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15

第15章 带着思想读历史 (3)

第四章 带着思想读历史 (3)

读书是在和作者交流,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迷信书本,自己没有见地,则等于将材料过了一遍,而对自己没有启发。这样读书,有劳而无功,意义不大。

历史注脚:

孟子疑书

据史料记载,牧野之战中,商纣王仓促应战,与周武王的悬殊过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视死如归,殊死搏斗。 后来,在《尚书 武成》一篇上说商纣王的军队“血流漂杵。”孟子读了这篇《尚书 武成》,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他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于是提醒后人不要盲目地信任《尚书》。

辨伪大师梁启超

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他于20世纪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提出了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真书的6条标准及辨伪事的7条标准。这些标准既有对前人如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关于辨伪方法的总结,也有他自己的创新。

莫为批评而批评

在《春秋》中,“崩”“薨”“卒”“死”这四字,表示不同身份的人去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卿大夫死称“卒”,而庶人之死才称“死”。孔子在《春秋》里把这四个字分得很清楚。孔子是鲁国的大夫,孔子之死也称“卒”。

到了钱穆的时代,疑古批古的风潮正劲,说道孔子在《春秋》当中的用字时,便有人说,人死难道还要分一个高低贵贱?孔子把死分得这样开,都是因为他的“封建头脑”。

类似这种说法,还有很多。孔子记载平时要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搭配和禁忌等等,都被批为封建形式主义,迂腐老朽。越是对古人批评得厉害的人,似乎他的革命之心越是坚定,身份也越是进步。于是,当时就有很多人不讲有没有学术性可言,只是一味批评古人,就要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得说出点什么来,慢慢就变成了为了批评而批评。先自己下一个结论,比如认为传统都是坏的,然后到处找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时代大流如此,社会舆论如此,钱穆作为一个高中肄业、自学成家的小人物,发出反对的声音的也很容易淹没在洪流之中。但他还是要讲。“这种对古人的硬性批评,其中没有学问可讲,至少做学问,不能先开口骂人。”

孔子在《论语》里说:“予将死于道路乎?”“颜渊死,子哭之恸”;庄子说:“老聃死”,也只用死字。《论语》和庄子的话,都是记录的平时言行,所以可以看做是民间话。而孔子《春秋》里的文字,大体是根据周史官来的。天子称“崩”,诸侯称“薨”,这是周公制礼作乐里的一番礼。原本是当时政治上的东西,慢慢这种称法成为当时的一种“官用话”。这两种用法,是孔子当时的社会情况如此,孔子并没有刻意去区分什么,他甚至没有想过所谓的“阶级思想”。

孟子也对孔子的记载做过解释,他说“其文则史”。孔子的记录都是有依据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依据,而只批评古人,这种批评就变成胡搅蛮缠了。

其实在钱穆那个时候,批评,就指评论、评判,有好的也有坏的。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但是一股批古的浪潮,将中性的批评者也带入只说坏处不说好处的习惯中,渐渐越来越多的人都以批古为荣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国时有很多人思考为什么汉武帝要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后来有人说,当然因为孔子儒家言便于帝王专制,汉武帝才采用了董仲舒之言。慢慢这种说法就成为了“常识”,大家都这样讲。但钱穆又问,此说出在何书?有何根据?

钱穆认为, 汉武帝十七岁做皇帝,他还是储君的时候就对儒家的言论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接纳董仲舒的建议。钱穆在《秦汉史》中有详细地考证。他推测,汉武帝表章五经为要便于专制的话,应该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汉时很多人认为汉不能走秦的老路,秦二十几年就亡了,汉该学周,因为周朝绵延至八百年。董仲舒便是这种想法的代表。董仲舒劝汉武帝改制,是要改秦代的制度,复三代夏、商、周的古。秦代的博士制度兼容并蓄,不论宗主到可以参与廷议,到了汉代,既然要革秦,就罢黜百家专讲五经。

秦始皇专制时,不论门派都能议政,汉武帝正要一反秦始皇之所为,但不能说这样就是为了加强专政。“我不是要为汉武帝董仲舒辩护,只是要讲历史真相。”钱穆相信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当时人们所揭示的“加强专制”这样简单。然而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学术上的要求也变了,“读书人该可抱些新鲜想法,讲些新鲜话。但究竟要有根据,不能废书不看,信口开河。”

在批评孔子的时候,很多人大骂孔子的《春秋》,认为书中都是诛心之论。又说汉武帝表章六经为便专制,钱穆反问,这样的说法岂不也是诛心之论吗?

“我们最好不要随便批评古人,因古人已死久了,我们批评他,他也无奈何。我们该要懂得批评现代人。如我所写《秦汉史》涉及此事的,中间那一句话讲错了,这尽可批评。不要认为近代人便不值批评,只去批评死了的。”

历史注脚:

诛心之论

《后汉书·霍谞传》中记载,春秋时晋国的赵穿杀了国君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声讨赵穿。晋国的史官据此,在记载这件事时就写“赵盾弑其君”,将弑君之罪归到赵盾的头上。后人认为这样的定论是“诛心之论”,应该从本质和动机上来看史。

王官学与平民学

“表章六经、罢黜百家”,本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表章六经,就是表章古代的王官学,也就是《春秋》之学;罢黜百家,便是罢黜后起的平民学。王官学百家言这种分法,出自《汉书·艺文志》,近人说王官学就是贵族学,百家言就是平民学,汉武帝要复兴古代的贵族学,罢黜后代的平民学,是否会有利于专制,这不是必然充分的条件。

带着疑问来读书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钱穆将他们的话提炼成一句:读书问题不能不有,但答案不一定能有,且莫要急功近利。

读书要有疑问,因为我们常说“学问学问,有学也有问”。读书就是学,问是第二阶段。不管是问老师,还是问自己,都要“会疑”。但这并不是“怀疑”,对什么都不信,光怀疑了,又何必去读?“会疑”是要懂得疑。

对于学史的人来说,司马迁的《史记》至今已两千年,在《史记》以前,《尚书》、《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到司马迁也有一千年,西周到现在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西周书》以前还有唐虞夏商,最少说也有两千年。为什么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要到西周初年才有史记录?为何有了《尚书》,隔了五百年又有孔子的《春秋》,再隔了五百年有司马迁太史公的《史记》?如果这样来疑问,便会慢慢看出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

孔子和六经一直以来便是中国人学问的正统,但是为什么写史便尊司马迁,写文章又有屈原、汉赋、《文选》,这些都不关孔子,为什么要说我们中国人只尊孔子?这样的问题,钱穆肯定思考过,也给出过答案。但他的答案,并不是立即就得出的。比如直到钱穆九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高兴地说,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他终于领悟到了。

如果有了一个疑问便立刻要答案,得出的答案未必正确,而这种学习的心态也未免求之过急。越是有深度的问题,越是需要时间来回答。西方也说“很快明白的东西,维持不了很久。”带着一个等待答案的疑问来读书,对知识会更加敏感、留心。科学上很多大发现,都是在一个小问题上慢慢地花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工夫,才解答出来的。

牛顿当年被苹果砸中,便想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而往地下落?书本上没有答案,他也无法立刻回答出来。但我们都知道,最后他终于解答出地球引力的奥秘。所以有问题时不要急于寻求答案,要能埋头一本本一部部地去读书。

《尚书》、《论语》、《史记》这些经典,是中国人世代慢慢传下来的“必修本”。但是到了近代,人们故意不去读这些古书,看到了也视而不见。这样的人便不能做学问。真正想要弄清楚中国的传统到底是怎样一回事,还需静心将历代推崇的书看一个遍。虽不是本本精读,但要知道大体。埋着头跑向前,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放开眼睛四边看。这是钱穆向他的学生推荐的一种学习方法: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博览综观”。

东汉人王充曾在京城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他喜欢广泛阅读,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但是他不拘泥他人的观点,是我国思想史上少有的敢于大胆怀疑的人。

虽然王充没有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但他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乐趣。他一生没有得出关于神鬼的绝对答案,直到今天我们也必须承认人类对宇宙认识得不够。但是带着疑问去读书的人,正如钱穆所说的那样,不容易产生倦怠,一直为了答案而追求。

历史注脚:

王充

东汉时常有一些谶纬之书,讲一些神鬼灾异的事情。但所有人都相信真有祥瑞和灾祸的灵异事件,这时王充大胆提出了“无神论”,并且著书《论衡》,其中怀疑经典,指出孔子、孟子的某些自相矛盾的观点,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指责。王充的怀疑不仅大胆,他还花大功夫去研究,以求得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王充被后人封为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孔孟齐名的大思想家。

二十五史之后的历史

钱穆曾问章太炎先生说:“现在是二十五史,下边该怎样写?”章太炎没有回答。正史如何继续下去,还有近代的正统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一种新的体例、新的史家见解来容纳。这个问题,一直留在钱穆的心里。下边我们该怎样?“诸位胸襟自宽,抱负自大,但包袱也就重了。虽有个远大前途在你前面,但也不一定达得到。这样一来,至少使你做学问可以不厌不倦。”

三 读史的深度:从文字中寻觅人

《史记》自立例,而破例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他之前,有记言的《尚书》和按照年代编写的《春秋》。《史记》虽以人物为中心,但也要处理记事和编年的问题。如记载项羽这个人,他在何年做了何事便是要写的重点。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类。

本纪主要是写帝王的,如《五帝本纪》,《夏商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一直到汉朝,一个皇帝一篇。写汉高祖、汉惠帝,就从他们做皇帝时从头到尾的大事都提纲挚领写一遍,所以本纪如同《史记》里的《春秋》。

世家是分国的,春秋时代有十二诸侯,如《鲁世家》、《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这些分国史也照年代排下,主要还是记事。

列传,主要记录著名的人物,不是王侯但很有影响力。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太史公的独创。但在《史记》以前,人物的重要地位,就已经一天天地表现出来了,到了太史公正式地规范了列传的体例。

表,就是将事件列成表格,简洁而又一目了然。书,是专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书。如水利问题就作《河渠书》。

因此,太史公的《史记》其实是把太史公以前史学上的各种体裁兼收并蓄,合来完成这样一部书。

计划建一幢房子,先要有一个的大间架,一窗一门,则小木匠也可做。大著作家必有大间架,而大间架需要大学问来支撑。史书中的体裁,也只是一个大体,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死格局。司马迁在使用体例上,就体现出了大师的智慧。

同类推荐
  • 国宝拾趣

    国宝拾趣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摊上一个憨傻老爹,刘和彻底暴走了!别人都在忙着坑爹,我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帮爹成为三国最大军阀!
  •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北洋军阀掌权到抗日战争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 三国之第四帝国

    三国之第四帝国

    这里有你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你曾经忽略过的好汉。有经典的战役。也有不经典却很重要的战争。公元189年,永汉元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从此控制了朝廷.自此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且看李腾在这乱世之中如何斩将夺城,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一代帝王。
热门推荐
  • 孩子一定要掌握的99个学习秘诀

    孩子一定要掌握的99个学习秘诀

    最通俗易懂的语句、最具代表性的趣味故事和案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本书是一部实用性极强的快乐学习方法宝典。培养学习兴趣、打造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环境,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崇尚知识,让烦恼的家长不再忧郁。
  • 雷帝

    雷帝

    被三流修仙宗派抛弃的周燕飞,谁知他的身份竟然是盘古的兄弟转世,看他如何从一个平凡人成长成为一方令人颤抖的大神!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黑白天使:你爱的究竟是谁

    黑白天使:你爱的究竟是谁

    她有严重的人格分裂但是自己却不知道,一边是天真烂漫的单纯高中生,一边是冷酷的散发危险气息的阴暗女。偶尔的模糊记忆却不是属于自己的,她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心里绷着一根弦,一碰就断。他是从小陪在她身边比自己小两岁的名义弟弟,却更像是大人一样照顾着迷糊的她。他是学校里出名的冷酷王子,唯独对她阴暗的一面褪下面具。他是学校里的阳光型男,阳光能否照进她隐藏的另一面。三把钥匙谁能开启那背后的黑暗,谁又能抵挡住那黑暗的背后。
  • 爱情密码

    爱情密码

    在这变化想涨潮一样快的时代里,夏伟婷还不知道自己与他生命中唯一的男人还有这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豪华的别墅,若大的软床,男人和女人交织在一起,恩爱有加,缠缠绵无尽。呢喃的情话耳鬓厮磨,男人有力的臂膀环绕着夏伟婷,在她的耳边轻轻的低语:“老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妈。”女人点点头,心里甜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宇,你……”“老婆,睡吧,明天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自信与机遇(漫漫求知路)

    自信与机遇(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天罚

    天罚

    废柴混混,机缘巧合下竟然遇上了隐居山林的绝世高手?从此踏上了祛除魔族,保护人间免受荼毒的艰辛道路……一场场死里逃生让他功力精进,到底他是不是那个可以号令天下,保护众生的天下霸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帅哥魔术师:纯爱送给我

    帅哥魔术师:纯爱送给我

    那一夜,精灵少年为何能够翩然而降?心型升气球是从哪里来的?墨菲尔城堡又是如何消失的呢?这都是秘密!但是那天他却在我耳边悄悄说:“我喜欢你,从很久以前便喜欢你……”魔术是梦想者的游戏,我的梦想,最终在亦真亦幻的游戏中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