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0100000005

第5章 楚汉风云录(4)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羽本纪》)

后世遂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为成语,表示言行表面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如1946年重庆谈判,就常被人称作鸿门宴。

项羽第三个致命弱点是留不住人,善将兵而不善将将,不是个天子的材料。敌对政治势力的较量,关键在人才的争夺。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一个个都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去了。而韩信后来竟成为项羽在军事上的克星。始终忠于项羽而又谋略过人的只有一个范增,而项羽对他也不能信用,最后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后对项羽其人有中肯的分析: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从鸿门宴以后,项羽的处境就非常被动,他虽骁勇善战,却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到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攻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渐渐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多少还手之力。毛泽东曾总结项羽的三个致命的错误是:一、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二、鸿沟协定,他认真了。三、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毛有句诗“不可沽名学霸王”,在他看来,“沽名”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司马迁正视项羽致命的弱点,也不抹杀他的历史功绩,从感情上,对这个人物的同情比对刘邦还多一点。这在无形中也影响了《史记》的读者。

项羽也有他的个人魅力,他血气方刚,勇猛坚强,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真是“万人敌”。在这一点上,刘邦没有可比性,这是司马迁非常欣赏他的地方。所以写到项羽带兵打仗的地方,笔墨都比较浪漫,比较有诗情画意。有些文字,甚至像音乐的乐章,如《项羽本纪》中不时提到的“江东子弟八千人”,在文中起到了类乎主旋律的作用——如“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又如“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又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这“八千人”代表项羽起事时的豪气,最后无一人生还,真是不堪回首。篇中频频提及,顾盼生姿,表现出一种乐章之美。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对项羽的失败就寄予了批判和同情:“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本纪》后半段多次写项羽个人的勇敢,败走东城时,还以仅有的二十八骑,对汉军进行了反复的冲击。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就笑着说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那段话,就下马步行,短兵迎敌,最后拔剑自刎。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一词出自《史记》刘邦之口,“鬼雄”一词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诗中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项羽性格中,还有十分柔软的一面,这就更令人同情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总是将骏马与美人相提并论,欧洲的骑士祝酒词常常说:“为骏马与美人干杯!”项羽爱骏马也爱美人,然而英雄末路,竟保护不了他的美人,也照顾不到他的骏马。在最后时刻,项羽表现出他的外强中干了,表现出脆弱了,所以他哭,左右皆哭。司马迁写得很煽情,很能打动人。

清代吴伟业《虞兮》诗云:“千夫辟易楚重瞳,仁谨居然百战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最后一句表明这一段描写对项羽确实有同情的倾向。后世颇有人疑心这一段是文学描写,如清人周亮工批道:“垓下是何等时?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之笔。”《霸王别姬》一直是传统戏剧的保留剧目。

清人王象春有一首《书项王庙壁》诗很好玩: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第一段三句,写项羽、刘邦相约入关之初,彼此都称得上英雄,但有等差。第一局汉王略略领先。第二段三句,写项羽的某些表现较刘邦为优。第二局项王领先。第三段三句写项羽、刘邦的结局,皆不尽如人意,到头来连一个心爱的人都无计保全,第三局是双输。这首诗道出历史人物常常兼有伟大和渺小这一事实,令人深长思之。诗中措辞出自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五 关中借重萧丞相

在刘邦的建国大业中,贡献最大的三个人是萧何、张良和韩信,史称汉室三杰。三杰这个说法也出于刘邦“此三者,皆人杰也”。

萧何功居第一。刘邦在大封功臣的时候,毫不客气地称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为“功狗”,而称萧何为“功人”。

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读赞)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萧相国世家》)

司马迁为《萧相国世家》作提要为:“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表明萧何主持根据地的行政工作,后勤做得相当出色,使根据地成为前方打胜仗的有力保证。

萧何出身官吏,具有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办事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萧相国世家》)

他有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知道档案图情工作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一种常识,但常识有时非常重要,有的人就是缺乏应有的常识。而萧何有施政的常识,所以能够成为刘邦得力的辅弼。而项羽本人就缺乏常识,他身边也没有看到像萧何这种具有行政能力的人。

而在刘邦这边,却不一而足。萧何手下有张苍,这是一个学者型人才,其事迹见《张丞相列传》。这人在秦时,曾经做过柱下御史,管理宫内的各种文书档案,天下大乱时,做了刘邦的宾客。有一次犯法当斩,当他脱下衣服,露出肥大的身躯时,凑巧被王陵看见,王陵爱才如萧何,立刻奏报刘邦刀下留人。后来他做了掌理财政的计相,以列侯的爵位留在相府,负责典校郡国所报来的会计账簿。这是一个怪人,司马迁记道:

初,张苍父长不满五尺,及生苍,苍长八尺余,为侯、丞相。苍子复长。及孙类,长六尺余,坐法失侯。苍之免相后,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以百数,尝孕者不复幸。苍年百有余岁而卒。(《张丞相列传》)

发现并极力推荐韩信出任大将,是萧何的又一功绩。刘邦最初并不认识韩信,何况他有一个不好的名声。《淮阴侯列传》一上来就讲韩信少年时代的两个故事: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两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韩信青少年时代很受气,很被人瞧不起。不但屠中少年瞧不起他,市人瞧不起他,连那个漂母都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大家都觉得他窝囊。正是人不可貌相。还有呢,就是韩信能忍,到底是要担当大任的人,要是他一剑把那无赖少年杀了,还有后来的韩信吗。

韩信有暮楚朝汉之经历,在项梁渡淮时,他仗剑以从,无所知名。项梁死后,归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屡献奇策而不用。后来弃楚归汉,也犯了一次险: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淮阴侯列传》)

这个滕公(夏侯婴)和王陵一样,也能刀下留人,则是因为韩信的一句话,而这次刀下留人,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而萧何本人又是怎样认识韩信的呢?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淮阴侯列传》)

萧何认识韩信,凭几次谈话就认定他是“国士无双”。而“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是多么感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一个关系到战争成败的人才就要失之交臂,如果不追,这一段历史就要重写。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说:“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抚今追昔,是非常感慨的。难怪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传统戏剧舞台上,《追韩信》至今是一出保留节目。

“吾为公以为将”,表明刘邦这时对韩信还不够了解,也表明他对萧何信任的程度。萧何说:“虽为将,信必不留。”刘邦马上就说:“以为大将。”改口之快,表明刘邦的从善如流,迥异常人。“于是王欲召信拜之”,表明刘邦性格中的冒失——即萧何所谓“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而萧何要求“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以拜之,则是教刘邦如何尊重人才。“一军皆惊”,更表明萧何的独具慧眼。

刘邦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萧相国世家》)。这份固守根本、做幕后英雄的工作,在建国大业中贡献很大,无怪刘邦以其功居第一。刘邦是个明白人。

中国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讲的是萧何做相国,为汉王朝制定的律令制度,到他所推荐的曹参做相国时,都无所变更,一切按萧何的办法去处理,提拔的也是老成持重的人,不用那些精明的、好大喜功的人。这合于黄老思想,叫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其好处是不生事,不扰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缺点是没有政绩工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读讲,皎然)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曹相国世家》)

司马迁对曹参的评价是:“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中国有句古谚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针对萧何助刘邦、吕后诱捕韩信而言的。《萧相国世家》说:“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此事《淮阴侯列传》有更详细的记载:

同类推荐
  • 三国之藩王天下

    三国之藩王天下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爱恨忠奸,是非不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形势,包括共产主义的发展和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法西斯起于德国,而后很快的传到日本等一些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赤裸裸的展现了瓜分世界的野心。
  • 明枭

    明枭

    现代人余风睡梦中穿越到古代,发现自己身处风雨飘摇的大明朝晚期,自己也成了山东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如何在即将来临的乱世中,拥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如何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成为时代的风云儿,且看笔者为你娓娓道来...
  • 读史学心机

    读史学心机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凌云;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 边戎

    边戎

    杨应麟,因为时空倒错的空难,他穿越来到了北宋政和年间,因为被花石纲逼得家破人亡,他与哥哥杨开远逃难出海,结果被异族俘虏成为了奴隶,因为一场瘟疫,他死里逃生反而获得自由之身。但还是没钱,他与哥哥甚至过上了抢粮的日子,但他并不想一辈子过奴隶的日子,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以现代人的数学计算本领成功做了折彦冲的军师,最后甚至当上了国师,开始了大宋王朝的征战史,改变天下。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公主难当

    穿越之公主难当

    传言,公主一嫁被休,二嫁被拒,继而对一个叫宋弘的念念不忘。宋弘:听说公主残暴又貌丑无比。我:(磨牙~)宋弘:但传言不可全信,不知公主哪般模样,对本公子念念不忘。我:(阴笑~)你见过恐龙吗?公主恐龙貌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这是一位军旅诗人的处女诗集。作为军人,史桢玮一直在写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西南军事文学》等军内外刊物、网站都发表过他的诗作。《一滴水可以流多远》收入了他1993年以后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路历程,读到诗人对心灵家园的守望,对诗意栖居的寻求,对人生真谛的沉思。
  •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第一次见面,她把他当成了贼;第二次见面,她成了他的皇后;第三次见面,她跟他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契约。她手捏契约为所欲为,与帅哥美男玩的不亦乐乎,却被黑着一张脸的他捉住,狠狠的惩罚一番后,恶狠狠的说道,“皇后,朕很爱你!”此文与契约帝后无任何联系!!
  • 极道战皇

    极道战皇

    一个遭遇了劫难的少年,在劫难后遇到了一生最大的改变,转生,突破极限,打破规则,一个少年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战神之爱:逼嫁小萌妻

    战神之爱:逼嫁小萌妻

    现实太骨感,谁听过灰姑娘是跟王子签了一纸合同才去参加舞会的?王子说:“宴会结束,合同终止。不要以任何名目和借口粘上老子,否则别怪老子不客气。”吐血啊,王子是甲方,灰姑娘是乙方。
  • 傲娇女王

    傲娇女王

    都说总裁人人爱,为何他倒追都没人要?自恋狂总裁倒追铁齿铜牙傲娇女王,分分钟叫人泪流满面。爱情遥不可及,总裁还需努力。傲娇女王难惹,总裁勇气可嘉。总裁不可怕,就怕总裁太黏人。叶栩栩就是想不通,自己大好女青年一名,为什么偏偏摔在阮忌廉这块绊脚石上了?自己没做过亏心事啊!他潇洒多金?他帅到没朋友?他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钻石王老五?可跟她有什么关系啊!更让栩栩气愤的是,这个自恋到家的家伙竟然能扛下自己的唇枪舌剑攻击!她心很累有没有!她一逃再逃,他一追再追,被总裁骚扰的日子就这么啼笑皆非地开始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女大当婚

    女大当婚

    尹清清第一次见武师益就看了不该看的,以致于武教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她总集中不了精神。事实证明尹清清跟武教授猿粪不浅,因为,无论她做什么都能遇到他。当她以为毕业了她跟他的孽缘总算了了时,谁知道他竟然是她第十个相亲对象。相亲篇:相亲第十场,陈女士千万保证的最后一场。十分钟后,尹清摊牌:“我觉得我们不合适,这么说吧,你太老了,按辈分你都是我叔了。”某人咬牙,“配你刚刚好。”“可是,教授,你是我导师,你不觉得这样会破坏我们之间纯洁的师生关系吗?”“亲力亲为教导自己老婆,我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宠妻篇:亏得她一直认为武师益是教师中的典范,没想到他却是禽兽中的模范。温情篇:青江市一夜之间几位风云人物全部落马,而被媒体发现跟几位高官都暧昧不明的陈素素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社会舆论纷至沓来。“我不想考了。”“因为母亲的事吗?别担心,就算天塌下来,还有我给你顶着。”尹清双手捂脸,“你是不是后悔娶我了?”“我后悔没有早点娶你,”“我担心陈女士……”“不会,有我呢。”怎么会有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