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2700000010

第10章 崇尚祖先

崇尚祖先(一)

中国人不仅具有文弱的特点,而且还有保守性。中国人保守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出来。

一、中国人天生的气质就有保守性。

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其灿烂文化就远远高于四周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向来就以本国的文明自负,认为自己的文明是独有的,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并且去尽力维持、保存这种文明。可以说这种习惯造成了中国人的保守。

三、儒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就是尚古保守的。

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先王的著述者、古代的讴歌者。他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是他也不是一个一味保守的人,在好古的同时也不忘当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后来的儒者,大多走进了思想保守的囚笼。如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七篇中,满是保守尚古的味道。他讲:“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中国的各种学说都或多或少有着保守主义的倾向,并不只限于儒教。“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这是庄子对当时学者状态的评说。虽然不是在责难儒家的保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学作为最有势力的一个学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一直笼罩着中国人。

造成中国人保守性的原因或者不止于此,这里就不再做详细阐述,现在回到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上来,即分析研究中国人的保守及其影响。

在西晋武帝时,都城设在洛阳,靠近黄河,居住在河北的百姓前往洛阳,不仅不方便也有危险,他们必须在孟津渡口横渡黄河,但是黄河水流湍急,渡船常常被打翻。这时候,有一个叫杜预的名士向武帝献策:可以在黄河上用船搭建一座舟桥来解决这个问题。武帝听后,征询大臣们对这个办法的意见,但大臣们说:“殷周所都,历代圣贤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以古代圣贤从没有架舟桥渡黄河为由表示反对。杜预弃群臣的意见于不顾,做了古代圣贤也没有做过的事,在黄河上架起一座舟桥,造福了一方百姓,也显示出了他的果敢与智慧。

在西汉孝武帝时,老百姓曾一度饱受匈奴屡屡侵扰之苦。当时有个叫延年的齐人,他上书孝武帝,提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策略:将黄河水道北移,让它从汉地和匈奴的边界流入东海,这样一来可以使汉地免受水灾;二来匈奴不善于水战,也可以防止他们的入侵。但是,即使像孝武帝这样豪杰式的人物,也脱离不了尊古保守的思想:“(黄)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圣人做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更改。”(意思是说,圣人大禹所定的黄河水道,我们不能轻易地更改)。延年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这不是主要的,而是这种不被采用的理由实在是很可笑。孝武帝之后大约一百年的孝成帝时代,为了防范黄河水泛滥,有人

提出修筑堤防的议案,但很快被搁置了下来,因为“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防堤壅塞之文”这样的说法占了上风。这里的经义是指《书经·禹贡》篇“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之文。虽然治水患的关键是在于决开河口,疏浚河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们反驳修筑堤防的论据,竟要在记载二千年前事实的书中去查找,这难道不可笑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出来。总而言之,中国人是尊师尚古的典范,只相信古圣贤所言所行。不仅如此,如果谁做了圣贤没有做过的事,他们还会以不尊古训而加以排斥。秦始皇、王安石等人实行的改革,屡遭批判,其主要的原因也是与中国人的保守思想相抵触而造成的。

对中国人来说,先人所留下的惯例,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力。这里有一件趣事:梁武帝时,在整顿州县时调查发现,境内只有82个州县, 而以往中央政府的账簿记录中却有107个州县。另外二十多个州县连位于何处都不清楚,就因为旧的账簿上曾经有过记载,也就把记录保留了下来,即使谁都不知道那二十多个州县的位置。所辖区域内州县的位置不清楚,这已经够奇怪了,而几代传下来,这样的州县还一直保留着, 这不更可笑吗?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1901年),西太后曾在发布的变法自强的上 谕中写道:“祸天下者,在一例字。”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人一味地拘泥于先例,严重阻碍了自己国运的进步。中国人即便是自己开创先例, 也自称之为“自我始古”或“自我作故”。在这“始古”、“作故”的字句之间,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尚古思想。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如果假托古人或先例,就能比较轻易地被人们接受。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王莽为篡夺汉的天下, 在言行上一切都效仿昔日的圣人周公。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 以待天下之士。王莽也十分谦恭地对待天下的士人,和王莽接触的人都相信他是周公再世,曾经有487572名士人上书请愿,请求天子给王莽特别的恩宠和待遇。

王莽得到天下人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毒杀了当时的天子汉平帝。《书经》中有记载,昔日武王病重,周公为了延长武王寿命而祷告苍天。王莽为掩天下耳目,也赶紧效仿,说“愿以己之身替代平帝之病痛”,为自己毒害致病的平帝进行祈祷。

《春秋》上记载鲁哀公在位十四年而终,王莽据此昭告天下,汉哀帝也会十四年而终。就这样,王莽最终轻易地篡夺了汉的天下,登上天子之位。王莽的一言一行必引经据典,成为了一个做成大恶的奸雄。

生前被世人当作圣人君子来推崇的王莽,直到死后才被人辱骂为逆臣元凶。“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这首诗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另一个成功假借先例获得帝位的当属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曹操之子)。中国改朝换代有两种形式,一是禅让,德高者为帝,如尧让舜、舜让禹;二是靠武力相争,胜者为王,如殷汤放逐夏桀、周武王征伐殷纣。但自战国到两汉,人们多推崇禅让。所以,曹丕就假借尧舜禹禅让的先例,逼迫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禅让天下,顺利地取代东汉称帝。

曹丕还迎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因为尧将天下让位于舜时,曾经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姐妹嫁给了舜。直到现在河南许昌附近还有受禅碑,上书“稽唐禅虞,昭天明命,釐嫔二女,钦授天位。”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语言背后,实际上是很为滑稽的事。

这种策略很荒诞,但是却意外地受到认可。而此以后,中国的改朝换代,大都是这种看似禅让的形式。“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的刘宋顺帝、“愿自今往,不复生帝王家”的隋恭帝,如果去探究历史的真实,都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禅让的牺牲品。但是中国人认可和接受了, 因为他们在形式上与尧舜禅让的先例相同。

不管做什么事,中国人一定会抬出古人来。西晋武帝担忧太子惠帝(司马衷)昏庸愚昧将来不受欢迎,就出了一份密封的试题给他,试验其才能的高下,并打算以太子回答的结果来决定他的存废。

但是太子之妃赛氏猜到了武帝的用意,便命秘书张泓代太子作一份草稿。赛氏看了之后,便将诗曰、书曰等句子全部删去,心想太子愚昧无知,如果这么引用《诗经》《书经》和圣贤的话,很容易被发现不是太子写的。改后的答案词句笨拙而显得很迂回,但结论却没出差错,成功地瞒过了武帝,使司马衷坐稳了太子之位。从此例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写文章时必引经据典、抬出古人,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的守旧。

隋炀帝曾率领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但是总指挥向部队发布命令, 前进所要到达的目的地,都是六七百年前汉代时所使用的地名。如玄菟(郡名)、乐浪(郡名)、盖马(县名)、黏蝉(县名)、沃沮(民族名)、肃慎(民族名)等,事实上,这些地名的确切位置到隋代时大多

已经很模糊了。尤其可笑的是,“蹋顿”这个古人名被使用成地名。蹋顿是东汉末年称雄辽东的一个酋长,但是无知的指挥者却把它当成地名混用了。

这样的总指挥部和这样的部队,向本来不明确的地名、不存在的地方进军,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行动的。

世界上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讲究实际的,但这也只说对了一半。像战争这般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们也不实际考察,而想当然地使用古代的地名。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是不明确的,那也是好的、对的,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一个方面的气质吧。

中国伪书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像《神农本草经》、《皇帝素问》、《子夏易传》、《子贡诗传》,以及《关尹子》或《鬻子》等都是假借古人之名所作的伪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只要引经据典、抬出古人,中国人就能信任和接受。

不只是书,中国的大学者中被指有伪作之嫌的人也不少,像汉的刘歆、魏的王肃、隋的刘炫等,都是这样。还有就是伪造古书,我想这么做的动机有许多,但是与中国人尚古的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崇尚祖先(下)

中国人基于先天因素,一般擅长模仿,对于应用就有所欠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重视的是按古人的样本依葫芦画瓢; 另一方面,应该是后天性的原因,即源于对形式极其敏锐的捕捉能力。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曾经在中国居住过三十余年,他说:在中国,教师就像是无冕之王,学生不但会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吸收,而且他们会很用心地去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然后争相模仿,包括言谈举止、习惯癖好等。

中国人做的很多事都可以归入到特定的模式里,包括寒暄、写文章等,有时让人觉得有些滑稽。北宋时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年发洪水, 宋仁宗就派使者前去实地考察。使者回来复命,描述当前洪水状况是“荡荡怀山襄陵”之类的话,而这些竟然都是《书经》中记载帝尧年代发生洪水时的情景的原话,当然使者受到的也只有训斥了。明朝灭亡的时候,一巡抚肉袒牵羊,向清军投降,其做法、辞令完全照搬《左传》中的记载,逗得清军哈哈大笑。

大约六七十年前,法国传教士尤库在中国南方办了一所学校。有一次他有事要派信差去北京,他知道学校里有位中国老师是北京人,借此机会可以写封信带给他在北京独居的母亲。尤库便找到了这位老师,老师一边对尤库表示感谢,一边对正在教室学习的一个学生交代:

“我打算给我母亲写封信,你替我写吧。现在就动笔,因为送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了。”

尤库听后很诧异:“那个学生是您的亲属吗?或者他认识您的母亲?”

“他只是我的学生。”这位老师回答说。 “那他怎么可以代你写信呢?”尤库不解。

这时,那位老师倒显出一脸的不可思议:“我教了那个学生一年多的作文课,书信的格式和应该用的词语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写给母亲的信是很容易代笔的。”尤库和老师的话刚说完,那个学生就带着已经装入信封的信来了。这位老师连看也没看,就在信封上添了住址,交给了送信的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孝行是非常形式化的,他们的书信有一定的模式,是千篇一律的。

正如上面讲到的一样,中国人重视先例并且非常固执地遵守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随情况的改变而变动,先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内在意义。相对于精神,中国人更重视外在形式的表现,这和他们的保守气质密切相关。在中国人的习惯中,名与实常常是相分离的,这就使得在外国人眼里,有些现象显得十分有趣。

比如说,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孝为本,孝被认为是最大的善行,是国家与社会的基础,所以,历朝历代对孝行都有一定的奖励。诚然,尊老是一种美德,但对于先形式后精神的中国人来说,难道孝行就是赤身裸体地躺在结冰的河上,向上天祈求母亲病愈吗?

中国以前就有二十四孝之类关于孝行的极端化的样本,比照样本模仿的人一定不少,其出发点可能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是一面鼓励人们的孝行,一面禁止极端形式化的行为。

中国是第一礼仪大国,在各种礼仪中丧礼是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但是,越到后来,丧礼就只是徒具形式了。五胡时代后,燕邵文帝的母亲去世,在后宫举行丧礼时,只听到百官发出的哭嚎之声,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流泪者。文帝看到这些举动,十分恼怒,命令百官必须流泪, 不然要给予处分。第二天的丧礼仪式开始,怕受处分的百官怀中都预备了一包辣椒,到了该哭的时候,就偷偷将辣椒放进嘴里,强迫自己流出眼泪。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行没有真实的悲痛而又喧哗的丧礼,现今也是如此。在葬礼中甚至有专门从事哭丧职业的人,而丧主家人或不停地吸烟,或与别人谈笑等等。

令人感叹的是,不只是丧礼,很多中国古代的礼教都只剩下了一具形骸,早就丧失了其内在的意义和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出于某些必要,即使是如此保守的中国人, 也曾实行过有相当力度的制度改革。可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舍弃旧有的制度,他们所做的,是在其上添加一些新的制度。简单来说,中国人的改革,不是旧制度的废止或者改良,只是新事物的增加。

唐朝的官制以其精密、简便易行而被欧阳修等人盛赞。而实际上呢,唐朝的官制是周朝制度、秦汉官制以及三国以来新官制的大拼凑。这种制度不仅冗杂繁复,而且没有信念也没有精神。

再看一下清朝兵制的改变,也有同样的现象。清朝初年,绿营(绿旗)与八旗曾威震天下,当时,绿营兵驻守地方,八旗兵负责守备京城,也监督绿营兵。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旗兵同绿营变得腐败,渐渐丧失了战斗力。

在镇压太平天国之际,义勇兵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乱平息之后,也被保留了下来,像旗兵与绿营兵一样,成为了一部分新的常备军,形成了二重兵制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又组建了西式新军,但先前的军队仍旧没有被完全解散。中国人的做事方法大多是这样,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很少。

中国很早就接触了西方的新文明,但是保守和盲目的自尊思想,使他们很难去采用。然而,面对以往的教训,中国人终于做了自古以来未有的事,沉睡了四千年的中国,发出了倡导变法自强的呼声。

但是,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这种革新的形势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中国自古以来只注重保持自己国家的文明,要想有所发展,吸收他国先进文明,经验明显不足。即使引入了新文明,怎样和本国的旧文明相调和还是一个问题。

同类推荐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这是一部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之书,在从容书写之间,极尽冲和淡雅之风度,书尽千年风骚墨事。
  • 古代战役

    古代战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战役》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古代战役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先秦时期的战役、秦汉时期的战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役、隋唐五代时期的战役、宋元时期的战役、明清时期的战役等。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热门推荐
  • 代嫁贵妻

    代嫁贵妻

    她穿越到一个封建的家族里,本应该是好好的官家小姐,却被打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好不容易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前世所学的医理知识捡回条命,却要面对亲娘的落井下石,嫡母的一再陷害,还有嫡姐再而三地抢她的好姻缘。泥菩萨都要被激出三分火气。是见招拆招,还是一一还击回去?当然是巧计连连,要一步紧跟一步的还回去!但是毕竟人单力薄,敌不过整个封建制度,当她被逼要嫁给一个快要死了的老家伙冲喜的时候,她不得不违心地选择代替妹妹嫁给安平候府三公子——一个患了怪病的哑巴。成亲当天,候府世子爷仍顶着那张迷死人的笑脸来替弟迎亲,终于熬到洞房的时候,世子两眼放光,拿起称杆就想挑了盖头对新娘子的美颜先睹为快,孰料一只杯子横空飞来,热水烫得他手指立即起了泡。回头一看,他的哑巴弟弟穿着大红喜服正笑嘻嘻地大摇大摆走进来,一把挡在新娘子前面,斜着妖娆的眼睛对他说着唇语。“既然是大哥为我做的媒,就应该知道规矩。若是大哥也喜欢她,总也得要等我死后才能将她转房不是?”
  •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本书汇集了从秦到汉23位帝王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陛。秦汉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她是金牌猎人,以猎杀罪犯为生,身手矫健,性格狂妄。一朝穿越,她成了一个病死王爷的陪葬侍妾,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小命,却被王妃欺辱,继子坑害,人人当她还是柔弱无能的下等侍妾,想要害她性命。她斗毒妇,整渣男,呛皇帝,与病弱王爷联手掀起翻天巨浪。要誓众人俯首称臣,再不敢造次。只是那冷淡无情没有人味的王爷怎么突然变得这般热情?病娇王爷稍稍靠近,温文一笑:“本王给你送一道餐后甜点如何?”“不要。”孟青珺断然拒绝。病娇王爷马上变脸,威胁道:“不要也得要。本王将自己做为甜点送给你,岂容你拒绝?”孟青珺抵死不从,...
  • 大小姐的贴身僵尸

    大小姐的贴身僵尸

    谁都不敢想象,堂堂一个红眼僵尸,世界杀手之王的存在,居然给一个普通大小姐当保镖。蒋辰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自己不仅是保镖,更是保姆,司机,家教,甚至有时候还会成为大小姐拒绝别的男生的挡箭牌。“大小姐,我自认很有魅力,但是你再这样,可要加工资的。”“你看本小姐缺钱么?”新书《都市之全能美术生》连载中,作者正在疯狂码字。征文新书《我真不是魔王陛下》起点阅读连载中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KP

    KP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极道修真

    极道修真

    相传,天地初开之时与创世之灵相伴而生的七色神光现世!
  •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不仅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鱼类动物,还生长着各类茂盛的海洋植物。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宛如海底花园一般。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