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400000007

第7章 每天读点生活哲学(1)

“人生”和“生活”永远不可分。如果说“人生”处于哲学家的玄思中,那么,生活则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这话说得有点不确切,确切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人生必然要通过生活表现出来,它毫无例外地落在了生活里面。

但哲学家想告诉你,真正的哲学不在他手中,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哲学必然来自生活,最终还要反馈于生活。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生活不懂哲学,那是因为“日用而不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鱼儿对它终生生活于其中的水又知道多少呢?”哲学家讲生活,就是让哲学在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玄思冥想中抽身而出,让哲学的智慧殿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你没有看到吗?苏格拉底和孔子穿梭在大街小巷,与人们交谈,在对话过程中向人们展示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在那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老年代,在哲学的源头处,哲学本来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

禅茶一味——平常心是道

名闻天下的赵州禅师的名言就是三个字:“吃茶去。”

有一个和尚来参拜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那个和尚说是第一次来,赵州和尚告诉他:“吃茶去!”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和尚来参拜他,赵州和尚同样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他说是第二次来,赵州和尚同样告诉他:“吃茶去!”当时在他身边的寺院的负责的和尚就问赵州:“第一次来的你叫他吃茶去,我们可以理解,怎么第二次来的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和尚就叫着这个和尚的名字,说:“你也吃茶去!”

赵州连续三个“吃茶去”,阐述的正是禅宗的至上哲理——平常心是道。这则法语在禅林相当有名。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读许多佛经,只要静心省悟,即可顿悟成佛。曾在赣县龚公山结庵居住20年的马祖就有“平常心是道”的说法,指出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只要心性借助外在的机缘敞亮开来,就可以立即成佛。佛家把这称为“见性成佛”。你只要看到自己的真性情,也就成佛了。所以,佛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何必到浩如烟海的佛经中去寻找?

赵州是马祖的徒孙,深知“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三称“吃茶去”,正是巧借机缘,指点迷津,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不论来没来过、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一旦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相去甚远了。

吃茶去,平常心,平等对待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融会而为静心、平等、惜缘之道。“平常心是道”,在战国是武将的必要修行。《碧岩录》里讲“须是大死一番,却始得活”就是印证。如何直面残酷的战事和淋漓的鲜血,是古代“士”的课题,也是现代刀光剑影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将领需要认真研习的功课。《平家物语》中的名句:“邸园精舍之钟声,有诸行无常余韵。”说的正是生死轮回都是常事,平常待之,将生死放在眼底,反而可有活路。日本战国期间,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都是一代名将,但上杉谦信之所以不会像武田信玄那样神经质,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看破生死的平常之心,从而能平常地看待一切。在中国,因失却平常心而无力再战的是白起,最终坑杀40万赵军于长平。在英国,此类悲剧则发生在克伦威尔身上。

人能有平常心,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立定自我,也就能自然随缘地应世。因此,从容是一个人的福气,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卫,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生活本来就紧张。工作讲效率会紧张,市场竞争当然紧张,彼此讲利害更容易紧张。紧张是现代人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生活的特质,所以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如果我们不在生活中加些调节剂,生活之弦就有可能被紧张的气氛所绷断。所以说,紧张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污染,它所带来的危害,无可胜计。

《红楼梦》中妙玉有自己的品茶之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喝茶的过程大抵如此:茶入杯中,刚开始的时候,叶未泡开,色味皆重;既而,色味柔和,清香自然;待到三杯水过,黄叶尽展,水味已现。一如人生旅途,第一杯如陌生的朋友初识,容易感动,也容易在波光艳影中迷惑;第二杯如相知相望的故人,平和自然,清香如故;第三杯如携手一生的老夫妻,已过三遍,茶的平淡水味已现。这时候,你不妨一并到掉,去饮一杯干净的水。这正印证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老话。如果泡茶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茶叶初泡时叶瓣微展,纷纷挤于水面,争奇斗艳,稍过一会,茶叶便会逐一悠悠地落入杯底。一如一个个逐渐成长的生命,由原来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而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踏实虚心。生命的蜕变就在这一刻完成。原来,人生的玄机竟然就藏于一杯清茶之中。

修养一颗平常心,看似容易,但却又是最难的事情。正如《尚书》中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人活一生,其实都是在这“危”与“微”的途中行走,如何在这“危”与“微”的途中,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如何使“危者安,微者著”?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人有不同,人的根基、遭际、历练与见识等,也有不等。于是,不同的人闻道后,反应也就不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等贤士闻了道,就勤勉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士闻了道,将信将疑;下等人士闻了道,就哈哈大笑。所以,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尤其是在不平常时期面对异常人与异常事的平常心,是最不平常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维克彭曾经回忆,他小的时候非常爱紧张,有一次登台参加竖琴比赛,竟然紧张得连手也痉挛起来,演奏起来十分呆板。大约在9岁那一年,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在公园里玩,认识了一位老人,他是马戏团的退休小丑,他们经常跟这位老人逗着玩。

有一天,维克彭因紧张失足摔倒,手腕扭伤,双膝不住地流血。老人把他扶起来,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从椅子上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你不是别的,只要是一只旧袜子,就不在乎摔倒了。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于是,老人把他举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维克彭说,他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维克彭运用这种“软绵绵的旧袜子”的方法,克服许多困难,取得了许多成就。他说每当他写作接不下去时,就把自己当做一只旧袜子,于是困难就迎刃而解。每当他遇到失败、危险、痛苦时,就用旧袜子的功效,一切自然顺心。

抱着从容之心去看待人生,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得失心就不会太重。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以从容之心去面对,同时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左右逢源,才能够细细地品味出“吃茶去”三个字中的滋味。

生无所息——追求比占有更重要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有一个谜语,询问每一个过路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因此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为止。

俄狄浦斯的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样年迈无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就是人的谜、人的生命之谜。

无论人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身强力壮的青年,还是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他都要行走,尽管行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行动本身却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对孔子说:“我太累了,想休息一下。”孔子说,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运动,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探索和追求,何谈休息呢?

人自从生命胚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生无所息。从那时起,胚胎的发育生长一刻都不能停止,如果生有所息,就会胎死腹中。因此,当一个新生命在尚未降生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吮吸这一基本的生存技能。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只小角马正在悠闲地吃草,不远处,一只非洲雄狮正匍匐在草丛里,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只角马……这只生活在危机四伏的非洲草原上的小角马,是为了繁衍生息;而这只虎视眈眈的非洲雄狮,也是为了生生不息而练就的捕食技巧。

愚公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毅力,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使后人步上了坦途;西汉时期的家贫少年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刻苦读书;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可以继续学习;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也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为了不在过分劳累时睡着,他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

爱迪生生无所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他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但是爱迪生一生致力于科学发明,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旺盛的精力,紧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生都奉献给了哲学,临终时候的遗言是:“告诉世人,我这一生过得很幸福。”

这些都是生无所息的最好见证。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苦与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康德也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75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1945年4月,爱因斯坦以荣誉退职教授的名义退休了。在他退休前的几个月,他同斯特恩教授进行过一次诚挚的谈话。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绝不会中断这项工作。

对此,施特恩发表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已经放弃了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人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能退休。”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要比到达目的地好。毕加索在60岁学习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的确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爱因斯坦在逝世前不久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杨朱泣途——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手中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布利丹的驴子”。故事说一位名叫布利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驴。这头驴和别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比如说,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竟然活活饿死了。当然,它也因此而名垂哲学史。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杨朱泣途”的故事。“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后句所指的便是杨朱的一个传说。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的歧路,竟然哭了起来。

布利丹的驴子之所以饿死,就因为它太理性了,总是想在比较出两堆草的优劣以后再采取行动,以致活活地饿死。杨朱之所以大哭,是因为走到了十字路口,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道路。王先谦先生这样解读杨朱泣途的故事:“喻人一念得失,可知毕生,不必果至千里而觉其差也。”歧路之所以让杨朱哭泣,那是因为它的纵横交错,使行者无从选择,因为选择不当,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选择的焦虑昭示的是人意志的自由。杨朱哭歧路,反映出对选择的困惑、对自由的焦虑,以及不习惯于承担因自我决定而带来的个人责任。承担行为的责任,意指当事人本来可以避免这一行为,如果别无选择或因外在强制所为,责任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哭歧路”的举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是最消极的选择。无论是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总是在歧路、三岔路口或十字街头痛哭流涕、裹足不前,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人总归还是要作出选择的。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理性得近乎愚蠢的布利丹之驴,更没有这样的人。正如休谟所说,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意志、情感等道德范畴内的东西所左右,而不是理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理性确实是疲软的。所以他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热门推荐
  • 妍色

    妍色

    自己的新文(总裁的未婚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彼岸花,开壹千年,落壹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三千年的爱恋与情殇,今生究竟该如何演变结局?仙与魔,本殊途。她与他,情难却。前世的恩怨,纠缠到今生.爱情与责任,相信与背叛,究竟是谁伤了谁?最后的最后,她,还会如三千年前般,抛下爱情,选择责任吗?本文NP,轻松搞笑,非典型小白文.第一次写文,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包含。若是喜欢的,请多多收藏,多多投票哦。。。。。。69770775这是我的群,大家对这个文文有什么不满的,或是有建议的,或是喜欢的,都可以加...推荐师姐可妍的强文(主刀皇后)可妍推荐好友滴强文——————(穿到古代寻美男)静姝女(无敌小妖女)冰蓝镜影很好的文,大家可以去看看,多多支持哟。。。
  • 绝色魔妃之至尊驭兽师

    绝色魔妃之至尊驭兽师

    她,两世为人,皆生活于人间暗黑之地,冷酷无情深入骨髓。一朝重生,成了刁蛮废柴的龙家三小姐,再睁眼时,曾经的花痴狼狈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冷冽森寒!他,惊才绝艳,俊美无铸,将天下收于掌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为让她后顾无忧!玄武双修,驭龙神诀,强者为尊,她势必要踩着背叛者的血肉登上亚大陆的巅峰!
  • 天堂施工队

    天堂施工队

    一个傻子总是渴望有能够上天堂。有一天,一个人对傻子说,你要去找一些比你更傻的人组成一个施工队,来为天堂建一些房子。在傻子的周围,有官迷父亲;有暴发户明清;也有女人许花子,黄杏儿,香草;还有罗和尚,徐锤子这样的粗人。他们或为了钱,或为了纯粹的征服欲望苦苦挣扎。
  •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存共荣,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生产的社会性和科学研究的社会性也随之加强,任何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胜任的
  • 凰火之王妃爱种田

    凰火之王妃爱种田

    在严重缺少粮食的大安王朝,会种地的凤云开就是个神!堂堂东宫太子整天跟在她屁股后头,各界大佬派出美男子拼命诱惑拉拢之,就连一向清冷内敛的七公子,也坐不住了。鹿死谁手,花落谁家,还未可知呐……且看她从不争到小争,从小争到大争,借用家传法器,在异时空呼风唤雨、捕获神秘王爷心!
  • 王爷好神秘

    王爷好神秘

    “贱人,他不是本王的子嗣,休拿他来污蔑本王。”宁王冷漠的道。“什么?孩子不是你的?是谁的?”凌若若傻眼了“你心里清楚。荡妇!”他吐完这句话,头也不回的走了。天啊,儿子不是他的,会是谁的?她一定要找出孩子他爹。若是他敢做不敢当,哼,那他就死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越管理

    超越管理

    《超越管理:揭秘麦肯锡管理咨询技巧》的作者从公司运营流程、团队管理、人才挑选、企业文化、危机和未来等方面对麦肯锡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借助经典案例生动,全面地介绍了麦肯锡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试图为读者呈现麦肯锡成为世界第一咨询公司背后的秘密。
  • 秦淮世家

    秦淮世家

    南京。泰淮河边。歌妓唐大嫂有两个女儿,一名二春,一名小春,都长得标致可人。小春歌喉出众,成了歌女,唱得正红。上海钱商杨育权看中小春,多次调戏,遭到拒绝后,便怀恨在心,施毒计绑架并奸污了二春之后,又把二春施舍给保镖魏老八。自己不幸中弹身亡。杨育权变本加厉,对唐大嫂和小春施尽淫威,逼得母女苦不堪言。秦淮河畔下层社会的人们气愤已极,联合起来了……
  • 不愿离开牢房的人

    不愿离开牢房的人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作者马银文)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礼仪,有日常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态服饰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职场办公礼仪、仪式庆典礼仪、会面接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服务行业礼仪、居家相处礼仪等。无论是商务人士、各类职场人士,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现代社交礼仪指南》,相信都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