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26

第26章 历史需要细看 (8)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8)

历史上,“省”是衙门名,不是地域名。三省六部中的“省”,就是指的官职。在元代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一种职位。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而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成为中央宰相府的连锁或者分店。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也就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行省,但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

元代的这种行省设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近代,还可以依稀找见这种想法的证据。

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这样一来,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果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都在安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钱穆说这样的划分行省的办法,就是给你这一半,割去那一半。这样便令全国各省都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既不能统一反抗,也很难单独反抗。这就是元代以来的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明代地方行政首长最高一级的官是布政使。但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那又是名不正,言不顺。钱穆考证说,就官制言,地方区域不该称为司。但是到了清代,沿袭明代称了省。如有江苏布政使、有江苏巡抚,而江苏地区则称为江苏行省或江苏省。这里“省”的称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顺。

清一统志把省区再综合划分,如称关东三省(山海关以东),或岭南三省(广东、广西、福建)之类。钱穆说“这更是无意义”,因为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是不能混淆的,后来果然为此误事。

只叫广东省、广西省,不说是岭南三省,或南三省,而独独关东三省,因为清代限制中国人出关,常混合笼统来称,后来又把“关”字省了,只叫东三省。这样传下来,好像东三省和其他省区有不同。后来,又有人把东三省叫满洲,这更不妥。满洲只是吉林省松花江外长白山附近一小区域,在明代属建州卫,唐称府,明称卫,这是军事区域的名称,并不是东北的行政区域。关东三省,才是东北行政区域,但也不全是行政区域。

一般人不注意这些,或者满洲人要故意把满洲两字的地域观念放大,所以他把省区也勉强分为关东几省,岭南几省这种不合理的称呼,来混淆视听。后来日本人又推波助澜,故意把东三省说成是另外一片区域,而且东三省就是满洲,帮助溥仪在建立伪满州政府,自称满洲国,认为是满洲人统治着满洲,实际上东三省与满洲明明就是两回事。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给行省证明,在清代学者中也有人提到过,主张不用“行省”或“省”字,而正名称为布政使司,但是当时没有人附和。后来又说“本部十八省”,钱穆说这更荒谬。“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秦代万里长城早已东达大同江,辽河流域永远在中国历史圈之内,怎么能说它不是中国本部?这原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钱穆认为,连华南、华中、华北等称呼,都不好。“现在还没有事,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以后,说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发生问题。连我们的脑筋里,观念上,也会发生问题的。如想我们是华南,你们是华北,这些观念,都会发生很大作用。”的确,现在有的省份就想通过改名称来达到政治目的,钱穆并非杞人忧天。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历史注脚:

“省”是一个会意字。古人解释它从眉,从屮(chè)。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都像是眼睛在观察草。“省”和“盲”不一样。盲,由一个“亡”、一个“目”组成,即“无目”,眼睛失去了功能,什么也看不到。省,恰恰是因为有很好的眼力和判断,它知道该看外界的什么、该检查自身的什么,所以有所得有所不得,有所悟有所不悟。

唐朝的“道”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如今,韩国的区域仍旧称为“道”,一都九道六广域,与唐朝的“道”相似。

无奈的八股考试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到这里,八股文走过了四百多年,寿终正寝了。我们现在提到八股,便会想到它是钳制思想的工具,但是这套制度,在钱穆眼中是明朝时选拔人才的无奈之举。

考试与用人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唐代确定科举以来,宋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到明代,变动就大了。后来清代的考试都从明代沿下,一直走到1902年。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考取后称“进士及第”。比如一个山东人,先向山东省政府报名,他把这个人送到中央,这个人就是山东省进士。考试录取了,就叫进士及第。主要的考试只有一次。

明代报考的人数多了,就分成几轮来考。第一轮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但这种“县学生”有名无实,因为并无正式的县学。第二轮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这叫乡试,考中的俗称举人。比如范进中举,局势参加的第二轮复试赛了。每个省都有举人,这些举人再送到中央,进行第三轮会考,这叫会试。如果会试通过了,就叫做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这种分明的考试制度也让科举场中出现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难以翻身。“鼎甲出身”,也成一种流品观念了。

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灭了秀才举人当大官的希望。而上层的进士与翰林,没有做小官的,清代也如此。

曾国藩进士殿试,虽列三甲,只是同进士出身,但是他进士散馆成绩好,就获进翰林院,以后出来便做几任学政主考,后此就做侍郎,等于现在的部长,一下就做大官了。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考不上进士翰林的,即使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也还是没办法提升。这种制度重法不重人,也绝非无好处。好处之一,就是培养了实干型的人才。

明清两代许多的有名人,都出在翰林院。他们考取进士后,留在中央,对政府一切实际政事渐渐都了解了。政府又给他一个好出身,将来肯定有大官做,他们也就可以安心努力。在进士留馆时期及翰林院时期,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等到政府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们就有机会出人头地了。进士与翰林成了政府的人才储备资源。

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不能培养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这种人才,无形中集中在中央,影响就很大。

曾国藩考取进士时,也不过三十几岁,那时在学问上并无什么深厚的基础。而在他进士留馆的一段时期,住在京城,生活虽说很清苦,但很清闲,没有什么事,可以一意从师觅友,读书论学。便逐渐打下了学问基础。等到做翰林,还是没有事,读读书,或到外省作主考官,旅行各地,接触民情风俗,认识朋友,回来还是翰林。如是多年,才正式当官任事。

钱穆评价说,明清两代,才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这是很好的制度。

但是明代考试制度里,又有一件最坏事,那就是八股文。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戕害人才的。大家都知道八股文很死板,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政府偏要用此来考试呢?

明代推行八股文,早已在衰世。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代考试考律诗,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限定字句,讲究平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就不取。这种标准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的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演变到明代,就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这并不是封建的皇帝要愚民,但是人才最终被束缚在了这个八股里面。

历史注脚:

举人与进士

就名义论,举人和进士差不多。进士及第以后,还要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进士出身的前辈来教。进士在中央读书满三年,再进行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被翰林院录取了。这个时候称为散馆,才成翰林的。但进士读书的制度,不久也有名无实了。明代则极看重进士和翰林,学历不是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而明以前的科举,只进士及第后,就包分配了。但是在明代,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

梁文道说八股文

都说八股文是一个坏东西,但是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却为八股文说了“好话”。他认为八股文是一个考试用的东西,从考试的角度来讲,它就是要你不能自由发挥,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大家同写一个题,而且规定大家用不同的结构去写的话,这就能分高低了。而且八股文是一种非常高难度的智力训练,首先你要把整个《四书》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又要学懂里面各种对仗的句法,又要有各种严格的结构要去掌握它。

三百年明朝,不堪一击

除了宋代极顶可怜的国防,钱穆最同情的就是明末的军队。他用心描述了很多明兵在北方作战的情景,让人读来哭笑不得。

明代的兵制和唐代相似,只是在称呼上不同。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明代的卫所如同唐代的府。明太祖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废百姓一粒米。”用的就是卫所制度。当时设在一个府里的兵区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出兵打仗的时候,朝廷派一个将军指挥卫所军队。战事结束,军队回归卫所,将军也没了兵权。平时卫所军自给自足,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府兵制的升级版本。

读历史的时候,遇到清兵南下,总觉得明朝太弱了,怎么连满洲这个松花江外的小部落也打不赢?一个大国垮掉,并不是说文化衰败,道德堕落,政府专制黑暗这样几句空洞不着边际的话就能道出其中因缘的。从政治上来说,一项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难免会出毛病。明代有两三百年的太平,当初的制度便慢慢腐化,如同生命的新陈代谢一样。

两三百年的长时间,人们的精神也会放松下来。16世纪,西班牙人门多萨游历了大明国,带着很多惊讶和不解回到了欧洲,写了《中华大帝国史》,从他的记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明国人生活的情况:

中国人自称“大明(tame)人”。全国划分15个省,每省都要比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国家为大;中国境内有完好的道路网,使城镇相连。路面平整、宽阔,官道可容15人骑马并行。路旁商店林立,两侧绿树成荫,如同罗马时代的大道一样。有些城市有水道相连,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国人富有建筑才能。一种用“白土”做成的方块(即砖)坚硬无比,只有用锄才能将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庄园;中国物产丰富。蔬菜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仅橘子就有三个品种,甜的、酸的和甜酸适度的。糖质地很好,非常洁白,价格也低廉。蚕丝色泽艳亮,质量超过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产品。中国农田管理得很好,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有如花园。……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

这样一个大明国的卫所制度本来不坏,明代也凭此建立了赫赫武功。后来国势隆盛,四境太平,一个兵一生都不见打仗,他们的身心都会松懈。而且动员打仗也是一件难事儿。

同类推荐
  • 重生三国之游龙戏凤

    重生三国之游龙戏凤

    一次偶然重生到三国时期,看看男主马超是如何驰骋三国战场,打造自己的天下。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段。袁腾飞以其独到的“史话体”,为我们轻松解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 大明王朝3

    大明王朝3

    中国进入明代统治,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首次将今天的南沙,台湾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势力远及印度洋和中亚。
  •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华夏历史悠久,文物世代传承,鸿殖丰厚,仓促之笔不能尽显中华数千年瑰宝之美。所选文物挂一漏万,每篇文章寥寥千字难以绘出她们的容姿丽质。传世之国宝重器,包含了众多轶闻野史,甄别缕析,稽古钩沉,实非易事。在《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撰写过程中,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同事杜卫民兄长的无私帮助,杜兄博学多识、殚见洽闻,有深厚的文物知识,他为《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文物进行了遴选,并奉献出数篇自己的佳作。
热门推荐
  • 亿万小老婆

    亿万小老婆

    她是电脑黑客,他是她的新目标。
  • 侧妃劫

    侧妃劫

    好奇游玩,她竟莫名奇妙的被人指为刺客,偏偏师父还不许她显露武功,她就只有乖乖的任人宰割!王府中,冷冽的六王爷勾起了她的兴趣,他的狂傲,他的孤冷,还有那偶尔一露的温情,都让她深陷,让她迷蒙,让她欲罢不能。同样,她的倔犟,她的坚强,她的清雅淡越,不知不觉间,牵动他的每一根情愫,每一条神经。她如一团迷雾,让他越陷越深.他爱她,想要娶她为侧妃。她亦爱他,却断然拒绝。只因为,他给不了她所要的……谁许我,一生不变唯一的承诺,我情愿,倾尽心中所有的柔情!片段一“王爷,王妃娘娘养了只小猫,很是可爱呢!”某王淡淡一撇,不予理会。“王爷,王爷,暮侧妃也养了只宠物,不过……”“不过什么?”某人好奇。“不过……不过是只大老虎,还咬死了王妃的小猫!”“什么?老虎?”某王一跃而起……片段二“王爷也认为毒是我下的吗?”“不是你还会是谁?”邪魅的薄唇冷淡的抿起,平静的面容看不出一丝涟漪。“我若说不是我,王爷可愿相信?”想要做最后一丝的努力,想要让自己死心!“本王更看重事实,因为除了你,没人会有这么毒的心肠!”一句话,像重锤般狠狠砸落,粉碎了她仅有的一点点奢望。没有丝毫犹豫,段如风一转身,亲自接过丫鬟手里那碗墨黑的药汁,一步步的逼向她。“好,我喝!若这是你们大家的心愿,我岂能不成全!”兰蕊大笑。很好,都想自己死吗?只是,你们不要后悔才好!仰头,一口气喝完,将碗一丢,白瓷碗儿立刻跌的粉碎,心,亦碎了一地……一缕鲜血在她的唇角滴落,兰蕊缓缓倒下,唇边是绝美的笑容,“王爷,告诉你个秘密……”友情推荐:苏瑾儿《杠上黑心老公》纳兰初七《“正”妃》青涩鸢萝《神之咒》陈霆颖《总裁的替婚前妻》御剑行《下堂妃也逍遥》青涩鸢萝《总裁-别太坏》玲江仙《丫头,哪里逃》澜姗《血妻》红涩《黑道美容师》红豆皮皮《妖孽太猛》过期贝儿《腹黑前夫,你死定了》孙夫人《禁---爱》钱菲菲《重生---纨绔千金》谈笑然《重生之八百年以后》冥溪《相公太勾魂》陌潇湘《契约结婚》七星盟主《古代女法医》苏瑾儿《囚宠“罪”妃》六王爷段如风由亲亲编编小憬拥有!这是唯一有人要滴男主……哈哈!
  • 月斜天涯

    月斜天涯

    生若为人,最悲哀之事,便是出生于帝王之家。那些帝王之家的子嗣人,当朝代更迭之时应该如何自处?她本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不了解自己的身世,身边没有任何亲人,成长的唯一意义就是被当做工具。十几年后行动开始,当执子之手只是一场阴谋的序幕,身为帝王子嗣的他,自以为行事谨慎,却在情关上折了腰,险些丢了性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黄菡的幸福哲学

    黄菡的幸福哲学

    本书以黄菡在《非诚勿扰》舞台上针对嘉宾的精彩点评为基础,向读者阐释了黄菡睿智淡然的幸福哲学,并指出了通往幸福之门的关键所在,诸如相亲择偶、恋人相处、婚姻经营、婆媳关系、心理健康等等。以生动的个案为例,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了一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 特工悍妻:王妃难娶

    特工悍妻:王妃难娶

    她精心设计,步步为营,只为助他登上至尊之位,登基之日,她等来的不是白首之约而是他和姐姐的大婚。不堪受辱的她,选择一头撞死。再睁开眼睛,已然换上来自二十一世纪强大的灵魂。“丢了的东西就不要再捡,脏了”“那些曾经泼过我冷水的人,我一定会烧开了还给你们!”足够有资本狂妄的她,试问谁敢拭其锋芒?
  •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由厉向君所著,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阅读。
  • 一湘春

    一湘春

    自打出娘胎起便缺了一魄怎么办?是找国师,还是找国师那妖孽横生媚骨天成的得意徒儿?抑或安安心心待在萧颛羽翼之下?每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师兄总是笑着戳我,随即仰天长啸道:要补魄,请找我!
  • 妖后乱天下

    妖后乱天下

    《妖后乱天下》简介:她天生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异瞳,能掌控风雨雷电,出手狠辣无情,琴棋书画双绝,医毒玄术双修,称霸三界,唯我独尊!她的身份究竟是人、是妖还是黑暗中的王者降临异世?异瞳现,天下乱,青凤出,四海一!这一预言的出现引起了天下的纷争,她,是被心爱的人算计的棋子还是要保护的对象?看异瞳拥有三世记忆的妖女如何玩权术国家于股掌,斩妖魔鬼怪于剑下!琉璃新作:女强穿越玄幻文,精彩起伏,不容错过!============================推荐雪若蓝MM的好文:惑爱好友林小妹的:王妃七岁了翼妖的作品:九岁小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