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9100000004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他于1913年在法国的著名大学首次正式开设了社会学课,在他以前虽有人进行过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借一席之地。

(一)个人与社会

涂尔干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与斯宾塞截然相反。后者认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则社会财富也将随之丰富发展;前者却认为,如果让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则社会生活将难以维持。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他指出,人有双重性质,一重是肉体和欲望,另一重是经过教化的个性,第二重才使人成其为人,因此是更重要的一重性质。他又认为,人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和规范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而真正符合道德的行为是在牺牲了一定的个人欲望之后才能做到的。在他的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是凝聚力、结合、整合、权威、仪式以及规范等。上述思想贯穿在他的全部著作之中,可以说是他思想的主调。因此有人批评他过于强调社会规范而压抑了个人,又有人指责他的社会学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秩序。

如果把社会学研究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文化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个人层次,那么涂尔干是在社会结构层次进行研究的。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帕累托使用的基本概念是“本能”,滕尼斯用“意愿”,塔德用“模仿倾向”,斯宾塞用“自我利益”和“理性选择”,而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也就是说,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的算术和,社会比组成它的全部个人内容要多。其次,他指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征:(1)外在性:社会事实,如语言、货币体系、职业规范等,外在于个人而存在;(2)强制性:即社会事实对个人行为施加限制的能力;(3)一般性:社会事实充斥于整个社会之中。最后,他对如何解释社会事实作了如下规定:(1)社会事实只能由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用个人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如斯宾塞所做的那样;(2)社会现象之起源(原因)同它的功能是两回事,因此在解释杜会现象时必须对造成此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完成的功能分别加以研究。这后一项后来成为功能主义的重要观点,因此结构功能主义十分重视涂尔干的思想。

在我看来,涂尔干之所以成为社会学学科化的第一人,是与他强调社会现象的独立性有着必然联系的。如果“社会事实”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么只需要由心理学去研究个人的行为、由人类学去研究文化层次的现象就够了。正因为涂尔干看到了在文化与心理学层次之外独立存在着的社会现象,才认识到将社会学开辟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必要。至于涂尔干强调人的教化与社会的规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欲望的压抑,都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这种压抑如果太沉重了,也会造成灾难(后面还要谈到规范太强造成的越轨行为),但是完全没有这种压抑,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

(二)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

对社会结构及社会类型作机械结合(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机结合(organic solidarity)之区分既是涂尔干对社会结构的概括,又是他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描述。首先,如搽尼斯把社会类型概括为社区与社会两种,斯宾塞概括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孔德概括为神学社会、玄学社会、科学社会那样,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粪;其次,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在机械结合的社会中,人们由强烈的集体(共同)意识结合在一起,每个个人都彼此相像,并分享一个共同的信仰和规范模式,个人完全服从集体意识(关于“集体意识”第三段还有专门介绍);有机结合的社会是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每个个人变得越来越不相同,人们有各不相同的职业和技能,而整个社会则建立在人们之间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上。在这种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强制力下降了,而自由和个人主义上升了。各个职业群集中的集体意识有取代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的趋势。

詹森和特纳曾分别做表表述涂尔干的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的思想。

我发现当社会学家试图为社会的发展分段或对社会类型作出概括时,两段法(或两分法),即将社会中古代的传统的特征分为一类,现代的特征分为另一类的做法显得概括力最强。这是因为,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生产力一直在发展,文化层次的现象、社会层次的现象和个人层次的现象也一直在变化,但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是随工业革命而发生的。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将历史清楚地划为两段,它给文化、社会、个人所带来的变化也是空前绝后的。在涂尔干概括的两种社会类型的各种特征之中,特别是当他用到“高”与“低”,“大”与“小”,“多”与“少”这些概念时,中间环节是不会没有的,但是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度量方法,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涂尔干语)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差异很大的社会图景,只要用他对两种社会结合方式的描述粗粗地比附于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状况,就可以体会到这种两分法的概括力有多么强了。第一列是农村的特征,第二列是城市的特征。当然有些概括只是一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例如说机械结合的社会中集体意识主要是宗教的,强调服从神权的统治;而有机结合的社会中集体意识主要是世俗的,强调个人(个性、个体)。这种概括虽然适用于多数欧美国家,但对中国这样缺少普遍的本来意义上的宗教的社会却显得不太贴切。中国的儒道两教更像是哲学或伦理学,而佛教也没有达到基督教在西欧国家那样的影响程度。此外在城市,对个人的强调也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强,这是中国的强大文化传统和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意识形态造成的。尽管如此,说农村弥漫着一种宗教的气氛而城市是一种世俗的气氛,仍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描述,可以收到“虽非形似但却神似”的效果。

(三)集体(共同)意识与宗教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曾经宣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创造一个科学的社会学体系并以它作为对社会进行道德指导的工具”。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r common consciousness)。这一概念指出,集体意识是人们心理生活的最高形式。集体意识可由四个变量加以度量:(1)广度:集体意识中的价值观、信仰及规范被人们分享的程度;(2)强度:集体意识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程度;(3)确定性:集体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明晰程度;(4)内容:集体意识中宗教成分与纯粹世俗规范成分各自所占的比重。集体意识的传统形式是宗教,在社会进入现代阶段之后,则有某些代用形式取代宗教的功能。而所有这些形式都是集体意识即社会本身的产物。他的一个深刻思想是论证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他指出:宗教不仅是社会的创造物,而且是对社会本身的神圣化。人们所礼拜的只是社会权力的投射物。当人们在庆祝神圣的事物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庆祝着社会的权力。社会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我们还给宗教的实际上是我们欠社会的债。他指出宗教是社会的混凝土,它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宗教的四种主要功能包括:(1)纪律,提倡自我约束和禁欲主义;(2)凝聚力;(3)宗教使社会有生气;(4)宗教是一种欢快的社会力量,可以用来抚平人的挫折感与失望感。而这些功能正是“集体意识”的功能。

以中国社会为例,涂尔干关于宗教实际上是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种形式的观点可以看得最清楚。中国是一个有泛神论色彩的国家,也可以说中国始终没有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成为全体国民“共同意识”的宗教。但是,社会规范的力量在中国却出奇的强大。如果说在西方需要比较深刻的眼光才能在宗教的功能背后看到社会规范本身的力量,那么在中国,社会规范的力量则显得更为直接。如果说在西方宗教是世俗社会权力的投射物,那么在中国,社会的权力通过自身的规范力量而不是通过其他任何形式在制约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这种共同意识(集体意识)在不折不扣、毫不含糊地行使着自己制约个人行为的权力。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在西方许多人之所以不敢离婚,不敢与人通奸是因为他所信仰的宗教中有关于不许离婚和不许通奸的戒条;而在中国,人们之所以不愿离婚和不敢通奸却不是来自任何宗教的戒律,更多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些行为为什么会感到“社会的压力”?“社会的压力”究竟是什么?它就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共同意识)。有趣的是,涂尔干预言在现代(有机结合的)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强度会降低,其决定人们行为的权威也会下降。中国近年来的虽然依然相对很低但十分醒目的离婚率上升现象及婚前婚外性行为规范的松弛,正好为涂尔干的理论作了注脚。在世界各国,类似现象也都曾随现代化过程而出现,证明了他的理论对现实杰出的概括性。

(四)自杀率与社会整合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涂尔干对自杀现象的研究是同他关于社会整合的思想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认为《论自杀》是他为证明自己的理论所做的一项经验的研究。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进而将自杀归纳为四种类型:(1)利己型(egoistic);(2>利他型(altnuistic);(3)反常状态型(anomic);(4)宿命型(fatalistic)。其中利己型与利他型相对,反常状态型与宿命型相对。这四种类型的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的关系是,利已型和反常状态型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呈反相关关系;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利己型自杀中,由于当事人过分强调个人且与社会群体缺少紧密的联系而产生自杀倾向。这一点为实际调查中所发现的新教徒比天主教徒自杀率高的事实所证实。由于新教徒之间关系比较松散、共同履行的宗教仪式不严格,群体整合程度低;天主教徒之间关系比较紧密、仪式严格、群体整合程度高,导致前者的自杀率高,后者的自杀率低。这就证明了关于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关系的假设。反常状态型自杀率也与社会整合程度呈反相关关系。所谓反常状态型自杀是指当社会发生剧烈变迁时,旧有的行为规范遭到破坏,个人陷入反常状态后,由于欲望不再受到旧有规范的限制导致自杀,由于失去了道德指导而自杀,或由于无所适从而导致自杀。例如,离婚的人中自杀率较高。再如,在社会结构中的快速移动(或上或下)也会造成反常状态型自杀。个人突然从较高的社会地位跌下来会引起自杀是合乎常识的,但是如何解释在经济突发繁荣期自杀率也会突然增高呢?可能的解释是经济的突然繁荣把过去对人们欲望的限制打破了。过去勤俭度日时虽贫困却不会导致自杀,而在旧的生活期望被否定、过更好生活的愿望已随环境变化而产生时,一旦受挫反而会导致自杀。上述两种自杀又都是因为社会规范过少而产生的。与此相反,利他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却往往是由于社会规范过强而产生的,同社会的整合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例如利他型自杀与整合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由军队中军官比士兵的自杀率高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军官荣誉感强,受规范限制多,因此比士兵的自杀率要高。宿命型自杀如印度妇女在丈夫的葬礼上自杀殉夫,她们有的是心甘情愿的,有的也许不情愿,但仍然那样做了,属于社会规范过强、整合程度过高造成的自杀。

虽然涂尔干理论的主调是强调社会规范,有人因此批评他过于强调社会规范而压抑个人的欲望,但是从他对自杀的分析看,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我的观点仍是在介绍斯宾塞一节谈过的:两个极端不如二者的平衡,而且应注意,在社会规范太弱的社会中应当适当加强之,并适当地抑制个人欲望;而在那些社会规范过强的社会中则应适当削弱之,使之不能对个人欲望压抑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许多特征还是更接近于涂尔干的“机械结合”社会,尤其在集体意识与社会规范对人的限制这一点上。历史的潮流,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使这个古老的传统社会越来越趋向于“有机结合”的社会,传统共同意识的式微已经露出了端倪。

同类推荐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了解人性,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人性无法触摸,不被看透。这令许多人陷入迷茫和困境,本书是将会成为改变你生活的指南书。
热门推荐
  • 盛世容华

    盛世容华

    “师父,为了你,倾尽容华。”“容儿,师徒授受不亲……”“亲不亲?”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愿倾尽容华,也指美丽的容颜。容华若桃李。“呃……亲!”南国有佳人,换你今生三千思念。欢迎加入书氏的读者群:99701105,三千盛世,吐槽、提意见、灌水神马的,这“容华”二字不仅有盛世繁华的寓意,通通都来吧!
  • 销售就要会说四种话:好听话、客套话、专业话、巧妙话

    销售就要会说四种话:好听话、客套话、专业话、巧妙话

    不想成为语言大师的业务员不是好业务员。那么好业务员的语言是如何修炼成的呢?所谓“语言技巧”,并非“花言巧语”“巧舌如簧”之类的吹嘘和欺骗,它是指业务人员以诚实而科学的态度,向顾客介绍或解说产品的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言技巧还包括说话方式,即“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是一个人语言积累运用和处理能力的体现。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分别从“好听话”“客套话”和“专业话”“巧妙话”这四个方面来对销售话术加以详细阐述。通过认真阅读本书,可以使业务人员迅速掌握最佳的语言技巧。本书可供所有正在或有志从事销售行业的人士参考阅读。
  • 帮助孩子成长的30个创造发明故事

    帮助孩子成长的30个创造发明故事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性格爱好的形成过程。锤炼性格,培养爱好”是“帮助孩子成长系列”丛书的要旨,本书也禀承情商、智商并举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无数历险探谜中,精心翻译编写了30则故事,为方便读者阅读和讲述,特加注了拼音并配彩图。发明创造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生活用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造福社会的壮举。《发明创造故事》再现了人类发明创造的艰辛,彰显了发明家们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告诉我们生活并非本来如此,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这得益于无数发明者的智慧和奉献。
  • 皇上照样绑:站住,本宫劫色

    皇上照样绑:站住,本宫劫色

    身为穿二代,子媚有着不输母亲的机智与大胆,虽然没有母亲与姐姐的透视眼,但是她却能有超强的意念力,能短暂的控制他人的言行,当她与穿三代的皇帝侄子一起兴风作浪,一个公主,一个皇上,两人简直无法无天了。无恶不作’的蓝子媚最感兴趣的事就是绑架男人,而且是男人,然后再逼良为娼。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是姿色可以,只要被她蓝子媚看上,谁都逃不脱,管你是太子还是皇上,照样绑过来接客。谁叫她是‘不夜城’最大的老板呢,没有美男,她的不夜城还如何赚银子呢?
  • 领导的方与圆:洞察人性管理的奥秘

    领导的方与圆:洞察人性管理的奥秘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领导抱怨:中国人真难管!我们的回应则是:谁让您管中国人?“管理”一共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 “管事理人”,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根本。曾仕强教授在书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世人阐述了管理者“外圆内方”的领导艺术,令你在读后充分领悟领导者从成功到卓越的真谛
  • 不婚主义的爱情

    不婚主义的爱情

    思恋的人不一定需相见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绝宠禛心

    绝宠禛心

    她,是被他捧在手心的宝贝。世界上任何珍贵的物品都敌不过她灿烂一笑。他不许任何人伤害她,就算是一条发丝也不行。若是有人敢伤她,就算拼了自己的性命,他也要保她完好无损。他,原本淡漠一切。从小便被父母讨厌,被兄弟嫌弃。她对他笑,简单的一个微笑,从此让他陷入了权势的争斗,为了保她周全,他忍辱负重十多年。男主:爱新觉罗•胤禛女主:月儿
  • 如果只是薄如蝉翼的喜欢

    如果只是薄如蝉翼的喜欢

    就连他递给我吃的芒果冰还在胃里没有消化完。自己怎么会突然在这个鬼地方呢?,我是怎么从台北瞬间转移到这间又潮又臭暗室的已经成了世界未解之谜。肩上还背着塞满零食漫画书的大红书包,校服已经被汗水濡湿粘糊糊的贴着背脊。我蜷缩在一角,感受着不知从哪个破洞涌进来的寒风。努力回想,我记得就五分钟前我还在和班草朴正罕有说有笑的漫步公园的绿地上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