不会贯通是不行的,这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串不起来,A是A,B是B,C是C,不能串成一体,变成一个立体的、新的知识,这就是死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是活知识;第三是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明就是知。所以必须了解自己,那样就不会自满,老实想到自己的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应该天天精进,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第四个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对一些事物要怎样正确地理解它,怎样正确地分析它,这就是智者所俱备的几个特点,它与知者是有区别的,是‘知’的升华。”

遗憾的是,人类社会总是一“智”难求,把书上的知识提炼为工作、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是少数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生活中更多的读书人却只能成为书呆子或者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的知识、最棒的知识尤其是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大多是书本上甚至从别人身上也学不到的。有着世界华人第一狂人的严介和说过:“能够学习知识的是三流人;能够在读书看报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是二流人,因为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能够在生活中无中生有、创造知识的人,才是一等人。一流的企业家讲理念,三流五流的讲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拘泥于书本,停滞在校园,温习在家里的书房,原来都是幼儿园的东西。在风雨中的飘摇,生与死的考验中,没有倒下,生存下来,这才是真知识……”

总之,成功不是简单地看几本书就能拥有的,只有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启迪思维,生发智慧,最终生发出成功。或者说,有智慧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同类推荐
  •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如果你想成为富人,便要研究富人,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富人的原因,因此你需要放眼看天下的富人,去获悉他们成功致富的秘密。《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一书集结了众多富人的理财宝典,以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诠释理财的妙处,全面解析富人由穷到富或者由富到更富的秘密。
  •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员工励志版)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员工励志版)

    转型时期的智慧全书,危机年代的成功宝典。困难面前,信心就是力量,展望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心暖则经济暖”,企业发展不怕金融危机,就怕信心危机。信心是带我们走出困境,迈向成功的力量。
  •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诸多办事智慧的精华,从魅力征服、礼仪为先、因人而异、善借外力、洞悉人心、巧言胜师、示人以弱、把握分寸、以进为退、方圆有度、处变不惊、转换思路等12个方面对如何办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透析,并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案例介绍了那些会办事的聪明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最终达成了目的的。通过《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读者可以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把握办事的分寸、火候、分量、次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轻轻松松把事情办好。
  •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经理人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外企业概莫能外。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成功交流和沟通的经理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扩展其人际关系。因为人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所以这样的经理人会在人气上占据绝对优势。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要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合同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因此,经理人一定要掌握良好的交际方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成功者。经理人有没有水平,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在说话上。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幸福、快乐、富有,有的人却一直生活在烦恼和贫困之中呢?心态是我们真正的主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本书告诉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远离消极的心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一切险阻,改变人生的现状,创造崭新的生活,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本书从心态的重性开始,分别探讨心态与职业,心态与人际交往,形象与心态,心态与健康……包罗万象,而又深入具体地分析了心态的特征以及影响,是一本参透人生哲理,把握心态脉络的智慧之书,希望能助你揭开心态的神秘面纱,洞悉人性的弱点,调整自我,改善自我,走出心态的误区,踏上成功之路。
热门推荐
  • 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本书告诉您◆如何把握衰退与繁荣的节奏:当一场大萧条几乎无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艰难时世不过是我们为下一轮经济的崛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智者永远懂得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什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切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可任何人都没有必要染上危机恐惧症。那些无处不在的消息,伴随着你在股市、基市里的钱大幅缩水,职业前景变得若明若暗,于是心中的恐惧不断扩大,心情变得越发糟糕。◆怎样在熊市中潜伏。在牛市中爆发:没有经历过大的牛熊转换的投资者很难真正成熟起来,投资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绝对超出大部分新股民的想象。
  • 一半,一半

    一半,一半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记事本成功法

    记事本成功法

    最简单的工具往往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像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经汴学家科特勒等大人物都有用记事本的习惯。你希望像他们一样成功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合理使用你的记事本吧!
  • 小地主

    小地主

    2019,胖子新书《大田园》在起点中文网发布,回归乡土,好好种田,大伙多多支持!回忆过去那点事,其实就是这个味。
  • 醉是红颜梦

    醉是红颜梦

    为了躲避某男,她一不小心落入水中意外穿了,得了个疼爱自己的一家人,正在乐不可支的时候被告知要被送入自己最不想去的后宫,这难道是天要亡她吗?看现代小女人如何在古代寻找自己的归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变身女学霸

    变身女学霸

    最美学霸女神的故事。-----------新书《诸天最强女主》火热连载中,可移步一观。新书书友群:1040376106
  •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本书简·奥斯汀的两部代表作组成。《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一个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达西因为行为傲慢,造成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他一直怀有偏见,这也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磨难重重。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当时乡村社会的中产阶级普遍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价值观。《理智与情感》以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为主人公,讲述了姐妹两人的爱情经历。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姐姐埃莉诺的理智与沉稳,妹妹玛丽安的热情与感性。从而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的世俗人情和婚恋的价值取向。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八戒自传

    八戒自传

    自从高老庄一役,俺被那死猴子用计收降,这色戒以后是不能再犯了。虽整天面对唐僧那头呆鹅和不开壳的沙师弟就让人烦闷,但是西行路上偶尔遇见了一些女菩萨,俺倒也可揩些油水,可毕竟不如当妖精时自在,真是气煞俺老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