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7400000007

第7章 金色笔记(4)

欧洲有些地方就像匈牙利,曾经被**德国占领,后来又被苏联军队占领。之后那几十年光阴里,很多人对于很多事都不知该如何讲述。到了冷战结束,好像整个局面都稳定了,他们又怎样回头看待自己的过去呢?这便是《恶童三部曲》的重点:如何回顾自己的记忆。这三部书虚虚实实,里面的故事到最后我们都搞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第三部《第三谎言》,叙事角度和整个结构又变了,一本书分成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是由两个“我”来叙事--就是这对双生兄弟路卡斯和克劳斯。两个叙事的“我”都是作家: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诗人。他们写故事也像作者一样,尽量不带任何情感,比如千万不要说“我们喜欢吃核桃”,因为“喜欢”这个词不客观,客观的形容应该是:我们吃了很多核桃。

虽然他们诉求真实、客观,但有时候真实的东西太伤人了,于是只好虚构,让事情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一点--这就是小说中虚假部分的由来。他们不断诉说着自己很好、很快乐、很平静,拒绝回顾那些失落的记忆,拒绝重新揭开伤疤。问题是,过去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说消失就消失呢?

小说中的两兄弟也许是真,也许是假,无论真假,他们都经历了某种巨大的创伤:如果这两兄弟真实存在的话,创伤就是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分离;假如他们其中一人只是虚构的话,那就更凄惨了,我们看到一个从小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能和德军说话,不能和苏军说话,不能和父母说话,于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对话久了,会不会就生出了一个不存在的双胞胎兄弟呢?“我”早已分裂成了两半。

真实情况是,路卡斯一个人去外国生活了几十年,直到老年才回到家乡小镇,回来找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他在曾经住过的街道上走,走累了就在旅馆里睡觉。有时候,他会做梦,梦见小镇发生火灾,把沿路的商店住宅全烧毁了。火光中有一头美洲豹向他走来,优美的身影消失在火光中。接着,他看到一个大约四岁的小孩,他问:“你是我的兄弟吗?”小孩说:“不,我不是你的兄弟,我没等任何人,我是永远年轻的守卫。等兄弟的人现在就坐在中央广场的长凳上,他很老,也许他等的人就是你。”

路卡斯不断做着关于自己身世的梦,谜底一点一点揭开了。原来他似乎真有这么一个双生兄弟留在镇上,只不过他们从小就被迫分离。他们的爸爸是个军人,在外出征战的时候认识了另一个女人,要和那个女人结婚,甚至还生了一个孩子--这正是经常发生于战争时期的悲剧,很多夫妻因为战乱离异。

父亲对家庭的背叛使两兄弟的母亲非常愤怒,她抢过手枪打死了自己的丈夫,又失手打中了路卡斯。路卡斯被送进一家康复中心,后来被一位婆婆收养,越境去了国外,和兄弟失散了。少小离国的乡愁变成浓郁的想象,路卡斯最终写成了《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

这是从路卡斯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第三谎言》的下半部从克劳斯的角度开始叙述,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她的母亲也因此疯癫,陷入无尽的悔恨之中。在苏联接管这个国家的那些年,克劳斯是一家印刷厂的厂长,他说:“我们在报纸上发表的新闻完全与事实相反。‘我们拥有自由’这个句子每天印刷了上百次,但是街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外国军队的士兵。大家也都知道,还有许许多多政治犯和外国旅客被拘禁。甚至在我国境内,我们也无法随自己的意愿前往任何一个城市。每天我们也印刷了上百次‘我们生活在富足幸福的日子里’的句子。起初我以为对其他人而言这是真的,母亲和我则是因为那件事,也就是那件往事而变得既悲惨又不幸。但是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家也不例外,因为包括他自己、妻子和三个小孩,正以绝无仅有的悲惨方式生活呢。”

这个故事无论真假,到了第三部书的结尾,两兄弟通电话见了面。一直留在家乡的克劳斯拒绝承认从外国回来的路卡斯。他说,你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你所说的一切都是你想象出来的--拒绝和他相认,因为这个兄弟是他母亲心中永远的刺。他们以为他死了,母亲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疯疯癫癫地天天盼着路卡斯回来。母亲爱着那个不存在的儿子,而对眼前跟在她身边的真实儿子视若无睹。

两兄弟最终还是分开了,路卡斯被拒绝后失望离去,克劳斯回到家躺在床上,描述自己的心境:“睡觉前我在脑海中和路卡斯交谈,这是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的习惯。谈的内容也几乎同往昔一样,是同一件事:我告诉他,如果他死了我很想替代他,因为他实在是很幸运。我还告诉他,他得到了最好的那一份,而我却必须承担最沉重的担子。我还对他说,人生根本就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它是一个谬误,是永无止境的痛苦,是造物者的恶意,超越了才智的一种发明。”

但是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是不是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呢?我回想起书中描写的一段梦境:回来的兄弟在梦中找到了他的弟弟,他的弟弟对他说:“你迟到了,我们快走。”他说:“周围的一切都腐朽了,十字架、树木、灌木丛和花朵都腐朽干枯了。我兄弟用拐杖翻动泥土,许多白色的蛆虫都爬了出来。我兄弟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死了,这些东西还活着,蛆还活着。”

《西夏旅馆》

台湾“外省人”的狂暴流亡心

骆以军,1967年生,台湾中生代小说家。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台湾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毕业。著有《西夏旅馆》《月球姓氏》《妻梦狗》《红字团》等。

整个民族的灭绝,就因为他的建国者是这样一个残暴的人。

我觉得骆以军是台湾近十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他苦学成才,上大学为了要学写小说的技巧,居然用最老套的方法--抄书,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巨著抄了一遍,把《百年孤独》也抄了一遍,甚至卷帙浩繁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抄过,简直是太变态了。

骆以军一出道就拿了很多文学奖,最新这部《西夏旅馆》得到2010年华语地区奖金最多的文学奖项“红楼梦奖”[6],在我看来是实至名归。这本书有四十七八万字,分上下两册,中间还夹附了一本作者的阅读笔记--《经验匮乏者笔记》。

小说家很在乎一样东西:经验。我们常说,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似乎一位作家的生活越是不堪,越是坎坷,就越能写出东西。相反,如果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大概很难领略人生的种种不测与不幸,写作也会比较苍白乏力。骆以军说:“对我而言,好写的东西有三样:少年、梦中的故人、鬼或者外星人;难写的东西有三样:贵族、博学者、说笑话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易之分呢?其实都是因为经验的局限。”

“譬如太宰治[7]的《斜阳》里,写贵族母亲,花丛中撒尿;或者章诒和写落难贵族灰扑扑年代的家庭巨宴--后巷一干侍女,由丈夫择也,换上华丽旗袍的场面,真是抓耳挠腮,心羡亦不是,临帖亦不是。”

他无论如何都写不好那种贵族生活,因为他没这个经历。但如果把这件事反过来,纵使你生活经历丰富,当过海上船员,游历世界各地,并不保证你能写出好作品。经验同时是一种主观感受,需要有一套框架去把生命中遭遇的事情承载起来,理解它,辨别它,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事。譬如看到街边一个蜷曲身子的老太太,若是不敏感的人,可能只把她当成一道寻常的都市风景。但你如果敏锐一些,说不定会联想到她的身世……经验就是这么来的。所以骆以军讲的经验匮乏,指的不是生活经历的匮乏,而是缺乏一套能够把生活经验组织起来的框架。他羡慕很多大陆作家不只经历过时代的沧海桑田,而且仿佛被赋予了一种叙事能力,去描述生命中事件的起承转合。

骆以军的生活经验有限,于是他拼命读书,在书本上为自己虚构出一个框架,如此就产生了一种带有书面感倾向的文字,跟大陆作家常常给人的口语感觉不一样。骆以军的作品强调“性”、“暴力”、“家族故事”,那些华丽的遣词造句背后是一大套近乎狂乱的想象力。这想象力愈演愈烈,每一次好不容易接近问题的核心,写出一些东西,又发现还有一些东西不够深入或被忽略,于是从头再来。《西夏旅馆》可以说是他过去所写题材的重现,而且写得更充满魔性的猖獗。

骆以军的父亲二十多岁跟着蒋介石来台,与过去生活的土地、族群全部切断,在陌生岛屿重新开始。这一代人常常怀念过去,回想那片失落的土地,可是当他们年老时真的有机会返乡,才发现那个现在的故乡早已是“他乡”了。骆以军在外省人的圈子长大,听大陆各地方言,吃大陆各地食物,想象那里的种种故事。然而一出门看到的是台湾本土之物,遇见“本省”同学,感到自己是那样格格不入。虽然如此,他自己有了小孩以后,这孩子就会成为彻彻底底的台湾人,外省人在他这一代终结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灭绝的部族:西夏。西夏王朝的奇妙在于,它曾经非常强盛,有自己的文字和政治制度,但很快就像烟一样在西北荒漠上消失了。这是一个谜一样的王朝,它的文字到今天仍不能被完全读懂。骆以军用小说的形式把西夏的灭亡表现出来,骑兵南下逃亡与“外省”第二代流落孤岛异曲同工。然而,他要讲的还不只是以古喻今反映台湾外省人的生活状态,而是要找出中国历史上那种消失的人,他们的命运和消失的过程。所以,旅馆是他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意象,很多旅人在此经过、居住、留下故事,但终究会离开,徒留一些神秘传说。《西夏旅馆》里许多不同时代的人一个个华丽登场,又突然进入虚空中。那些破碎的记忆无法用完整的故事穿起来,你只能像在旅馆一样,将一间间房子随机地打开,一瞥不同门后那不同的世界。

《西夏旅馆》时间感绵密,人称常常变换,情节推动缓慢,贯穿其中的主角图尼克自称是西夏后裔。他聊起外省人的遭遇时说:“很多别的民族,比如说犹太人,他们有《圣经》,有《出埃及记》,或者印度人有《摩呵婆罗多》,伊斯兰教徒有《古兰经》,可以把他们个体存在遭遇的所有事情融合进一个很大的整体。可是,我们这些人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只能一代一代断简残章传递着单一一代所发生的故事。我们一代一代说故事的父亲们全是一片一片的鱼鳞,永远无法镶嵌组成一条鱼。”

同类推荐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本书中,有一点会变得日益明显,即你的竞争对手同你一样一脑子浆糊。轻信的顾客比比皆是,不管产品多么毫无价值,多么愚蠢透顶,他们照买不误。简而言之,该是诺查丹玛斯靠边站的时候了。作者披上他的预言家长袍,以极具穿透力的眼光洞察一切,从技术到工作间,从选举到两性大战,从宠物保护到其他星球上有无智慧生命的可能性。书中融笑料和事实于一体,它弹奏出我们社会的热门音符,令读者忍俊不禁,惊诧不已。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本书是余秋雨亲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发源地和主要宗教发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以冷静疏朗的笔触描绘古老文明的昨日与今朝,辉煌与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一行人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众多异域国度,最终回归中华故土,虔诚寻访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倾听历史亘古悠远的声音。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要安全长大

    我要安全长大

    孩子是最脆弱的人群,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受到伤害,可是在这个地球上,每天都会上演让父母心碎的一幕幕。那些触目惊心的镜头,让父母震惊、心痛。2008年1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首次发表《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各种疾病,死于意外伤害的孩子约是82.9万人,平均每天有2270个孩子死于意外事故。所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丰富他们的安全常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3:终极爆炸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3:终极爆炸

    与刘慈欣齐名的当代科幻名家。12次斩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2010年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得主。迄今为止最全版本——王晋康最经典科幻小说精选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司马懿吃三国4

    司马懿吃三国4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旨在追寻南水北调工程历史的渊源,回顾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2002年动工建设期间的历程;介绍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和东线工程规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东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尤其是对江苏的影响,阐述江苏受水要领,并回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探讨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答谢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本书所讲述的案件均由真实事件改编,数起重大凶杀案,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为避免对号入座,地点和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繁华的都市突然出现了一名令人恐惧的变态杀人犯,他喜欢将被害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切下,就像技术娴熟的厨师,再把骨头留下,最后将肉寄给被害人家属,媒体冠以“骨头收藏家”的称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是有特殊嗜好,还是受过某种刺激?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