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05

第5章 荀子大德,于性情中成“完人” (1)

第一篇 第二章 荀子大德,于性情中成“完人” (1)

德行立世,雨中见阳光

有个小姑娘最近很不高兴,每次回家都是闷闷不乐的,妈妈问她是不是学校里有人欺负她了。

小姑娘说道:“哼,谁敢欺负我这个班长,除非他们不想在这个班级里待着了。”

“那到底是为什么啊?”妈妈问道。

“妈妈,你不知道,我是班长,可他们一个个都不听我的,那我当这个班长还有什么意思啊。”

“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啊。”

“我说你去打扫卫生,那个人却看看我,不理我,我说你去擦黑板,结果也是这样。而我们班的那个副班长却只要跟同学们笑笑,就有很多人主动去干这干那的。”

“那个副班长很好说话,很讨别人喜欢吗?”妈妈问道。

“这个——”她想了想说,“反正她挺会帮助别人的,别人有发烧感冒,或是不会做作业的,遇到什么困难的,她都非常热心主动的去把帮助别人,很多同学说,就是喜欢跟她在一起,很舒服很开心。所以大家都听她的。”

“那你呢?”妈妈问道。

“我——”小姑娘说道这里,陷入了沉思,她想到自己除了总是板起一副冰冷面孔对同学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过。

这个小姑娘似乎已经从跟副班长的比较中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副班长关爱同学,帮助同学,不以自己是副班长而高高在上,以为谁都必须无条件的听从自己。看得出来,那个副班长无疑是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她用自己的这一品格来团结同学,使得同学都愿意和她交往,而小姑娘无人理睬,缺少的也正是副班长所具备的道德情操。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表现在荀子身上,就是牟先生所说的“荀子的德性”。放眼“无义战”在板块中做解释 的春秋和“饿殍浮于野”的战国,在各国诸侯尚天命而轻百姓,残暴行道而不知廉耻的大乱之世,荀子虽然与孟子唱起了反调,认为“人性本恶”,但其同样是循着孔子开创的儒家正统,于那个“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的时代,大声呼唤行仁政的同时,也将“德”摆到了现实面前。

孟子认为,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并非上天降下的惩罚,而是统治者不遵循礼义正道,一切的苦难哀愁都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所以祭天拜神不能使国家长久,伤民淫乐不能使国家富强,只有重民、利民,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驱暴乱而施仁德,才是真正有德行的君王,也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兴盛,百姓方能乐业。由此看来,与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如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更具有现实启发性。故事中那个小姑娘的话没人听从是因为这个原因,纣王失国同样出于这个原因。

纣是商朝的末代君王,他穷奢极欲,整日与宠妃妲己以及贵族们“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了满足自己的淫乐享受,纣王横征暴敛,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和奴隶不堪重压,纷纷起来反抗。纣王认为自己受命于天,鬼神护佑,就算天下人群起而反之,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所以,不管百姓如何反对,忠臣如何规劝,纣王都置之不理,依然沉浸于无穷无尽的享乐之中。

此时,居于渭河流域的姬姓周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子牙等人,勤修仁德,不仅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周边部落的信任和支持。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时,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进军至距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深受纣王残暴之苦的奴隶早已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牧野之战,周师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古话有云,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纣王悲惨的结局如今看来,也是早已注定。所谓夏桀无道,商纣失德,最终都自毁其国。正如荀子解释的那样,古来被称为贤者明君的有德者,不是因为他们每天祭祀鬼神,而受苍天眷顾,得其永昌,不过是奉行仁德以修己身,保境安民以固社稷而已,他进一步指出:为政以礼、任事以行、待人以仁、情理以知,是为有德者必备的五种品格。他始终强调的是人的作为。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无论对于身居高位的人还是对于普通百姓,“德”从来都不是装点门楣的清雅之举,而是安生立命的关键所在。延及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

儒音凡录

孟子: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在孟子看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锲而不舍,水滴石也穿

荀子在《劝学》一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与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两者都强调“专注而不弃”的韧性,可谓至理名言。这亦为欲成大事、广见闻、增识趣者理应遵循的学问之道。如果以武功来比拟,那么“一以贯之”就是外家拳法,注重对某一套路的深究研习,而“锲而不舍”则显然是内功心法,更注重内在精神的修为。一为皮,一为毛。如果舍弃了这种精神,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不仅锲而不舍会被半途而废取代,“一以贯之”也会成为“将来的畅想”。

牟宗三先生在论及自己的学问之道时,经常谈到儒学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儒家不说隔夜话,圣人的教诲都是针对自身当下的缺失。他说自己在治学为人方面受到了荀子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治学上,从大学时研读《周易》起,就始终锲而不舍的追寻儒学的真谛和精神——“现在我六十多岁了,仍然没有一刹那停止过思考,以时间计已有四十多年了,然而彷彿就在眼前。思是不能停止的,学又何尝不是一样?”

就像牟先生在学问上锲而不舍,终成一代大家一样,很多成就大业的人都具有这种可贵的品质,尤其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鞭策鼓励自己,更显得难能可贵。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起敬的人。

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失时,葛剑雄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是他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白天工作,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加上当时条件有限,往往到了深夜才能安静下来。由于十年浩劫,葛剑雄在知识上很是缺乏,一些课程根本看不明白,他就四处请教高人,有时为了去找人,他往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葛剑雄以专业成绩第一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第一批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

葛剑雄在学术研究上起步较晚,又缺少正规的学院式训练,深知只能以勤奋来弥补不足。由于自身的努力,1983年,他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后来,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当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葛剑雄说:“我这一切成绩的得来与中国古代一位先哲荀子的影响是离不开的,尤其是他的那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我的影响尤为重大。从荀子的“锲而不舍”中,我获得了学习的不竭动力,勤能补拙,锲而不舍亦能补拙。”

碧波万顷由千条溪流而得,泰山万丈由杯土累积而成,由学问之道推而广之,人若想成事而得圆满,关键在于是否能秉持“锲而不舍”的劲头,在葛剑雄的身上,我们看到,这不仅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

说到这里,有人自然回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难免会讥笑愚公“老头一根筋”,不过世事若想不落遗憾,无疑要有积土成山的信念和过程。如果谁能学得愚公的几分精神,其人生际遇必然会有大不同。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说来须臾之间,做来却不那么轻易能见结果,与“落叶而知秋”的一目了然大相径庭。牟宗三先生说,惟其不易,方显精神;惟其艰难,得知更广。当你驻足于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时,你或许会猜想它将最终流向哪里,当你循迹而去,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历经三千里路云和月,在你面前出现了一片被初升的朝阳染成绯红的万顷碧波,天高云淡,海鸥旋舞这一刻,你屏气凝神,思虑良多。

望溪流而逐之,终见胜景,望高山而止步,前功尽弃。向前走和往回走的人到底会有很么不同,自然就很明了了。

儒音凡录

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巧辞善辩,有干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经商。史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是七十二子中最富有的人。

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端木赐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妄欲立断,人生需平常

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即有许多欲望,饿了就要吃,冷了要多穿;看到美丽的姑娘便想去追求,遇见心仪的儿郎便会春心萌动。人人都希望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之所欲违背一定的礼仪道德,那么势必会被欲望捆绑,陷落到欲望的无底洞中不能自拔。

牟宗三先生将这种人形容为失德的庸人,在他看来,有德之人是循其正当的欲望,从而使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得享最自然地幸福,而庸人为欲望所困,幽怨争斗之心陡增,乱象丛生,失却了奋斗之心,淡漠了人生理想,远离最简单的生活,失去了最平常的快乐。

由此,牟宗三先生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只是儒家先贤的高贵品质,亦为常人应有的追求。如果将正常的欲望变成无止境的欲求,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大者国家遭乱,小者家破人亡。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逝,身边缺少了体己之人,难免落得身心寂寞,惆怅满腹。后目睹杨氏的倾国之色,惊为天人,虽然没多久这位惊艳绝伦的美丽女子成了儿子寿王的妃子,但唐玄宗依旧记挂在心,一刻不曾放下。为了实现抱得美人归的一己之欲,唐玄宗不顾世俗礼法,强行将杨氏从儿子身边夺走,

入宫没多久,杨氏便被封为贵妃,唐玄宗也由此开始了“三千粉黛无颜色,君王自此不早朝”的昏庸时代。杨氏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西逃,三军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路祠。没几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晚景凄凉,最后郁郁而亡。

同类推荐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 农家贵女

    农家贵女

    重生到农家,爹死娘嫁人,日子很艰难,文瑾都不怕,种田采摘加经商,致富道路有办法!遇良人,甜甜蜜蜜好生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最后的军礼

    最后的军礼

    壮汉赵大刀自从18岁第一次目睹南昌起义,就被革命的热浪所震撼,从此,这位热血青年就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这个一上战场就凶猛如虎的壮士,对革命忠诚不渝,即使长征掉队、解放后负伤转业、朝鲜战争被俘,仍然背着他的招牌式的红缨大刀执著追随着部队,追赶着自己的家,但是,躲过了枪林弹雨的赵大刀却躲不过命运的捉弄。 读完小说,你会对英雄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英雄,让你同他一起豪情万丈的同时,如此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一慨三叹。
  • 穿越之冷王的冰妃

    穿越之冷王的冰妃

    (【蓬莱岛】作品)内容简介:从穿越到这个家族开始,就注定了她要为自己的“亲人”洗冤。先是为母冲喜,出嫁到雪王府,再到母亲无原无故离去,却前无人去为她报丧。从阻拦她回家省亲,到秘密派人暗杀。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人的野心!对她一见钟情的琴翼,却阴差阳错看着她出嫁。可是在看到她真容时,却狠心离开。不是她不够美,也不是他不喜欢她,而是她的容貌太熟悉。对她不闻不问的雪王,却对她暗生情素。因为一条不成规矩的约定,和自己的亲生弟弟如同熟人陌路。他们虽然都没为她针锋相对,但却是万古愁肠。青梅竹马的杨凌对她生死不离。三个相同容貌的人,一条血脉相连。命运的捉弄让她背负着数条血债,今生她欠人的太多。不为自己也要为别人讨回公道。怎能让他们一手遮天,逍遥法外?一场看似家族纷争,却隐藏着国家的命运。一场复仇计划,一个被命运摆弄的女子无形中成了整个阴谋的旗子。她是怎样反败为胜,扭转乾坤的呢?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却在江湖掀起万层波浪。(以前的简介:悠岚月,容貌甜美,心却微凉。当找到可以依靠的人时,他们却因种种原因不能长相厮守。一句话,一个阴谋,她成了局中棋子。温柔的琴翼,对她处处的呵护。清秀的杨凌,对她默默的付出。玩世不恭的羽落,对她死心塌地。冰冷无情的雪王,对他舍心难忘。黄严,竹洛绵,刑沫......他,他,他,虽然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在他生命中掀起万层风浪。在经过生离死别之后,身上的淡淡樱香残流,但是她的爱情会属于谁?)
  •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她很丑,而且很不温柔!手捧炼丹炉,脚踏七弦琴,身边还跟了一只骗吃骗喝的魔修大能……作为一只僵尸,苏裳自认为很低调。各路男修,她从不主动招惹。作为一名合格的金手指女配,苏裳自认为残暴得恰到好处,她从没在即墨子寒嘴里抢过食!僵尸当道,恶女来劫!诸位道友,拴好灵兽,捂好乾坤袋,前面正有一大泼僵尸来袭。
  • 傲世毒妃:凤弑天下

    傲世毒妃:凤弑天下

    一场阴谋,她断命悬崖,再次睁眼,她已不是原来的她!昔日的废物破茧而出,风云变色,威慑天下!她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天才神医,一朝穿越,竟成了废物!就算被测出是天赋值为0又如何,但凭一双妙手也能闯荡天涯,扬名立万。他是一个强大而冷酷的男人,身份尊贵,令人难以企及,可这样的他,却将一个世人认定的废物放在心上,成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立于山川五岳之巅,向世人宣告:席诺影是我至爱的妻!
  •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本书对巴黎圣母院及巴黎的评述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美学观。,本书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拉·爱斯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讴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
  • 尊享生活(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尊享生活(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