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000000003

第3章 人情社会,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1)

熟人好办事,但亦能坏事

明朝时候,苏州城有一个商人,跟自己的叔叔争夺坟地,最后对簿公堂。但过了好几年,这案子始终没有了结,他想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到手。商人内心有些焦急,就想动动歪心思,找人帮自己打通抚台大人的关节,让自己赢得诉讼。

有一天,闾门外来了一个公子,衣着华丽,仆从众多,自称是抚台大人的侄子,来此闲逛。商人听了之后,赶紧准备了礼物,前去拜见。

那公子见商人如此客气,自然很是高兴,便留下商人一起吃饭。席间,商人提到了自己的诉讼之事,公子一听,当即表示这件事他可以帮忙解决。商人十分高兴,当场拿出许多银子,用纸封好,并许诺,如果此事办成,这些就是谢礼。

几天后,公子穿着官服,大喇喇地走进了抚台大人的府邸。商人在不远处看得真真切切,觉得这下有希望了,就坐下来,静等公子出来。

直到下午,抚台府出出进进很多人,但就是不见那公子。商人想,那公子既然是抚台大人的侄子,肯定是被留下来吃饭了。于是继续耐心等待。傍晚时候,公子才摇摇晃晃随着众人走出抚台府。

商人见公子出来,马上迎了上去,走到近前,闻得公子一身酒气。那公子半眯着眼,醉醺醺地跟商人说事情已经办妥了,要找个僻静的地方细聊。

两人来到商人的寓所,公子拿出公函,上面还盖着官府的大印。商人一见,觉得这下肯定可以赢得诉讼,马上拿出银钱,酬谢公子,又叫人摆酒设宴,着实款待了公子一番。

第二天,商人拿着公函去驿站投送,结果被告知公函是假的,驿站的驿丞还要将商人扭送衙门,以惩戒他用假官印。商人无奈,只好给驿丞一笔钱,消灾了事。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那所谓的公子根本就不是抚台的侄子。

原来,那人只是个街头混混,因为银钱,故而假扮成抚台的侄子行骗。他事先打听到众人拜见抚台的时间,然后叫上商人,说自己那天去给他办事。然后,骗子趁着抚台大人家门口人多混乱之际混进了府内。之后躲在土地堂中,吃了自己带来的酒糕,然后又趁着混乱走出府衙。他给商人的公函是他早就做好早晨时候就放在身上的。

这个故事中的骗子,利用的就是人们畏官的思维,他知道很多人都想靠着门路办事,都有求于官员,至少是想要结识官员,因此便打扮成官员的亲人,钓其上钩。果然,骗子的心思没有白费,商人上钩了。

假如官员有权力,又可以不受制度制约,那么,肯定就会有很多人想通过这一渠道解决问题。

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有制约官员的制度,一样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托熟的基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通过熟人,至少是通过人情来解决,而不是依赖现有的制度。

在社会中,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依靠熟人。当我们要考取某一证件的时候,肯定会想能不能找人帮忙办一下;当我们走进医院的时候,肯定会想这里是否有自己熟识的医生,可以帮忙插一下队;等等。

这些,都是人情。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极喜欢讲人情的群体。但有趣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最不讲的恰恰又是人情。

就像故事中的富商,他热衷于利用人情,所以才会拿钱找官家公子去办事,但同时,他又是不讲人情的。否则的话,便不会跟自己的叔叔对簿公堂了。这看上去很矛盾,但其实也是有逻辑可循的。

人情法则的背后,其实是情境化的思维,是一种过度的紧张。所谓的情境化思维,就是在某一种情境下,国人的代入感会很强,从而做出跟那个情境相符合的事情来。这件事,甚至可能是他平时所不想、不愿甚至是不屑的,但身处那个环境当中,便会那么去做。

比如这个富商,当他身处与叔叔打官司这个情境中的时候,他就不会顾及伦理亲情,翻脸无情,而且走歪路,下黑手。但是如果换一个情境,也就是当他成为一个旁观者,看到别家叔侄打官司的时候,他可能会上去劝几句,用伦理亲情来说事,哎呀,叔侄一场,何必闹到这个地步呢?

有些人会因为些许小事跟朋友反目,而一旦置身事外,去看另两个因小事而反目的朋友时,便会充当裁判的角色,觉得他们的所为不当,不该因小事伤了和气。此时,他早已忘了从前的自己。

我们常常是矛盾的,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很清醒,当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时,又往往很糊涂。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不过不管哪个角色,总是逃不脱一个“情”字。

富商跟自己的叔叔反目,是因为觉得对方的行为伤害了自己的“情”,当叔叔的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这个侄儿呢?真是一点情面都不讲;他找公子帮自己打官司,是因为想走“人情”,熟人好办事;他想赢得这个官司,是为了面子,为了能够在人群中树立更加有利的形象,以便赢得更多“情分”,有面子有关系之后,大家都会来找他办事,这样积累的人脉和情分就多了。

所有,这些都跟“情”有关。在我们的眼中,情分多了,也就好办事了。不过,这种无逻辑,依赖具体情境而散发出的情,往往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反而会让人陷入麻烦。

当人们将“人情”无限放大,并将自己置身于这“人情”的磁力场当中的时候,“人情”也便有了约束人们行为的力量,变成了一道紧箍咒。因为人情便成了道德准则的一种。可是这种准则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的,它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很多时候,在这个情境中,基于人情的道德信条是成立的,是为人们所承认的,但换作另外一个情境这人情法则就不成立了。而且,因为人们常常在不同的情境中穿梭变化,很多时候,两个人身处不同情境中,因此一个人基于人情的道德法则做出的事,另外一个人不仅不会感受到其中的好,反而会感觉受到了伤害。

可是,他又不能公然反对这种基于人情的做法,那样又会受到“道德”的约束,这时候,矛盾就来了。当“人情”的力量足够大,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时候,它也便有了魔力。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熟人好办事”,在我们的意识里,好像没有规则,只有事办成与否。我们向来都是结果导向的,至于是什么样的手段和过程带来如此结果,往往就并不在意了。而且,很多时候,依靠走捷径、破坏规矩而获得想要的结果对于一些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荣耀。

当一个人按照正常程序排队办成了某件事情,而另一个人是走后门办成的,这时候,前者会羡慕后者,后者当然也会跟前者炫耀自己的路子广。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的是前者转而向后者学习,既然走后门找熟人这么方便这么拽,那么大家一起走后门吧。然后,我们就身处一个以走后门为常态为荣耀的大环境之中。

不靠谱的清官

清代,有一个有钱人叫元直,为人温和,不过不知为何,得罪了同乡赖某。这赖某有权有势,且跟当地执法断案的叶推官过从甚密,于是他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对付元直。赖某罗织了很多罪名,推到元直身上,之后向叶推官反映了情况。

这叶推官很信任赖某,觉得他是自己的好朋友,肯定不会欺骗自己。于是在接到报案后,就将元直抓了起来,并对元直说:“你的罪行我都已经知道了,现在就将你收押,我知道你家里有钱,所以先行警告于你,如果你老实在牢里待着,还则罢了,要是动歪脑筋,贿赂别人来说情,我定会重判你。”

这个叶推官向来以清正廉明著称,再加上他有言在先,因此元直知道,自己还是老实点的好,如果四处打点,说不定真会惹怒这个人,让自己吃更多苦头。因此,元直虽然在狱中,却也算老实,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沉冤得雪,查明自己没做过坏事--至少没做过那么多。

元直有个很好的朋友,姓易,他深信元直不是坏人,肯定不会犯法,即使犯法也必然是小错,不至于受如此重的惩罚,而且就算有错又能如何,对方是自己的朋友,身处患难时自己自然要伸手相帮的。于是就自作主张,找到了知府大人,希望能够帮忙说句话,让叶推官再查查案情,如果有也轻判一些。知府大人果真跟叶推官说了这件事,那叶推官表面答应了下来,可回去后却勃然大怒,从牢中提出元直,打了一顿板子,然后又一顿训斥。

元直回到监狱,托人打听到底怎么回事,才明白,是自己的朋友瞒着自己做的这件事。他内心对朋友埋怨不迭,但也没办法。只好找到了叶推官的文书凌某,希望凌某能够跟叶推官说明原因,自己并没有请知府大人说情。并请凌某顺便美言几句,不要让叶推官重判自己,如果事成,必有重谢。

那凌某是官场的老油子,一口应了下来,说:“你先拿一百两银子来,我试着帮你。”

于是元直就托人给家人带信,拿了一百两银子给凌某。叶推官判案,是要跟文书商议的,谈到元直的案子时,叶推官说:

“这个元直本身已经犯罪,还请人说项,可见不是好人,我一定要判他个流放。”结果,第二天的时候,凌某拿来的文书却判元直为绞刑。叶推官一见,说这个判得过重了,元直虽然有罪,但还不至于判死刑。

凌某接话说:“这个元直所犯的罪行以第一条谋杀弟弟最重,正好可以判个绞刑,其他的都太轻了,判坐牢尚可,如果判他个流放,有些说不过去。所以我觉得,不如就判他绞刑。”

可叶推官心想,一般的刑徒,即使是杀人,也很少判绞刑,这元直杀弟一事,证据并不十分足,如此判的话,肯定过重了。于是开口说:“那就判他个徒刑吧,便宜了这小子。”

最后,判元直坐牢三年。就这样,凌某未进一言,但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既轻判了元直,又得了一百两银子,可谓是欺瞒上司的好手。

由这个小故事,可见古代人生活有多么艰难。这个叶推官算是个清廉官吏,他不收受贿赂,也有仁心在。但即使这样一个清官,依然没能给元直一个清白,反而成了陷害元直的无意帮凶。可见人们常常期盼的清官往往也是不靠谱的。如果那清官是个聪明人还好,要是个意气用事的糊涂蛋,反而更加害人。

他是清官,自然就有一股正气在,人们也自然更加信服于他。如果被这种人冤枉了,那么就更不好翻身了。因为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清官的判断。他的手中有权力,能定夺别人的生死,这就更可怕了。这正是清官的危害,一个官员能否真的给百姓制造福音,往往看的不是他的清廉,而是能力。能力跟道德往往并不是画等号的。可是许多人不这么认为,向来觉得能力大的人道德也肯定好,道德好的人能力也必然大。

因此,我们觉得清官就一定是一个好官,我们觉得皇上就一定是公平的。事实上,直到今天,电视上依然是这么演的。但其实呢,这并非不可发生,不过依靠运气的可能性更大些。

元直碰到一个糊涂的清官已经很倒霉了,偏偏又遇上了一个糊涂的朋友。姓易的朋友出于一片好心而帮他,却反害他挨了一顿板子。这口气只能咽下去,如果元直出来后,反而去怨恨他的朋友,那么,他肯定会被人唾弃,因为他不懂人情。

这便是人情法则的矛盾之处了,人情法则的设置本来是为了给大家谋方便,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却看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情,人情法则几乎坑害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为别人好是一种伟大而又闪光的品格,然而,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个人需求都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即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在替别人着想,是为他好,可这份好未必就是那人想要的,甚至恰恰是那人所避之唯恐不及的。

越是固守道德的人,越容易给人以伤害

上面所提到的矛盾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体现在代际关系间。父母经常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的。不过,他们往往都是无意识的,且是非常虔诚的,这叫作爱的伤害,是伤害中的最高级形式。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这延续不仅是生物性的,更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精神意义。

一些人,年轻的时候有过很多遗憾,也有过很多梦想。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遗憾和梦想成了他们人生永远的痛。这时候,他们弥补伤痛的方式,便是制造一个生命的延续,也就是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他们看来,这是正当且伟大的,他们确实是真心觉得自己没得到的或没完成的是最好的,而自己将这最好的给了孩子,让他们当成目标去奋斗。在他们看来这自然是爱孩子的表现。而孩子自然是反抗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的人格。

因此大多数中国人的生长方式,就是不断地与长辈进行精神博弈,当然,自然是常常以孩子的精神阵地失守而告终。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消灭个性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境化思维的过程。

父母说服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他们营造一个情境,让他们感动。比如,一个父亲,强加给儿子愿望的时候,儿子自然是要反抗的。

这时候,父亲便会从自己的角度给孩子讲述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父亲肯定是主角,他坚韧、伟大、隐忍、甘愿付出,而且也确实付出了很多,不过这一切都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儿子。这样的故事,渲染力很强,孩子们通常都会被感染,之后痛哭流涕,觉得自己愧为人子,是个不孝顺的家伙,从而瞬间顿悟,认为自己对父亲是有亏欠的,之后虔诚地举起自己的双手,投降,甘愿做父亲生命的延续,将父亲给自己的目标定为自己奋斗的方向。事实上,确实是有很多人要活出个样来给父母看的。

这就是情境化改变人的最好方式,也是国人说服别人,想要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好方式。像很多名人,为了渲染自己有多成功,品格有多么闪光,通常也会营造一个类似的情境。那个情境里,他通常都是一个失败者,但却有着无限的志向和极其闪光的品格,他通常心怀远大理想,身兼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谦虚隐忍等一切优秀品格。之后,他靠着这些战胜了困难,成长为现在的自己。为了显示那困难有多么骇人,他们还会举出很多事例来,比如自己曾经住过多么差的屋子,吃过多么差的食物,自己兜里的钱曾经有多么少,等等。

这一切,自然也是极具感染力的,有了这些东西的渲染,一个伟岸而成功的形象就真切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在这个洗脑与被洗脑的过程中,施洗者与受洗者都是真诚的,大家都在这个情境中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看到伟大人物曾经所受的苦楚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瞬间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情境当中,甚至心生豪情万丈,觉得今天的自己就是昨天的那个名人,而自己的明天,自然也就是那个名人的今天了。那么自己岂不是也很快就能出头了吗?于是,转身走开,忘记了现实的伤痛,去奋斗了。我们将这个叫作正能量的一种,其实不过是一剂虚幻剂罢了。

同类推荐
  •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为什么服装店的镜子要斜着放?为什么商场里的导购员总是说“咱们”?为什么你总觉的别人买到手的东西比你便宜?为什么女性不买东西也喜欢逛商场?为什么超市里的口香糖摆在收银台旁?你明白这些奥秘吗?你是否意识到其后的心理动因呢?……消费,每天都避免不了。每天看一点,你会发现,成为购物达人如此简单!
  • “野心”比信心更重要

    “野心”比信心更重要

    做人要有点野性、野心来自信心、敢想才能有所为、追求最高的目标、感谢每一次挫折、用野心激发潜能、管好自己的情绪、做生活中的强者、人生立业要趁早、精神力量无限大等
  •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乐嘉把人分成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每种性格,然后进一步进行剖析。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分则。总论部分主要从一个作者潜心研究的测试题入手,快速的让自己判断属于哪种颜色。同时解答了性格色彩与人们常见的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的区别。分则部分则从情感、生活、工作、处事、以及自我提升方面说明红、蓝、黄、绿的优势与过当。同时对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给出了背后的性格分析。第三部分作者首次解答性格色彩的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个案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我自己。
  •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大部分的病因与精神压力过大有着直接关系。本书围绕着人生心理健康这一主题,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表现,介绍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方法。它试图用最恰当的方式,点亮人们的心灯;用最有效的办法,为人们的心海导航;试图通过心灵的呵护,减轻人的精神压力,构筑人的心灵乐园。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热门推荐
  • 孩子不可以

    孩子不可以

    这是一本有关儿童安全的小百科全书内容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现代社会有关儿童安全方面的各种隐患从实际生活入手……
  •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本书将告诉我们不断进取诚然是我们人生意义的所在,但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也未必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名利外物所困扰,还不如以平常之心来对待生活、对待生命。书中的老子将给我们一种人生境界。他告诉我们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和为物欲所左右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而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与致远、追求与自然界万物和谐一体的美妙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超级富翁的9个习惯:古巴比伦的理财圣经

    超级富翁的9个习惯:古巴比伦的理财圣经

    6000年前的巴比伦,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繁华的城市,每个巴比伦人都了解金钱的价值,并懂得如何让自己变得富有。完备的理财原则指导他们致富、储蓄、投资赚钱,他们的收入像汛期的河水一样源源不息,为他们的富有生活提供保障。而这些简易朴实的理财智慧,沿用至今也不显得过时。作者乔治·塞缪尔·克拉森很荣幸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财富运动中,从而完成他们的愿望。而《超级富翁的9个习惯:古巴比伦的理财圣经》更是用许多有趣的故事来更具体地解答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鼓励读者增加存款数目,积累财富,在解决个人财务难题等方面给予读者最真切的启发。
  • 有所失必有所得

    有所失必有所得

    人生来有一种占有欲,喜欢“得”而讨厌“失”,其实“失中自有得”,而“得中也有失”。如果把人一生中的获得和失去相加,其结果等于零,也就是说,人自呱呱坠地至生命终结,失去了多少,必然也就得到了多少。
  • 相公连连看

    相公连连看

    当医学院“女屠夫”遭遇古代“温良”腹黑男,一场非礼进行时火热上演……她,一手小李飞刀走遍天下无敌手,他,一张安良纯纯面具横扫遍地芳草,他,心狠手辣举世闻名,他,赫赫战功之下累累血债。后面一群美男追着跑,青芙一害羞就成百变芙蓉帝……
  • 爱你不是件容易的事

    爱你不是件容易的事

    她,苦等留学男友三年,结果男友结婚了,新娘不是她。偶然遇见的那个大叔,据说杀过人,还坐过牢,但他又像迷一样时时出现在左右。原本以为自己所知便是他的全部,却不知道他并不像知道的那样而已。曾经深爱过,又曾经深深的被人伤害过,他和她是否能在静默的岁月长河里简单的彼此相爱。因为,爱上一个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古代战争之谜、近代战争之谜、现代战争之谜、战争人物传奇、神奇的军事工具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是一盏直抵心灵的指路灯,更是培养品行的一种极好方式,通过一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可以把做人的道理以最质朴、最形象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由李鹏和张茗馨编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人物故事;中篇:动物故事;下篇:人与动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