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400000019

第19章 每天读点处世哲学(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还是低调一点好,切莫处处争强好胜,免得招来无妄之灾。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尽管一时声名显赫,但由于做人不谦虚,处世不低调,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据说北魏有一位重臣叫崔浩,因立下赫赫战功,累积功勋,官至司徒。但他在立下赫赫战功以后,言谈举止也开始无所顾忌。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

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抒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北魏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彻底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还族诛了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据《明史》记载,在元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义军四处揭竿而起。许多人打了几场胜仗就忙着称孤道寡,迫不及待地选妃建都,大封亲族。而朱元璋,则接受谋士的建议,暂缓称王。因为他深知,尽管自己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称王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不满,容易受周围的起义军及元军进攻。而称王,看似风光,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称王有许多条件自己都未具备,而这些条件又是必须的。不称王,缓称王,还可避免其他势力的注意,使其他势力关注于争夺未知的虚名而互相消耗实力,自己则可以避之。待将来条件基本成熟后,称王则是理所应当的。朱元璋正是放弃了看似“有”实则“无”的虚名,转而经营实实在在的其他人看不到的“有”,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为低调,朱元璋谋得了天下。还有一个人物,因为低调,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上保全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唐朝大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宰相。初为太守、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绩卓著,声名远扬,被赐“尚父”,加晋太尉、中书令,可以说位极人臣,但他的一生却处处示弱,做人低调,最后终其天年,寿终正寝。关于郭子仪,有这样一个故事:郭子仪的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将官便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都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命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员出入。郭子仪听了,立即制止。他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自家的性命。”

儿子们个个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我现在官做大了,皇上本来就不信任我。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紧闭大门,不与外界往来,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加油添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少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是明白祸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除的道理。郭子仪具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谨慎接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不变不惊的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才能四朝为臣而不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说,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为什么呢?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而有利于他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时,善于顺天时。古人所说的“明镜止水”,大抵就是这个境界。只有如水一样的心境,才能平静完整地反映外界的一切,为正确处理事物走出关键性的一步。

美在适度——过度和不及都不是美德

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描绘道:“最好的生活是适度的生活。”就是说,根据中庸之道生活。中庸的生活需要运用理性来驾驭人的欲望。亚里士多德考察各种德行,认为德行都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极端皆为谬误或罪恶。他说:“过度与不及是可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比如,谈到感情,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即是美德。”还有,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

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国的孔子就已经把中庸之道当做处世的根本法则和方法了。孔子说,“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说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伦处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如果深刻地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中”在这释义为正,本意“当为矢着正也”,就是箭射中靶的,达到正确的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之道,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工程设计,以及治国安邦的人生悠悠万事。英译中庸之道为“黄金中道”(GoldenMean),可谓实至名归。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不够。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复是“过犹不及”。

孔子的回答正应了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的那句名言:“美在适度。”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适度的原则,那么就会达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如果过了“度”,就会执迷不悟,最终的结果不堪设想。

人最致命的是沉迷和沉醉。有多少人是因为沉迷名利,而走火入魔,结果身败名裂;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沉湎酒色,而得意忘形,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有多少人因为沉醉于头顶的光环而迷失自我;有多少人是因为迷惑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乱撞;有多少人是因为沉迷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出卖灵魂,最终害人也害了自己。

曾国藩曾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国藩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屁而喜,也不因拍马过火而恼。但是,曾国藩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屁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该批文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进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会同样大。这个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适用。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了很多。如果经常处在主动去指责人的状态,那么你一定备受关注,并因此而成为众人指责与鞭挞的焦点。

但人在社会中,哪能不沾点是非呢?何况也确实有很多可耻的作为应该被鄙视。这就需要我们用适可而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了。面对是非,维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场就可,无须强求对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立场下。因为人的视角与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一旦成型又很难改变,因此,想要征服对方等于是要彻底动摇人的信念根基。但是,你却没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人本来就是这个多元社会中的一员。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对周围的人有个大概的印象与了解,及时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对他们赞美与批评的心态,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炼的情商。曾国藩是深谙人情之道的高手,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马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曾国藩采用了淡然的处理方式,一边听着满耳朵的谄媚之辞,一边心怀城府头脑清醒地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效命,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唐朝时候,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闺房吵架。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冲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为今天的公主的!”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是微然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

皇帝的话真是举重若轻!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处于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那帝王的位置恐怕更加不牢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给处在弱势状态的人一点发泄的空间,不仅不会动摇自己的强势地位,反而会因为以德服众而让人加倍服从。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因为一点瑕疵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弱势,被逼到山穷水尽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最后一搏,从而会产生更大的冲突。

倘若身在强势,但却时刻担心失去强势的状态,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此时的强势只是表象,在心理上该强势已经转变成了弱势。倘若以为身在强势而又一味专横,那么该强势也会因为弱势反抗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发生质的逆转,最终成为弱势!而中庸之道则讲究退可守、进可攻,但却引而不发静观其变,进而适时地因势利导,如此作为才能真正保持强势状态不被轻易动摇!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缓和矛盾。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它能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从而让我们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在可能的冲突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自己。正是这种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让我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左右逢源。这便是中庸之妙!

摆正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跳出世界看自己

《传习录》中曾经记载了王阳明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和朋友们去南镇游玩,一个朋友指着山中一颗开满花的树问阳明先生:“你经常说‘心外无物’,你看这颗树上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生说:“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和你的心同归于虚寂,而当你看此花的时候,那么这个花的颜色同你的心一起敞亮起来。如此一来,花还是不在你的心之外。”

这就是王阳明关于“心外无物”的著名论证。无独有偶,外在的世界尽管杂乱纷呈,但只有我用心去接纳它,去欣赏它,它才对我有意义。欣赏的角度不一样,心态不同,得出的意义也就不同。

人生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心态。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关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

你没有看到吗?令你生气的人已经走得很远了,你还在为他生气,何必呢?康德曾经说过:“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不妨换个角度审视自己,你就会认识到生活很苦,很累,但也有乐趣和激动,它所呈现给我们的面目,取决于我们的心境,牵涉到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感受。生活也许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跳出来看自己,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你就会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人生,在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去寻找人生的成熟。

同类推荐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农女大翻身

    重生农女大翻身

    穿越了竟然是个农家女!没关系,在这乱世中,谁说农家女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四国的纷乱,看小小农家女如何在这战火中打出她的名气。 凤鸣九霄,总有一天,农家也能飞出金凤凰! 守望相归,农女翻身把花种,一点一滴累积倾世浪漫
  •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讲述了在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最具多面性。他是一个以吃亏为福,三置晋君。甚至助其对手登上霸主之位的大智若愚的君子:是一个打破禁锢。以五羊皮举百里奚于奴隶之中,君臣戮力,一统六合的霸主:是一个超越一己之私情,对曾经背叛过他的女人姚圆圆信任如初的伟丈夫:是一个大赦农民之过。赐其马肉调料的和蔼长者……《春秋五霸秦穆公传》由秦俊著。
  • 挽红楼之侠王宠玉

    挽红楼之侠王宠玉

    阆苑仙葩世外仙株寂寞林。义薄云天潇洒儒雅侠中王。胤祥——玉儿,这一生,胤祥绝不负你。铁骨铮铮的誓言犹在。然而,兄弟义,儿女情,又该如何的取舍,那时,黛玉安在?四哥。胤祥敬你如父,爱你如兄。玉儿只有一个,她是胤祥的命,胤祥甘愿为四哥负尽天下人,只这一生若没了玉儿,胤祥唯愿一死。所以,我与玉儿这一生,宁死不分。胤禛——玉儿,穷其一生,胤禛得不到的,便只有一个下场。十三弟,别怪我。你我是兄弟,可是玉儿……我绝不会放弃。黛玉——一生一世两相知,一生一代两双人。胤祥,曾经的夜下当歌,琴萧两合,竟只是一场镜花水月梦么?四哥。胤祥视你如兄,黛玉也敬你为兄,只是,仅此而已!**************两心相知,金童玉女,本是天作之合的美眷属,却不妨半路加入一个如父如兄的四哥胤禛。到最后,是胤祥与黛玉一路波风斩浪破蒺开路还是鸳鸯两散各东西?至于胤禛…你的坚持,又会走到哪里?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红楼——胤祥、黛玉、胤禛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祥玉能否成就百年之好?敬请期待红楼新文——挽红楼之侠王宠玉。
  • 教你打排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排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嫡女无双,腹黑世子妃

    嫡女无双,腹黑世子妃

    穆祁然,上一世全心全意为所爱之人宁愿沾染鲜血。却遭遇惨死。即便她曾甘愿与所有人为敌。好在上天待她不薄,12岁重生,被襄王府世子爷御君倾所救,这一次,她要一个个解决上辈子背叛对付穆府的人!
  • 失去家园

    失去家园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潇湘水绕话红楼

    潇湘水绕话红楼

    金玉缘成,宝玉娶亲之时,黛玉灵魂出窍,来到太虚幻境,得警幻仙姑点拨看清了贾府人的嘴脸!对亲情,黛玉心灰意冷,但没落的贾府千般谋划,百般算计,终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被设计出府,成为贾府巴结攀附北静王府的筹码!没落的贾府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她会如他们所愿吗?面对那水溶不屑的眼光,孤傲的林妹妹,能否赢得北静王水溶的爱慕?冷漠、不屑、关心、爱怜、动心、用情、长路漫漫,曲折多多~隆重推出雨若非彤的好文《红楼之玉溶潇湘》喜欢红楼的亲们可以看看哟。      又有人加入了,栖霞公子的红楼
  • 教你打曲棍球·高尔夫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曲棍球·高尔夫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指导青少年自然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指导青少年自然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