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900000010

第10章 伤寒论注释(5)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

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必致倾危之败。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

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以折盛热,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多者,投以凉药,即寒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晬时者,周时也。

一日一夜服汤药尽剂,更看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邪气太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

《千金》曰: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欲饮一斗,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消之,若强饮,则停饮,变为诸病。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向解之时,多向生大渴,亦须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不可极意饮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者,为水饮内停而不散,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通,水气散,先(宣)发于外,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暠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痏。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又《内经》曰:热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泻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昏热之左右也。

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内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四藏气绝者,脉四损;五藏气绝者,脉五损;五藏六府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暠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而身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暠《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暠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痓。《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痓。即是观之,“痓暠为“痉暠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千金》

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暠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暠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阳(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者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抟,则口噤而不时开,此者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暠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

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暠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抟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抟,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胎滑也。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暠若妄下则大逆。额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故云死矣。《内经》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暠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暠风湿相抟,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尚浅,内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肝(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暠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暠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暠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中)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暠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暠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暠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自内眦。《内经》

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暠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藏气,风温外胜。经曰:[气]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瘈疭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暠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生于昼,阴生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暠则巳午未太阳乘主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同类推荐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后世简称之为《内经》,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热门推荐
  • 公主千金的故事

    公主千金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药医修真路

    药医修真路

    新书《重生黑客特种兵》求点击、推荐、收藏,请大家帮帮忙,支持支持江月! 重生到魔法王国,却是天生噬魔体; 捡到空间手镯一只,里面一片荒芜; 附赠神兽一枚,却是个天生话唠; 且看一代重生女如何医尽南北治东西; 药在我手,天下我有! 什么?美男?NO、NO、NO……那只是消耗品! 每天晚十点,定时更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黑椹的别样人生

    黑椹的别样人生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夫君再狂一点

    夫君再狂一点

    她是不求上进的黑道大小姐,一朝穿越,竟成了异世大陆的地下少主。在这个女尊的世界,她只想找一个心里珍惜的人,携手一生。初次见他,他像一具失却灵魂的木偶她救他,宠他,纵他他却依然傻得想要推开她就算她脚踝上还扣着太女殿下的八翎环又怎样?就算她臂上还栖着一只凤鸟又怎样?就算她老娘要给她娶夫娶侍,就算她身中孕子,他身中毒蛊又怎样?!!这些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爱情长跑途中临阵脱逃!!!片段一:她扳着他的脸,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看,终于长吁一声,得出一个结论:“木头!”他嘴角一抽。“来来来!本小姐来教你什么叫表情。”她眼一瞪,眉一竖,小嘴儿一张:“这叫生气。”他愕然。她眼一耷,眉一垂,小嘴一嘟:“等人安慰。”他无语。她眼一抬,眉一张,小嘴儿一弯:“这就是笑了。”那阳光般的笑容,一瞬间让他怔住。片段二:他手执长剑,隔着一片血地与她相望,满眼惊慌。她盯着他的眼眸,微微一笑:“傻瓜!”一直以来,她身边就是暗杀不断,还以为最近怎么就消停了,却原来,是被他挡住了。“我我我……”他嗫嚅着不知要如何解释。她漫步走过一地鲜血,像走在红地毯上一样从容,到了他面前,定定地看了一会,直看得他不自在地偏开头,才弯了嘴角弯了眼眸盈盈然笑开:“喜欢我就直说嘛!”片段三:他抬头,看着面前言笑殷殷的少女,一时傻了眼:“你你你,你不是要成亲了吗?!”她倾身望住他的眼眸,坏坏地笑:“我逃婚了。”他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泪痕犹湿,却强迫自己说出体贴的话:“伯母一定会很生气,你……”她打断他的话,一拍他脑门:“傻瓜!我怎么舍得你难过!”
  • 平行空间

    平行空间

    穆昱宇先生白手起家,创下所谓的成功神话,但他内心却倍感疲惫,对周围的一切缺乏兴趣。有天他偶遇少年时代向自己告白,却遭自己唾弃厌恶的女孩倪春燕,从那之后他莫名开始频繁做梦,梦里他到了另一个空间,有着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身份,过着他想象不到的幸福生活。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宁爱美人弃江山

    宁爱美人弃江山

    他们前世新婚蜜月中遇难,他带着记忆穿越,只为不忘却她。他是锦乐的皇帝,她是大梁的公主,他是她前世的爱人,是她今生的杀父仇人。他性格冷僻,却独对她温柔。她投胎转世,经历了亡国亡亲的变故,只求安稳度日。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困陷花都战血魔:末日为王

    困陷花都战血魔:末日为王

    红色的火焰在城市中央燃烧。罪恶的洪流,在大街小巷游走。那些失去了灵魂的恶魔,在扫荡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我躲在老旧的公寓楼里已经足足一周没有出门了,外面的世界变得让人难以接受。人吃人。人杀人。在半个月前的血雨降临后,原本祥和的一切都被破坏殆尽。律法。秩序。可以约束的了人类,却无法约束丧失了心智的野兽。那一具具身躯破烂,双目呆滞,面皮蜡黄,却萌发了尖牙利爪的人形怪物,对新鲜血肉的渴望,将支撑他们成为整个城市的噩梦……
  • 重生之嫡女枭妃

    重生之嫡女枭妃

    夫妻七年,他给了她六年的窘迫流离,半年的绝世恩宠,还有最后三月的凌迟绝望。太子府地牢,帝都第一美人,切腹而死。怨念通天,阴魂难散,阴毒嫡女重生归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她只想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守着娘亲,偷得浮生半日闲。只是父亲偏心,庶母狠毒,庶妹骄纵,她岂会无动于衷?皇子逼婚,贵妃仄逼,她怎能任人摆布?投毒,暗杀,陷害源源不断,她恬然安笑间,化解一切!阴谋,诡计,杀伐生生不息,她素手轻扬间,灰飞烟灭!既然这些人一个个都闲活的太久,她就好心帮帮他们,打入地狱永不翻身。那一世她温婉贤淑,事事以夫为天;这一生,她要做回自己,毒也要,狠也罢,用一双纤手谱出盛世人生。。。。。。。。林紫曦:我是从地狱爬上来的恶鬼,张开獠牙,绝不姑息一个想要害我之人。你问我是否有心?呵呵,不巧,我没有!玄梓君:此生此世,永生永世我都会陪在你身边,你若上天我便斩尽天下名山,为你铺砌通天之路。你若下地,我就灭尽地狱孤魂,为你碾平刀山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