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4900000002

第2章 文学艺术(1)

何谓“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第二,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第三,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何并称为“三曹”?

“三曹”是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而显赫于世,故后人合称“三曹”。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写出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离乱现实,气魄雄伟、慷慨悲壮,被誉为“建安风骨”的诗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基础。曹丕在诗歌创作上略逊其父和其弟,但其《燕歌行》则是千古言情名作,所着《典论·论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理论专着。曹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诗以五言为主。前期作品多为贵族公子生活的自状,洋溢着豪迈乐观精神,后期则多为抒写胸中郁积不平之作,充满悲凉凄楚,情调也较沉郁苍凉。

“鲁迅”这一笔名有什么含义?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号豫山,后号豫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使用过100多个笔名,其中“鲁迅”一名用得最多。公元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鲁迅首次使用该笔名,从此,“鲁迅”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载入史册。鲁迅先生曾这样解释该笔名的由来:“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神飞’、‘唐俟’、‘雪之’、‘风声’、‘自树’、‘索土’、‘会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之意,既然“鲁迅”这一笔名是承“迅行”而来,那么其含义也就显而易见。“鲁迅”中的“鲁”有两个含义,一是鲁迅先生的母亲姓鲁,二是古代的周、鲁是同姓之国。

“红学”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清代乾隆朝以后,讲求“经学”的风气日盛,许多学者都埋头研读经书。据传,独有松江人朱昌鼎不肯趋附这种风气,偏喜欢读小说,对《红楼梦》特别精熟。一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他为什么不钻研“经学”,他回答说:“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的‘经’比别人的少一横三曲。”(他所说的“经”是繁体“”字)朋友听后,不明白他的意思,他笑着解释说:“‘经’字少一横三曲不是个‘红’字吗,我研究的是‘红学’。”这个笑话竟传开了,此后,人们称《红楼梦》研究为“红学”。

“红学”这一名称的由来自然是带有一些玩笑的成分。但是“红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还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有着深刻的思想性、高度娴熟的艺术技巧的鸿篇巨着,为古今中外读者所喜爱和珍视。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清朝时,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当时扬州出现了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家,世称“扬州画派”或“扬州八怪”。那么,“扬州八怪”具体是哪几个书画家呢?他们为何会被冠以“怪”之名呢?

关于“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是具体是指哪八个人,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八”只是一个约数,是对当时活跃于扬州地区的画风相近的一批书画家的总称。但是现在美术史上一般还是以清末李玉提出的“八怪”为准,这主要是因为他与“八怪”所处的时代相近而又记载最全。他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提出“八怪”为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鲜、黄慎、李方膺、罗聘。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

说法也不一。首先是他们艺术风格上的与众不同。“扬州八怪”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八怪之首的郑燮取材多为兰、竹配上怪石。用行草的笔法,多而不乱,少却不疏,秀劲萧爽,充满生机。题款上用独有的“六分半书”和富有深意的诗词,将三者结合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其“趣在法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的艺术追求。金农用金石碑刻之笔画墨梅,追求一种生拙、奇古之气。如《寄人篱下图》画短篱之下两株寒梅,自开自落,孤芳自赏。

其次是他们在艺术审美上标新立异。明末清初中国画坛被保守泥古之风笼罩,画风纤弱病态,缺乏生气。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扬州八怪”以“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的创新精神出现。

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不死守临摹古法。倡导“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们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并以一个“乱”字来表露他们的叛逆精神。金农曾言:“用焦墨竿大叶,叶叶皆乱。”正是由于“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因而别称之为“怪”。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

“扬州八怪”以“怪”名世,是因为他们打破了当时画坛的僵化风气,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们绘画作品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影响了一大批书画家,如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

谁用“青眼”和“白眼”分别来表示对人的赏识和厌恶?

其实,这“青眼”与“白眼”所涉及的典故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有关。《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讲的是阮籍的母亲逝世后,有不少名士前来吊唁。来客中有个名叫嵇喜的,官位和名气都不小,阮籍却圆瞪着一双白眼看着他。嵇喜见此状况,只好不高兴地走了;等到嵇喜的弟弟嵇康来吊唁时,阮籍马上迎了上去,“青眼有加”。生性旷达桀骜的阮籍常常以眼睛当道具,用“青眼”或“白眼”看人,表达喜恶,完全不委屈自己的感情。他讨厌的人,即使是来向自己表示友好的,也给白眼,但若是自己喜欢的人,就用青眼。

阮籍厌恶嵇喜而喜欢嵇康,原因在于嵇康和他一样,都是直率旷达的性情中人。

后来,人们就用“青眼有加”或者“青睐”来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用“白眼”表示对人的厌恶。比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云:“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鲁迅《哀范君三首》之一:“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其中爱恨好恶之意,亦表露无遗。

史书为何又称为“汗青”?

南宋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的“汗青”,就是史书的意思。史书为何又称为“汗青”呢?这与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在纸张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用于书写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简,书写前,要先将竹、木简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这个程序就称为“汗青”。烘干后的竹、木简,既容易书写又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写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来代称史书了。平时人们在将要做完一件事情时,往往说要“杀青”了,这也和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有关。古代着书,每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草稿往往先写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较光滑,需要修改时,很容易将原来的字迹擦掉。待定稿后,再写在加工好的竹、木简上。“杀”字的意思是削、刮,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着作定稿为杀青。

“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分别指谁?

说到“刘罗锅”(刘墉),一定是家喻户晓,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勤政、廉洁”,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其事迹广为流传。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墉除了在政治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外,还是着名的书法家。他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王文治齐名,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

刘墉勤奋好学、师古不泥。其书法擅长行书、小楷,初学董其昌和赵孟,因而珠圆玉润;中年以后受到苏东坡等人书法的影响,形成了雄健堂皇、铿锵挺拔的书法风格;晚年以后,刘墉学习颜真卿,对碑学也多有涉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敦厚宽博、貌丰骨劲、味重神藏的艺术特色。或谓刘墉书“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清稗类钞》之九《刘文清书自成一家》)。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故人称之为“浓墨宰相”。

王文治,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探花,以书法称名于世。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并称“清四家”。王文治早年受到褚遂良、笪重光、董其昌的影响,再加上其潜心禅理,形成了婉约飘逸、匀净妩媚的风格特征,作字喜用淡墨,以表现其疏朗秀润的神韵,故被世人称为“淡墨探花”。

为什么说“笑不露齿”而不说“笑不露牙”?

现代汉语中“齿”和“牙”同义,但我们经常用的成语,如“笑不露齿”、“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等,表示牙齿的意义都用“齿”而不用“牙”。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牙”和“齿”原始意义(即本义)是有明显区别的。“齿”的甲骨文字形作“”,像张口露齿之形。显然,所露之齿是唇后的门牙。所以,齿的本义是“门牙”;而“牙”,《说文》说解为“牡齿也”。牡齿就是大牙,即人们常说的后槽牙。显然,“笑不露齿”、“唇亡齿寒”、“唇齿相依”,指的是门牙,用的是“齿”的本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齿”、“牙”组合为并列式合成词“牙齿”,“齿”、“牙”的意义所指逐渐混同,“牙膏”、“牙刷”、“拔牙”、“镶牙”以及“健齿”、“龋齿”中的“牙”或“齿”,不再只指后槽牙或门牙,而是包括所有的“牙”和“齿”。

“二百五”以前是用来骂人的吗?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名叫苏秦,他曾身挂六国的相印,是几朝的元老,可是却不知为什么突然被人杀害了。

齐王得知苏秦被害后十分震怒,他下决心要捉拿凶手,为苏秦报仇,可是他的手下多方侦捕都没有什么结果,齐王十分焦急。忽然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计策。他吩咐左右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了下来,把它悬挂在城门上,然后在下面贴了一道悬赏榜,榜上写道:苏秦是一个内奸,杀了他是为我们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除奸的壮士前来领赏。

榜文一上墙,马上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亲手所杀,请求赐赏。齐王接见了这四条汉子,笑着说道:“你们可不许冒充啊!”这四个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并异口同声地说:“请大王明查!”齐王点了点头,大声说道:“你们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四个人齐声答道:“每人二百五。”齐王这时“啪”地一声,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把那些脑子缺根弦的糊涂虫称为“二百五”了。

为什么用“替罪羊”来比喻代人受过?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但有趣的是,在咱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于是就下令用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了。

为什么称女英雄为“巾帼英雄”?

关于“巾帼”是指妇女,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攻打魏国,魏军统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渭南。由于诸葛亮远道而来,利于急战,司马懿采取了相持战术。诸葛亮深知,这样相持下去,对蜀军是极为不利的,而发动强攻,魏军深沟高垒,很难取胜,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魏营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还写了一封信,说司马懿太胆小了,一个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将,竟不敢来战。如果他领兵出战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来战,干脆就用妇女的头巾包上头,再用脂粉化妆,证明他是个一般妇女!司马懿非常生气,却依然没有中计。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把“巾帼”看作是妇女的代称了,而妇女中的英雄豪杰,自然地就叫做“巾帼英雄”了。

然而,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呢?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门买东西。”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他笑着回敬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独自思忖,“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突然他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其实,“买东西”一词,自古就有。在东汉时朝,洛阳和长安是两座商业繁华的城市,洛阳被称为“东京”,长安被称为“西京”。民间有人到东京、西京购货,即称“买东”、“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于是买“东西”一词就流传开来了。

为什么要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同类推荐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弃身新娘买一送一

    弃身新娘买一送一

    一场阴谋的背叛,让她还未成为正妻已经变成了弃妇。忍辱者恒人辱之,今日加注在身上的,来日一定要讨回。再相遇,她身边光芒四射,环绕她的人一个接一个而他不过是她追求者中的一个“要我的心,就拥你一生情来换”
  • 情不问因果

    情不问因果

    情不问因果,缘注定三生。
  •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推出这部文集,一是要让宝贵的财富得以传承;二是要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三是在感恩中前行。
  • 致命毒爱:冷漠首席戒不掉

    致命毒爱:冷漠首席戒不掉

    韩以诺说,顾珉宇这男人就像是毒药,一旦沾上,便再也戒不掉了。法国初次相遇,韩以诺便迷上了这个冷漠的男人,缠着他,她渐渐习惯了他的陪伴。结婚后,韩以诺更是对这个男人上了瘾,她戒不掉也不想戒掉。打打闹闹的生活,她沉溺其中,却不想身世曝光。韩以诺一夜成为杀人犯的女儿!雪上加霜的是,正牌小姐竟是已经怀孕的情敌!父母的抛弃,世人的嘲笑,让韩以诺濒临奔溃,好在她的身边还有顾珉宇。可是一次意外,命运竟连顾珉宇也夺走了……
  •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最实用、最权威的员工福利方案手册。你是否在为员工的懒散懈怠而苦恼?或者在员工福利上投入了很大财力却仍听到下属的抱怨?一场以小博大的投资,以有限的投入带来员工无限潜力的挖掘,给企业带来无穷的长期收入。有了合理的员工福利计划方案,企业的腾飞不再是梦想!
  •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她叫帅悠贝,人生又衰又背!作为一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她连续五次医科考试考试败北,在第六次参加考试时被一记响雷劈中,然后华丽丽地穿越了……世人都说穿越好,金山银山堆上天。世人都道穿越好,美男俊哥看不完。
  • 饭局经济学

    饭局经济学

    饭局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却又现实的学问,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别有洞天。我们收集了诸多古今官场、商场、职场、关系场的精彩之“局”、代表之“局”和那些劳而无功甚至起了不良影响的“反局”,为您解析其中关系与利益的博弈,精彩评说“局”外功夫。
  •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年轻有为的高帅富,生命却将嘎然而止。有多少女人愿意为他生下后代?已为人妻的平民女子,清纯无邪的初恋女友,作风大胆的风尘尤物,门当户对的豪门千金,她们各自为着怎样的理由为他怀孕生子?当懵懂少年的渴望难负残酷现实的沉重,当两情相悦的快乐不抵巨额财富的吸引,当逢场作戏的婚姻不谙深藏多年的阴谋,一场纯粹的爱情,是否还能挽救行将逝去的灵魂?她是他心底的最爱,却被眷顾得最少,被误解得最多。她仍是一个处女,却诞下了他唯一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犹太人经商的奥秘

    犹太人经商的奥秘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对于没有掌握成功方法的人来说,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