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7300000013

第13章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众说纷纭。由于年代遥远,今日欲考出其确切年月,已不可能。但据有关文献记载,可能大体上确定其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

古代铜器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开始主要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带地方。到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及其以后,佛教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向北传入大夏、安息并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传播。汉武帝打通西域交通以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内地。在西汉末年,西域各国到汉的外交使节、侍子以及商人中可能已有一些佛教信徒。三国时魏国鱼豢所著《魏略·西戎传》(《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庐(《魏书·释老志》作‘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日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文作“复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①大月氏是中亚佛教盛行的国家之一,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经典《浮屠经》,这说明佛教已引起当时社会上某些人们的注意。这是佛教思想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

东汉初年,在统治阶级上层已有信奉佛教者。当时人们把佛教这种外来宗教看做是中国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中的一种,把佛陀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祀,以祈求祥瑞。《后汉书》卷四二《楚王英传》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代表朝廷主持封国政务之官员)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天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立即将此情况上报皇帝。明帝下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男信士)、桑门(沙门)之盛馔。”并把这个诏书下达给各封国的国傅。

以上记载,是中国正史中最早的佛教掌故。中国人信仰佛教之见于史籍者,楚王刘英是第一人。楚王英为光武帝之子,建武十七年(41)被封为楚王。史籍揭示楚王英信仰浮屠之教为永平八年。其信奉浮屠之始,当更在永平八年之前。由此可知在明帝永平八年之前,中国已有佛教传入,但它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之一种,成为当时一部分中国人民之信仰,在社会上没有发生重大影响。可是,从明鼎帝给楚王英的诏令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已经得到中国政府的默认,甚至给予以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流传着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法的说法,并以此作为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开始。这种说法几乎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承认。例如:①后赵著作郎王度上给石虎奏议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②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有:“大教之兴,基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③唐代著名古文家韩愈在其上给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有:“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从现有资料进行考察,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之说,虽然带有一些虚构成分,但其基本情节还是比较可信的,只不过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只能说明印度佛教进一步向中国传播而已。

关于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的记载很多,说法也很不一致。其中最早的记载是著于东汉的《四十二章经序》:“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胜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佛教语,泛指一切有生命者)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此外,东汉末年的《牟子理惑论》、晋王浮《老子化胡经》、东晋表宏《后汉纪》、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南齐王琰《冥祥记》、梁僧{右《出三藏记集》、粱慧皎《高僧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东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等书,皆有明帝感梦求法的记载,但在时间和细节上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东汉以后,佛教与道教的斗争激烈,佛教徒为了抬高佛教的地位,有意添枝加叶,把汉明帝求法的故事尽可能地完备起来的缘故。如佛教徒鉴于传说中汉明帝派遣的使者中有“张骞”的名字,惟恐与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张骞相混淆,而遭到论敌的攻击,因而便把张骞的名字删除,而易为蔡情,王琰的《冥祥记》就是这样改的。

佛教虽在西汉之际已传入中国内地,但发展极为缓慢。根据现存可靠资料,在东汉末年以前,除传说西汉哀帝时大月氏使者口授的《浮屠经》和东汉明帝时译者不明的《四十二章经》以外,没有其他佛经传译。而到东汉末年,由于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对人们的束缚力量下降,佛教思想有机会与其他各家思想同时传播;而且由于社会长期动乱不定和危机严重,它可以与老庄的消极无为和悲观厌世思想一起受到人们的欢迎。东汉桓帝时,安息僧人安世高来到东汉首都洛阳,译出小乘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许多单品(章)小经。他是佛教经典的第一个中文翻译家。据梁启超说:“其书传于今者,真伪合计,尚三十余种,其为中国佛教开山之祖,固无待言”④。旧说安世高翻译佛经时住在洛阳,并且还有一位中国人临淮(今安徽宿迁西北)严浮调做他的助手。安世高不仅翻译佛经,而且到处宣传佛教教义。灵帝末年,中原战乱,安世高避乱到江南传教,最后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从安世高起,那些用古印度文字所写的佛经,才第一次有几种中国文字的译本。

古代田园风景安世高所译佛经多属小乘佛教。所谓“小乘”是公元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乘”是梵语运载物(如车、船)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超脱苦海,达到彼岸,而说小乘佛教只能运载少量生灵达到彼岸。安世高所译经籍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中国内地早期佛教信徒可以通过这些经籍加深对佛教的理解。因其所译经典“义理明析,文字允正”⑤,在佛教史上很有影响。

在中国第一次把大乘般若学⑥传入汉地的僧人是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原籍大月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⑦,于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来到洛阳,至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共译出佛经十四(或十五)部。他也有两个中国人做助手,一是洛阳孟福(字元士),一是南阳张莲(字少安)。从此看来,当桓、灵之际,中国已有不少佛经中文译本,这就说明当时的佛教,已经渐渐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注释

①从魏略对《浮屠经》的解释来看,最早的《浮屠经》大概叫做《复豆经》,引文中的“复立”当按照《世说新语》注的引文改作“复豆”(宋徐铉《说文解字》注,“豆”,“徒侯切”),与“浮屠”(佛陀)同音,而在佛教流行以后才按当时的译法改为《浮屠经》。由于它是早期的翻译佛经,在使用词语方面很不规范。

②梁慧皎:《高僧传·佛图澄传》。

③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二二。

④梁启超:《佛教之初输入》,《饮冰室文集》卷五九。

⑤粱释僧秸:《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安世高传》。

⑥般若学:魏晋时期与禅学并行的佛学两大派别之一。禅学偏重宗教修持,主要流行于北方;般若学偏重教义的研究,主要流行于南方。

⑦粱慧皎:《高僧传·支娄迦谶传》。

同类推荐
  •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曾经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某一历史事实,只是在众多可能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而在实现与未实现之间,有一个拐点,它充当着很有可能改写历史的重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拐点: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历史已潜藏的必然变化,终于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介入而赫然凸现出来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拐点之处,体会历史变化的魅力吧!
  • 权鉴

    权鉴

    权鉴,鉴前世之兴衰,考权谋之得失,撂放枕边,可以参悟歧途迷津,提首案头,可以明理进退规则。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旁征博引,总结出历史人物求权的几大途征,既揭示出奸臣贼子的丑陋嘴脸,也展现出忠臣义士的良苦用心。
  • 幕后新闻

    幕后新闻

    本书包括天下故事第一村揭秘,郑板桥真迹神秘失踪案,钟伟将军走红湖南民间口头文学,海瑞印章四百年流浪史,太极拳故乡遍地武林佳话,替毛泽东待客的韶山老妇等神秘篇章,满足天下读者对历史之谜的求解之心……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在民间流传、广受欢迎的一种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活泼,想象奇异,蕴涵着对勇敢、乐观、善良等情操的褒扬……
  • 浪遏扁舟

    浪遏扁舟

    人生如浪里扁舟,坎坷似遏浪而来;没有爱情的支撑,生活就难以前进。本文写主人翁从小立志要富起来,可在他求索中才知道生存是那么的难,他受尽了人间苍伤。他与几个女子都有爱情,可是都被现实击破了踏入伊甸园美好梦想,以致他的爱情多次受挫而痛苦的经历。
热门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毕达格拉斯、希波克拉特斯、希帕克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祖冲之、郭守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百变面条 米粉 米线

    百变面条 米粉 米线

    面条、米粉、米线百变做法任你选。面条、米粉、米线是广受欢迎的家常食材,只要发挥创意,传统食材也可以改头换面,做出新花样,一碗热腾腾的好吃面条、米粉、米线上桌了!
  • 江山为聘:皇后你嫁了吧

    江山为聘:皇后你嫁了吧

    他决然放下一世情仇,相知,相恋。上一辈的恩怨,无不使他们心力交瘁。奈何好事多磨,金家的反对,只求能伴她海枯石烂。父皇驾崩,他放下尊严。为了守她,出走江南。他亲手送上江山为聘,他,他毅然弃位,只愿能护她一世无虞!,皇帝的阴谋,相识。为了娶她,皇位继承人,却生就一副淡泊于世的性子。烟雨江南中,他们相遇,他囚帝登基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厨娘王妃向未央

    厨娘王妃向未央

    向未央,某职高烹饪班高材生,竟意外穿越了!让她嫁给王爷?还是小妾?no!no!no!她宁愿去做厨娘、开酒楼、当老板娘!将军也爱美食?那就要看你怀中的银子够不够了!太子又怎样,本小姐惹不起咱还躲不起?不伺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寸河山一寸血1

    一寸河山一寸血1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1册,主要讲述了1928年到1933年,发生在东北的历史。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酷酷总裁迷糊蛋

    酷酷总裁迷糊蛋

    一个是豪门贵公子,一个是普通俏女孩,一场宴会上的相遇,让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不但成为了邻居还最终成了恋人,迷糊可爱又有点聪慧的上官霓和又酷又帅又多金的宫希瑞演绎一场轻松、活泼的爱情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