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5300000003

第3章 毁誉参半第一帝师(2)

在政治上,吕不韦有很明确的政治主张。他主张结束分裂,力图建立一个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他认为战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乱世”,是由于各个诸侯国家连年攻战不休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的。因为天下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所以每个诸侯国为了争得各个的利益,就会不停的发动战争,争夺更多的地盘,国家总是处于分裂的状态,人们被驱使参加战争,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为了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要拥立一个新的天子,重建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朝,来结束分裂割据的状况。此外,吕不韦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个政治制度的施行,是为了保证政令执行的统一。而为了实现这个中央集权,他主张必须要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封建等级制度,即“正名分”,并把这当作是控制臣下的手段和方法。

只有保证天子的高度集权和高度权威,法令才能顺利贯彻。这种出发点是好的,有助于重振天子的声威,但是也容易走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容易造成统治者过于武断。所以,在施政方针上,吕不韦倾向于采取“德治”,而辅以法治。他把施行德、义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单纯强调刑罚。这实际上就是软硬兼施,政治说教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的统治方法。

现在以历史的眼光看吕不韦,他的很多主张是进步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并且这种中央集权制被历代封建王朝采纳,但是后来秦始皇却违背了吕不韦的初衷,政治上虽然高度集权,但是统治手段过于残暴,所以,事物走到了一个极端,这也是吕不韦生前没有想到的。

经济政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在经济上,吕不韦强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国家实力。吕不韦出身于商人,多年在下层社会的经商经历,使他明白巩固国家根基的关键在于,只有人民安居乐业,致力于生产,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才能为以后要进行的兼并战争做充分的物质准备。

在《吕氏春秋》中就有专讲农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关于农业的问题。《上农》一篇,讲的是国家的农业政策;《任地》、《辨土》、《审时》三篇,讲的是农业方面的精耕细作技术。

如《上农》篇,上就是“重”的意思,即重农,阐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反映出农业与政治的关系,如列举了一些国家关于鼓励农桑的政策和措施。

如《上农》篇中开篇就说:上古的圣王教导百姓的方法,是要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为人就会淳朴,这样就很好管理;百姓服从管理,就可以使得国家安宁,君主的地位也就能长治久安。如果让他们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他们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君主的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国家就会产生危机。所以国家的君主要采取很多的措施,以身作则,用政策和法令来保证、鼓励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又如《任地》篇,谈到土地利用的总原则。先从勘测土地、利用土地和改良土壤讲起,涉及到耕作保墒、锄草通风等,论述了使农作物健壮生长、获得高产的十个重要问题。接着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这段话说的是要考虑到土壤的坚硬和粘和;休整和耕作;贫瘠和肥沃;紧密和疏松;潮湿和干燥。其实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在耕地的同时,要考虑到各种矛盾因素的并存,并适当进行矛盾的转化,土地利用的根本原则,是要通过劳作来进一步改良土壤的性质,使它适于耕种。

而《辨土》篇是谈如何具体使用土地,首先是对品质不同的土壤在耕作时间上要作不同的安排。即要遵循一定的“耕道”。接着谈了由不良的耕作方式引起的三种弊端,俗称“三盗”,就是“地窃”(耕作过程中播种过稀)、“苗窃”(农田中缺苗)、“草窃”(田中杂草妨害庄稼的正常生长)。最后谈不合理的庄稼结构布局的危害,以及播种和耕作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技术原则。最后,《审时》篇主要论述了掌握农时的重要性。

有学者撰文指出:“《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4篇,是先秦时代最系统的农业学着作”,除农业技术以外,也包括农业政策。这几篇文章反映了吕不韦和秦国政府对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人民出版社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吕不韦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的。

吕不韦还注意兴修水利,他第二次任相期间,修建了着名的郑国渠,此渠的修建成功,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明显地提高了产量,终于使得秦国成为富庶一方的大国。

《史书》上记载,当初修建这个郑国渠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要出兵讨伐其他六国。秦国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韩国,因为韩国正挡住了秦国向东扩张的通道。面对强秦的威胁,有人给韩王出主意,想出了一个对付秦国的办法——疲秦计。韩国派一名优秀的水士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修建一个浩大的工程——连通关中地区的大水渠。韩国人想,因为秦王赢政好大喜功,如果劝说他修建这样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让他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就会牵制他很多的力量,他也就无暇东顾了,这样韩国暂时就安全了。于是,韩王派出水工郑国。郑国来到秦国,见到当时的相邦吕不韦,陈说了自己的主张:“我打算帮助秦国修建一条巨大的水利工程,这样一来,会使关中地区受益无穷。”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兴修水利的传统,并且秦昭王时,就有水利专家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这个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四川平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所以吕不韦也深知兴修水利对秦国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于是,在征得秦王赢政的同意之后,这一浩大的工程就开始了。随后,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便通过郑国的要求,在吕不韦的指示调动下汇集到了关中大平原上,据说当时兴修水利的场面非常壮观,大约有十万人参加了这次工程,就这样原本用于打仗的人力现在都束缚在了这个修建大渠的土地上,郑国对于韩王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公元前237年,就在郑国渠快要完工之际,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秦国识破了韩国的阴谋,知道了韩王派人来秦修建水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要拖垮秦国。秦王赢政大怒,要处死正在修建大渠的郑国,在情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郑国为自己辩解说:“当初我确实是韩王派来作为间谍来向您建议修渠的,这确实是一条疲秦之计,可是您设想一下,虽然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会竭尽了秦国之力,可能暂且无力伐韩,但对弱小的韩国来说,也只是延缓他的灭亡罢了。但是大渠一旦修建成功,却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啊。您现在杀掉我郑国不算什么,可是眼看快要完成的工程半途而废,这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啊!”一番话掷地有声,情势陡转,郑国的话终于打动了秦王赢政,这条大水渠得以继续修建。

吕不韦注意兴修水利,在他第二次任相期间,修建了着名的郑国渠,此渠的修建成功,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明显地提高了产量,终于使得秦国成为富庶一方的大国。公元前236年,经过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在水工郑国的指挥下,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作为“疲秦计”的砝码,大约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完工,这时天下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秦国。大渠建成之后,总长近三百华里,灌溉面积约四万余顷。渠中的流水中含有大量的淤泥,在灌溉田地的时候极大地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使它所流经的很多贫瘠的土壤得到改良,使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使关中成为沃野,此后关中大地再也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整个关中地区成了日后秦国攻打六国的天然大粮仓,那里的老百姓们为了纪念郑国的伟大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虽然后人有人分析说,当初吕不韦答应修建郑国渠是为了增加自己在政治上的砝码,所以力劝赢政答应修建该渠,后来修渠以疲秦的阴谋败露,吕不韦也受到了牵连。但我们且不去管吕不韦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单从鼓励兴修水利这个方面看,吕不韦这样做,使得秦国的政局稳定,国力明显增强,在实力上远胜于其他的东方六国,这些都为秦的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军事策略:带兵出征节节胜利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理论作指导。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吕不韦任相邦以来,坚持采用兼并战争来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宏愿,于是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卓越的见解,具体指导在战争中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首先,吕不韦和他的门客们阐述了秦国进行兼并战争的必要性。并且吕不韦强调“义军”的说法。他说,如果出征的军队是义兵,那这支队伍在讨伐别的国家,因为是正义的战争,所以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还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当然吕不韦是站在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区分战争的“义”和“不义”,是为了支撑自己的兼并战争找到的理论依靠点,但是他强调对不同的战争应取不同的态度,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其次,吕不韦还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要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在战争开始之前,只有先审察民心,这样的战争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且吕不韦还提出了优待俘虏的问题,认为两国作战,消灭的是那些鱼肉百姓的君主,人民是无辜的。这种措施的施行是一种人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国过去较为凶残的战争手段。想当初秦将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国的俘虏约四十万人,惨状不堪目睹。吕不韦的这种做法可以减少统一战争中的阻力,也会起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保护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虽然,这个政策在秦国并未贯彻到底,秦王赢政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残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对吕不韦提出这个政策的行为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具体到两方交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吕不韦主张比起使用武力,用威势来制服敌人更有效,力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交战的话,也要多采用“先下手为强”的机动战略,要懂得战争情势的变化,并要随机应变,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制定战略战术。这些军事思想都是比较高明的。正是在这种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吕不韦在推进秦国对其他六国的兼并战争中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君王纠集各诸侯国对秦国发动了进攻,吕不韦任相不久,就亲自出马,击退这次进攻,灭了东周,周室也最终灭亡了。至此,也使秦取得了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而重要的意义是秦国所结束的是一个所谓正统的天下共主的统治,从此以后,天下没有了一个统一的统治者,这就为秦日后的一统天下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提供了保证。

吕不韦率领秦军攻破东周后,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继续向东攻打韩国,取成皋地区(今河南荥阳西北),建立三川郡(黄河、洛水、伊水之间),从此秦的版图扩大,占有了中原的心脏地区,这时秦的边界逼近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1,完全占有了韩、魏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并北向攻打赵国,取得三十七座城池,建立太原郡。

从此秦占领了太行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被秦国牢牢控制。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又主持发动对三晋的大举进攻。这年,大将蒙骜攻打韩国,取得城池十三座。第二年,攻打魏国又取得城池两座。第三年又兵分三路向魏国大举进攻,一共取得城池二十座,这次胜利,使魏国的都城大梁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同时,在吕不韦的指挥下,还应对了战国时代东方五国最后两次合纵攻秦,都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的结果是,使得东方五国面临着被各个击破的局势,再也无力抗秦了。

同类推荐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本书通过史料,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文职小军官,几年时间成长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外交、商务总代理的全过程。
  • 仓央嘉措诗传

    仓央嘉措诗传

    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从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那就仁者智者各随其便了。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
  •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互联网行业、通讯行业、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的必读书!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是一位从大学辍学的80后。一个沉默寡言、言行举止都令人琢磨不透的“社交障碍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网络帝国的王者》是一本全方位解密Facebook商业秘密及马克·扎克伯格成功幕后的书,看他怎样实现从0到百亿元的疯狂。
热门推荐
  • 中华科技故事

    中华科技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地向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本书以故事为叙述主线,以时间为序,简要勾勒出中华5000年科技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所选故事均围绕中华科技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展开。
  • 缘来分到

    缘来分到

    她,有点不切实际,但是认真地对待生活,历经磨练,她收获了属于她的幸福。他,不相信世界上有缘分,却意外遇见了她,那个她会是他的一生的牵绊吗?他,为了前程离开了她,回来之后还会有属于他的缘份存在吗?他,为了报仇接近了她,却喜欢上她,是剪不断理还乱,还是……到底谁是谁的缘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缘来分到的故事……
  • 每个午夜都住着一个诡故事2

    每个午夜都住着一个诡故事2

    大三的时候,宿舍搬进来一个湖南的学生。他的肚子里装满了诡异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毛骨悚然,但是结尾处却有着感人的人情味儿,体现了普通人的情与爱,引人深思。这个同学有个奇怪的习惯,他只在0:00的时候才开始讲那些故事……
  • 陪葬皇后

    陪葬皇后

    谁能比她更倒霉?前一秒车祸现场,后一秒装棺进坟,死一次不够,必须死两次!红罗帐内,姣软的身体似火燃烧,迷蒙泪眼看不清眼前男人唇角得意的笑,只剩下本能的朝他爬过去,却被无情的推开,一次又一次、直到理智尽失的乞求他的爱怜。姣弱的身体颤抖在强健的躯体下,漫漫长夜,极致缠绵,换来的只是贱妃的称呼。片段一:“领了这道圣旨,明天出发,摔军三千,胜既生,败便亡,这是朕给你的唯一机会!”他一身龙袍加身,冷眸残酷,长身玉立。“臣妾领旨!”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缓缓跪落在他的面前,全身还残留着昨夜他肆虐的痕迹。他要她,不是为了爱,只是因为恨!片段二:将圣旨撕毁,扔进火中,她柳眉轻扬,孤傲道:“要我回宫,必须先赢了我,不然,我便占岛为王!”“在这个岛上种满桃花,我的孩子就不孤单了!”她凄冷的说。片段三:“这个女人好大的胆子,敢在朕的眼皮底下纠结乱党,私通海外!等同造反!”冷目紧眯,愤怒却赞赏,那个被他流放的女人,竟然已负盛名,他是小看她了!一旨令下,十万奇兵进范,却与她的两万禁军打了一个平手。她再次落在了他的掌心,只是,当年那双含惊带怕的琉璃眼眸,多了一种慑人的迫力。片段四:“听清楚了,朕若死,你必陪葬,陪朕三生三世!”他拥着她,咬着她的唇烙下狠话。此文求收包养,女主渐强,男主更强,强强连手,打造一场旷世之恋!*********************在此推荐小楼的新文哦:《八个“爹”》,母子联手夺天下强文,地址:推荐好友纤小小的女强文《佣兵皇后》,喜欢的亲们去捧捧场哦!文文地址:
  • 青瞳之大容天下

    青瞳之大容天下

    这个男人,因为面容太清秀,每次带兵都会戴上面具;为了娶她,大战狼群,浑身上下伤痕交错;为了偷走她,不惜率兵奇袭她的国家;面对凶恶苍鹰,第一念头就是舍命护她周全……然而,互相伤害太重、错过了太多的两个人,牵手抑或放开,哪一个才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呢?
  • 皇权至上:邪魅九公主

    皇权至上:邪魅九公主

    十年前,她是青凤国的九公主,受其母后的牵连而被逐出皇宫。十年后,她是全国首富莫少卿的妹妹——莫离,传闻她有很多的男宠,亦有很多的女宠,个个都是俊美如神,漂亮似花。传闻她夜夜笙歌,纵情酒色;传闻她····其实她想要的并不多,她唯一只想要的只是那苍茫千万里的疆土,以及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仅此而已。
  • 人文成都

    人文成都

    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 任时光飞逝,我只在乎你

    任时光飞逝,我只在乎你

    童韶华:我不是第一个牵你手的男人,也不是你第一个拥抱的男人,更不是第一个亲吻你的男人,却是你遇到快乐第一个想分享,悲伤想依靠的男人。你是我心中无法说出的秘密…童雪茜:岁月如逝,年华老去,等待终究不过是一场梦,待我醒来时,你是否还依然在我身旁守护着我。原来最好的一直就在身边…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造就一流员工的职场培训读本。优秀的人找方法,平庸的人找借口。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路决定出路,方法总比问题多。阅读本书,让你成为方法高手,做问题的终结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