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400000023

第23章 中篇 辩证的生命观:知天命并非听天命 (2)

第七章 辩证的生命观:知天命并非听天命 (2)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源自于谦。当时王振专权,在朝百官无不争相送礼,有人劝于谦也这么做,于谦就写了一首诗以明心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不知天命者,寄身两端

“所谓私意,人为侥幸成功,听天由命,通统不是顺天然也。”

梁漱溟先生说,要了解知命,最好去看不知命。孔子说,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所谓“君子求诸己”,因为他们把成功地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只会挑剔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只求心中无愧而无法顾及其他。与此相对,梁漱溟先生也提出了两种不知命的人:

有一毫侥幸成功的心者——是一个偶然的宇宙观;

有一毫听天安命的心者——是一个必然的宇宙观。

梁先生把知天命者称为“无私”,同时把这两类人称为“私”:所谓私意,人为侥幸成功,听天由命,通统不是顺天然也。

这两类人的自私在于自己不去尽心努力做想做的事情,却又希望能够从中获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尽心而为。一个是没有看清楚状况,也认为自己无法看清整个趋势,不管自己所做的能不能成功都先做了,并且抱着侥幸的心理——也许自己的所为刚好是和趋势相符合,也许就因此而成功了。另一个则把完全把自己交了出去,什么都不管不顾,在行动中已经没有了自我的意识,完全听之任之,以为这样迟早也能走向成功。

梁漱溟先生举例说:我想求学而自己等着,已明明不是听天命了。我感觉着要求学,便去用心求学,这才是听天命。

期待着侥幸成功之人,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了,这样的人常常为旁观者所嘲笑,但是如梁漱溟先生说,只有如颜回般心里常常不懈的人才能够知天命。就是说知天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连孔老夫子也是在五十余年方才领悟了天命,何况吾辈?生活中谁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呢?智者如徐阶,在获得最终的胜利之前也做出过错误的判断:他没有看清嘉靖对严嵩的依赖,以为自己稳券在握,于是行动就有了疏漏。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打击开国的功臣元勋,屡次大开屠刀。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刘基也在他的默许之下被胡惟庸借探病之由毒死。胡惟庸渐渐独揽大权,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胜利只不过是因为朱元璋的支持。既无军功亦无政绩的胡惟庸在当上丞相后越来越专横,甚至有犯上之举,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凡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奇怪的是朱元璋并无任何行动,胡惟庸自己也有些畏惧起来,于是决定拉德高望重的李善长下水,他所看重的是李善长手里的免死铁劵。他以为有了这个,而且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了,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这种想法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因为他不知道朱元璋之所以纵容他,所在意的是他身后的限制王权的相权,所谓“不为小利,必有大谋”。朱元璋并没有把胡惟庸看着眼里,只是把他当做一个道具而已,可惜胡惟庸并不清楚这一点,以为朱元璋并不敢动他。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严辞训斥了应对此事的胡惟庸和汪广洋。胡惟庸怀着侥幸的心理把责任推给了汪广洋,并没有意识到朱元璋这次准备行动了。处死汪广洋后,朱元璋一查到底,胡惟庸的亲信见形势不对便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本来免死铁券也只能由皇帝说了算,而且胡惟庸以为法不责众,朱元璋必然不敢对这么多人下手,并没有及时收手,结果朱元璋对他毫不留情,将此案连续查了几年,牵涉之广,史上罕见,被杀者超过一万余人。处死胡惟庸之后仅一个月,丞相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职位就被撤消了。

胡惟庸落得这样的结局,就在于他没有能够看清局势,不知道他的胜利和失败都取决于朱元璋。他也是在努力地想要抓住自己的命运,但是没有看到大的趋势,他所做的一切是逆行。孟子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而胡惟庸并没有能够洞察理和性。他对朱元璋有所忌惮,却为朱元璋的欲擒故纵之计而迷惑,一迷惑便认不清自己的位置,心有懈怠,便犯了《左传》中公叔段的错误。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人在这条完全听天由命的道路上葬送了自己而不自知。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大雨,洪水淹没了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没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他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洪水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着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教堂整个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着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飞过来,丢下绳梯之后,飞行员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不想看到洪水把你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着教堂!上帝会来救我的!你赶快去救别人吧,上帝会与我同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后,见到上帝,他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去找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又派了一艘快艇去,你还是不上船;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是急着想要回到我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梁漱溟先生说,普通所谓听天由命不是知天命,虽成不成功在天,而为不为究属在我。这个故事中的神父就是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一个外在的虚无,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选择才决定了他的最终归宿。

梁先生认为,这两种生命观——侥幸心理和完全听天由命——其实都是私意,都不是真正的知天命。但是平凡的辗转于世俗的我们又极容易陷入这两种态度之中。颜回曾对孔子赞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偱循然善诱人,博我以义,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孔子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生命最终才能洞察宇宙之流行,世俗中之人自然更难以望其项背,如要做到知天命,自当再努力不懈怠才行。

弦外听儒音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很受母亲武姜的宠爱。在武姜的请求下,郑庄公把京邑赐给公叔段。但是公叔段并不满足,一直扩充领地。一些臣子劝郑庄公不要总是满足公叔段的要求,郑庄公却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叔段不思收敛,准备谋反,被郑庄公一举消灭。段没有看出庄公的意图是在等待时机,让他自己跳出来然后再加以捉拿,终于失败。

我心不懈,豁然见清明

“转机的关键完全在当下。够常常不懈,则可以为完全对矣。”

梁漱溟先生说自己的长处,可归结为两点:一点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点则为不肯苟同于人。他的好学深思也一直用在探索“天命”,他说:“求而做不到,这在我的确很苦,所以我求师求友之念极切,常想如何得遇哲人救我一下。”孔子自然是最好的,然而千载不遇。但他找到了孔子等圣人知天命之途:真正知天命必须如颜子不懈的工夫,以至于无一毫私意,无一毫间隔,仿佛顺着宇宙大的流行前进一样,这一条路就是非功利的态度。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五十方能知天命。其中的这段时间里,他所做的是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从普通人的身上一点一滴地去找寻。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谁又是天生就能通达天地之道的呢?孔子过于常人之处就在于勤勉求学获取知识,而且他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以这种“三月不识肉味”的精神去学习,日久月深,眼前豁然开朗,水到渠成。

人有未定之念,孔子就是通过学习以这一念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关键就是不懈。梁漱溟先生说:转机的关键完全在当下。够常常不懈,则可以为完全对矣。生活若能常常对,不就是抓住了自己命运的脉搏吗?

明朝权奸之一严嵩工于心计,善用权谋,又有皇帝庇护,成功地将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打倒之后取而代之,然后权倾朝野,对所有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去之,重者致死。夏言对徐阶有知遇之恩,但是徐阶看到此时的严嵩深得皇帝宠爱,因此并没有冒然出头,而是韬光养晦,静观其变。近二十年间,他一方面吸取老师夏言在朝堂内离群索居、孤立无援的教训,结交朝中大臣,同时细心观察皇帝态度的变化。他在自己认为成熟的时机从严嵩之子严世蕃下手,却见皇帝对严嵩依然有眷留之意而不了了之,此后更加如履薄冰,与严嵩虚与委蛇,步步为营,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面对跪在自己面前的严嵩,他想到了他的老师夏言:严嵩也曾经向夏言下跪求情,夏言宽恕了他,却被他置于死地;严嵩携家人对他下跪,这一幕仿佛也曾经出现过:明朝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得罪了严嵩,严嵩便令人找碴将他父亲逮捕入狱。王世贞亲自向严嵩赔罪,严嵩和颜悦色,转身便下命令要更严苛地拷打他的父亲。绝望中,王世贞携弟弟在百官上朝时,头磕至血流,乞求有人能帮他,但是没有人站出来。徐阶也没有站出来,因为他知道那是以卵击石。现在,时候到了,徐阶笑着扶起了严嵩,答应了他,然而同样毫不留情地抄了他的家。

这几十年中,他一直没有放松自己的警惕,一直都在学习。朝堂大臣每一次和严嵩斗争失败,他都会在心里记下一笔账。他从老师夏言那里学到了为官之道,并且思而后用,从同仁的失败中一再汲取教训。最重要是他一直在静观时局的变化,最终修成正果:不仅朝中各人的东西心中分明,也对皇帝和严嵩的心理及其关系有了清楚的把握。这么多年的努力,才换得了对政局的豁然开朗,此时的徐阶已无人可与之相匹敌。

梁漱溟先生说:发动时在我们自己,而其结果则为宇宙大的流行,顺逆的机缘所决定。徐阶一直坚信宇宙间大的顺缘是邪不胜正,但他要以最小的代价来取得胜利,所以他在等待并创造着那份能对现世产生影响的机缘:让皇帝疏离严嵩,同时培养心腹。他看清了,也做到了。他算是王守仁的半个弟子,虽然没有正式受教,却确实从他门人那里懂得了“知行合一”,并且用于世,救于世。虽然他有过失误,没有完全认清局势,但他一直在探索中努力前进,努力做到滴水不漏。他指示门人弹劾严世蕃,却不了了之。之后他更加谨言慎行,连自己的儿子都以为他投靠严党。等一切水落石出,他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他仰不负于天,府不祚于地,为家国除了一大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天命的认知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命运并不虚无,它在万事万物的变动中都有体现,只有一丝不苟、毫不松懈的人才不会遗落一点一滴,最终贯通机缘。

弦外听儒音

后七子: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相对,后七子以王世贞为首,包括李攀龙、宗臣、梁有誉、谢榛、吴国伦、徐中行,前后七子主张一脉相承。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著有《艺苑卮言》等。

同类推荐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热门推荐
  • 萌宝来袭:极品爹爹腹黑娘

    萌宝来袭:极品爹爹腹黑娘

    他真是一个极品的男人,身份高贵,却总爱调戏良家美少女;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却是人人咬牙切齿的无良草包男。修为高深,却常常扮猪吃老虎坑死人不偿命。她只是被迫打了他一耳光而已,三年后,他却死缠着她不放。送银子,赠大宅,她一脚踹之。他却紧抱她的大腿,可怜兮兮道,“孩子他娘,求带走……”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龙魔记

    龙魔记

    格斗士唐龙,比赛中遭人暗算,灵魂穿越到了异界。以兽之武脉修习上古武道,却引来杀身之祸。唐龙奋起反击,从此踏上修神之路……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后宅那些事儿

    后宅那些事儿

    掩埋在时空中后院的女人们,争的,也许并不只是男人的宠爱。业务骨干高安琪对宅斗并不是很热衷,来到这个时代她只想吃好喝好过好自己的日子,可是,为什么她就遇到一个逗比呢?直爽淡漠女VS阴狠二逼男
  • 携家带口奔小康

    携家带口奔小康

    悲催女富二代莫名穿越,携傻夫、精娃、萌宝宝,努力奔小康。虽有空间但不敢用,只能小偷小摸,好想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梵花坠影

    梵花坠影

    讲述了幽冥岛之上,步小鸾之死,令卓王孙萌生天下缟素之心,数月之后,倭军进犯朝鲜,战火肆虐,朝鲜几近沦陷。大明国师吴清风随御驾轻乘至御宿山——华音阁之境,以天下生灵涂炭之大难,请卓王孙出山,平定朝鲜之乱。卓王孙意外应允,并提出三个条件,将明军执于掌中,要求统领正道的武林盟主杨逸之也听命于他,吴清风也答应了他令全天下缟素的要求,至此,朝鲜,已成卓王孙的战场,或者,是他与杨逸之的战场。
  • 儒道至圣

    儒道至圣

    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握天地之力的世界。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秀才提笔,纸上谈兵;举人杀敌,出口成章;进士一怒,唇枪舌剑。圣人驾临,口诛笔伐,可诛人,可判天子无道,以一敌国。此时,圣院把持文位,国君掌官位,十国相争,蛮族虎视,群妖作乱。此时,无唐诗大兴,无宋词鼎盛,无创新文章,百年无新圣。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被人砸破头后,挟传世诗词,书惊圣文章,踏上至圣之路。感谢阅文官方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