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016

第16章 厚黑学原理解密(1)

恐惧与怜悯:孟子、荀子的人性观

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是我国学术史上未曾解除的悬案,两说对峙了2000多年,相持不下。孟子说:人性皆善,主张仁义化民;宋儒承袭其说,开出理学一派,创出不少迂谬的议论。荀子生在孟子之后,反对他的学说,说人性恶,主张用礼制裁它:他的学生韩非,认为礼的制裁力弱,不如法律的制裁力强,于是变而为刑名之学,其弊流于刻薄寡恩。于是儒法两家,互相排斥,学说上、政治上生

出许多冲突。究竟孟、荀两说,孰得孰失?我们非把它彻底研究清楚不可。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个说法,是有破绽的。我们任喊一个当母亲的,把她亲生孩子抱出来,当众试验,母亲抱着他吃饭,他就伸手来拖母亲的碗,如不提防,就会落地打烂。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又母亲手中拿一糕饼,他见了,就伸手来拖,如不给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会伸手从母亲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又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小孩在母亲怀中,吃乳吃糕饼,哥哥走近前,他就用手推他打他。请问这种现象,是否敬兄?五洲万国的小孩,无一不如此。事实上,已经有这种现象,孟子的性善说,难道不是显然露出破绽?所有基于性善说发出的议论,订出的法令制度,就有了不少流弊。

但是孟子所说“孩提爱亲,少长敬兄”,究竟从什么地方生出来?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好用研究物理学的法子去研究。

大凡人的天性,以“我”为本位,我与母亲相对,小儿只知有我,所以从母亲口中将糕饼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亲是哺乳我的人,哥哥是分我食物的人,把母亲与哥哥比较,觉得母亲与我更接近,所以小儿就爱母亲。稍微长大后,与邻人相遇,把哥哥与邻人比较,觉得哥哥与我更接近,自然就爱哥哥。

由此推论,走到别的乡,就爱邻人;走到别的省,就爱本省的人;走到外国,就爱本国的人。我们细加研究,就知道孟子说的爱亲敬兄,都是从为我之心流露出来的。

可见孟子所说爱双亲敬兄长,内部藏了一个“我”字,不过没有说出来;假若补个“我”字进去,绘图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图一,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这个图,就是人心的现象。这个现象,很像物理学上讲的磁场一样,所以牛顿所创造的公理,可运用于心理学。

但上图是否正确,还须加以考验。假如暮春三月,我们邀约二三友人出外游玩,看见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到山水粗俗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烦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体,所以物的样子好,心中就愉快;物的样子不好,心中就不愉快。又走到一地方,见地上有许多碎石头。碎石之上,落花飘零,我心中对于落花不胜悲伤,而对于碎石头就不怎么注意。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石头是无生命的物体,花与我同样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诗、落花赋,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诗词中,吟咏落花的诗中写得空前绝后的,没有一首不是连同人生来描写的。

假如落花的上面横卧一条即将死去的狗,发出哀鸣宛转的呜咽声,令人震耳惊心,立刻就把悲感落花的心绪打断。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花是植物,狗与我同是动物,所以不知不觉,对于狗特别表示同情。又假如路途中看到一条凶恶的猛狗拦着一个人狂咬,那个人拿着木棍乱打,面对着人与狗相争的情况,我们只有帮人的忙,绝对不会帮狗的忙。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狗是犬类,我与那人同是人类,所以不知不觉,对于人更表示同情感。

我与友人分手回家,刚走进家门,便有人跑来报告:你先前那个友人,走在街上,同一个人在打架,正打得难分难解。我听了立即奔往营救,本来同是人与人打架,因为友谊的关系,所以我只能营救友人。我把友人拉到我的书房。询问他打架的原因,正在倾耳细听,忽然房子倒下来,我抢先急忙逃出门外,回头再喊友人说:“你还不跑出来吗?”请问一见房子倒下,为什么不喊友人跑。必定等待自己跑出门了,才回头喊友人呢?这就是人的天性,以“我”为本位的明证。

我们把上述事实再绘如图二: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狗,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这中间的规律是:距离我越远。爱的情感越减少,爱的情感和距离成反比。此图与前图是一样的。

此图所设的境界与前图完全不相同,但得出的结果还是一样。足以证明天然的道理实在是如此。现在再总括的说:大凡有两个物体同时呈现于我的面前,我心里一时来不及安排,自然会以“我”为本位,看距离我的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情感的厚薄,这正和地心吸引力没有区别。

力有离心向心两种,图一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图二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图一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此断定人的性善。所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举斯心,加诸彼。”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性善扩而充之。孟子喜言诗,诗是宣导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习于诗,自然把这种善性发挥出来,这就是孟子立说的本旨,所以图一可看为孟子的性善图。

荀子站在图二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的只有一个我,连最好的朋友都忘去了,因此断定人的性恶。所以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又说:“拘木待檗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荀子喜言礼,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凡人只要习于礼,这种恶性自然不会发现出来。这就是荀子立说的本旨。故图二可看为荀子性恶图。

一、二两图,本是一样,但从孟子、荀子眼中看来,就成了性善、性恶,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并且有时候,同是一事,孟子看来是善,荀子看来是恶,那就更奇怪了。例如我听见我的朋友同一个人打架,我总愿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

假如我们去问孟子,孟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善的表现,怎么这样说呢?友人与他人打架,与你毫无关系,而你希望他打胜,此乃爱友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古圣贤明胞物与,无非基于一念之爱而已。所以你这种爱友之心,务须把他扩充起来。

假如我们去问荀子,荀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恶的表现,怎么这样说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威廉第二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无非起于一念之私而已。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务须把它抑制下去。

上面所举,同是一事,而有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是颠扑不灭,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须绘图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图三: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人,第三圈是他人,请问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在里面画一个我字之小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大圈。荀子在外面画一个人字之大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小圈。若问二人的理由,孟子说:“友字这个圈,乃是把画我字小圈的两脚规张开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大圈?顺着这种趋势,必会越张越大,所以应该扩充之,使它再画大点。”荀子说:“友字这个圈,乃是把人字大圈的两脚规收拢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小圈?顺着这种趋势,必定越收越小,所以应该制止它,不使它再画小。”孟荀之争,就是这样。

营救友人一事,孟子提个我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善的表现;荀子提个人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恶的表现。我们绘图观之,友字这个圈,只能说它是个圈,不能说它是大圈,也不能说它是小圈。所以营救友人一事,只能说是人类天性中一种自然现象,不能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恶。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乃是一种诡辩,二人生当战国,染得有点策士诡辩气习,我辈不可不知。

荀子以后,主张性恶者很少。孟子的性善说,在我国很占势力,我们可把他的学说再加研究。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说法,也是性善说的重要根据。但我们要请问:这章书,上文明明是怵惕恻隐四字。何以下文只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平空把怵惕二字摘来丢了。是何道理?性善说之有破绽。就在这个地方。

怵惕是惊惧之意,譬如我们共坐谈心的时候,忽见前面有一人,提一把白亮亮的刀。追杀一人,我们一齐吃惊,各人心中都要跳几下,这就是怵惕。因为人人都有怕死的天性,看见刀,仿佛是杀我一般,所以心中会跳,所以会怵惕。我略一审视,晓得不是杀我,是杀别人,登时就把怕死的念头放大,化我身为被追之人,对于他起一种同情心。想救护他,这就是恻隐。由此知道,恻隐是怵惕的放大形。孺子是我身的放大形,没有怵惕,就不会有恻隐,可以说:恻隐二字,仍是发源于我字。见孺子将入井的时候,共有三物:一是我,二是孺子,三是井。绘之为图四,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孺子,第三圈是井。我与孺子,同是人类,井是无生物。见孺子将入井,突有一“死”的现象呈于我们面前,所以会怵惕,登时对于孺子表同情,生出恻隐心,想去救护他。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须知:怵惕是自己畏死,恻隐是怜悯他人的死,所以恻隐可称之为仁,怵惕不能称之为仁,所以孟子把怵惕二字摘下来丢了。但有一个问题,假如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请问此心做何状态?不消说:这刹那间,只有怵惕而无恻隐。只能顾及我的死,不能顾及孺子。不是不爱孺子,是变生仓猝,顾不及。一定是我身离开了危险,神志略定,恻隐心才能发出。可惜孟子当日,未把这一层提出来研究。留下破绽,才生出宋儒理学一派,创出许多迂谬的议论。

孟子所说的爱亲敬兄,所说的怵惕恻隐,内部都藏有一个我字,但他总是从第二圈说起,对于第一圈的我,则略而不言。杨子为我,算是把第一圈明白揭出了,但他却专在第一圈上用功,第二以下各圈,置之不管;墨子摩顶放踵,是抛弃了第一圈的我。他主张爱无差等,是不分大圈小圈,统画一极大之圈了事,杨子有了小圈,就不管大圈;墨子有了大圈,就不管小圈。他们两家。都不知道:天然现象是大圈小圈,层层包裹的。孟、荀二人,把层层包裹的现象看见了,但孟子说是层层放大,荀子说是层层缩小,就不免流于一偏了。我们取杨子的我字,作为中心点,在外面加一个差等之爱,就与天然现象相合了。

我们综合孟、荀的学说而断之日:孟子所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一类话,没有错,但不能说是性善,只能说是人性中的天然现象;荀子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一类话,也没有错,但不能说是性恶,也只能说是人性中的天然现象。但学者服从谁呢?我说:我们知道,人的天性,能够孩提爱亲,稍长敬兄,就把这种心理扩充了。适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我们又知道:人的天性,能够减少对父母的孝,减少了对朋友的诚信,就把这种心理纠正过来,适用荀子“拘木待檗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的说法。

孟荀的争论,只是性善、性恶名词上的争论。实际他二人所说的道理,都不错,都可以在实际中看到。我以为我们无须问人性是善是恶。只须创一公例:“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把牛顿的吸力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到心理学上,心理物理,打成一片而研究之,岂不简便而明确吗?何苦将性善性恶这类的名词,没完没了地争论不休。

天理与私欲:论宋儒对人性的扭曲

战国是我国学术最发达时代,其时游说之风最盛,往往立谈而取卿相之荣,其游说各国之君,颇似后世人主临轩策士,不过是口试,不是笔试罢了。一般策士,习于揣摹之术。先用一番工夫,把事理研究透彻了,出而游说,总是把真理蒙着半面。只说半面。成为偏激之论,愈偏激则愈新奇,愈足以耸人听闻。苏秦说和六国,讲出一个道理,风靡天下;张仪解散六国,反过来讲出一个道理,也是风靡天下。孟荀生当其时,染有此种气习。本来人性是无善无恶,也即是“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孟子从整个人性中截半面以立论,日性善,其说新奇可喜,于是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荀子出来,把孟子遗下的那半面,揭出来说性恶,又成一种新奇之说,在学术界,又树一帜。从此性善说和性恶说,遂成为对峙的二说。宋儒笃信孟子的说法,根本上就误了。然而孟子尚不甚误,宋儒则大误,宋儒言性,完全与孟子违反。

请问:宋儒的学说乃是以孟子所说(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两个根据为出发点,何至会与孟子的说法完全违反?现说明如下:

小孩与母亲发生关系,共有三个场所:(一)一个小孩,一个母亲,一个外人,同在一处,小孩对于母亲,特别亲爱,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母亲。(二)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小孩对于母亲依恋不舍,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母亲。(三)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发生了利害冲突,例如有一块糕饼,母亲吃了,小孩就没得吃,母亲把它放在口中。小孩就伸手取来,放在自己口中。这个时候,断不能说小孩爱母亲。孟子言性善,舍去第三种不说,单说前两种,讲得头头是道。荀子言性恶,舍去前两种不说,单说第三种,也讲得头头是道。所以他二人的学说,本身上是不发生冲突的。宋儒把前两种和第三种一块讲,又不能把他贯通为一,于是他们的学说,本身上就发生冲突了。

宋儒笃信孟子孩提爱亲之说,忽然发现了小孩会抢母亲口中糕饼,而世间小孩,无一不是如此,也不能不说是人之天性,求其故而不得,遂创一名词叫做:“气质之性。”假如有人问道:小孩何以会爱亲?说道“义理之性”也。问:即爱亲矣,何以会抢母亲口中糕饼?说道“气质之性”也。好好一个人性,无端把他剖而为二,因此全部宋学,就荆棘丛生,迂谬百出了。……朱子出来,注孟子书上天生蒸民一节,简直明明白白说道:“程子之说,与孟子不同,以事理考之,程子更严密。”他们自家就这样说,难道不是显然违反孟子吗?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天道始源

    天道始源

    自古以来,顺应天命者悲,抗逆天命者死,天地棋盘,鬼神难测。但这真的就是真正的天道吗?太古一战,阴阳二本源再次择主,但是无奈意外发生,阴阳二本源皆出意外,阴本源更是在亿年之后才择主帝一再次出世,这其中又有何隐秘?修罗一族为何会逆天出现阿修罗,血战八荒,难得一败?人界神秘,太初时期又还有何故事没有流传?且看帝一一步步的揭晓这些秘密,他重伤修为倒退之后又有着怎样的一番经历?为救紫梦浴血堕入阿修罗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为抗外敌,又是怎样在悟到这片星域间无人能达到的境界。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冷情总裁叛逆妻

    冷情总裁叛逆妻

    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她倾尽半生,本以为是救赎却跌进一个报复的陷阱。丈夫外遇不断,小三、小四接连挑衅。不是意外的意外流产、车祸接踵而至她该何去何从。褚一航说:澜儿回来吧!她说:我虽不是良驹,也厌恶吃回头草!更何况我欠他的是一条命。汪承瑾说:离婚?想都别想!这辈子就算是死你都得是汪太太。她说:好吧!那我如你所愿好了!阴谋,报复,身世不明的孩子……当一切尘埃落尽,谁才是她的良人?本文一女多男,有宠有虐,结局HE。
  • 求仙者

    求仙者

    英雄白骨,红粉骷髅,凡世千姿,终究难逃因果轮回。红尘百转,浮华皆虚,匆匆碌碌,但问众生所求为何?**********************************************她本凡尘孤女,幼时偶得机缘踏入修仙界。从此命运悄转,几经波折。探上古遗址,闯百族禁地。跨茫茫乱海,越万里险山……借丹药符箓,用法宝灵兽,遣阵法之道,辅功法秘术……学的是逆天术,行的是通天路。无数劫难,生死历险。不问因果,但求成仙! ps:无男主。不想再重复回答这个问题了,放简介上吧。
  • 星辰之极

    星辰之极

    我是一只不能修炼的混沌兽,我被赐名混战。我在俗世的名字叫李耳,我给自己起了个号,叫老子。我有一个伙伴是青牛妖,他在俗世的名字叫庄周。我在地球上有很多仰慕者,西施是其中之一。我出了地球也有许多仰慕者,天之娇女什么的,数不胜数。我是混蛋,也是救世主。
  • 无厘头网游行

    无厘头网游行

    角色已生成正在进入游戏,征服幻想世界。“来吧,游戏开始了。"
  • 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

    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

    掌握了这“三不”处世智慧,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精彩!,认真、快乐地生活,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就能达到理想的处世境界。控制怒气。在顺境中感恩,抱怨天怒人厌,不再抱怨,停止折腾,折腾耗时耗力。本书立足于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三个主题,心若改变,用故事和哲理告诉读者:生气伤人伤己,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 心灵鸡汤大全集

    心灵鸡汤大全集

    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温暖和力量,给你的生活带来爱和希望。王宝华主编的《心灵鸡汤大全集(上下)》精心选取了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亲情、婚姻、财富等诸多方面,结合鲜活的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缺少爱的心灵重新得到爱的滋养,正确面对各种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将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美好的片断组合成完美的人生。每日展读《心灵鸡汤大全集(上下)》,日积月累,人生的快乐就在这一页页文字里显现出来,人生道路上的许许多多心结,就会一个个被解开。心境,由此而渐趋于平静;人生。从此无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脉武神

    绝脉武神

    易辰——一个蓝带世家天生绝脉的废材少爷。他凭惊人的毅力,历九死而涅槃,修不灭金身,炼混沌圣体,诛仙灭神,高歌猛进,踏上神坛巅峰。(本人新书《万域独尊》已经发表签约,请诸君能够抽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