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4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黄天骥

竹三学兄寄来《浮生诗草》,嘱我作序,快读一过,欣然奉命。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当年,竹三在中山大学求学,跟随王季思教授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生毕业后,他分配到山西工作。那时,山西生活艰苦。竹三的诗,写到他初到任所学非所用的困惑;写到下放到穷乡僻壤,吞咽粤人从未吃过的窝窝头的苦涩;写到初登讲台的尴尬;写到“文革”后,开始调查戏曲文物,刻苦钻研,开拓了新局面时的欢欣。再写到在国内外各地讲学,目睹神州变化,山河壮丽;域外风光,多姿多彩。他还写到对故乡的思念,写到退休后发挥余热而逸兴遄飞。这些诗章,像在我眼前铺开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图,让我在观赏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因为,竹三走过的道路,和我们这一辈的学人,大都相似。我们都是见证共和国从艰难曲折到渐入佳境的同路人,都品尝过酸甜苦辣的滋味。

格律诗词,本来是我国很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过,如何利用旧形式表现新的时代内容,如何有血有肉地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当下许多具有诗词创作兴趣的人,却碰到不少问题。有些诗词,或是应景之作,易成陈词滥调。有些年轻作者,甚至叹老嗟贫,无病呻吟,缺乏时代气息。竹三的诗,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取材也十分广泛。既有针砭现实、讴歌美景的诗,也有写劳动艰辛,甚至写各类体育运动比赛的诗。这些诗,有血有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贯串着诗人对社会发展的信念,洋溢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

在我国,成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被要求“又红又专”。在解放初期,特别是“反右”以前,社会稳定,工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共和国欣欣向荣的局面,让当时尚是青年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即使极“左”思潮逐步猖獗,许多人在吃苦遭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势下,对祖国美好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甚至经历过“四清”、“文革”的折腾,而对光明的憧憬,“虽九死其犹未悔”。竹三正是这类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当然,在《浮生诗草》里,他也写到身处逆境,也发过牢骚,也曾经困惑,但又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总以服务社会报效家国为己任。因此,即使不习惯吃窝窝头,他也努力克服困难:“须知此物宝中宝,能啖才成仙上仙。”在耙地种瓜,腰酸臂疼时,他想到的是“平尽人间坑堑地,展延新绿遍天涯”。在深沟挑水,汗流浃背时,他自勉:“人生历难寻常事,来日何妨重担挑。”在这里,竹三语带双关地写出自己的情怀,不仅是写作技巧运用的问题,更写出了这一辈知识分子的共同感受。

竹三在中山大学学习时,勤奋向上,踏实谦逊,深受王季思老师的器重。据我所知,“文革”以后,竹三从工作实际出发,根据山西各地保存着许多古代戏曲文物的特点,准确地找到了研究的定位。在他的带领下,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师生,对全国戏曲文物作了深入的调查,出版了大量有关戏曲文物的着作,创建了崭新的学科点,在戏曲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竹三一贯努力工作,在科研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受到海内外学人的重视;他在教学上认真负责,诚以待人,高尚清正,深受青年学生的爱戴。作为出身于岭南的学子,竹三在山西落地生根,并且把戏曲研究事业发扬光大,中大校友和同门,深感与有荣焉!

在《浮生诗草》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结合自己学术研究的实际,写出许许多多和戏曲有关的诗章。例如他到田野考察,窥坟钻穴,“壮胆屏息入墓中”,发现了元代戏雕,便喜而赋诗。又如他到上党看队戏,到武安看傩戏,到湖南看目连戏,到福建看打城戏,便用诗词绘形绘色地描写表演的情景。他还以绝句或摹绘戏曲各个行当的特点,或抒写戏曲武场的喧闹、文场的幽婉,或评价名剧的演出,或观赏演员的技艺,或凭吊古代戏台,或摩挲古剧砖雕。这些诗篇,既写得生动活泼,妙语连珠,又饱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事业热爱的情感。总之,结合自己科研教学的特点,把与戏曲有关的方方面面,写入诗词,这是《浮生诗草》独特的亮色。

竹三重交谊,重感情。在《浮生诗草》里,我处处感受到他对国家、对工作、对故乡、对学生、对师友诚恳真挚的情感。我还看到诗集中有这样的一首诗:

凝神静气染丹青,翰墨纵横蕴逸情;

已绘飞禽留倩影,又添佳木向兰亭。

平生未遂风云愿,没世常思造化馨;

寄意幽花荃不察,空馀寒月伴孤星。

——《观毓琴作画》

在竹三的诗作中,这是写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并且相对重视格律的一首。从这首诗的描写中,我才知道嫂夫人擅长绘事,知道竹三夫妇相濡以沫的温馨的生活。诗的前四句,竹三既写她在作画,又写自己在“观”,情景融合,笔墨流丽。不过,后四句,作者从良禽栖木的画面中,又流露出对生活的另一种感受。矛盾的心绪交织,激荡而含蓄,磊落而婉雅,让诗中表现的感情有更丰富的内涵。像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在感情的颠簸中走过来的,所以很容易理解其中深意,难得的是,竹三能以巧妙的构思和充沛的感情,表现出心灵中如此复杂的喜怒哀乐。我认为,这首诗,是《浮生诗草》中的上乘之作。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奉命到广东省东莞县虎门镇,参加劳动锻炼,竹三和郭启宏、蒲震元诸位同学,以及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一起在那里摸爬滚打。当时正搞“大跃进”,搞“公社化”,我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十分艰苦。因粮食缺匮,营养不足,正在长身体的青年人倍觉劳累。但是,那时我们的头脑都在“发烧”,青春的激情让我们忘乎所以。而艰苦的生活,也让我们认识了社会,经受了磨炼。改革开放以后,竹三重到虎门,看到这一带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到“当年奋战在沙头”的情景,写下了《重游长安八首》。这组诗,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许多校友年轻时的脸孔,竟还历历在目。这两年,我马齿徒增,而诗兴索然。读了竹三的诗,忽觉心潮澒洞,情不自禁地写下芜词两首:

其一

忆昔同耕到虎门,壮怀狂觉海天宽;

晨兴挑粪流酸汗,午歇牵牛靠短垣。

跃进翻知成笑柄,艰难未必误儒冠;

何当剪烛西窗雨,把盏相惊发已髡。

其二

玉树燕山高兀兀,狂生江畔鬓星星;

沙鸥掠浪知春暖,枫叶经霜待晚晴。

举目彩霞生粤海,感恩芳草绕惺亭;

京华师友如相问,云在青天水在瓶。

——《读竹三诗兼寄京中校友》

兹录于此,作为读竹三《浮生诗草》的感受之一,并博诸君一粲。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一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同类推荐
  • 警路留痕

    警路留痕

    本书的作者是派出所的所长,多年的警察工作让他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案件。本书即是作者从警经历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介绍,情节惊奇,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也有作者的文学创作,如小品剧、漫画、诗歌等,以及作者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 我读.5

    我读.5

    《我读5》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所选的题材范围颇广,比如《自由》《巨流河》《寻找家园》《寻路中国》《容忍与自由》《消逝的燕京》《隐居·在旅馆》《隐私不保的年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我和端端

    我和端端

    冰心图书奖、金麻雀图书奖得主,儿童文学作家于德北讲述了一个真实动人的父爱故事。这是一本叫人动情的书。一个年轻父亲与儿子一同成长的真实记录。与众多的亲子书完全不同的是,它没有一点点说教,通篇都溢满了一个字——爱:初为人父的亲情与柔情、责任与担忧、养家糊口柴米油盐之上的爱情与拳拳真情,普通而又热烈,开卷就扑面而来。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却能以小见大,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
  • 世纪留言

    世纪留言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围绕着以世纪末文化和文艺思考为中心展开。“世纪留言”这个题目是出版社想出的,是由于这名字有点“苍老”,而作者则还不愿就此开始“苍老”。论辈分,但若从另一个含义上看,它是“世纪”的留言,而不是本世纪中某“人”的留言。这样,也就释然。这个世纪“留言”给后业者的
热门推荐
  • 这是一支离别的歌

    这是一支离别的歌

    上海女孩程闻瑾过着平静、简单、一尘不变的生活,直到她十六岁时爱上一个人,一个同龄的男孩子周君彦,方才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滋味。那种陌生、真切、微苦而回甘的滋味,绵延了她之后的十年。在她为了追寻初恋来到纽约的这段期间里,程经历了个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尝到了初恋情人违背誓言的苦涩,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她耍赖、让她依靠、教她独立的男人,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林晰。多年后当周再次出现时,程一度失去方向。林因为爱她而离开她,她也终于在没有林的呵护下真正成长起来,在他们两人的梦想城市巴黎,程认真审视自己的爱情,为心爱的人创业,开始了新的生活。
  • 君临

    君临

    此刀当碎虚空界,此剑当开造化权!血戮尘寰世无双,傲视三界笑红尘!
  •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本套丛书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是一套难得的实用心理学好书。本书为丛书之一。
  • 背负石头的老人

    背负石头的老人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进化之镇妖塔

    进化之镇妖塔

    每个智慧生物进入出发点一个小时之内必须接受最初的考验,通过死亡测试到达塔中安全界,可以选择不出去,但后果是——抹杀!而赵炎来这里的主要任务与目的就是进化。进入镇妖塔,不是生,就是死,以无数智慧生物相互竞争、相互厮杀使其进化产生强大物种,最后完成使命,进入宝塔世界要遵守其制定的规则,违反规则的后果就是灭亡!想活下去、想进化、变强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战斗和考验,简单的说,赵炎将变成这镇妖塔中的妖魔之一……赵炎明白,在这里就必须不停完成任务才能活命,虽然与监狱区别很大,但按照实际意义上来说,这是个可以靠他自己活下去的监狱,而活下去的办法是——弑杀。赵炎进入了宝塔,开始死亡挑战。最终他成不灭之神。
  • 总经理如何管控财务

    总经理如何管控财务

    制定符合企业的财务战略,作为一个总经理要学会管控财务,这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管好财务的人,控制好作为源头的市场和经营环节,本书主要介绍总经理应该如何管控财务,从而让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其二是管好财务的事。总经理要了解财务人员的职能,做好企业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能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红楼之蝶玉雍祥

    红楼之蝶玉雍祥

    她,绛珠仙子,本该与紫微星君喜结连理,却奈何爱上了紫魂星君,那个是紫微星君弟弟的人。为情所困的她,跳下星河,只为了忘记前尘往事,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不料两个男人都不愿意放手,一个个跟随她下凡而来,凡间的他们不再有无上的法力,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她,九天玄女,将绛珠仙子当做亲妹妹来疼爱。看着凡间的她要经受轮回之苦,不忍。终向王母求情跟去凡间,只不过她是真身下凡,拥有着记忆与法术,王母规定不到万不得已不得随便使用法术伤人,否则会遭受五雷轰顶之刑。人间道,林黛玉伴随着百花齐放诞生。他,胤禛,曾经的红线已断,前世的倩影已经远去,此生的他势要抓住那桀骜不驯的人影,原来还有人能让自己有那么多的喜怒哀乐。他,胤祥,不管轮回几世,依旧难忘心中的那个人,这一生他一定要抓住她。他,胤祀,自己温文尔雅的笑瞒过了世人,为什么却骗不过那两个相似的身影?他,水溶,身为白龙王转世的他,前世得不到那个人,为何今世依旧这么残忍?他…看到书名,大家应该猜到了,此文又是一篇关于黛玉的故事。推荐自己的文文:《穿越之成为黛玉》《红楼之禛玉》她,黑道上有名的罂粟冰美人,一次散心不料赶上了八级大地震,跌入山间,本以为此生已了。再醒来却是一个孩童的身躯,记忆袭来,原来这个身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林黛玉,也罢,就让我给这个柔弱的女子一个崭新的人生。什么?贾琏趁着父亲病重要私自处理林家财产!“林家的人即使死光了,也轮不到包衣奴才来处置主子的财物!何况我林黛玉还活着,你动一下试试!”狠毒的语气陪着阴狠的目光,贾琏一哆嗦。康熙大帝要收我做义女?“有林家小姐这个身份就够了,林黛玉生是林家人,死是林家鬼!想要娶我就要入赘!”一通话下来,一群阿哥傻眼了。贾母来访,“我苦命的敏儿呀!”“我娘确实很苦,因为她在贾府呆了十七年!”黛玉毫不留情的抨击贾母。“做我的福晋,我一生只会有你一个!”胤禛冷着脸说道。“你难道忘了我的话么?要娶我一定要入赘!”黛玉冷着脸,浑身散发着不亚于胤禛的冷气。当经历了重重算计,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看他们如何笑傲大清,开拓未来。男女主早定,男配女配众多!《凤帝天下》她,雨欣,是FBI的顶尖特工,一次意外事件使她魂归一个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王朝。紫国的当朝太女,心狠手辣,才智双全,为其他三国所不容,一朝身死,再醒来已经换了一个灵魂。
  • 非议古人

    非议古人

    柏杨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非议”古人讲述的不再是遥远的和模糊的古人,而是真实的和接近现代人语言环境中的人生。古人身上不为入重视的一面或者不容忽视的特点,是我们发现和再现古人真实履历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就探索历史与人生的一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