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7200000003

第3章 理想的下午(1)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爱到中年

朱天心(1958-),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山东。

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少女时期即以小说《击壤歌》一举成名。1992年问世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又使她成为“台湾眷村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有《未了》《古都》《昨日当我年轻时》等。朱天衣、朱天文、朱天心三姐妹及父亲朱西宁均为台湾文坛著名作家。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名字非常诗意,好像在说一段爱情已经走到了初夏荷花绽放的时候。但小说的内容却让人感到秋天已经快要过去,这个时候爱情还存在吗?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看过许多爱情小说,这部讲中年夫妻爱情的尤其别开生面。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的关系,朱天心写小说喜欢夹叙夹议,能把她庞大的知识体系巧妙地化在各种看似口语化却又经过精心锤炼的修辞里。庸手弄出的数万言辞在她那儿不过短短几句话而已。

故事展开的方式非常奇特,一对中年夫妇,妻子对小津安二郎的名片《东京物语》[1]记忆深刻,尤其喜欢那幅经典剧照--笠智众和他的太太,两位穿戴得整整齐齐的老人非常优雅地坐在桥头上,不晓得望向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在喃喃地说着什么。女主人公觉得这种寂寞带有东方美学的味道,她很想有生之年到那个桥上体会一下,想知道电影中的两位老人到底在说些什么,于是她跟丈夫安排了一次旅行,想去体验一下那种时光。

其实这时候,他们夫妻俩在生活中的关系已经相当灰暗了。妻子曾偷看丈夫少年时期的日记,那时候丈夫正在热烈地追求自己。他在日记里说,最喜欢你温柔的手、你是我所有梦中的情人--他甚至想为她而死。然后她自问,自己如何做过或说过令一个十八岁少年想去死的事呢?也许只是因为第二天的考试你不愿放弃,因此你拒绝过他看电影的邀约,或者陪你搭车回家的要求吧。

这样一直看着这本日记,眼睛热热的。忽然间丈夫回来了,她骇异到捂住口,他如常的坏脸色一定是车位又被某个邻居占了。这么说她等的既是这个人又不是这个人,在这样一个黄昏,你以为进门的还是那个写日记的少年吗?当年那个不期而遇的少年,见面时穿着学校制服,身上有一种令人晕眩的气息,还没靠近你,就可以让你感觉到电暖炉一样的热度。他总是目光不移地笑着看着你,不管你做什么说什么,如何狂言异语,他都笑着完全接受--怎么会是面前这个进门至今正眼也没看过你的人呢?多少经历过年少狂热恋爱的中年夫妻,到了最后都会变成这样吧,身体与情感慢慢衰老。朱天心擅长用一些人类学、生物学的现象作比喻,她讲到狮子,交配的时候会打架、叫春、狂热,然后也衰老、死去。但好歹,动物的衰老和死亡之间距离极短,再认真的荒野记录者也很难捕捉到一头公狮的衰老和死亡,但人类的“公狮”却要衰老很久才死,这个过程你得亲眼目睹。

其实不止爱人,朋友也是如此。那些少年时分分秒秒分配的感情泪水,一生对彼此忠贞的要求和检验并不亚于爱人,但那些女性朋友也许在参加完彼此的婚礼之后,就十多年都不相见了。大家潜泳般喘息着埋头在工作和家庭上,再见面时通常是为了互相协助度过伴侣有外遇的那段时间,然后一面安慰对方,一面还要假装不知情地陪吃、陪买、陪聊。再来就是彼此父母入院,去看望的时候借着自己中年累积下来的丰富人脉,互相介绍哪里有名医,哪里有偏方。然后就是父母丧礼,要互相撑场面,因为这时候留下来的亲友本就不多了。再后来也许是彼此丧礼的送别吧。这是多么悲哀的故事。

故事中,女主角终于和丈夫一起来到东京,那也是他们年轻时曾游玩过的地方。以前每次去异国旅游,他们都觉得很快乐,到了旅馆就要做爱。而这时,他们已经老了--其实还不算太老,但走在路上会嫌人多,想去搭车,不想再走路。最后终于到了《东京物语》里的那座桥,她忽然知道那对老夫妇喟叹的是什么了。他们所感慨的不是什么充满美感的寂寞,而是觉得自己现在吃不动了,走不动了,也做不动了,回忆起往事更是一无是处,就是这样而已。

这是小说写得最妙的地方,看到这里你已经非常入戏了,但忽然之间小说家又跳出来说,我们不要这样的结局,我们再来一个。然后转过来再为这对中年夫妇写下另一个结局,故事中穿插着其他场景,包括史前人类也许会遇到的中年危机……这样一来,小说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一种对即将迈入暮年的中年人的爱情应该怎样走下去的评议。

(主讲梁文道)

乱来

亦庄亦谐的毛尖

毛尖,宁波人,专栏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乱来》等。

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通顺,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如今网络写作流行,很多人在博客上写,喜欢追求一些特别花哨的东西,或者玩弄一些文字上的小技巧藉此搞笑,比如错别字的成语或故意讲反的譬喻。但这很容易会变成所谓的“奇技淫巧”,只有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能把它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上去。

毛尖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的杂文和散文现在越来越受欢迎了。《乱来》光看书名就知道很有趣,她的文字才气洋溢,自有一种聪明狡黠在里面。尤其当她准备损一些人的时候,效果会特别强烈。书中有一篇《说起阿城》,她这样讲:谈到阿城,朋友看她听得痴了,同情兼自豪,安慰说,你也用不着这样,迷阿城的人多了去,台湾有个作家,听到阿城的名字,马上得扶住墙。

还听说,一阿迷,考验女友的唯一手段就是背诵阿城,而且难度系数逐年升高,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苦涩的同志哥。一个接住他的暗语说出“蛮好,蛮好,你的棋蛮好”的人,是个有妇之夫。她讲孙甘露,那是好几年前了,她还在读大学,孙甘露老师比现在要苗条,他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参加一个会议。自然,他一进来,便秦罗敷似的引起会场的一阵骚动。人长得好,已经难得;还是个男人,更难得;男人还写小说,写迷幻诗,那就是“人头马”了。会议进行着,会场里的女生越来越多,到中场休息的时候,举办方不得不换了个大会议厅,然而孙老师却浑然不觉会议的主题已经改变,只顾在那里用他水汪汪的眼神荼毒生灵。

文艺圈很多人都知道,毛尖写人之毒辣、搞笑是出了名的,她甚至会生造出一些段子来开朋友玩笑。所以你当谁的朋友都好,千万别当毛尖的,如果她随便替你制造一些绯闻出来,使别人都信以为真,就不好了。

毛尖过去是研究电影的,所以很关心现在的娱乐文化,讲到央视春晚,她写道,看到主持人倪萍的身影,我想很多观众条件反射地眼眶就湿了,套句李宗盛的歌词,“她总能平白无故地,让人难过起来”。当然,央视制造的催泪大姐大,叫人难过的事情总是正面的。毛尖就有这样的聪明,莫名其妙引一句李宗盛的歌词进来,奇妙又好笑。

书中还有一些她对中国电影现状的评论:自然,红地毯上的剧组,我们总有一半没有听说过。但是,中国电影的确起飞了。你看,评委会为难啊,这么多优秀的电影和影人,最佳给谁好呢?算了,还是老办法,双胞胎,赵薇、章子怡一起影后,胡军、濮存昕一起影帝,尹力、陆川一起最佳导演,至于最佳故事片,一溜下了十个。计划生育办公室看到了,就说“现在你知道我们开展工作的难处了吧!”

毛尖同时也是个教授,有时候她的聪明诡计遇到学生还真的没办法。她教的是美国文学,有一次布置一篇作业,让学生比较一个中国作家跟海明威。结果有个同学说,在中国作家中和海明威有一拼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就是……就是痞子蔡。她当时只觉得世道反了,但是,海明威就不能和痞子蔡比吗?请看他的比较:“他们的句子都很短,都有很多句号,他们都是迷惘一代,再有,他们都热爱女性!”后面还有更狠的,有个同学比较了海明威和罗贯中,“因为他们都描写了战争”;比较海明威和郁达夫,说“他们都经历过异国的苦闷生活”;比较海明威和张爱玲的,说“他们都走自己的路,让別人说去吧”。足以证明现在的学生有多么厉害,可是像这样讽刺学生的话也不能讲太多,否则会被人骂,果然书后面就写到学生怎样揭她老底。

近年来毛尖的文章也有了不少变化,这在《乱来》里愈加明显。她是一个在生活和文字上都很有小资情调,爱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的人,但在学术思想上却倾向于新左派。两者之间该如何协调?如何既在新左派的号召下关注弱势群体,又不放弃自己用饭桌上酒酣耳热之后的那种开玩笑的态度去写东西?在这本集子里,每当谈到社会现实,她的玩笑就会变得有点隐晦,而在完全不开玩笑的时候,她的文章写得才真是叫好。

比如《民间爱情》:帮我带孩子的顾阿姨,五十几岁,腿脚不是很灵便了,而小孩却到了草上飞的阶段,于是,另外找了年轻的阿姨来替她。作为一个新左派,你就这么炒一个阿姨,于心何忍呢?后来,她一直写她看到这个阿姨怎样骑车,怎样在喷水池边眺望街景,怎样坐在她家楼下门房外面织绒线,而保安则帮她把绒线放出来。

《乱来》所谈及的事物不是因为分明而可笑,而是因为太过分明而可笑。而那些最可笑的人物多半都由她的朋友出演,朋友们也借此获得了比现实生活更戏剧的人生,他们甚至希望自己真的有那样电影式的遭遇,以便和这个绚烂的时代保持平衡。

(主讲梁文道)

理想的下午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舒国治,1952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初习电影,后专注于文学,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曾旅居美国多年,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舒国治的散文在台湾很受欢迎。介绍他的文章之前,我们能否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散文?经过余秋雨先生“文化大散文”的洗礼之后,很多人写起文章来都不自觉地想要去追求一种大境界,哪怕是在写杂文,也强调以小观大,好像总得在文章里谈出些大道理来才行,否则就不算是好散文。

这样的态度并非不好,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确实不错。问题是,轻轻松松,悠悠闲闲,难道不能写成好文章吗?中国自古以来的散文传统就有“以小观小”的写法,周作人曾认真区分过“文以载道”与“诗言志”的区别,在我看来,舒国治先生的散文就是言志派。

很多人都觉得舒国治的散文特别古雅,《理想的下午》就是一种很老派的写法。这种“古意”其实不单来自于他的文笔,更多是他的某种态度。文中写道:“理想的下午当消失在理想的地方,通常这个地方是在城市。幽静田村,风景美极,空气水质好极,却是清晨夜晚都好,下午难免苦长……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树。这也是城市与田村之不同处。田村若有树,必是成林的作物,已难供人徜徉其间。再怎么壁垒雄奇的古城,也需有扶疏掩映的街树,以柔缓人的眼界,以渐次遮藏它枝叶后的另一股轩昂器宇,予人那份‘不尽’之感。”

他不讲什么大道理,虽是些花鸟虫鱼类的小事,却也不乏见地。这见地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独特感受: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霎时雷电交加,雨点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阵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阵。最好是茶棚,趁机喝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就近有咖啡馆也好,咖啡上撒些肉桂粉,吃一片橘皮丝蛋糕,催宣身上的潮腻。俄顷雨停,一洗天青,人从檐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觉。若这是自三十年代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走出来,定然是最潇洒的一刻下午。

好的文字总是能打开人的某种感官能力,把世界变得更丰富、更立体。舒国治的文字就开启了我们对某些人生细节的美学感知。遇见雷阵雨本来不会多么愉快,但作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用一种感性的方法来观察它,把它变成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平日里我们也会有下午睡懒觉的时候,作者却连赖床都能写成文章:“躺在床上,早已醒来,却无意起来。前一晚平放了八九个钟头的体态已然放够,前一晚眠寐中潜游万里的梦行也已停歇;然这身懒骨犹愿放着,梦尽后的游丝犹想飘着。这游丝不即不离,勿助勿忘,一会儿昏昏默默,似又要返回睡境;一会儿源源汩汩,似又想上游于泥丸。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似又要凝成意念,构成事情。”经过作者文章的熏陶,我们从此以后对睡懒觉的看法都不一样了。这是一种很现代的写法,然而在一刹那间,你又能从它的节奏感中听出古意“早年的赖床,亦可能凝熔为后日的深情。哪怕这深情未必见恤于良人、得识于世道。”

赖床会赖出什么东西来呢?作者说,只凭看一些人的脸,就可以猜想此人最近有没有赖过床,有的脸像是一辈子不曾赖过床,而赖过床的脸会怎样呢?比较有一番怡然自得之态,像是似有所寄、似有所遥想,却又不甚费力的那种遥想。

赖床也分上品跟下品:“要赖床赖得好,常在于赖任何事赖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譬似过日子,过一天就要像长长足足地过它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过很多的秒。那种每一事只蜻蜓点水,这沾一下,那沾一下,急急顿顿,随时看表,到处赶场,每一段皆只一起便休,是最不能享受事情的。”这话说得太好了,简直就像是在指责我,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敢肯定作者是一个会赖床的人,但听说他也好旅游,所以才能看出像我这种整日急急忙忙赶出差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主讲梁文道)

房间

写作是发现异己的过程

李智良,1975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硕士,诗人、作家。评论与创作文字多见于《字花》《文学双月刊》《明报》等。2008年出版散文集《房间》。

我们常说,好的文章是你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你自己的东西吗?不是。语言文字是社会共同拥有的一种沟通工具。换言之,你写文章的时候,不可能是纯粹自我的表达,一定是透过一个本来不属于你的公共媒介去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跟语言之间的距离就是你跟社会、集体的距离。

《房间》的作者李智良是一位非常年轻的香港人。他还有一个画漫画的弟弟叫李智海,两兄弟称得上是近年香港文艺界的奇葩。哥哥的文章与弟弟的漫画都表现出一种类似卡夫卡的阴郁格调,极具欧陆色彩。

同类推荐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解放石家庄(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石家庄(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石家庄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绝密行动)

    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绝密行动)

    从追杀慕尼黑惨案的“黑九月”恐怖分子,到哈马斯高官遇刺的“迪拜门”,凡落入它视线的目标都在劫难逃;从光天化日搬运他国战斗机图纸,到瞒天过海将导弹快艇偷渡重洋,凡被它列入计划的上天入地也要收入囊中;虽毁誉参半,但仍以超强的执行力和一流的情报搜集能力令世人刮目相看。揭秘世界上最神秘、最有效率的情报组织。
  • 流水落花一瞥中

    流水落花一瞥中

    石评梅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完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
热门推荐
  • 恐怖迷影(走进科学)

    恐怖迷影(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十年赌约一场爱恋:愿赌服输

    十年赌约一场爱恋:愿赌服输

    一个赌局她输掉恋上别人的权力,成为了他的挂名女友,期限为十年。他赢了她的第二天便消失在了她的世界,了无音讯。她空守着这份约定,对任何人都宣称她云小小的男朋友是蓝羽,八年不曾变过。可是,他突然回来了,带着满身的暴戾和复仇的欲望。我本于世无争,奈何世不容我?这一切已经将她牵扯在内,想逃已无退路。赌,只能赌。愿赌服输!
  • 仙缘莲生

    仙缘莲生

    在浩瀚的银河畔,有一居所。名叫“莲居小筑”。有一天,“小筑”的莲花全部盛开了,莲香四溢,“小筑”的上方有无数的光华溢出。在“小筑”的莲池中,一朵青莲,缓缓的绽放。随着光华流转,一位身着淡绿色荷叶边下摆长纱衣,内穿白色衣裙的仙子浮立水中。身上的淡绿色纱衣随着微风拂……这朵青莲,幻化出人身后又将经历什么呢?从仙界辗转到人间,从仙子到凡人。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就是上天冥冥中的注定吗?如果是,那么青莲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 妾身惶恐

    妾身惶恐

    男主是猫,女主是鼠,这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故事……谢樱樱像是一只双目赤红的兽,不看前方满路荆棘,不看左右风景如画,更不回头看走过的泥泞,她只是不停地往前走,被打着往前走,被逼着往前走,最后终于自己站起来往前走。
  • 爱情四叶草

    爱情四叶草

    人们总说,找到了四叶草就找到了幸福。那是因为三叶草的一叶草代表希望;二叶草代表付出;三叶草代表爱;而稀有的四叶草就是幸福。四叶草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付出了,爱了,也不一定会找到幸福,只有拥有了四叶草,才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 齐仙之福

    齐仙之福

    即便痴傻有如何,她相信自己一样可以踏入五行,轮回转世,问鼎大道!且看女主的成仙之旅!
  •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我们之所以主张公正未必公平,乃是基于最有效的激励精神,在于“有本事就来拿”。拿得到的人当然很高兴,拿不到的人也不应该怪别人,最好反求诸己,再充实自己,以便下一次顺利拿得到。美国人偏重个人主义,采取个别激励方式;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激励团体而不针对个人。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喜欢把事情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两者兼顾并重:个人依赖集体,集体重视个人,可以说在团体中体现个人。激励的目的,不在改变员工的个性,而在促使员工自我调适,产生合理的行为。
  • 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如今,精心编汇而成。从对人的客观方面的观察,如眼神、神骨、气态、容貌、谈吐等,在众多国家的实践中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对于鉴人的经验和方法富含科学性、系统性。《中华鉴人术大全集》由雅瑟、凡禹编著,再到主观方面分析,鉴人的智慧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人力资源中,如性格、习惯、爱好等,详述各种识人的妙法,并早已走出国门,介绍识人的技巧,鉴人是一门大智慧。正是在参考前人的鉴人智慧,融合古代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足以令世界上其他国家叹为观止。中华文明的鉴人智慧之丰富,相信能为你的人生、事业增添成功的智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