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900000003

第3章 感官心理常识(2)

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竹竿上,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它们只好放弃努力,并形成了一种观念:这竹竿是我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长大了,虽然它已经有很大的力量,别说是竹竿,就是一棵树也可能连根拔起,但它自己却不知道!它以为这根细细的竹竿仍然是他无法挣脱的,甚至连试都没有试一次。

这就是因为它小时候形成的印象,一直保持到长大,却没有通过尝试去发现已经变化了的情况。或者说,拴住大象的不是什么竹竿,而是那种“我没法逃脱”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式”,就是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

其实我们不应该笑话故步自封的大象。因为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亚利桑那新开的一家印第安珠宝店里,女老板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也卖不掉。

最后,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售货员,“此盒内物件,价钱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亏本也要卖了。

几天之后,她从外地回来,发现那批珠宝果然卖光了。但令她惊讶的是,不是以一半的价钱,而是以两倍的价钱卖掉的,因为售货员没有看清她写的字,以为“二分之一”是“二”。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这也是心理定式在起作用。许多顾客都有这样的心理,认为价钱高的东西是好的,价钱低的东西是差的。顾客也许对这些宝石并不了解,而盲目地相信价钱高的东西质量就高,而顾客也许正想买的就是高档货呢,所以宝石成功地卖了出去。

这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理规律,就是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

当然定式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是在变化,如果总是“老眼光看人”,凭“想当然”办事,有时也会出错,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情况。不但如此,定式思维还容易妨碍人们的创新。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费尽心机,也想不出办法。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而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大获成功,而且从此以后,世界上的电扇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这样一来电扇的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人们在使用的同时又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

这一设想,看似简单,其实突破定势思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想到呢?

其实,在我们如今的生活里,也有很多定式的思维束缚住了我们,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谁能突破定式思维,推陈出新,就更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从而控制全局。

错觉原理

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发了一批头奖5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每张彩票以一美元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买主自己挑选的,另一半彩票则是卖票人挑选的。到了抽奖那天早晨,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那些买彩票的人,并对他们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转让出来。那么,他们会以多少钱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票的售价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一张出售的票价则是8.16美元。这个结果说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会高一些。

这个事件,涉及心理学中关于错觉的一个原理。对于一些非常偶然的事,人们却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支配,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控制错觉”。

而这种错觉是由于我们平日的生活都能用自己的能力来支配,所以人们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其实,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偶然性的事件也有其规律,这是不可否认的,它也符合概率学的规律。比如,我们扔硬币扔1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但是哪一次会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则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或者说它们的概率各有50%。这是不可否认的科学规律。

也就是说,偶然性事件虽然有概率的约束,但是并不能控制具体每一次的结果。从上面那个例子来看,其实别人给我们买和我们自己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从理论上大概人们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人们就是执拗地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中奖的可能性一定会更高一些。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是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的,所以就错误地推及到所有事上。但是,有些事其实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那些偶然性的事件。比如我们常见的掷骰子赌博,其胜负完全决定于当时的一掷,这一掷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毫无关系。显然,决定胜负的因素完全是偶然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给大学生一些钱,让他们来做掷骰子的赌博。目的是想弄清楚,人们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还是掷完骰子后没有开宝的时候下的赌注大。

结果,他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在没有掷骰子之前,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转动。虽然这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理由。

也正是这种控制的错觉诱使了许多人投入赌博的游戏里,甚至为此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这也是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

空白定律

盟盟直至午夜才带醉而归。她是和同学聚会去了,但是回来的时间超过了父母给她规定的时间,而且还喝了那么多酒,让父母很生气。

妈妈开门的时候训斥了她一顿,说:“你赶紧向父亲道个歉。”顿时,盟盟一下子清醒了,感到大祸临头。她以为严肃的父亲会狠狠批评她一顿,没想到父亲面色凝重地只说了句:“你自己想想吧!”然后愤然离去。

那时她真希望父亲能批评她一顿啊。她觉得太对不起父母了。这种自责的心理让她后来再没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当初父亲狠狠批评她一顿,即使说的对,出于自尊心,也会使盟盟出现逆反和排斥心理。而这一句话倒比一箩筐的批评效果要更好!

看了上文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候留出空白什么都不做,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生活中,即使和我们最亲密的人相处,也要注意适当地留白。比如夫妻之间,如果相互之间没有距离,把对方看得太紧,恐怕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感情的发展不利。相反,如果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彼此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那点空白会使两人更有走近的欲望。

中国画里有一个术语叫“留白”,就是画家在绘画时故意留下一角空白,以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不尽的遐思。在音乐中,作曲家作曲时也经常在乐曲中间留下停顿,也能起到和“留白”同样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于极致中戛然而止,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思想空间,也起到了留白的作用。

这种留出空白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会更富有灵气,更能启发人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那么“留白”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它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点: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奇妙的是,人们对经过联想去“补充”的感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记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空白定律”。

例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其影片以寂寞、梦想、逃避的情节中慢慢地铺开,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直接表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恋爱场景,这就是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的“空白效果”。

其实,“留白”在很多领域里都有奇妙的作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利用空白定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朗读课文《孔乙己》,当他读完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一言不发。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沉浸在思考中。过了一会,老师才开始讲这篇课文的内涵,而学生因为经过了一会自己的思考,就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

所以,在和人交往中,有时“无声”会比“有声”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量,这也是空白定律的表现之一。

成见心理

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于是他看这邻居的说话办事、一举一动都像是个小偷。后来,上山打柴时,他在树林里找回了斧子,原来是他自己不小心丢的。找回斧子后,他再看邻居,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很正常,没什么特别之处。

表面看来,“疑人偷斧”十分荒唐,但这样的事情却不只发生在寓言故事里。

心理学家霍夫兰、哈威和谢里夫1957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研究。在这项实验之前,美国以很小的差数通过了保留当时的禁酒法律。所以当时美国人对禁酒的看法很不一致。研究人员选择了对禁酒持三种不同态度的被试:

主张禁酒的、中间立场的和反对禁酒的。在实验前,研究人员还准备了持三种不同态度的人的发言录音。然后,让主张禁酒和中间立场的被试听反对禁酒的发言,再让反对禁酒和中间立场的被试听主张禁酒的发言,而三种被试都听中间立场的发言。

实验结果是,强烈反对禁酒的被试把中间立场的被试的发言看成是持禁酒观点。超过中间立场被试的评估;而极力主张禁酒的被试则把中间立场的发言看成是持禁酒观点,也超过中间立场被试的评估。

心理学家用“同比作用”和“对比作用”来解释实验所揭示的现象。所谓同比作用,就是人们把与自己观点相接近的见解看做比实际情况更接近。而对比作用则反之,人们把与自己观点相关较远的见解看做比它们实际相距更远。由于对比作用,反对禁酒的人不仅觉得主张禁酒的观点格格不入,而且也觉得中间立场与他自己的主张有较大差距。由于同化作用,主张禁酒者则把中间立场看成是与他站在同一立场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倾向:只注意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体检或看病的经验,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医生在对一个病人进行诊断。病人说自己发烧,并且嗓子有些痛。根据这些症状,医生认为病人可能患了流行性感冒。他问病人是否“全身痛”,病人说是,医生问病人这种症状是否已持续几天了,病人也回答“是”。于是,医生诊断病人患的是流行性感冒。

那么,你觉得这名医生在进行诊断时的推理有什么问题吗?

仔细想,我们就会发现,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只询问了那些符合流行感冒的症状,而没有问一些问题来排除其他症状的可能性。其实可能病人还有其他一些状,是不符合流行性感冒的特征的。这个医生犯了一个错误:在进行判断时,只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了那些不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客观事物既丰富多彩又变化万端,个人的想法不可能做到十分全面与准确。所以,我们要想对人对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放弃头脑中的成见,不仅要收集那些可以证明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那些与我们的假设不一致的事实。

这一点,对于科学研究和法律工作尤其重要。

常听见人们在争执时说:你这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人为主的执著;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这就叫做“成见”。

请看以下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

在一所中学里,选出两组学生在全校学生面前表演体操。其中一个小组是由全校最不受欢迎的学生组成,尽管他们受到严格的训练,动作完全合乎标准,但是全体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是仍认为他们的动作是错误的;另一组由平时最受欢迎的学生组成体操小组,故意受到错误的训练,但全体学生仍认为他们表演的动作是对的。

曾几何时,电影或戏剧中的反面人物无不是相貌丑陋,正面人物无不是相貌英俊,于是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心中便会形成一种成见,认为相貌丑陋的人心灵一定丑恶,相貌英俊的人心灵一定美好,而有了这种成见,就可能将貌丑者善意的帮助视为恶意的欺骗,而将貌美者恶意的欺骗视为善意的帮助。

古往今来,关于继母刻薄寡恩、虐待其夫前子女的故事很多,故在人们心里形成一种成见,认为继母绝不会疼爱前人的孩子。而以这种成见看继母,她们即使有疼爱前人孩子的表现,也会被视为“作秀”;她们对孩子应施的管教,会被当做虐待的证据。

由此可见,成见的荆棘一旦在人们心中生根,便会蒙昧人们的心志和眼睛,使人们仿佛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或变形眼镜,所看到的人与事也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或面目。

著名学者胡适在与友人谈治学时曾说,要“心平气和,虚心体察,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已的事实与证据,抛开成见,跟着证据走,服从证据,舍己从人”。我们应当抛开有色跟镜,铲除心中成见的樊篱,为人处世均不预设立场,以一种客观求实的态度,发现真理,明辨是非。

公元前333年的冬天,亚历山大率军攻入“戈底乌斯城”。城中的神庙内,有一个著名的“戈底乌斯绳结”十分难解。据当地流传的神谕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来了,他费了很大劲同样没有把它解开。最后,他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遵守他人的规则呢?我要建立自己的规则。”说罢便拔出佩剑,将绳结一劈两半。

后来。亚历山大果真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突破了自己的成见,把熟悉的解绳的方法丢在一边,使绳结被一刀解开。

这种豪气和智慧,给我们的是当头棒喝:把先前思维中的一切成见统统丢掉吧,用新的眼光看自己,会发现自己具有惊异的智慧潜能和创造素质!

巴纳姆效应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而且不爱学习的孩子,为此,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但是,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因而他贪玩的个性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才有了改变。

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同类推荐
  • 社交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社交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而幽眇的心理世界的面纱。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渴望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伺谓美?何谓丑?幸福来自何方?你我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吗?所有的疑问,都困扰着现实中的人们。什么是强大?什么是弱小?力量来自何方?平凡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吗?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答案。本书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
  •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大部分的病因与精神压力过大有着直接关系。本书围绕着人生心理健康这一主题,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表现,介绍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方法。它试图用最恰当的方式,点亮人们的心灯;用最有效的办法,为人们的心海导航;试图通过心灵的呵护,减轻人的精神压力,构筑人的心灵乐园。
  • 弗洛伊德文集11:图腾与禁忌

    弗洛伊德文集11:图腾与禁忌

    本卷是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共包含两部作品。《图腾与禁忌》1913年出版,通过蒙昧人与强迫神经症患者的比较,推断了图腾崇拜的本原意义。《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出版,是弗洛伊德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神教的本质和起源。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 行为改变思想

    行为改变思想

    威廉·詹姆斯观察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联系时,发现了“表现”原理,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行为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本书以“表现”原理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改变认知,改变思想的。本书充满世界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在行为与思想方面进行的经典实验和案例,开阔了读者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生动地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对思想情绪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反观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自己越来越靠近预设的目标。
热门推荐
  • 兵猴传奇

    兵猴传奇

    沈石溪总能设计出出人意料的情节,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极具传奇色彩。类似的情节设计是非常体现作者功力的,只有不一般的设计才会吸引读者,而沈石溪擅长此道。他总能设计出“陡峭”的情节,这是他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第二大特点是情绪饱满、爱憎分明。动物小说本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生命意识,即通过动物的故事,体现生命价值、意义和追求。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她前有严母管教,后有闲夫调教。“天啊!难道人世间无我容身之处。”前有粉丝,后有绯闻。“没想到一个娱乐圈,居然让我八卦满身飞。“亲,你确定要与为夫为敌?”某男邪魅一笑,对于席乐馨的反击不疼不痒。阵阵败下场之后,席乐馨捂脸:“现在认错,会不会有些不要脸了。”某男眉毛一挑,笑得得一脸不怀好意的道:“或许,暖床更适合让你报复~~~”席乐馨:“……好像不要脸的人不是她哈?”
  •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人说,沉默是金。其实,沉默更是一种智慧,它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沉默,是一把含蓄的剑,它胜在以柔克刚的技术和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沉默暗藏着高瞻远瞩的眼光,蕴蓄着胸怀大局的气度,显现着以退为进的策略。它是心灵深处的慧智,是从容淡定的外现,它为进攻做好了缓冲……
  • 冰貉魔法师

    冰貉魔法师

    【萌兽多多】+【美男多多】她是身负精神系异能的第一杀手,因为背叛师门,最终死在一道闪电之下。摇身一变,她成了嚣张跋扈,恶名远扬的百里二小姐,却无端端躺枪在一场行刺公主的乌龙之下。除了美貌,她兼顾天下所有缺点,腹黑,懒散,猥琐,下毒。是谁说高手一定要有风度?想打架?没问题!是你单挑我们,还是我们群殴你?想提亲?没问题,出门左转,聘礼留下。某女:没事别找我,就当我死了。有事?把事解决完还是别找我,就当我死了。你说啥?宝贝?啥?值很多钱?刚谁说我死了,我neng死他!
  •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忠告是一个人人生精华的浓缩,它能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失败,如何摆脱危机,如何拭去浮躁…忠告比智慧或经验更有价值,西方有句谚语说:“接受一条忠告,抵的上拥有一千盎司的智慧。”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接受诸多睿智的而温情的忠告,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有青年人更好的生存和获取成功的资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语重心长的说:“对于青年人来讲,没有什麽比忠告更值钱。”本书收集了 几十位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这些高效能人士包括亿万富翁,成功励志大师,教育专家,婚姻专家等,这些忠告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众多的青年人以告戒和启迪,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 仙罚大帝

    仙罚大帝

    本为废材,难而身生异象,大放光彩。为修真界立下大功,功德圆满。最后方知其前世乃仙罚大帝,仙界仙帝将其复活,重归仙界!!
  • 山那边是海

    山那边是海

    自幼无父无母的女孩姚伊楠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性格活泼开朗,在大学里被富家子弟许志远所倾慕,两人结下短暂的友情。原定出国留学的许志远因为伊楠想要放弃,惹得爱子心切的许母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让志远的哥哥梁钟鸣找伊楠谈判,想用计骗志远出国。耿直的伊楠不肯就范,谈判破裂,但伊楠对温润儒雅,文质彬彬的梁钟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偶然,伊楠与梁钟鸣再次邂逅,两人从此有了交集……
  • 人生忠告

    人生忠告

    本套《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分四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名言集”,第二部分“格言集”,第三部分“警言集”,第四部分“赠言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