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4700000008

第8章 东西方诗人死亡观之比较(3)

出来,一种“公共性”的死亡替代了一个“独特的”、显示“个性与真实性”的死亡。欲望横流的花花世界使人们对死亡变得越来越冷漠,觉得那不断发生的死亡,不过是他人之死,而不是“我”的死,“我”为他人的死可以一掬哀伤之泪,但死亡毕竟对“我”是遥远的,尽管它潜伏在空间的某个地方随时能够袭击任何人。为此里尔克感叹道:“死亡是被大量计算着的,今天谁还在乎一个好好安排的死?希望有眼光属于自己的‘死’的人越来越少,正如只属于一个人自己的‘生’一样少。”里尔克认为不能以否定的方式解读“死亡”这个词语,尽管死亡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排斥和否定。他确信,依靠个人生存经验的深层转化,人们一定享有过一种“亲密的死亡”:“我相信,从前一定和现在不同。那时人们都知道(或猜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身体里有自己的‘死’,就像水果中藏着果核一样。孩子们体内的‘死’是小的,成人的‘死’是大的。女人们在子宫里,男人们在胸腔中,每一个人都一直在‘享有’它。这一事实给予一个人以独有的尊严和沉默的骄傲”。因此,里尔克把拯救和重获“亲密的死亡”视为自己重要的一项任务:

倘若还有一项任务需要我去完成的话,那么这项任务仅仅就是:在无忧无虑和快乐舒适的生活中,增强与死亡之间的亲密性:死亡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感受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沉默知情者。

如何增强与死亡之间的亲密性呢?里尔克告诉我们,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重新认识死亡是人之生存的一种不可超越的、绝对的可能性,其本质就是人的生存的“一次性”:

这短暂的东西,奇异地

与我们相关。我们,最短暂者。每一样东西

都是一次,只有一次。一次便不再重复。而我们

也是一次。永无轮回。但这

哪怕仅只一次,也是一次曾在:

因为在尘世曾在,似乎是不可收回的。

在里尔克诗意的沉思里,宇宙万物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人也同样如此,而且与其他存在者相比,人是“最短暂者”。当然这最短暂不是指最快的死亡,而是表明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能够死亡。“一次性”作为死亡的可能性是绝对的,“是不可收回的”。生存倘若可以重复,死亡就是能够战胜的,一次也就只有一种数的意义。但在里尔克这里,“一次”却是不可替代的本体,它以“不可收回”的方式展开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一次”不是随着人的生存附加到人身上的,而是一种“曾在”的状态,即一种无法自由选择的、从一开始就承担起来的生存可能性。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可以随意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死亡,人只能承受死亡。而且人唯一能够留下来的也只有“死亡”:

在此世,从我的存在中究竟有什么留存下来?那就是,我死亡。

死亡绝不是一个从外面降临到人身上的外在现象,或者说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突然遭遇的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人刚一存在就承担起的生存方式。因此,里尔克的“一次曾在”意味着一种“存在命运”,是人无法逃避和无法选择的命运。

从“整体死亡”到“亲密的死亡”。里尔克认为,当我们进入存在时,死亡也进入存在,甚至可以说,它在人生开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只是以某种方式完成了它。这个“死亡”里尔克称之为“整体死亡”:

整体死亡,甚至在人生开始之前就十分温柔地被包含着,且没有恶意,却难以描述。

“整体死亡”属于人的自身存在,所以它不仅毫无“恶意”,而且“十分温柔”。因此生与死本质上是一体的,二者不可分离。生与死是一个“整体存在”。

里尔克解释说:“我们的生存居于生与死两个不分的领域,并从中无穷无尽地汲取养分。对于这个生存,我们必须尝试获得最广阔的意识。”一个人只要生存就必然死亡,死亡仅仅属于生存,而一个没有死亡的生存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里尔克从“整体死亡”论出发,进一步说道:“真正的生命形态穿越生与死1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动在两个领域:既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那些超越我们的神灵——天使就栖居于此。”这就是“整体死亡”,“整体存在”,没有界限,既没有部分的生,也没有部分的死,只有一个跨越和融合了生与死的“最伟大的血液循环”。只有当人们服从于“生与死统一”的基本法则时,世界才会被赋予一种“新的尺度”,而这个“新的尺度”就是响应“大地”的召唤,最终毫不犹豫地走向大地:

大地,亲爱的,我愿。哦,请相信,不再需要你更多的春天,就可以将我赢获——,一个,啊,唯一一个春天对血液已经太多。

从远方,我决心无名地走向你。

你永远是正确的,而你神圣的灵感就是亲密的死亡。

里尔克把“大地”看作是滋养万物的根基,一切生命都是从大地中流溢出来的,大地就是生命的意义,但在它的深处却隐藏着“死亡”。因为“死亡”是内在于“大地”的,与“大地”有着亲密的关系,因而是“亲密的死亡”。虽然死亡隐藏在“大地”深处,但它却像“神圣的灵感”一样,不断地闪现出来。在里尔克看来,大地“永远是正确的”,因为它就是生与死的统一,只有走向大地,死亡才会由“陌生”和“敌对”重新成为“亲密”。为此里尔克强调说,“必须把生与死的统一作为前提”,我们才会相信“死亡是一个朋友,是我们最深沉的、也许唯一不为我们的态度和动摇所迷惑的朋友”。2里尔克视死亡为“朋友”的态度并非是拒绝生命和同生命相对立的浪漫主义的感伤,也不是想说人们应当爱死亡,而是要“人们应当慷慨地、没有设计地、没有计算和选择地爱生命。这样,人们就持续地、自然而然地把死亡(生命另一部分)容纳进来,并同时爱死亡——这确实也在伟大的、不可阻止和不可限定的爱的运动中屡屡发生!”3死亡在“爱”

中成为“亲密的死亡”,而感受到这种“亲密”的人就进入了一个永恒的无限的空间。

里尔克生前虽然软弱,也被死亡的恐惧包围着,可是他对死亡的诗意沉思和表述,却没有任何疲惫、胆怯、不坚定的字眼,使人们感受到诗人的一种英雄气概,这或许是诗人的精神奥秘和魅力所在。让我们在探讨诗人对死亡的诗意沉思时记住诗人曾经写下的这样一句令人永志不忘的诗句吧:“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5.存在主义对生死的解释

现代文明使得现代人进入了历史的一个非宗教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是资本主义文明受到质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来临之前,宗教曾经是笼罩人类生活的结构,它给人类一种意识,使人们能够借以表达对心灵完整的渴望。而一旦失去它,人类不仅无家可归,甚至变成破碎不全的人。终于有一天,现代人发现自己不仅是上帝、自然及庞大的社会组织的陌生人,而且也成了自己本身的陌生人,他的存在似乎早已被遗忘。面对这样的处境,于是有了存在主义对现代人的存在的解释,有了现代人对生死问题的新的理解。存在主义的两大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对死亡的独具一格的解释,促使人们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去思考生死问题,寻找摆脱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途径。

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着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的分析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无与伦比的解释,它深深影响了此后欧洲的人文科学,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中。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即通常所谓人生叫做“生存”,在探讨人的生存能否作为一个整体被描述时谈到了死亡问题,这样死亡便成为使生存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我们把握到的关键因素。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解释就是基于这一点。

通常对死亡,对它那不可避免的大限,人们所想的和所说的,似乎都来自第二手经验,即“他人之死”。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他人死亡可以让我们经验到这一切包括目睹他人的垂死过程,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经历不到死者真正的死亡,我们最多不过是“在旁”(意即处在旁观者的位置),即使假设我们在旁能以同情的态度把他人的死亡从心理上自己了解清楚,但这种靠臆测和想象而得到的死亡观念也是不真实的。他因此断言,把他人的死亡过程当作课题来分析死亡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说,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接受他自己的死亡,“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向来就是我自己的死亡。”“死亡确乎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存在的可能性:在死亡中,关键完完全全就是向来是自己的此在的存在。”(“此在”是海德格尔专指人的术语)那么,“我之死亡”又是什么样的呢?海德格尔说,死亡是一种终结,这种终结使人的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但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的存在的终结,而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即“向死亡存在。”死亡不是生存之外的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人的生存之内的东西。死亡对生存的内在性表现在,它作为不存在并不是人的存在直线上的最后一点,它作为不存在乃是人的存在的内在部分,因为死亡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人的生就是向着死的生。

这种向死而生的死亡观将死亡看作既是可能性又是必然性,死亡是可能性,因为它内在地从属于作为可能性的人的存在,因为它是人生诸多的可能性之一;死亡是必然性,因为它包含了对作为可能性的人的存在的彻底否定,因为它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毁灭,因为它是一种无可选择、不可变更的可能性。死亡既从属于生存,又背离生存,因为它是使生存成为不可能的可能性。死亡这种无法逃避的必然性,使它始终紧紧栖身于人;而它由于具有“还未到来”的可能性,对人始终是悬置前方的东西,所以人的生存才是“向着死亡的生存”。

没有人怀疑人会死,人们即使在无所谓的漠然状态中也还是肯定了人的必死性。但海德格尔还是残酷地指出人们对死亡的无知和忧虑:此在只要生存着,它就确实是在走向死亡,但却是以逃逸、衰退的方式走向死亡。人们置身于万物之中,并且从日常生活的万物出发来解释自身,以逃避死亡。人们用“暂时尚未”

掩盖了“死亡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这一残酷的事实,正是这一逃避,证实了死亡。

在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死亡观中,死亡是确实的,它永远是可能的,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但是它“何时”来到却是不确定的。因此死亡是一种绝对确实的可能性;它是使得任何可能性成为可能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解释没有任何的诗意,虽然他并没有反对其他人对死亡的解释,但是他使人们在这种向死而生的死亡观面前似乎已无可逃遁,甚至在他们的人性深处,在向死存在的背后联结着的一种不死的希望也像泡沫一样破灭了,剩下的是永久的虚无。

荒谬的死亡。作为法国着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虽然受到过海德格尔的影响,但他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论及死亡时,却针对海德格尔的死亡观表达了与其具有同等力度的思想。

萨特虽然赞同海德格尔对死亡作“生存论分析”,将死亡看作是专属于人的事情,但他说,承认这一点并不等于要承认死亡为人的内在可能性(赋予生存以意义)的看法。萨特提出了死亡荒谬论,他说: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死亡的荒谬性,应该排除把死亡看作人生意义的必要来源或必要成分的想法。死亡并不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是我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东西,死亡可以是个别的、主观的死亡,也可以是一般的、客观的死亡。倘若是为了建立、为了证明、为了祖国等等,那无论谁都可以替我去死。只有当我已经处于主观性之中时,死亡才变成了“我的死亡”,不是死亡把不可替代的自我性给予了我的自由,而是我可以给予死亡以不可替代性。他认为死亡绝对不会是如约而至的东西,我们不能等待死亡,等待一种老年的死亡是盲目的和自欺欺人的,死亡作为偶然事件的出现是不可预料的。因此“死并不是我的不再实现在世的在场的可能性,而是在我的诸可能性之外的我的诸可能的一种总是可能的虚无化。”这就是说,死亡并不是一种人生之内的可能性,死亡处于任何可能性之外,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对人生诸可能性的破坏和否定。

按萨特的哲学,任何真正的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任何东西只有当它是“我自己”选择和造就的,只有当它与“我”的主观性紧密相关,它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便是荒谬的。而死亡不是我们选择的对象,“死不是在我们的自由的基础上出现的,它只能将全部意义从生命中去掉。”“死永远不是将其意义给予生命的那种东西。相反,它正是原则上把一切意义从生命那里去掉的东西。”因而如果我们应当死去,我们的生存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最极端的死亡行为自杀,也不能证明死亡有意义。既然死亡是荒谬的,那“自杀是一种将我的生命沉入荒谬之中的荒谬性。”

萨特得出和海德格尔相反的结论:死远不是固有的可能性,它是一个偶然的事实,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外在于我们的事实性的东西,并不是内在于我们的可能性。因而“我们的出生是荒谬的,我们的死亡也是荒谬的”,死亡处于我的个体性、主观性、内在性、自由之外,它不是我的内在可能性。它是毫无内在意义的荒谬事件。

萨特的死亡荒谬论尽管和海德格尔相左,但仍然是从生存论出发的,即存在主义出发的——死亡对生存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这样两人殊途同归,最后不可避免走向虚无。只是两人的影响稍有不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人文学科辐射更大些,而萨特的观点对诗人的创作更具有魅力。萨特本人作为文学大师,将他的这种生死荒谬论自然也毫无保留地淋漓尽致地渗透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或许读者对他冗长的《存在与虚无》会望而生畏,没有耐心领会他的存在主义的死亡荒谬论,但却可以在他的文学世界里领略到生死的荒凉和荒谬。

6.谁愿意把死亡之剑刺进自己的胸膛?

同类推荐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离奇事件之谜

    离奇事件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这套百万字的传奇读本精选了有关国宝、密码、海盗、大谋杀、诡异事件、离奇事件的未解经典内容选配了数千幅珍贵图片。带给读者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本书是作者李岗在多年研究生教学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产生背景,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跨文化传播原理和模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的认知要素和文化类型,语言与跨文化传播,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传播,视觉符号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观照。
热门推荐
  • 鬼闻

    鬼闻

    "形形色色的鬼,重重叠叠的迷。同身同命的局,是谁人在背后主导一切。嘘……不知道就不要说哦,来跟着我,一起静下来看看鬼的见闻吧。"
  • 成功必须要克服的人性弱点

    成功必须要克服的人性弱点

    成功首先是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的过程,人性弱点是成功真正的障碍,只有认清和克服人性的弱点,才能走向卓越。本书介绍了人性中种种妨碍人们走向成功的弱点和缺陷,同时阐述了克服这些弱点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人们认清自己人性的弱点,剔除自己迈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从而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年轻有为的高帅富,生命却将嘎然而止。有多少女人愿意为他生下后代?已为人妻的平民女子,清纯无邪的初恋女友,作风大胆的风尘尤物,门当户对的豪门千金,她们各自为着怎样的理由为他怀孕生子?当懵懂少年的渴望难负残酷现实的沉重,当两情相悦的快乐不抵巨额财富的吸引,当逢场作戏的婚姻不谙深藏多年的阴谋,一场纯粹的爱情,是否还能挽救行将逝去的灵魂?她是他心底的最爱,却被眷顾得最少,被误解得最多。她仍是一个处女,却诞下了他唯一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这样的女人最幸福

    这样的女人最幸福

    感觉会让一个女人具有别样的风情,在女人的感觉世界里包含着善良、明智、浪漫以及对他人的喜厌。跟着感觉走的女人,就有如一缕淡淡的撩人心神的馨香,任谁从她身边走过,都忍不住驻足欣赏;女人的感觉也会让女人在幸福来临的时刻,紧紧抓住它的手,从而锻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做一个跟着感觉走的女人,幸福是那么伸手可及。
  • 我的身体有地府

    我的身体有地府

    别人修炼的是紫府元婴,他修炼的却是地府十八层地狱。一个黑色的小球,让他的修仙之路和别人完全大相径庭,同样的修真功法,别人修炼出来的是紫府,他修炼出来的却是地府,别人炼气,他也炼气,然而别人炼气凝丹,他炼气凝结出来的却是地狱刑具。不同的修炼道路,不同的战斗方式,不入流修真世家的小公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感悟,在这个修仙者的世界里,踏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条成神之路。
  • 魅宅

    魅宅

    漂亮的别墅中,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月的鬼故事,随着日子的推移,我却发现真正被吓着的,是我自己。他们的行为总让我觉得与常人有异。我开始疑惑,我们谁是人呢……寂静的房间里,我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说过,我是个胆小的人。在寂静如坟墓的环境里,最容易滋生我那该死的恐惧之心。我听到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剧烈,就像是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般,我忍不住捂住了胸口,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在我的耳边响起……
  • 口才的艺术

    口才的艺术

    口才在当今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吗,是你处理好人际关系,职位得到提升的重要保证。本书全方位的介绍了口才,教你如何掌握口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