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7700000010

第10章 寂寞者的观察(2)

当年掀起过一股美学热,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高尔泰先生。他是美学家,也是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初寄居美国。这几年,他跟中国最密切的联系是出版了回忆录《寻找家园》。书中牵涉到一些现实人物的故事,曾引起轰动。抛开争论不谈,以书论书,这是一本很坦诚的书。身为画家,他的文笔竟如此了得,写景写人栩栩如生,别具画家之眼。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尔泰在苏州一所艺校学画。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开放,自由散漫惯了的他渐渐感到身边有些人不太对劲。比如一个女同学叫唐素琴,对他表达过爱慕之情,但他实在没办法接受。因为,她是个“正确得可怕”的人。唐素琴最感兴趣的是数学,从小学到中学,数学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她本想工作两年后考清华理工科,但组织根据需要安排她学美术,她就高高兴兴地来了。她说,祖国的需要就是前途。

1955年“肃反”运动时,一些本来很要好的同学突然跟高尔泰翻脸。在一次会议上,他的信件被同学拿来质问。他嘟囔着说,脑子里想什么是他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这时唐素琴发言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属于国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接受监督,也有权利监督别人。问你想什么,就是问你立场站在哪一边,站在革命的一边还是站在反革命的一边,这是头等大事,怎么能说管不着?大家这是挽救你,你要放明白些。”很奇怪,当时的会议气氛很恶劣,但会后同学们又跟没事人一样,恢复了昔日的友好。

1957年,唐素琴当上模范教师,常常说些“小我只有在大我中丰富”“爱生活才能创造生活”之类的话,依旧正确得可怕。但是这么正确的人,因为家人有国民党背景,到了“反右”的时候也不行了。那段时间,传闻她差点自杀。她跟高尔泰恢复联系后,高尔泰发现她整个人走了样,过去长得挺好看,现在被岁月和斗争磨蚀得非常糟糕。

二十多年后,总算太平日子来了。高尔泰到四川师范大学教书,带着妻女去唐素琴家做客。三室一厅的公寓住宅,收拾得舒适整齐,一尘不染。她当上了政协委员,银发耀眼,目光清澈,过去那种龌龊境况全然不见。她的儿子是个体户,搞时装设计,财源滚滚。席间说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母子俩争论起来,她说:“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文化素质又这么差,一民主就乱,乱起来不得了。要是你当了领导,你怎么办?”她依旧正确得可怕。

高尔泰最悲惨的一段生活是在酒泉夹边沟农场度过的。被划为“右派”分子后,他在那个劳教农场待过一年。他说,进来以前,没人知道劳教农场是什么样子。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来了许多事后看起来非常可笑的东西:二胡、手风琴、小提琴、象棋、溜冰鞋、哑铃、拉力器……有些东西如照相机、望远镜、书籍、画册等,进门时就被没收了。没被没收的东西,对于持有者来说,生前是个累赘,死后成为后死者们生火取暖的材料。

夹边沟是个盐碱地,什么作物都种不好,大家一天到晚饿得要死,都很憔悴、褴褛和衰老。不管你是老中青,不管你什么背景,过了一段日子,大家的样子都很像。有一个叫龙庆忠的人,永远穿着一件蓝皮袄。他把衣服照顾得很好,蓝皮袄始终保持着初来时的光鲜,于是老被批评说影响劳动,但他坚持不改。他是独子,自幼丧父,母亲千辛万苦把他养大,却因农村户口而不能陪他住在城里。“反右”运动中单位“右派”名额凑不够,硬把他划成“右派”。蓝皮袄是母亲在他出门前做的,他天天穿着,弄得干干净净,这样才对得住母亲。

高尔泰深受感动。后来,他有一段时间没能跟龙庆忠见面,但劳动时远远看见过那件蓝皮袄。有一天晚上,他到医务室换纱布,黑暗中穿过球场,看见“蓝皮袄”在前面走,便马上追过去。他一看,竟是另一个人。那人告诉他,龙庆忠已经死了,后来穿这件衣服的人也都死了,衣服传到他手里时已几易其主。

高尔泰离开夹边沟后,到他向往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刚到那里,他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天,一位所里资格很老的画家在资料室门口看见他,非常热情地打招呼,然后急速忙乱地掏钥匙开门。老画家跟他说,因为××原因迟到了,还伸出手表让他看时间。从无时间观念的他没细听也不想看,只是傻乎乎笑着示好。但是老画家固执地要他看表:“你看,不到五分钟,是吧!”他连说“是是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又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女同事。她一手抱着一摞书,一手拖着一根枯树枝。寒暄之后,她说这根树枝已经枯了,是风吹下来的,她是顺便拾的。其实,这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他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解释。后来他才发现,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研究所的人都彼此监视,上班迟到或者走路手里拿根树枝,都可能让人觉得不对劲。

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不能不提常书鸿[7]先生。他为敦煌的保护与研究下了大力气,做了很多实在事,也帮了不少人。可是他挨批斗时,打他最凶的不是那些挨过整的人,而是他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人。高尔泰回忆道:“以往出国办展览,先生都要把一个姓孙的带在身边,后来又送他到北京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深造。每次斗争会,此人都要哭着问他,用这些小恩小惠拉拢腐蚀青年是什么目的。答不上来就打。他个儿高,出手无情,有次一挥手,先生就口角流血,再一挥手,先生的一只眼睛当场就肿了起来。肿包冉冉长大,直至像一个紫黑色的小圆茄子。革命群众惊呆了,一时间鸦雀无声。”

“反右”运动中,有一张大字报无中生有,说高尔泰半夜说梦话,大喊“杀杀杀”。当时他在一所中学教书,写大字报的人是一位地理老师,平常沉默寡言,和他无冤无仇。多年后,他故地重游,人事景物全非,唯一的旧相识,就是造谣批斗他的地理老师。“他已很衰老,白发稀疏,腿脚也不大灵便。见到我他非常高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坚持要我到三楼他的宿舍里喝一盅。显然,又见友人,他有一份深深的感动。二十一年过去,兰州市容变化很大。但皋兰山和黄河都还是老样子,从楼窗外望出去,沉沉晚烟凝紫,风景略似当年。老人说起往事,神色有些黯然。那年老婆子饿死后,儿子去’引洮上山‘,也死了。退休下来没处去,只好赖在学校,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默默地对饮。”

1958年,高尔泰的父亲在毒日头下背着灼热、沉重的砖头赶路,从跳板上跌下来死了,时年五十八岁。父亲背上的衣服焦黄,粘连着皮肤上破了的水泡,撕不下来。母亲和二姐收尸时当众大哭,被指控为“具有示威的性质”,现场批斗,成了“阶级斗争的活教材”。多年后,他回高淳看望姐姐。在那个安置拆迁户的公寓楼里,姐姐指着邻家堆满破烂杂物的阳台上一个晒太阳的老人说,那是1958年监管“阶级敌人”的民兵队长、直接虐杀他们父亲的凶手。那个老人“可能睡着了,歪在椅背上一动不动。看不清帽檐子底下阴影中的脸,只看见胸前补丁累累的棉大衣上亮晶晶的涎水,和垂在椅子扶手外面的枯瘦如柴的手。但是仅仅这些,已足以使我对这个人几十年的仇恨,一下子失去支点——同时,我也就更远地飘离了那片浸透了血与泪的厚土”。

这是否表示高尔泰能够原谅过去,开始宽容了?他说:“有人说我出国前后,文风判若两人,从激烈到平淡,表明叛逆者经由漂泊,学会了宽容与妥协。这是误解。宽容、妥协是强者的特权,弱者如我辈,一无所有,不是可以学得来的。是在无穷的漂泊中所体验到的无穷尽的无力感、疏离感,或者说异乡人感(也都和混沌无序有关),让我涤除了许多历史的亢奋,学会了比较冷静地观看和书写。”

隔远之后,冷静会带给你不同的视角,让你想起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你在其他生命眼中是什么样子。高尔泰说,当年他们在荒漠上追赶一只被捕猎夹夹断了右腿的羊。羊逃跑时,毛血模糊的后腿、臀部和下腹部在沙石上拖着摩擦,那条断了的腿在地上拖得稀烂,但羊没有停下来。“这个既没有尖牙,也没有利爪,对任何其他动物都毫无恶意、毫无危害的动物,唯一的自卫能力就是逃跑。但现在它跑不掉了。爬到一个石级跟前,上不去,停了下来。突然前肢弯曲,跪地跌倒,怎么也起不来了。”羊抬头望着他,他也看着它,觉得它的眼睛里闪抖着一种他能理解的光,刹那间似曾相识。

当年在敦煌,高尔泰写了一些东西:“写人的价值,写人的异化和复归,写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写美是自由的象征。自知是在玩火,但也顾不得了。除了玩火,我找不到同外间世界、同自己的时代、同人类历史的联系。”透过书写,他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写作时非常紧张,总要把房门闩住,门外一有声音就会吃一惊,猛回头,一阵心跳。那些文章在“文革”中全部失去,且大都成了他的罪证。他说:“但我无悔,因为写作它们,我已经生活过了。”

(主讲梁文道)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中国变革镜像

何伟(Peter Hessler,1969-),美国作家,曾任《纽约客》驻京记者,多次获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1994年首次到中国旅行,前后在华旅居十余年。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

信仰在个人层面一派萧条,宗教组织相当弱势,而警察和官员也同样罕见,只在有机会捞一把的时候适当出现。

很多书名噪一时,书评都说好看,也非常畅销,但你看完会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美国作家何伟的这本《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却会让你觉得好像很多赞誉还不足以说出其独特之处和真正价值。比起之前的《江城》《甲骨文》,这本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这是一本现代中国作家写不出来的书,并不单单因为作者是美国人,采用外国人视角看中国——当然这个元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像何伟一样深入地在中国民间待上一段时间再去描写,大部分中国人会有包袱。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没有很鲜明的主题,由三篇长文构成:第一篇是何伟沿着长城在华北、西北一带开车漫游的经历;第二篇是他在北京近郊怀柔渤海镇三岔村居住了几年,跟村民打成一片的经历;第三篇是他跑到浙江丽水市,记录了那个地方从山地变成新兴工业市镇的变化过程。书中涉及的主题,如中国的农村状况、荒凉的西北地区、工业城镇发展等,很多中国作家、记者、学者也会去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有包袱。我们在中国生长,熟悉这里的文化、背景、历史、生活习惯和社会运作原理,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判断。我们总希望用看到的东西来佐证早就有的判断,写作时总有得出某种判断的倾向和冲动。

何伟不一样,他是外国人,描写所看、所感时,不那么急躁地下判断。他不是没有判断,只不过对他来说,判断不是最重要的。他跟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那么关心中国应该怎么样、中国的问题出在哪里、中国该往何处去。他不像中国知识分子那样忧国忧民,因为这不是他的国,也不是他的民。这不是说他对中国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对中国非常有感情,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句话有时候像笑话,可是你真的看完此书,会得出这个结论。他能够尊重笔下那些中国人,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跟他们交朋友,对他们有一种同情。

何伟谈到中国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医疗问题。住在三岔村时,有个他看着长大的小孩得了一场病,他非常担心,带着孩子去北京不同医院看病。他的外国人身份,有时让他得到医院比较殷勤的照顾,有时则相反,因为医生觉得这个外国人是不是想来挑战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求医的过程中,他看到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医院对乡下人的野蛮无理,对生命状况的不闻不问,还有粗暴、官僚等问题,这让他很愤怒。但他对中国朋友的感情大于对这种体制的愤怒。

在谈及一些我们看来牵涉制度问题的话题时,何伟并不太在意问题有多坏。比如他看到一些工人应聘时不断抱怨制作人造皮革的化学物质有毒,想争取更高的工资,却遭到人力资源经理毫不留情的反驳,说如果你不想在毒烟中工作,去当老师好了。这位经理吐出来的每一个字几乎都会得罪人,但工人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这种应聘方式跟美国完全不同,中国工人绝对不会谈什么“成为团队的一分子”“成长的机会”“有高度积极性和创意的人才”,而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人力资源经理的评价则尖锐得近乎残忍,“人力资源”更接近其字面意思,工人只是“资源”而已。对于中国人面对种种限制和困难仍努力迎上去的勇气和毅力,何伟表示尊敬。他以一种比我们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同胞。

其实,何伟笔下能够大做文章去批判中国怪现状的地方非常多。比如他参观所谓的成吉思汗陵墓——那个墓当然是假的,成吉思汗哪有什么墓留下来。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女导游,两人聊到了希特勒。他问,你觉得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女孩说,我认为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在历史上留名。这个女孩所表达的感觉和情绪,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对此,我们忍不住要发一番议论去批判和剖析,但何伟只是很平静地写出来而已。

何伟还写到一个调配染料颜色的工人小龙。小龙和许多城镇工人一样,是励志文学的主要消费者。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叫《方与圆》,是一本阐明在现代社会如何处世的畅销书。书名来自“内方外圆”的古语,作者将其运用到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教大家如何通过说谎得到好处,如何操纵同事,如何声泪俱下又不过火地在上级面前哭诉,如何做一名后共和主义时代的马基雅维利[8]。看这些东西我们会觉得很灰暗,会批评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和价值虚无问题,但何伟没有。他唯一有点价值评判的话是说,《方与圆》这本书“得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结论”。何伟发现,中国人在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时选择并不多。像丽水一家工厂里的陶氏姐妹,我们可以用最经典的异化理论来谈论她们的工作状况,那就是把自己完全掏空,只是手部在工作,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中国“世界工厂”背后的真相。对此,何伟并没有批评太多,只是描述这些中国人并没有太多选择,好像只能顺从而已。他说:“我在中国住得越久,就越担心人们对快速转变的反应。这不是现代化的问题,至少并不全然是。我从来都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为什么人们急于逃离贫困,并且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和改变怀有深深的敬意。”

同类推荐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散文诗,可以说是诗的散文或散文式的诗。它有着诗的灵魂及散文的外衣。它经过思想与艺术的多维嫁接,根植生活之壤,成为文苑一枝受作者珍玩读者喜爱的奇葩。读它,我们能从它的语言中感知灵魂的光芒,感知色彩、气味、声音的美妙。读它,犹如一次大享受,全身的神经感官都处在愉悦之中,想象张开彩色的翅膀,每一句语言都释放出无数个枝杈。本书精选了2009年度的优秀散文诗作品,尽显年度散文诗写作之盛景与实绩。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本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 当代散文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名家散文佳作,有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对亲人的无限深情,还有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热门推荐
  • 傲焰

    傲焰

    艳,一个冷若冰霜却又艳绝天下的女子,冷艳这个词似乎就是为了形容她的存在。从江湖顶尖的杀手到护卫一国的将军,她不是多变的女子,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有人畏她如蛇蝎,有人敬她若神明,也有人为她痛彻心。她不是一个迷,而是一个神话,带着现实的酸甜苦辣,却终究达到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站在深情的帝王身旁,她是被天下尊称的“焰将”,长剑所指,血红一片。美貌,身姿,气质,这都不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她的冰冷与炙热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让人不可自拔的陷入,然后愈陷愈深,最终迷失了自己。武功,才情,谋略,这都不是她自傲的地方,她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种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冷冷的看着世事,用一颗明悟的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堕落也好,辉煌也罢,她终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青春彼岸舟

    青春彼岸舟

    有没有那个人让你想忘而不敢忘,最后只能逃离她的城市,有没有那个人让你记在心里,不经意间看见与他相似的人,心都会莫名疼,有没有那个人让你知道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无可替代。曾经以为彼此是一生携手的伴侣,甚至连外人也这样认为,青春年少的痴恋终将败给现实道路的坎坷,相爱五年,离别七年,爱走向何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百万的爱

    一百万的爱

    长相一般身材一般,她叫Kaori,家庭背景也是一般,今年24岁,属于那种丢人堆里就很难再找出来的人。但是没想到有人居然给她一百万来让她当女朋友,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夜场,这事馅饼还是陷阱?--情节虚构,单身,请勿模仿,梁碧琪。无不良嗜好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魔方步步高(超级智商训练营)

    魔方步步高(超级智商训练营)

    本书注重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体现了英语学习中的大阅读观。书中设计了“读能诊断”、“阅读指南”、“难篇精练”、“难题精练”、“阅读欣赏”、“拓展任务”六个模块。其中“读能诊断”、“拓展任务”栏目设置了主观试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阅读指南”栏目具体全面剖析了阅读及应试的技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生意人的活法

    生意人的活法

    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善于冥思的智者,在他深邃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探求其对于人生的诸多观点,比如:“物质的力量再大,也不能真正俘获人的‘心’。”“只知责备别人的人固然愚蠢、妄自尊大,但是自命不凡的人更令人不齿。”“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能再用前人的观念与方式生活,应当互相尊重和关怀。”“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满怀希望,就不会觉得劳累与辛苦。”本书作者在对松下幸之助的生平、思想和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后汇编此书,期待大家能够真正领悟大师的智慧。面对这样一位经营之神的成功心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阅读和领悟一番呢!
  • 香水女神:制服特种兵男友

    香水女神:制服特种兵男友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她是香水界人人称奇的公主,他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特种兵军官!看着面前俊拔的男人,她无所谓道:特种兵又怎么样?她看上的男人,只有乖乖束手就擒的份,想逃开?没门!!
  • 营养粥配小菜

    营养粥配小菜

    《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粥配小菜》讲述一碗粥,融汇五谷杂粮精华,根据其营养和性味特点,搭配与之互补的健康小菜,就是适合早、晚食用的的黄金营养美昧组合。美味实惠的粥菜组合,浓缩中华食养智慧,汲取中医养生精华,健康养生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