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4900000007

第7章 有一种学问叫闲扯(1)

学问看不见但很重要

娄老师研究了一辈子理学,满腹经纶,门人广博,培训班开了一茬又一茬,经常传道授业解惑,但娄老师发现求教的学生们,真想做学问的不多,应付考试的不少。所以少年王阳明的到来令娄老师极为兴奋。他被眼前这个帅得不是很明显,但很出众的小伙子深深地吸引了。难能可贵的是王阳明知识面很宽,懂得非常多,提出的问题极为尖锐,往往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有种不世出大师之风范。娄老师把跟岁数成正比的学问,一一与王阳明讲授。

娄老师虽是理学家,但他的学术观点略跑偏,师兄胡居仁曾讥笑其学近似陆九渊。娄老师治学严谨,个人道德修养也很高,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修养之法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道德修养为要旨,简言之,仪表庄重,内心坦荡。娄老师对穿衣打扮特别考究,早上起来,梳洗打扮后,先拜家祠,然后接受家人及学生们的请安。搞得内外肃然,培训班气氛跟屠宰场似的。但凡有客人来了,娄老师不管多忙,不管客人多急,他都得整饬襟裾打扮得有板有眼的,再去接见客人。对于学问,他旗帜鲜明,喜欢的往死里推崇,讨厌的往死里批判。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姚江之学(阳明心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作为王阳明开导蒙昧使之明理的启蒙,娄老师绝对够格。

娄谅是王阳明的思想启蒙老师,军事启蒙老师是他在老家复习科举时一个叫许璋的人,教他骑射,正是王阳明这项技术,后来救了南昌城数万民众。

书归正传,单说娄谅。娄老师先谈了一下儒家学术热点话题——格物致知。把他多年研究的朱学关于“格物”的解释,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两人都能听明白的普通话给王阳明上了一课。细心的老师在讲课时,会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对其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他发现王阳明兴趣点不在这上面。而王阳明的问题又非常认真,不像开玩笑。娄老师心里揣摩着王同学,这小子对朱学格物都不感兴趣,难道他有做圣贤之志乎?想及此处,娄老师猛然一震,若王同学真有此心,只能用老夫压箱底的本领了。

娄老师轻咳了一声,以此吸引王同学的注意力,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圣人必可学而至。”他的观点是说,没什么难的,圣人可以学到,做到。

此言一出,东张西望的王阳明果然来了兴致,急忙问道:“如何学到做到?”娄老师暗自嘿嘿一笑,教了这么多年学,还搞不定你个毛头小子。话题又绕了回来,很简单,两个字——格物!王阳明回过神儿,这不是刚才谈论的话题吗?原来“圣人必可学而至”,刚才没注意听,这会儿又不能让娄老师再讲一遍。王阳明面色茫然,懵懵懂懂。娄老师见把他引上道了,继而举例说明:“你看我与我先师康斋先生,躬身细务,皆以格物成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连你此刻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这就是‘格物’的功夫。”

王阳明微微颔首,有所顿悟。做圣贤,有这想法是好的,但那不是一句空话,单凭思维遨游远不够,需要脚踏实地,格物穷理,获得更多知识,并且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走。知识就是力量,诚然光有知识不去使用,等于白给;没有知识瞎去行动,等于白费。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王阳明早年就已确立要成为圣贤的人生方向,如今娄老师给他讲的这堂课,使之找到了成为圣贤的可能和方法。这堂课没白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对于王阳明来说足够了。娄老师的教导将他内心做圣贤的小火苗点着了,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用星星之火,燃烧中国思想界的夜空。王阳明虽做不了二代状元,但他能做思想的祖宗。

思想一变,人的性情也会变,变得非常明显。回到余姚老家,王阳明变了,往昔那个嘻嘻哈哈调皮捣蛋让家人不放心的孩子消失了,他更像一个成年人。受到娄老师的影响,王阳明一天到晚“格物”,冥思苦想,格来格去,也没弄出个所以然。看来“格物”还真是一件技术活,没两下子“格”不出来学问。正当王阳明做着“格物”功课时,爷爷竹轩翁王天叙去世了。

竹轩翁对王阳明的思想影响力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影响,但王阳明的童蒙学识,大部分来自他。生活中,竹轩翁潜移默化地把学识教给孙子,这种教育是无私的也是高明的。他从未板着脸让孙子背书,爱之不及,何来严肃。竹轩翁有一套方法,因人施教,小孙子天性好动,教只能游戏中求得。每次王华收拾王阳明的时候都是他站出来,甘做孙子的挡箭牌。竹轩翁的任务完成了,他能教的东西,不知不觉地教给了王阳明。他相信,天赋异禀的小孙子将来的成就一定超过那个性格严肃的状元儿子。

按照祖制古礼,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张灯结彩,不得行吉庆之典,以示哀思。如果朝廷官员的父母亲死去,无论此人官居何职,从得知噩耗那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是为丁忧。明朝规定丁忧(离职)的时间为三年,守丧期满,朝廷召回起复。这是对文官的说法,武官丁忧不离职,时间一百天为限。如果国家离不开某官员,没了他就天崩地裂了,朝廷可以强行招丁忧期间的官员回来工作,称为“夺情”。明代文官夺情起复的主要是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帝国重臣,给他们找个不愿因丁忧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借口,譬如张居正。

王华回到了老家余姚,受到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一个地方出大学生容易,出个状元不太容易。王华丁忧对家乡的学子们来说是件好事,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困惑的,可以向状元请教。王华乐意教人,久而久之,丁忧期间无所事事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再一看儿子王阳明老大不小了,成了家,也该到立业的时候了。王家世代读书,何况王华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王阳明将来必然要学而优则仕。

守仁格竹,大师起步

王阳明为了应付他爹,装模作样地复习,白天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资料。所谓注疏,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有的人看书喜欢在上面乱写乱画,雅称批注,写些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体会,批得精彩的那就成了另一本著作。将原有著作润色点缀,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譬如金圣叹的金批本《水浒传》、毛宗岗的毛批本《三国演义》等。有人专门喜欢看批注本,批得好可传世,还能成为官方教材,《四书集注》就这么回事儿。

朱熹看书喜欢批注,写得密密麻麻,批注比原文的字数还多,恨不得把每个字拆开来解释,近乎变态。文章贵精不贵多,点到为止即是佳。诸如前文所说的“格物致知”,本来四个字,经过历代学者批来批去,注解繁多,各有说法,搞不懂谁最能接近原意,后世读者看着迷迷糊糊的。朱熹的批注极为繁杂,当初孔子他老人家说一句话,必经过字斟句酌,将事物的哲理高度概括成一句话,结果朱老师又给拆开了。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有些道理不必说得那么透彻,要不然怎么有“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等成语。纵然朱熹学识广博,未必能与孔子达到相同的思想高度。

王阳明看《四书集注》觉得没啥意思,到了晚上,改看经、史、子、集,顿时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从此之后,白天看复习资料心不在焉地应付老爹,晚上看课外书,相当起劲儿。有对比才有真相,王阳明看课外书学识大进,回过头来再看《四书集注》太小儿科了。忽然有天,他看到了朱熹注疏“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做圣贤的油灯,又被挑亮了。

前者娄老师说圣人可以学到做到,方法是格物,今者朱熹圣人又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人家复习,他心不在焉,脑子里一直想着什么是格物,怎么去格物?可能是盯着一物长时间地看,然后从中能看出“理”,看出学问和知识来。有了这种想法,王阳明魔怔了,整天盯着这个看盯着那个看,双目呆滞,两眼无神。与他一姓钱的同学如厕时,他也盯着人家看。看得钱同学脸红耳赤,叱道:“你……你干什么?”

王阳明认真地说:“我在格物。朱子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钱同学说:“草……”王阳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你我同去格竹。钱同学表示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在竹子前面,一天到晚盯着不放,目不转睛,不知道的还以为王阳明受爷爷竹轩翁影响,爱上了竹子。格物,窃以为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比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竹子的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之后再穷究哲学层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的象征,岁寒三友之一,君子之代表。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时间一长,不成大师最起码也是个学者。

王阳明与钱同学两人异想天开地“格竹”,在他人看来他们两个这就是扯淡。可是人类的文明,都是在看似荒诞的事物中产生的,人类的进步正是由那些古怪、疯子、闲扯淡的人推动。“格”了三天,钱同学受不了了,主动退出。什么道理也没获得,反而累得要死,卧床不起。王阳明对钱同学极其鄙视,我辈少年焉能不具备一点持之以恒的精神。

王阳明继续!六天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竹子还是竹子没变成大树,王阳明还是他自己,只是倒了,大病一场。

病愈后,王阳明才弄懂,“格物”并非盯着什么东西一直看,而是要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从中总结出来道理,收获知识。可是“穷究事物道理”,难道就一定能“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吗?“格”竹格出病来的王阳明对朱熹的观点产生了怀疑,无论从思想上学术上这都是严重的左倾错误。朱熹理学为明代官学,时间久了,思想根深蒂固,读书人养成了不敢质疑权威的思想惰性。生活在理学统治的精神世界里,敢于质疑权威,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王阳明那貌似不经意的质疑,已然指引着他迈向了大师之路,然后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王华对儿子不好好复习去格竹闲扯,也没什么好方法。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华会扪心自问,王阳明到底是不是他儿子?子与父怎么一点都不像?对这个问题,王阳明也挺纳闷的。

该复习还得复习,王阳明收回了心,消停看书,因为乡试来了。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同年乡试中举的还有绍兴府慈溪人孙燧、杭州府仁和人胡世宁。所谓“三人好做事”,后宁王朱宸濠造反,胡世宁直谏下狱、孙燧忠义死难、王阳明率兵平之,三人同年乡试,一同考中,都是浙江籍。在王阳明看来科举不过如此,稍微一用心就能考中。可是接下来他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没想到在科举面前栽了两个大跟头。

穿越到明朝去科举,六级考试搞死你

王阳明、胡世宁、孙燧等举人,承载父老乡亲们殷切期望,谁能蟾宫折桂继而光宗耀祖,谁能金榜题名然后高官厚禄,在此一举。风萧萧兮科举寒,学子们,上路吧!

科举之路,任重而道远,比今日高考复杂。庆幸没生在明代,否则折腾不死你。有穿越癖的学生千万别去明代学校,那里不好混。假如你真的一不小心穿越到了明朝,看看下面鲜血淋漓的科举之路,有个准备先。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不断变化,由原始社会禅让制、西周世袭制、春秋战国客卿制、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正中制,到隋朝时出现了科举制,这是封建社会最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源于隋,发于唐宋,成于明清,尤其明朝达到了顶峰。

在明代做官有四种途径:第一学校、第二科举、第三荐举、第四铨选。学校主要是国子监,中央一级学院,进入国子监即可做官。明初时,朝廷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进入国子监的学生(监生)五花八门,啥人都有。官僚子弟入监的叫荫监;通过科举考试的叫举人,考不上的,入监的叫举监;投资捐款花钱入学的叫例监等等。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与科举合并,所以科举考试是主流的必由之路。荐举,类似今天的大学扩招,朝廷除了正常科举外,还增设恩科,把那些七老八十学习不咋着的,降低考试标准,再考一次。这要考不上,那可真对不起组织的行为艺术了。铨选,指那些对组织有巨大贡献的,比如招商引资,捐款捐物,或者丁忧起复的,经过吏部审查合格后授予官职。这些都是非主流途径,最直接最权威也最难的还是科举考试。

先得上学,弄个学籍,找担保人(清代需五人联保),查查祖宗十八代有没有黑五类,成分为贫下中农为佳。明代各府、州、县均有公办学校(官学),此外亦有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凡是报名入学的全叫童生,无论年长老幼。即使号称人类史上寿命最长,活了256岁的李庆远来报名上学,也得叫童生。

科举之路,闯关升级,就从这里开始。第一关:县试县试由县教谕(教育局局长)主持,海瑞海大爷曾经当过这个官。多在二月份举行,童生需出示廪生担保书,方可参加考试。一般考五场,也有四场的,变态的达到七场,以八股文为主,贴诗、经论、律赋为辅。考上的即有参加上一级考试(府试)的资格。这次考试相对简单,从穿开裆裤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青,只要识文断字,手续齐全,皆可考试。

第二关:府试府试内容和流程与县试差不多,考试地点换了,在本县辖区的府衙进行。

比如杭州府就到钱塘(杭州)去考、绍兴府就到会稽(绍兴)去考松江府就到松江(上海市松江区)去考。考试录取有名额限制,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考中者有资格参加院试。

第三关:院试经过前面高强度高密度的考试,刷下去两批人,童生们终于在暗夜里看到了一丁点希望。院试由省教育厅厅长主持,考中者叫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通过院试仅仅具备了科举考试的资格,能不能去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还得看岁考和科考。

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生员的,待遇明显提高。考取生员资格的,即可享受朝廷发给的每月六斗米的生活补贴,但名额有限,不是所有生员都给。明代规定县学生员定二十人、州学生员定三十人、府学生员定四十人。吃公家粮的这帮生员就叫廪生。随着生员基数不断增加,廪生名额也相对增加。增多的不叫廪生,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另,额外增补吃公家粮的,叫“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各种生员等级严明,不同头衔,大米斤两也依次递减。待遇虽然好了,但无法喘息,还得接着考,明代学校里没有混一说,不整死你,都对不起朱元璋那把杀猪刀。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站在珠峰之巅: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

    站在珠峰之巅: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

    通过它我看到了一个年过五千岁的中华民族站在珠峰之顶,面带慈祥的微笑,遥望着远方。
  •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秦汉三国皇帝传

    秦汉三国皇帝传

    本书主要撰写了秦朝从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嗣秦王位起至三国吴灭亡(公元280年)止,共500多年的历史故事。以单列皇帝(正统)写其全传的形式,全方位介绍了自秦始皇至三国的37位皇帝的生平事迹,采取了相对按时间顺序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写法,《秦汉三国皇帝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情等方面的故事。以正史为依据,既全面具体又通俗易懂,是一本详细叙史的好书。
  •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尽宝剑崛起于乱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席卷天下。其间艰苦卓绝难以尽说,其中成败成失耐人寻味。《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对刘邦的权谋与智慧的评说。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诱惑

    诱惑

    在生活中,再平凡的人,只要是男人,都可能会遇到权力、金钱、美女这人生三大诱惑。有的男人在权力面前倒下了,还有的男人在金钱面前倒下了,但更多的男人,都倒在了美色面前。因为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可能对权力不屑一顾,视金钱犹如粪土。可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世上有哪个男人不喜欢美女,经受得住美女的诱惑呢?本书的主人公,是都市茫茫人海中极平凡的一个男人。可是再平凡的人,他也有机会遇到美女,甚至遭遇美女的诱惑。且看他在这种诱惑下,是如何挣扎和沉沦的吧!
  • 错嫁

    错嫁

    “无论今生是贫是富,都要入赘王府。人在世,不背诺啊!”齐博看着一脸悲痛的母亲,想着大着肚子的落雪。他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新婚之夜,郡主。望着齐博好久,才轻轻而又认真地说:“如果她果真怀了你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不介意你这么快就纳妾……”“我没要纳妾!”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凤在苍穹

    凤在苍穹

    她,医科大学高才生,杨氏太极第二十八代掌门人,全国武术冠军,才貌双全,绝世无双;她,知府千金,聪明伶俐,五岁吟诗,六岁作画,才艺超群,名冠扬州。一张传说中的藏宝图,一本子虚乌有的武功秘笈,一宗灭门惨案;一场冠今中外的武林盛会,一场权势的争夺。她魂附她,宝藏之迷,秘笈传说,灭门真相,江湖的血雨腥风,朝堂的风动暗涌,一路披荆斩棘,武林称雄,朝堂争锋。铅华散尽,落魄太子,少年将军,妖魅盟主,谁才是与她比翼双飞的良人?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古希腊寓言的总集,据说是一个名叫伊索的希腊奴隶所讲述的。寓言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有的揭露权贵的愚蠢、残暴,有的总结人生的智慧、经验,教人处世的原则。其形式短小,内容隽永,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寓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 重生之妆点美丽

    重生之妆点美丽

    苏伊水前世老公出轨,被老公的新欢所杀害。重生回到十八岁的年华。前世所犯下的错误决不能再犯,人生要好好的弥补一下。斗渣男败小三争权益自是份内之事。前男友一脸的巴结贴到了她的身旁,她面色阴冷狠狠的一巴掌掴在了他的脸上;前小三满脸的谄媚凑到了她的身边,她冷冷的一笑,伸手抓过一瓶卸妆油泼到了前小三的脸上。在妹妹苏依柔的影响和鼓励下,她搭乘时尚快车,开创了自己的化妆品品牌雪莱.以其独特的化妆品配方,显著的效果,产品的多样性很快步入了市场的主流行列。时尚女人我最大护肤美容不在话下。妆点美丽的首选是什么,是雪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