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500000003

第3章 小诗六辑(1)

写实座右铭

1. 诗言志。

——先秦《尚书·尧典》

2.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艺文志》

3.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4. 诗者,吟咏情性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

5. 要入诗家须有骨。

——宋·杨万里《留萧伯和仲和小饮》

6. 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宋·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7.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

8. 诗品出于人品。

——清·刘熙载《艺概》

小 序

近三十年的从政与经商,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大适合于这两类职业,更是由于我自幼的理想是“长大后做诗人”,因我始终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讲古诗时说的一句话——“山清水秀出诗人”。我出生于锦江河畔的下莲池街,应当说这的确是一个“水秀”之地,加上学校的壁报上又“发表”了我的一篇小作文,于是乎便自以为是地萌生了诗人之梦。未曾想到的是,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望至今仍是一个美丽的梦。

我的梦,首先被摧于童年的背井离乡。1958年春,因家庭破碎,父亲负气离蓉,带着九岁多的我和六岁的二弟远走陕北煤城铜川。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租的是铜川城关木器社旁的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土坯房居住。兄弟俩挤在这间小屋里,昼夜都沉浸在对远在成都的母亲和三弟的思念之中,于是便模仿《静夜思》写下了“远隔千里远,亲人难相见,举头望明月,泪眼看照片”这四句话,并背着父亲通过邮局寄给了母亲。正是这首小小的“诗”,促成了一年之后全家人的团聚,并迁入了面积近二十平方米的“大房子”。从此,我便开始意识到了“诗歌”的魅力与作用,也就燃起了我心中的理想之火。小学五年级时,因成绩优异,而“跳级”考上了初中,我便得意忘形地将自己想学文学及购买相关书籍和书架的要求告诉了父亲。他的答复却是:“孩子,你看咱家里还有置放书柜和书桌的地方吗?我现在考虑的只能是供你们四弟兄上学和今后全家人能否吃饱饭的问题。”果然,此后不久,全家人便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起陷入了连续数年的饥荒之中,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也就随之而破灭了。

尽管如此,买诗书、读诗歌、学写诗,却成为了伴随我终身的一种业余爱好与生活享受。无论是上山下乡在龙潭插队的年代,还是在驷马桥屠宰场做临工、扫猪粪期间;不管是后来当“局长”的风光岁月,还是干“老总”的繁忙日子;即便是出差乘坐火车,还是在飞机上,一有闲暇,便总爱掏出本子写几句,不时在报刊上发表几篇,偶尔也获过奖励,还得到了个金牛区“文联副主席”的头衔,和一本四川省作协的《会员证》。但我心里很明白,由于缺乏环境熏陶、系统培训和名师的指点与磨练,自己既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气,又无“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著,既读不懂无韵的新诗,又有怕受格律诗的束缚等毛病。所以,虽是爱诗甚切,却又一直长进不大,始终处于“业余”水平。就从18年来所写且收入本书的这74余首(组)小诗而言,虽是做到了“感于事而发乎情”,不属于“无病呻吟”的那种,但细细读来,在追求“惟造平淡”、“因事而发”之时,却忽视了诗歌应有的韵味与意境;在注意“缘情而发”、直抒胸臆之中,却欠缺耐人寻味的含蓄与哲理。唯一感到庆幸的是,自己在诗歌的学习与写作之中,始终未能忘记古人关于“要入诗家须有骨”(宋·杨万里)和“真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惠风词话》)的名言及英国诗人斯威夫特关于“无韵的诗句是没有灵魂的肉体”(《给青年人的忠告》)的教诲。所以,笔者虽然为自己的诗作未能达到“所作必佳”的效果而遗憾,但又为自己能一直坚持“诗骨”、“情真”和“押韵”的原则而欣慰!

我并不为我小时候的“梦”而后悔。我知道,我很可能永远也成为不了诗人,但我却又相信,只要自己有一颗激情澎湃而又晶莹剔透的诗心,就一定能以真诚为墨,书写完自己诗一般的人生。

安居情(五首)

笔者41岁才开始拥有带卫生间的住房,从49岁起,家中人均居住面积开始超过10平方米。可以说近五十年居住危破与窄小房屋的切身体会和担任基层房管局长(兼区住房解困办主任)近八年的特殊经历,使我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寒士”的血。当年,父亲带着我在风雨之中爬上油毛毡房顶压砖遮漏的场景和后来住房特困户们来我办公室上访时那无助的眼神,都深深地刻入了我的骨髓之中。这一切,便凝成了三个大字——“安居情”。

查危房归来有感①

乌云滚,

雷声鸣,

狂风吼,

恶雨霪。

岂敢小楼听风雨,

冒雨迎风查灾情。

府河畔,

路泥泞,

低洼房,

水盈盈。

盆舀积水罐接漏,

滴答声声刺入心,

握手道别难启口,

愧对父老送我情。

房管工,

勤为民,

忙排危,

冒雨行。

雨水汗水难分辨,

点点滴滴安居情。

查灾回,

心难平,

班子会,②

壮志明:

“目睹千家寒士苦,

危改万难不能停。”

“任期危房貌未改,

自摘乌纱当平民!”③

1994年夏

① 金牛房管局管理公房68万m2,大多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破旧及简陋瓦房,其中有危房约12万m2,且多位于城西北府河双岸的低洼棚户区。这些低洼危房,基本上都在1995年开始的府南河整治工程中拆迁改造。

② 作者时任成都市金牛区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兼金房集团总经理,“班子会”即局和集团领导班子会议。

③ 此诗稿刊载于1998年7月27日《西南商报》及1998年出版的《金牛诗词选》。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牧在《〈金牛诗词选〉读后留笔》中评价道:“作者王晓白就颇具那位身在‘草堂’而忧国忧民的‘老杜’遗风。他的一组‘危房诗’,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情现代化。”

评析:

① 诗人的“寒士”情怀贯穿于这部《楼之诗》的始终。此可谓“诗言志”也。

② 雷雨交加,狂风怒号,这位身系千家万户的房管局长、金房集团公司的老总,在小楼上再也坐不住了,‘岂敢小楼听风雨/撑伞出门查灾情’。一个‘岂敢’,使身负重任,如履薄冰的殷殷之情跃然纸端。‘低洼房’的‘盆舀积水罐接漏’,‘滴答声声刺人心’,使作者内心更重有千钧。全诗直白,朴实如话,从行动刻画到心理抒写,使主人公形象不断饱满。当他离开现场时,诗情又进一步升华:‘握手道别难启口/愧对父老送我情’;进而充分意识到:‘目睹千家寒士苦/危改万难不能停’;随之发出铮铮誓言:‘任期危房貌未改/自摘乌纱当平民’!好一位公仆,好一位民子,好一腔‘民本意识’的情怀,怎不令人击节赞叹!

天下寒士俱欢颜

——电视剧片《安居梦》主题歌

国以民为本,

民以居为安,

房管职工何所求?

欲得广厦千万间。

排危双手黑,

建房一身汗,

能圆百姓安居梦,

再苦再累心也甜。

何惧难重重,

莫道路漫漫,

成就安居千秋业,

天下寒士俱欢颜。

1995年秋

圆梦曲(组诗)

——八咏我的家园之变迁

每次飞机起飞,我都喜欢张望广袤的成都平原,希望在星罗棋布的大地上找到自己的家,直到地上景观逐渐模糊。虽每次都没能看见,但自己知道,家,就在那道路与河流绘成网状的城市及树木的掩映之中。

笔者出身贫寒,自记事起,那间10平方米左右的破旧瓦房的模样就留在了记忆里。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宽敞明亮、有着大窗户的房子。这,就是童年里关于家的最强烈愿望。

后来,家不断地迁徙。1948年至1997年近半个世纪里,除临时住所外先后搬了八次,房屋从破瓦屋、油毛毡房、草房、红瓦平房、通道式的筒子楼逐步变为单元套房,面积也由10平方米、20平方米、40平方米、60平方米,到此时的130平方米。童年关于家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我想,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变化。我曾经住过的这些房子,犹如步步登高的八只脚印,记录了新中国百姓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步伐;又犹如加了高音的八个音符,组成了城市平民喜圆安居之梦的进行曲。

每思至此,心绪难平。此次有闲,急草小诗一串以记之。书毕复咏之,虽感功力不足,诗味太淡,但又想毕竟出自肺腑,且录下了难忘之变迁,故也收入此书。

2001年国庆

一、锦江河畔老瓦房

——1948年的家①

莲池盈盈,

锦水茫茫,

夏家大院,

残破青瓦房。

夜晴床头望月,

昼雨罐鸣盆响,

蓉城秋雷震天际,

陋室风涌透心凉。

① 解放前夕,笔者父母在锦江河畔下莲池街的夏家院子租住旧瓦房一间,约10平方米。1948年9月,成都遭洪灾,锦江涨大水,恰逢笔者出生。此诗根据父母讲述的往事而写。

② 本照片摄于2000年9月9日(即笔者52岁生日),笔者随老父同游下莲池街夏家院子旧址寻梦。

二、公路旁边油毡房

——1959年的家①

“南关”坡下,

西铜路旁,

斗室两间,

低矮油毡房。

门外运煤车急,

院内黑灰飞扬,

一家六口居十载,

挤大四个小儿郎。

① 1958年4月,笔者随父迁居陕西省铜川市。1959年,在西安至铜川老城的公路边,地名为“南关”的山坡崖下,父亲购得单坡式的北向平房两间,屋顶一间为瓦,一间为油毛毡,屋檐距地面约1.8米高,总面积约20平方米。此房距公路约2米,每天运煤的汽车轰鸣,煤尘弥漫,笔者四弟兄与父母在此生活10年,1969年迁出,此房易主(1998年笔者专程赴铜川为此房拍摄了照片,2007年再次返铜,该房正在拆除)。

三、龙潭插队牛圈房

——1968年的家①

龙潭寺西,

钟家烧坊,

插队落户,

地阔天宇广,

分得牛圈半间,

泥灶、尿桶、筒床。

夜静“邻友”何敲墙?

原是老牛磨角忙。

① 1968年9月,笔者与弟弟晓明一起下乡到成都东郊龙潭公社保平一队落户。贫困的生产队无法给知青盖新房,只好将喂牛的老碾坊腾出一半让两兄弟住,寝室及“厨卫”皆在其中(泥灶当“厨”,尿桶为“卫”,竹筒扎床,木箱作柜)。初入住时,夜里常被隔壁水牛在墙上磨角之声惊醒,后来也就习以为常,相安无事。

四、麻柳堰侧新草房

——1971年的家①

保平村头,

麻柳堰旁,

知青新居,

半瓦半草房,

屋后翠竹摇曳,

门前小溪流淌,

莫叹缺衣又少粮,

邻家农女情意长。

① 1971年,笔者在龙潭乡保平村一队麻柳堰东侧建草房一座,堂屋部分盖了红瓦,并在室内用红砖砌谷仓一个,但仓中存谷甚少。那是一个“食者常无肉”的年代,笔者特在屋后种竹数笼,实践了“不可居无竹”之古训。时任生产队会计的邻家长女,后来便成了笔者之终身伴侣。

五、大粪坑旁小平房

——1981年的家①

花照壁前,

成灌路旁,

四十平米,

三代喜同堂。

不惧小道泥泞,

无奈水迹浸墙,

窗外粪池添野趣,

屋角房前秋菊黄。

① 1978年9月,笔者返城参加工作。1981年在单位附近购得营门口乡花照壁村七组生产队粪池边老宅两间,一半为瓦房,一半以三合土为顶的矮平房,共46平方米。此房地势低洼,十分潮湿,为美化环境,父亲在门前植菊数盆,颇有情趣。

六、茶店子街筒子楼

——1985年的家①

茶店凄凄,

影院攘攘,

十八巢居,①

沙发也当床。②

一廊六户共厨,

一厕廿人同享,

一家炒菜全楼香,

饭后众人抢厕忙。③

① 1985年,笔者分得位于茶店子电影院东侧的18平方米公房一套(由内室和过厅组成)。

② 内室约10平方米,放置有床、衣柜、写字台和钢琴;过厅约6平方米,放置着床、写字台、书柜及冰箱,剩余约2平方米空地用于晚上放两辆自行车。由于过厅放不下床,只好买了一张两用沙发,白天作沙发用,晚上放下来当床。孩子从9岁至13岁,整整在这张沙发上睡了5年。

③ 该楼每层六户近二十人共用厕所一个(属于老式旱厕,臭气熏人),各家的蜂窝煤炉灶及洗衣台等均在通道走廊之上。邻居们虽然很友好,但每天早上和晚饭后仍常发生争先恐后抢占茅坑的“喜剧”。

七、摸底河畔蜗居楼

——1989年的家①

摸底河浅,

白果林长,

高居七楼,

扶爹又背娘。

书柜处置梯间,

阳台封作琴房,

苦中作乐琴声扬,

“鸡窝飞出金凤凰”。

① 1989年,单位分给白果林小区七楼63平方米住宅一套。此时笔者老父腿瘸、母亲半瘫,须雇保姆一位,室内更加拥挤,笔者只好将书柜在楼梯过道处加锁存之。老师告诫说“如此环境很不利于孩子练琴”但1995年孩子在赴京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试之时,仍在全国各地考生中名列第一,友人叹曰:“鸡窝飞出凤凰来。”

八、花牌坊前临街楼

——1997年的家①

巷名江源,

街号牌坊,

始得书房,

车喧又何妨。

登楼夜思寒士,

“危改”未竟恐惶,

舍尽余生建广厦,

丹心报得三春阳!

① 1997年,笔者在单位分得位于石灰街江源巷三室两厅住房一套。虽前有街道嘈杂,后有歌厅喧闹,但毕竟居室宽敞、生活方便,故一口气置书柜10个。高兴之余,又为自己未能在任期内将管辖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毕而遗憾,故只能以“多建广厦”弥补之。

2001年9月30日

初稿于成都赴京机上,定稿于10月2日

补记:此组诗原载200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楼之思》,本组照片发表于2008年12月11日《成都商报》,同时,还刊登了笔者的附诗——“八次搬家史,一步一层楼。喜圆安居梦,饮水思源头”。

评析:

①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组诗中一家人住房的变迁,能读到祖国勇往直前的步伐,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所谓“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塞,鱼鳖之藏也”。

② 此诗富有艺术价值,还有“史”的品格和文献的珍贵;此诗还有丰富的意蕴,其中饱含的家园情怀令人感动。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亲情的人对国家民族会有真正的感情。

停电的冬夜

——重读老照片有感(外一首)

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9岁才开始习琴,20多年后竟成为了中国音乐最高学府最年轻的钢琴副教授。喜讯传来,作为父亲的我,又一次翻开了他的《成长影集》。22年前的那张在烛光下练琴的照片和在烛光下为孩子庆贺12岁生日的情景彻夜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于是便有了这两首“有感”。

陋室荧光烁,①

寒窗夜朦胧。

琴韵梁间绕,

广厦乐里凝。②

衣旧绘图新,③

灯暗心火明。

屋狭气宇广,④

人小志凌云。

慈母手中烛,

稚儿指尖情。

严父几多叱,⑤

化子一世勤。

烛光里的生日宴

烛光灼灼兮,

夜色茫茫。

餐桌矮矮兮,

菜汤荡荡。

杯碟琅琅兮

笑声朗朗。

其乐融融兮,

喜气洋洋。

天寒心暖兮,

清苦呈祥。

2011年1月17日

① 此二照片摄于我原位于老西门外茶店子电影院旁的筒子楼上的家中。此时,各家的蜂窝煤炉都摆在廊道上,底层楼梯口的化粪池经常盈溢,臭气熏天,堪称“陋室”。而茶店子经常停电,故点着蜡烛吃晚饭和孩子秉烛练琴的情景时有发生。

② 当时,笔者正在城北高笋塘从事旧城改造。那天(1988年12月7日)晚上,孩子在秉烛练琴,我也在烛光下翻阅基建资料(第2张照片的右上方似乎可看到写字台边墙上贴的项目区位图),“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名言此时竟有趣地汇聚在陋室之中。

同类推荐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 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最甜美是爱情,最苦涩也是爱情。56个温暖别致的爱情故事,献给爱情路上迷茫又执着的你!《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是豆瓣超人气作者小岩井首部暖心力作。
  •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律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唐诗三百首新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组织(绝密行动)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组织(绝密行动)

    它是世界情报组织的开山鼻祖。破解超级机密,使盟军反败为胜;“月亮女神”一纸密码改变二战进程;风靡世界的007詹姆斯·邦德就是它的代名词; 它是“鼹鼠”最活跃的谍报机构,叛徒层出不穷;它也是最笨拙的情报组织,北极行动损失惨重,黄金计划成为世人笑柄。迷雾重重,鲜花与阴影相伴,揭秘世界情报机构的开闪鼻祖。
热门推荐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5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5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7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浔水绕,梅坞影

    浔水绕,梅坞影

    浔河水自西向东无声流淌,蜿蜒穿越整个梅坞镇,沿途支叉分流,像一张撒开的网。乌篷船悠悠滑过,桨橹欸乃,水面便荡开一圈圈的水晕。倪影有时想,这样美好的地方,怎么就没被发掘成旅游景点?转念又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不然抹上铜臭,恐怕就失了灵气。桃花源之所以令人心生向往,只因它远离世俗。桃源深处有人家。那里,连爱情都是清澈美好的吧?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二品嫡女

    二品嫡女

    她是堂堂国舅的一品妻,奈何--成婚三年,一无所出。婆婆慈和,相公恩爱,三年坚守当日求娶之诺,今生绝不纳妾。然,这妾终究还是要纳,还得她亲自帮他纳。但是--谁能料想,一个妾,竟能挑起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当她以退为进,隐忍布局,终使真相大白时,良人不再是良人,所谓的夫妻之亲,结发之情只不过是他人的苦心筹谋。她到底还是输了,输在这以夫为纳,以男为尊的时代。面对亲人的泪,仇者的快,她浅笑安然。谁能知道,她本不是她!一场和离,只不过成全了她最初的梦……可是,为什么会突然蹦出个王孙,还说对她一见钟情,非她不娶?果断决定,逃!能逃多远,就逃多远!只是姑娘我嫁不嫁,嫁给谁,这是我的事,与你们这些闲人何干?竟然编排她是二品的嫡女?靠!姑娘我若是二品,这世间谁敢说是一品要抢要斗是吧?行!姑娘我就--不择手段、丧尽天量、神怒鬼怨的嫁给你们看!*****推荐自己的新文******《重生之高门奴妻》她嫁他三载却在一朝分娩时,胎死腹中,她亦被谋而死。重生回到当初,她将步步为营,借那倾世男子之势,为自己为他谋一个锦绣未来。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读人术

    读人术

    瞬间掌握对方心理密码,洞悉人际交往法则!学会读心术,给了大家一个从侧面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了解、认识对方的本性,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胸有成竹。最起码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在众多的古代管理典藏中,历代帝王将相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更具实用性的一支。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明君贤相层出不穷,其中积累起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当丰富,许多君主将相都总结了一套独特而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当今的视角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帝少掠爱:萌妻乖乖入局

    帝少掠爱:萌妻乖乖入局

    只缘一次陪驾,她被他追的如同丧家之犬。只缘一枚黑痣,她得到他特殊的照顾。人生的下一秒,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她盯着他,怒气冲天:“你怎么可以这样无耻?”他冷声大笑:“如果这个算无耻的话,那我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无耻!”什么才是男人给女人最大的承诺?且看你许我青丝白发,且看我修炼成妈!
  • 温度决定健康

    温度决定健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渴求明显增强,衡量健康的指标也变得多起来。可是,大部分人却常常忽视了体温。事实上,这个不被我们关注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它还与新陈代谢、自律神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