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3000000004

第4章 中学和大学(1)

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

--弗洛伊德

(一)

由于弗洛伊德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幼年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9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进入施帕尔中学学习,这要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

当时的德国和奥地利的中学都是8年制,在这一时期,不仅要完成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要修完大学预科的基本课程。从中学入学到毕业,弗洛伊德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常常都名列前茅。正如他后来在《自传》中所说的:

“在中学里,我在班上连续7年都名列前茅,并曾经享受过一些特别的优待,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免试通过。”

在中学阶段,弗洛伊德接受的完全是严格的古典文化教育。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扎实学习使他开阔了眼界,让他看到了古代的世界,因而也让他对考古学发生了兴趣。他还具有以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复杂观念的能力,其他同学大多都难以望其项背。

弗洛伊德还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这是由他在11岁时从学校获得的奖品《动物的生命史》一书引发的。后来,他经常到城郊的森林中散步,去那里搜集一些植物和花卉的标本带回来。

同其他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弗洛伊德也被各种军事冒险所吸引。男孩子们不论学习好坏,都喜欢玩军人的游戏,弗洛伊德也不例外。他最早读的书中,有一本是法国作家迪亚尔的《帝国和执行官的历史》。许多年后,他还记得他是怎样在木头步兵背上贴上标签,然后在上面写着拿破仑手下大将的名字。拿破仑是他早年时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将拿破仑的英雄事迹背诵得滚瓜烂熟。

在中学阶段,弗洛伊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习,这为他以后的科学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不仅努力学好学校开设的课程,他还千方百计地以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线索,广泛地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这些书籍的知识涉及到历史、文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多门学科。

在阅读这些学科内容时,弗洛伊德总是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喜欢从那些好像没希望解决的难题中找到突破口,然后按照问题本身固有的逻辑去分析,直至条理清晰,问题得到解决。

可以说,弗洛伊德从小就很善于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喜欢创造问题本身所没有的、有利于解题的条件,然后借助于这些条件,使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学校里,弗洛伊德从来不把读书和思考看成负担,他不但把读书和学习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善于逐步总结和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家里,他还经常辅导妹妹们的功课,指导她们学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他的妹妹安娜在15岁时要阅读巴尔扎克和大仲马的小说,弗洛伊德劝她不要那么早看一些不适宜的书籍。尽管这种劝说不一定正确,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小时候学习方法的认识,那就是集中精力,打好基础。

在学习中,弗洛伊德还善于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有时甚至会为书中的一个问题与同学激烈地争吵起来。在妹妹安娜的记忆中,哥哥带回来的男孩子都是喜欢切磋功课的朋友而非玩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少年弗洛伊德是一个用功、执着、决心想要成功的男孩子。

弗洛伊德还十分喜欢歌德的作品。歌德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对他的性格和思想影响很大。例如,歌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谁要做出大事,

就必须聚精会神,

在限制中才显露出能手,

只有法则才能够让我们自由。

……

这铿锵有力的诗句,对弗洛伊德发奋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产生了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还特别推崇莎士比亚。当他8岁时,他就开始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将其中一些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背得滚瓜烂熟。他十分喜欢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那些精湛的语言表达和对事物及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弗洛伊德已经14岁。他对这场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密切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据他的妹妹安娜说,在战争期间,弗洛伊德的书桌上一直摊着一张战场地图,他还用小旗作标志表示战争的进展情况。

弗洛伊德还经常激动地向妹妹们讲述战争的情况,以及军队一举一动的重要性,并说明各场战斗的意义。他幻想着自己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将军。

但后来,弗洛伊德的这个愿望慢慢消失了;尤其是在23岁参军一年后,弗洛伊德简直完全失去了从军的兴趣,转而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

从1860年一家人迁往维也纳起,弗洛伊德的生活也开始走出狭小的天地。这主要从两方面说起:

一方面,弗洛伊德一家在到达维也纳后,开始生活在欧洲的中心。虽然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繁华,但维也纳作为欧洲的政治、交通和文化的中心,还是让弗洛伊德的眼界大大地开扩了。同原来偏僻的弗莱堡相比,这里可以及时地看到和听到发生在世界上,特别是欧洲各国的重大事件。此时的弗洛伊德虽然还只是一名少年,但他在智力和文化知识方面的过人水平让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脉搏。因此,这里显然也成为他进一步成长的最好出发点。

另一方面,从1860年起到1873年弗洛伊德毕业于大学预科为止,恰好是世界历史和欧洲历史,尤其是德意志历史发生突变的时期。发生在这十几年间的政治事件、经济改革及科学发展等,一个接一个地震荡着弗洛伊德平静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精神鼓舞力量,从而推动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也成为弗洛伊德未来发展的精神源泉。

1872年,16岁的弗洛伊德已经是一个风度翩翩、神采飞扬的美少年了。除了浓黑的头发和明亮晶莹的大眼睛外,他还有着充分自信的表情。

这年,弗洛伊德花了一年的时间苦读,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他最初选择的科系是法律,主要因为它能够开启通往政界的大门,那是一个犹太人可能发挥影响力的少数场所之一。当时,与弗洛伊德来往密切的高年级同学海因里希·布劳恩是个打算涉足政界、在政坛上一展身手的年轻人。

日后,布劳恩果然成为德国最着名的社会主义者之一。布劳恩去世后,在给其遗孀的信中,弗洛伊德描述了当年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布劳恩对他的影响:

在大学预科期间,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下课后的所有时间我们都是一起度过的……那时,我们并不能分清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方法。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不对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愿意与他一起工作,我决不能丢开他。在他的影响下,我那时也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法律。

但是,在1873年初,弗洛伊德就改变了他最初的打算。原因是他听了一次演讲,演讲人朗诵了一小段歌德所写的《谈大自然》的诗,让弗洛伊德最终下定决心放弃法律,转而选择到医学院注册学习。

不过,弗洛伊德所决定的放弃法律选择了自然科学,而不是医学。因为此后,弗洛伊德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说过他并不是很喜欢医学:

“不论在彼时,还是在此后,我从未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过特别的兴趣。”

不过,这位少年后来却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医生,这与他最初的想法显然是不太一致的。

从法律一下子转学自然科学,弗洛伊德的行为被后人解释为从管辖人类转移到控制大自然。此外,或许他还有别的考虑,比如他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否足以将“似黄金的西格”引导到需要很多金钱支持的法律界呢?那些一板一眼的法律辩论真的很吸引人吗?等等。

(三)

在进入大学之前,需要先通过入学考试。通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弗洛伊德以极高的分数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1873年秋,刚刚满17岁的弗洛伊德踏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按照通常的标准,弗洛伊德似乎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学生,这从他比别人迟3年,直到1881年25岁时才从医学院毕业这一点或许可见一斑。

之所以在大学滞留时间这么长,主要由于弗洛伊德在学习期间心无旁骛的态度有关。在步入大学以后,弗洛伊德并没有改变他淡漠医学的初衷,仍然兴趣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

同类推荐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 华盛顿大传

    华盛顿大传

    美国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以自己真实的笔触,历经数年创作出了《华盛顿传》。这本书的内容详尽、文笔朴实,全面而又清晰地将美国国父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它还贯注着作者伴随美国76年的人生体验,所以它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伟大而又光荣的“美国建国史”。
  • 雍正的智慧

    雍正的智慧

    公元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伴随着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婴诞生在皇宫中。康熙皇帝给他的这第十一个儿子取名叫“胤禛”,在这名字里面“胤”字代表他们兄弟的排行。而这“禛”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是“以真受福”,康熙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祖宗真诚,并以此得到福祉。同时也希望这个儿子能健康成长,因为虽然之前康熙皇帝有十个儿子,但不幸的是这些男孩中有不少幼年夭折,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胤裎、允礽和胤祁三人,所以这样算下来,这个婴儿就成了康熙的第四个皇子。它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雍正,一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的皇帝。
  • 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胡兰成、桑弧与赖雅,谁是张爱玲一生挚爱? 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柯灵、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三毛、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闫红眼毒心静,笔下有理也有情,腾挪自如地刻画民国女子的缠绵情事之余,也大刀阔斧地书写了时代边缘的落叶长风。与其说她用文字去写张爱玲,不如说她用文字去演张爱玲。
热门推荐
  • 妈咪,伦家很帅哦!

    妈咪,伦家很帅哦!

    林韶寒曾经对她说过,“你是我一生的至爱!”但却就在那一天全都变了,他宛若地狱的修罗般,丢出了一把钱扔在了她的身上,“请问江小姐,这些钱够吗?”五年后,她带着自己的龙凤宝宝归来,只为自己的女儿,不为他。他再度出现,是他却亦不是他。他与‘他’虽然有着一模一样的脸,但她深知这完全是两个人。无论是‘他’还是现在的他,她都不想再招惹,可是为什么他就是不肯放过她。…………【男宝贝:林轩宇篇】“妈咪,他分明就是我们的爹地嘛!”“林轩宇,他是你小叔叔,林韶祁!你爹地叫林韶寒!”“可是他就是我们的爹地啊!”臭爹地,你又伤害了我们的妈咪,我决对不会让你再伤害她!我会让你永远都后悔!哼!我们走着瞧吧!【女宝贝:林思涵篇】“小叔叔,你相信一见钟情吗?”“相信!”“那小叔叔可不可以等我长大后就娶我做你的老婆?”“林思涵!你是猪头吗?小叔叔和你是不能结婚的!”林轩宇冷冷的瞪着又犯花痴的妹妹,奶声奶气的咆哮道。
  • 混沌灵修

    混沌灵修

    诞龙镇上的一个普通的少年,被误断为不能修炼星力,却是身怀天赋异禀。在一次的奇遇当中,得知自身的天赋,并得到了一本神秘的神书。不仅使他可以修炼星力,更是拥有了踏上这强者巅峰,立足宇宙之巅之本。且看一个无权无势的少年如何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强者之路。如何在这强者林立的大陆上翱翔九天,俯瞰世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只许你喜欢我

    只许你喜欢我

    他害死了她的爸妈,她一心想报仇,可偏偏他却宠她至极,她怕了,逃了。为了留住一心想要离开的她,他不惜一切代价,只因为把她放在任何人身边他都不放心……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一路看着女儿泪尽夭亡,直到贾家覆灭,林如海方得以解脱重生。保住老婆孩子,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咦,为什么是五口?林如海重生,林妹妹还会悲剧么?
  • 做人做事做生意做推销

    做人做事做生意做推销

    时代发展,竞争加剧,物欲横流的社会,商场如战场,怎样在这个战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本书教你如何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稳步发展,步步为营。
  • 清宫情空净空

    清宫情空净空

    管它宫廷诡谲,任凭风起云涌,只愿留在心爱的人身边,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甘之如饴!
  • 转机时刻(1970-1979)

    转机时刻(1970-1979)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1970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这一时间段内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的第五个年头,按毛泽东的估计,通过前几年的大乱应该达到“大治”以“圆满结束”这场革命。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挑起了事端。长达十几年的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反而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本书从史实出发,把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转机展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能够很好的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以历史来规避自己的一言一行。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母亲河,别再流泪

    母亲河,别再流泪

    过流之处,在我们的心中,无不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的福音,她是那么神圣,河底鱼虾不计其数,是那么美丽丰饶……可现实是:靠着河岸的居民却要去买水饮用,渔民已无鱼虾可捞,母亲河是完美的,污染的河流臭气四溢……听起来让人恐怖、愤怒,面对这些现象,一往无前,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保护我们的河流,保护属于我们每个人家乡的母亲河,它清澈见底,让母亲河两岸的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让人类与我们的母亲河和睦相处,它惊涛澎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母亲河无私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如今却变得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