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500000007

第7章 南唐的前世今生(2)

但他表面上对待徐知训更加谦恭谨慎。不久,徐知训到泗州去筹建静淮军,由朱瑾做节度使。就要离开扬州,朱瑾想想再不报仇,以后的日子更不好安排。想想平日自己隐藏得很深,徐知训未必知道自己对他早已是满腔仇恨。于是,很热情地邀请徐知训到自家府上来吃酒,还说是请自己爱妾陪侍,并在行前拟将自己的爱马赠送徐知训作为寿礼。

徐知训高兴,来到朱府。朱瑾安排跟随徐知训前来的亲兵们在厢房用餐,先带着徐知训看了自己的爱马。朱瑾最好的马,冬天要有帷幄御寒,夏天要有伞罗遮阳。徐知训与朱瑾回到大厅后坐定,朱瑾亲自斟酒给他。这时那个爱妾又来敬酒、献歌。徐知训被恭维得迷迷糊糊。

酒过三巡,朱瑾又请他升堂,让妻子与徐知训见面。请客人到后堂见自己的妻子,这是对客人至为信任的举动。

徐知训欣然起行。徐知训也知礼节,见到朱瑾太太,即揖鞠躬拜谢。朱瑾就趁他低头的刹那,手持象牙笏板,猛击他的后脑,将他打翻在地,与此同时,伏兵出来,割了徐知训的脑袋。

请徐知训到朱府来的时候,朱瑾担心有动静被同来的亲兵所知,故意在庭院驯马,让马儿在院中嘶鸣踢闹,遮掩杂音。

朱瑾带着徐知训到了庭院,徐知训的亲兵们一哄而散。朱瑾于是提了这颗脑袋,骑马去见国王杨隆演。他想徐温父子一向欺侮吴主,现在他诛除了祸害之一,国王应该对他有赞赏,更应该支持他。如此,调动起朝廷大军来,一举歼灭徐温等人,应该没有问题。

他见到国王,出示徐知训的脑袋说:"臣今日为吴国除害啦!"杨隆演推卸责任,战战兢兢地说:"这事我不敢知道,跟我没有关系。"说罢赶紧向内室走去。朱瑾看到这个宁肯被欺侮也不作为的君主,气得抓起徐知训的脑袋向厅堂里的柱子扔去,大骂一声:"这个国王跟个婢子似的,真是不足与成大事!"他知道没有国王支持,这件事凶多吉少,赶紧提剑出门。府门已经关上了,他走不出去。于是翻墙,但从高大的墙头掉了下来,摔断了一只脚。徐知训死了,还有他爹徐温呢!跟随徐知训到朱瑾府上的人,早已通知了徐温。追兵就迫近了王府。朱瑾看到追兵越来越多,估计跑不掉了,大呼道:"我为了万人而除害,而以我一身做牺牲!"说罢自刎而死。朱瑾的府上亲兵与徐温的亲兵有了战斗,四面火起。

"王国"升格"帝国"

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在做金陵刺史时,将城中治理得很有兴盛之相。徐温从吴国首都扬州巡视到金陵后,很喜欢这里的繁荣,于是将润州(今属镇江)的镇海军治所迁移到金陵,调任徐知诰做润州团练使。徐知诰不高兴,觉得润州与扬州太近了,容易受牵制,就想到宣州(今属安徽)去。但徐温没有答应。徐知诰很失望,想继续往其他州镇调动。这时,他的谋士宋齐丘为他奉献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扬州的三郎徐知训很是骄纵淫暴,迟早会败亡。润州离扬州只有一水之隔,想想,这是上天授予你的啊!"这番话用三个汉字表达就是"守润州"。明白人不用多说。徐知诰一下子就掂出了这番话的含金量,于是高兴地从金陵到润州去上任了。

从前,徐知训和他的弟弟徐知询,对徐知诰都没有礼貌,他们对这个父亲的养子有忌惮。徐知训曾召集兄弟们一起喝酒,徐知诰不到,徐知训生气地说:"上我们徐家讨饭吃的家伙,敬酒不吃吃罚酒,请他不来,难道想吃刀剑吗?"后来徐知训又曾与徐知诰一起喝酒,府里埋伏了甲兵,准备杀死徐知诰。这时徐温的另一个儿子徐知谏,一直对这位外姓的兄长很友好,就暗踩徐知诰的脚,示意他。徐知诰警觉,假装起来上厕所逃掉了。徐知训知道后,把自己使用的剑交给他的亲信,让他去追赶徐知诰杀掉他。亲信骑马追上后,只是举起剑来向徐知诰表示一下,就勒马返回了,回去后,告诉徐知训说是没有追上。

这些故实都在证明,徐知训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人心,而徐知诰在润州,与他隔江相望,正在等待机遇。

朱瑾事发,徐知诰在润州(今属镇江)隔江见到大火,知道国内有变,于是率兵来扬州平乱。大兵围了朱瑾府邸,按照徐温意见,就要诛杀朱瑾全家。朱瑾的妻子临刑时掉下泪来。朱瑾的爱妾对她说:"为啥要哭啊!我们这次就是要去见朱公嘛!不必哭!"朱妻听到这样说,想想也是,于是"欣然就戮",很高兴地接受了杀戮。

杨隆演一直是"虚"着的一位"君主"。徐温一直是握有大权的执政者。但徐温年岁渐长,身体多病,长子徐知训又被朱瑾杀死,徐知诰的地位开始凸显出来。徐温于是指定徐知诰代替徐知训,总理国政。

杨隆演并不快活,因为他没有大权,大权都在徐温手里。他在放纵中匆匆地走完一生,只做了一年国王,就病逝了。

吴国最后一个君王杨溥被徐温拥立。几年后,徐温也去世,杨溥在徐知诰等大臣的拥立中,升格,做了皇帝,将吴国的"王国"升格为"帝国"。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继续执政,辅佐杨溥。因为国家已经升格为"帝国",因此下面就可以有多个"王国"。徐知诰就被封为"齐王",所辖之地即为"齐国"。但徐知诰做了"王"之后,很短的时间内,规划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将帝国首都由江都扬州迁移到金陵南京;第二件事,他改名为李昪(音便);第三件事,他想办法让杨溥将帝位禅让给了他,开始改"吴"为"齐",后来改为"唐"。为了和李世民的大唐帝国、李存勖的后唐帝国区别开来,李昪建构的这个"唐"国,史称"南唐"。史称"南唐先主李昪",以区别于"南唐中主李璟"和"南唐后主李煜"。

"先主李昪",有些书里也称为"烈主李昪"。在五代十国历史叙事中,"先主""烈主""李昪""徐知诰"都是指同一个人。

南唐建立,是公元937年发生的事。赵匡胤这一年十岁。

南唐"鬼才"宋齐丘

徐知诰也即李昪,后来自称是大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李恪之后。据说,他的祖父做过徐州判官,并死在任所。李昪曾流落江湖,岁数大点以后,曾来投靠杨行密。杨行密很喜欢他的气度,收为养子。但杨氏子弟不能容他,估计是担心来分财产之类,杨行密将他送给大将徐温为养子,更名徐知诰。徐知诰壮年之后,是大个子,宽额头,高鼻梁,史称为人"温厚有谋"。

徐温也不是凡人,杨行密死后,很快独掌吴国大权。而徐知诰则在辅佐徐温的同时,培植起自己的党羽。

徐知诰的方法是:对杨氏旧臣施行怀柔政策,许诺给各位高位重爵;对北来的知识分子,则施行封赏政策,给予超拔奖励;无论南人北人,徐知诰一律推诚相待。很快,他身边聚集起一批名流。

正是这一批名流,帮助徐知诰得到了天下。也正是这一批名流,有些延续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代,成为大帝柴荣和赵匡胤需要面对的不可忽略的力量。老赵平潞州、下扬州、征荆州、扫南平、伐南汉、定西蜀,碰到的名流不多,他几乎是在极度轻蔑中完成南征北讨的;但平定南唐时,需要面对的名流却要多方考虑--武力征服南唐没有问题,但收拾人心,却需要江南名流。得罪了这一大堆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宋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老赵正在完成一件圣贤事业,他不愿意像五代诸君那样,不择手段地追求纯粹暴力下的堂皇胜利。老赵在推演以道义为核心的天下文明,而不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权政制。

对徐知诰助力最大的名流就是宋齐丘。此人乃是南唐早期人物中的一个"鬼才"。他辅佐徐知诰,有如赵普辅佐大宋太祖。据说,他曾有诗献给徐知诰,诗曰: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

诗味一般,已经带着"以理入诗"的模样,但诗旨却有嫉恶如仇的意思。史称"烈祖奇其志,待以国士"。烈祖李昪很惊异他的远大志向,以国士规格对待他。"国士",是昔日知识分子奔走于权贵府邸,带有知音性质的待遇,宋齐丘很高兴,更为忠实地为徐知诰谋划"大事"。

宋齐丘一直在徐知诰手下做秘书,关于行典礼、敬贤能、明赏罚、宽征赋之类意见,徐知诰"多见听用",大多采纳,可谓言听计从。俩人很多话,越说越机密,徐知诰甚至为宋齐丘专门建了座小亭子,在水池中央,有桥可渡。他亲自去看宋齐丘时,将桥撤掉,俩人坐在亭内论天下事,常到深夜。又曾经在高堂中,不设屏障,中间置一个灰炉,但不生火。俩人拥炉而谈,有些机密意见,就在灰炉中手写,写后把灰抹平。所以俩人讨论了什么内容,无人知晓。但根据后来的故实逻辑推断,俩人在一起"研究讨论"的,很可能是与"建国大纲"相关的"远猷"。宋齐丘在为徐知诰谋天下。

这位宋齐丘,性情急躁,脾气大,与烈祖有议论不合之处,常常拂衣而起,不告别直接就走,以至于要烈祖多次赔了好话挽留他,他才勉强留下。由此可见,宋齐丘在池塘亭子里,在灰炉手谈中,应该是为烈祖贡献了重大谋略,不然不可能得到烈祖如此敬重。

徐温的辣手罪恶

徐知诰镇守润州时,就有人看出徐知诰不是善茬儿,就对徐温多次进言,要他重点任用徐氏嫡亲子执掌国政,不要交给机心难测的养子徐知诰。

开始,徐温不过听听而已,因为他对养子徐知诰太信任了,此外,自从徐知训被朱瑾杀掉之后,他另外的几个儿子也实在是太不争气啦!

最后,又有人提出这个意见。徐温已经在垂暮之年,开始点头称是,准备在自己不争气的儿子中选择略略像样的,替代养子徐知诰。

徐知诰听说后,开始时不想与徐氏诸子争权,就想不在朝内主政,可以外放到地方做藩镇。宋齐丘这时又像此前要他"守润州"一样,又给了他一个富有前瞻性智慧的意见:"请徐之"。

慢慢来,别着急,少安毋躁。几天后,徐温死。

徐温在杨行密之后,控制了吴国;徐知诰在徐温之后,控制了吴国。而后,吴国转型为南唐。阴阳秘运中,等于杨行密、徐温在为南唐的出现培植元气,千辛万苦中,一切做好,于是拱手让与徐知诰。

徐温一生恶事不少,但他也有几件善事,值得表彰。有一次,他跟着杨行密攻打宣州,旷日持久中,宣州城内粮草已尽,开始人吃人,最后城破,各位将领开始乘机掠夺财货,只有徐温迅即占领城内粮仓,将有限的粮食拿出来,做成粥,给城内饥饿的人吃。读史至此,为徐温的善举长久地受到感动。徐温关心民生,母亲周氏去世,将吏们前往祭奠,制做了很多木偶人,像真人一样,高数尺,都穿着用罗锦做的衣服。徐温说:"这些布帛都出于百姓之力,怎能将它在这里烧掉呢?应解下来给贫苦的人穿用。"理解徐温对民生的温情需要一点想象力,想象一下饥饿风景,想象一下人在可能的劫掠中,不去发财,却去周济最需要活下去的饥民,想象一下一个将军,将自己的权力努力用在至弱的人群方向上,想象一下,他在历史现场,望着满目疮痍的破败之城,那种源于人之为人和圣贤教诲而来的恻隐之心,就知道:徐温此举,不简单。这是传统中国,吾土吾民最可珍贵的品质之一。

史称徐温为人性情沉稳坚毅,生活简朴。他不识字,但常让人阅读诉讼案件的口供。他会根据这些口供做出判决,一般还都入情入理,而不会徇私枉法。在此之前,别人主政,案件的判决并不如此,往往都用极为残酷的刑罚。徐温对部下说:"大事已定,我们应该力行善政,让人们能够睡上安稳觉。"这也是乱世中难得的公正治理理念在起作用。

他还能知错必改。有个将军有功,但得到的奖赏却不多。过了一年多,这个将军喝酒时跟众将争论,发牢骚,说主帅徐温待自己不公。有人就将这事给汇报上去,说这位将军有怨恨,为防万一,主张将此人处理掉。徐温说:"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擢升这位将军为刺史。笼络那些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难,难得是笼络那些反对自己反对对了的人。后者,需要一点襟怀。

但是也要看到,徐温辣手处,与五代十国的其他藩镇一样,也往往具有"反人类"的性质。那是乱世中最悲惨的风景。

在一次攻打宣州城的时候,宣州守将有个儿子,在外地做着牙将。宣州守将特别钟爱这个儿子。徐温设法将这个儿子捉来,押到宣州城下。这个儿子吓得战战兢兢,哭着向城楼上的父亲求生。守将于是不忍再战,最后开城投降。但徐温斩杀了守将的全家,史称"夷其族"。徐温此举有向诸将"立威"的意图,但杀俘乃是任何文明都反对的行为,徐温于是不免,是他一生无可豁免的罪恶。

"一言兴邦"的大计

不过徐温尽管大权在握,但他始终没有试图取代杨氏而自立为帝的意图。

有一次,杨隆演需要预立太子,徐温就从金陵回到京师扬州,与大臣们商议谁当为继承王位。

这时,有人揣摩徐温的心思,对他说:"当年蜀国先主刘备曾对武侯诸葛孔明有言:"嗣子无能,您可以自代王位。""徐温闻言正色道:"我如真有此心取代王位,早就有机会这么干了,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杨氏没有儿子,哪怕有个女儿也应立她为王!再有敢胡言乱语者,斩!"于是拥立了杨溥代政事。且说徐温死后,吴国境内,徐知诰环顾四境,发现从此再也没有了可以超越他的势力。现在来看,宋齐丘"请徐之"三字不过是一个建议性意见。但这类建议性意见,如同此前的建议性意见"守润州"一样,是"一言兴邦"的大计。古来做大事的人,无人不重视这类看似简单却足以影响历史方向的建议性意见。所谓"用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人的"智慧"--而在所有的"智慧"中,具有方向性的建议,至为珍贵。方向不明时,行动成本高昂,而目标未必达成,甚至有可能倾覆败亡。诸葛孔明如果不给刘玄德"三分天下,据蜀称王"的意见,刘玄德不知道还要在中原诸郡流窜多少年。事后看"三分天下"这个意见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不就是去占据一块地方嘛!可是在现场,当事人就是想不到。"一言兴邦"的方向性建议,也需要"明主"有足够的格局,当下即能迅速明了循此方向的政治方向路线图。当年沮授先生向袁绍进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向性建议时,愚蠢的袁绍对此毫无感觉,无能建构一旦"挟天子"而后的路线图。他拒绝了这个方向性建议。另一人,曹孟德,则在大臣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向性建议中,迅速领悟了循此而后所有政治展开的可能性。"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方向一致的建议性意见。历史上这类故实太多了,但相反的故实,也即不能接纳方向性建议最后导致历史性失败的案例,也同样太多了。读史到此,往往为古人"智慧的痛苦"掬一把同情之泪。

同类推荐
  •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本书挑选了清代深宫对满清乃至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清朝十二帝”的十二位女性。通过对她们故事的讲述,让大家准确、快捷地了解清代后妃,特别是理解她们身处于自己时代中的困境与局限。
  • 国宝之谜

    国宝之谜

    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禁忍不住想知道这些国宝的创造者是谁?它们都有什么奇异之处?在它们身上都发生过哪些奇事?现存的国宝目前状况如何?下落不明的国宝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又在哪里呢?只有清楚地知道了这些问题。才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国宝、珍惜国宝。,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瑰宝。经过岁月,的沉淀后,它们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见、所闻的历代传世国宝。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散发着神秘而悠远的气息。 不同时代、不同的先民为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具有各个时代特色的国宝,有些因为时代的久远、文字的缺失变得扑朔迷离
  • 大汉王朝3

    大汉王朝3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帝国又如何转危为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是什么让血管里流淌着血性与勇武的刘氏家族构建起的汉帝国轰然崩塌?……
  •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墨西哥湾的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会在北美引起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那么一个军史爱好者却离奇般的出生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那又会引起什么效应呢?强大的大英帝国海军舰队在他面前灰飞烟灭,凶残的哥萨克骑兵在他面前瑟瑟发抖......本书纯属虚构,请误与真实历史对照!)(恳请每位看书的朋友都帮忙收藏一下,谢谢!)新书《中华第四帝国》已上传,望书友们多多支持!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热门推荐
  •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的最后,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 青瑶纪事

    青瑶纪事

    她本是被剥离神格的远古上神之一,轮回几世再踏修仙之途。她天资聪颖过人,却依旧躲不过命运的安排。他是她命中注定的劫。重遇他后,她的漫漫修仙长路又将遭遇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下堂娘子追夫记

    下堂娘子追夫记

    成亲当晚,她的丈夫竟然跑到了青楼喝花酒,她只身前往情敌房间,强行带走她的“相公”,不料两人同时含冤入狱,最后流放在外,遇上了宰相、太子、公主等人……各种阴谋诡计迎面而来,是甘心屈服,还是见招拆招?(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生之问鼎后位

    重生之问鼎后位

    前生她不想斗,却得了惨死宫中的下场。老天垂怜,让她重新来过。今生她一定得斗,要斗就要斗到最顶端,成为皇后,成为太后。
  • 屠神之旅

    屠神之旅

    血杀之道,屠神之说。当血红色的光芒降临人间,屠神的传说已然开始......突破人间极限,武道成丹。是偶然,还是天命。踏入修真之道,却发现自己非人非妖。是上天的捉弄,还是本命的轮回。但是茫然却不曾出现在他的本心,因为嗜血是他的本意。何为天道,又有什么是非道?夜狼的本心就是自己的道,他的人生就是天命。本心就是道,神若想控制夜狼的命运,本心必杀之。神若想动摇夜狼的本心,夜狼必屠之。
  • 快乐的人生是场修炼

    快乐的人生是场修炼

    《快乐的人生是场修炼》是塞缪尔·斯迈尔斯阅读、观察和生活经历的结晶,作者如同一位失散多年的挚友,与我们畅谈人生、追逐快乐。书中,他从教育、家庭、气质修炼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阐述了良好心态培养的重要性,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将那些曾在世间生活过的最优秀的男女的高贵而壮丽的人生图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力图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该书自问世以来,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畅销130多年而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 花神谱

    花神谱

    甚至这世间的万物——都需要被细心地呵护,无论是花,关切地凝视,还是人,都需要一颗温柔对待的心
  • 谁在宿命里勇敢

    谁在宿命里勇敢

    叶枫从一个程序设计师沦落到黑网吧管理员,从北京到西北,从拥有事业和爱情的幸福小子到痛苦失恋、母亲离世的悲惨命运,紧接着一个离奇的命案又引出了诸多迷离的线索,当被指证为凶手的他为了洗脱自身的嫌疑而不得不选择出逃,却发现有人暗中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制造了更难以想象的复杂陷阱。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