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做人要会忍小痛,但是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忍”也要有原则:不该忍的忍,那是懦弱的表现;该忍的不忍,那是鲁莽的作为,而一味强调“忍一时风平浪静”,就会失去做人的原则。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的人,在迫不得已时需要忍小痛,但绝对不能一味地忍,一味地忍肯定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叹刘备一生英雄,结果却养出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此间乐,不思蜀”道出了刘禅不折不扣的懦弱之忍。
刘禅的天下本是继承老子刘备的基业得来的。刘备以织席贩履起家,以所谓的汉室宗亲为名号招揽了一群义士,更主要是得了诸葛亮,从而与江东孙权、魏国曹操三分天下。为报关羽之仇,怒而兴师,以至于殒命白帝城。于是,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继位之时,蜀国已今非昔比,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刘禅绝不是昏聩之君,那就是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怎奈刘禅天生懦弱,又没有雄才大略,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军兵临城下,刘禅便没了主意。
当时刘禅在成都,听说邓艾取了绵竹,大吃一惊,急召文武大臣商议。近臣奏道:“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各逃生命。”刘禅听后惊惶失措。这时又有哨马报告说魏兵已兵临城下。刘禅更是慌了手脚。有大臣建议:“我们兵少将寡,难以迎敌,不如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以后再借蛮兵,再来克复不迟。”也有大臣说:“我们实力不足,不如投降魏国好了,至少也能保一条生路。”刘禅早已乱了分寸,没言语就宣布退朝。
第二天,众臣再议。刘禅看形势不容乐观,只好由别人替写降书,带领百官,外出投降。
刘禅在魏军兵临城下时便没了主见,实是懦弱之极;众大臣不降的计策不用,独选投降保命的计策,实为懦夫之举。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责问其曰:“你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刘禅被吓得面如土色。其实,刘禅无能是事实,但并非司马昭所说的荒淫无道,生逢乱世争天下,胜者王侯败者贼,这又有什么呢?刘禅在司马昭淫威下连屁都没敢放,忍气吞声,也枉为蜀汉天子,也真够能“忍”的!
司马昭可能是看透了刘禅的懦弱性格,倒也没杀他,还封其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一日,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皆愤怒,独有刘禅还高兴得不得了。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于是他问刘禅:“你还思蜀国吗?”刘禅道:“在这儿多快活,不思蜀也!”这种人也真够能忍的,哪里还懂得世上还有“屈辱”二字呢?更别说思谋复国了。
刘禅一味地忍让,身为国君,却没有一点骨气,实在是软弱无能,这也导致其在以后被司马昭轻视、欺侮。
刘禅是不折不扣的懦夫,亏得诸葛亮辅佐了他多年。不过,刘禅也没白“忍”,倒给后人留下了两句名言:“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刘阿斗”!
有的人确实性格好,天生温和、善良,但再温和、善良的人也要注意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发,明白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不能忍让。对什么事可以忍让,对什么事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还带点“讨好”的味道,那就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是适得其反的。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如果你一忍再忍,别人就会认为你软弱好欺,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你也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最终便会像刘禅一样害了自己。
忍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压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身体健康,同时也放纵了别人,其实也是“害”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作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在家庭中,妻子对丈夫越轨行为的一再忍让,只会使丈夫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甚至认为自己的作为是正常的。母亲对儿子不良行为的一再忍让,会使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一再忍让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收拾,让人后悔不已。
喜欢一味忍让的人,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警示一下别人,或在关键时候予以回击,不要让自己的原则受到侵犯。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时过火的行为,忍让一下可以显示你的涵养,但对于那些一惯性的、污辱性的甚至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是反抗。当然在此之前不妨先警示一下对方,以示你的风度。即使你也知道反抗的结果可能会使双方断绝来往,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你也得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可能会遭到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坚强地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从拯救一个丑恶的灵魂出发,给予迎头痛击,让对方知道,该如何尊重人,尊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