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3200000003

第3章 黄土筑民居(2)

房屋装修是泥匠、木匠、纸匠和画匠等的工作。泥匠先抹泥把墙抹平再抹灰、压光,称“亮家”,然后盘炕、砌锅台、铺地、垒烟囱等。木匠装修门窗有讲究,门窗有各种图案造型,甚至要雕花,开启要严丝合缝。晋东南一带上门窗时用特制的尺子,按二十八星宿位置来确定其长度和方位。土木工程一完,纸匠便修天花板,又称打顶棚,又叫“打仰尘”,多以木条或高粱秆、麻秆、玉米秆、葵花秆等捆制成架子,用麻纸裱糊,粉刷一新。最后,油匠要作炕围画。炕围画是在沿炕周围墙上作的一种装饰且实用的壁画,有的地方叫“炕围子”、“腰墙子”。

盖房碹窑在农村是一件大事,一般都采取家人、朋友、乡邻义务帮工的办法,形成了互帮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房屋建好落成,新麦上场,很多地方要磨一斗面,蒸大贡、炸油花、烧香焚纸诚谢神灵,安请土神回新宅居住,保佑平安,同时要感谢亲戚四邻,俗称“谢土”。

山西民居的院落建筑都是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三合院和地窨院等。

四合院一般是小康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坐北朝南,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下房门洞、照壁、院门、街门。大房坐北朝南向阳,称正房,装通顶四扇格窗,系主人所居;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下顺序,归子女居住;下房则多为厨房。排场一点的四合院用方砖铺地、石砌踏阶、房屋一砖到顶、飞檐翘角、雕花斗拱、鸡头兽吻、木雕门窗、石雕门洞、磨砖对缝垛窗台。院门、街门比较讲究,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门楼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槛石、坐街石等附件。门楼造型各异,但以压瓦脊顶式最为普遍,通常在门楣上方留匾空,砖雕“耕读传家”、“集祥凝瑞”、“竹雨松风”等字样。一些声名显赫的权贵富豪之家有规模较大的套院,有主院、偏院、书房院、绣楼、花园等,雕梁画栋,门楣高大,气势不凡。

历史上,随着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兴起,在晋中一些县里更出现了一进几院、十几院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围墙高耸、房屋宏大、层楼叠起,垒有女墙防护设施,院内还有车马、粮仓、库房、家兵等各种用房。这些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门楼、过厅、厢房等,院落之间则建有牌坊和其他一些村巷建筑。1936年春,红军东征到山西,山西院落建筑的豪华、坚固、宏大,极大地震撼了转战11个省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将士们(见《聂荣臻回忆录》)。至今,山西不但保留了许多寺院、祠庙、名胜景观建筑,还保留了很多民间村落宅居建筑,最著名者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1851—1861)末年间的襄汾丁村20余处院落、建于清中叶的阳城皇城相府和祁县乔家堡的26处院落等。

三合院有正房、东西厢房、街门和照壁等主体建筑,但无南房。一般农民居住的三合院大部分只有三间或五间正房,院内随便搭盖一些柴草房。院门即街门,有的院门简陋到只是在土墙上挖一门洞或豁口,以木条木棍绑扎成栅栏,或以篱笆绑架柴草成门,家居情况路人一望而知,可谓是地道的“柴门”。农家院落的附属设施有柴草房、马厩、牛棚、鸡窝、猪圈、羊栏等,一般都用简陋的方法搭建,厕所则多搭建于院外。

窑洞一般为土窑,也有砖石拱窑,还有二者结合的前房后窑建筑,多集中于山区。山西气候干燥,黄土层积厚实,打出的窑洞耐用,可节省砖瓦、木材、地基、屋顶等工料和工序。窑洞深挖于土层之内,除门窗向阳外,窑壁屋顶夯厚,与大气接触少,温度传导慢,冬暖夏凉,最适合当地百姓居住生活。窑洞不是论间数,而说几“眼”、几“孔”,修建形式有多种:有全倚黄土层挖成的,也有以砖石碹成的;有单孔一室,亦有一套二孔、一套三孔的,或再挖小洞作壁橱柜的;有随着黄土崖畔一层层一排排建起的,也有顺着山势回转,形成一家或几家一群的;有的窑洞本身一层,也有在窑洞上再加盖一层砖房的。窑洞前面安门窗,光线充足,内部深浅不等,一般用砖石或泥灰贴面,再加粉刷石灰。平川地区受窑洞建筑的影响,也常有砖瓦房不用木料作梁柱,只用砖石碹成半圆形窑洞样式屋顶的。窑洞在山区很普遍,山西不少旧志都有“民多穴居”的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修的《隰州志》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描述了山西山区的民居风情:“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有曲折而入如层楼复者。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牖,高下数层,缝囊捆屦,历历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驱犊,少妇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为苦。平地亦多垒砖为窑,山木难购,且窑中夏凉冬暖也。”

“地窨院”建筑是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格局极似四合院,它是晋南芮城、平陆两县山区居民的创造,多建于中条山南麓坡度较为平缓处。“地窨院”的建筑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挖院、掏窑、凿甬道。建址选在不会有山体滑坡和流水的平顶坡地,自上而下开始挖方坑,坑口面积即是院地面积,坑深即是建筑高度,坑底即为院地。“地窨院”一般长宽各10余丈,深约三四丈,然后在四侧坑壁上掏出若干孔窑洞来,分正窑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从坑底院角处向崖边一面凿出一条长长的上下倾斜的甬道,院门在甬道的上端,街门在甬道的下端。“地窨院”中有水井或旱井,另设排水道,可种花草树木。“地窨院”的屋顶上面多是平坦的场地,有窑洞的烟道口和粮仓通气口,更是打场晒谷的好地方,可把打好的粮食直接倒进贮粮的窑洞里。崖畔上有树木挡风土,花草纷披在窑额,院里的花草藤蔓沿坑壁攀援而上,“车从屋顶过,声从地下来”,沐浴着阳光的院落像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艺术盆景。行人在百米之外常常误认为前面是一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而得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别有天地,是红红火火过日子的人家。大风从地窨院的头顶刮过,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地窨院人家听到的都不过是浩浩天歌,颇有“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桃花源之趣。

山西窑洞是因地制宜的建筑,但绝非仅是出于节用之虑,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表现,而且它也具备了多种功能。明万历年间,浙江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一书中提到“山西地高燥,人家盖藏多以土窖,谷粟入窖,经年如新,盖土厚水深,不若江南过夕即浥烂。惟隔岁开窖避其窖头气,一时刻卒然遇之,多杀人。其窖地非但藏粟,变以避虏,虏人遇窖不敢入,惟积草熏之,然其多歧窦,即熏烟,有他窍出不为害,第家家穿地道,又穿之,每每长里余,常与他家穿处相遇。江南洞在地上,皆天生,塞北洞在地下,皆人造。”黄土地“水泉深厚,故其力多坚劲,而少湿郁微肿之疾。地有洞,故其虏至可避;商有伴,故其居积能饶。”由此可见,山西村落景观的自然区分并不只受地貌因素的影响,也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历史上边塞时常受到战祸兵事影响,其村落就筑有堡墙、寨门、吊桥之类的设施。在今天平鲁、闻喜、襄汾和永济的一些村落中,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样一些古堡景观。尤其是建于隋唐之际的介休县张壁村古城堡,该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周长130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堡上民居俨然,庙宇陈列,堡下穿有三层四通八达、功能齐备的3000米地道,是一座“明筑城堡,暗设地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集文化、宗教、民居、军事于一体的地下古建筑群。

“油碗碗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穷”,从这句山西民歌的唱词中,也可以知道炕在房屋中所占的面积有多大。一间房子半间炕,半间炕却发挥出房屋多一半的作用,这是山西民居室内陈设的一大特点。无论在平川的砖瓦房,还是山地的窑洞,山西家家户户在房内都修有土炕,而没有木制的床铺。炕不仅有床铺的作用,而且发挥着供暖取暖、座椅沙发、衣柜陈放、会餐酒筵等作用。贵客来了,主人多是热情地招呼“盘腿上炕”。炕是与火灶相连的,火灶的烟道通向炕,炕内用土坯立起近似迷宫的烟道,弯弯曲曲回环婉转地将灶烟送往室外,这样就把烟火热量充分利用了,这叫火炕。有的人家甚至把一堵或四堵墙壁都连接烟火通道,这叫暖墙。它满足了冬季取暖、夏季清凉的需要。炕的建筑材料主要用土坯,而不用砖木材料。砖石导温快,易烫易凉,木则有易燃隐患,因此,砖木只用在炕外壁一侧和炕沿上。炕的高度以土坯立起,炕的平面以土坯覆盖,蓄热时间长且温而不火,但最忌捣踏水浸,因而有“捣塌炕”、“尿塌炕”之说。人肤色黑也常被戏称是“从炕里爬出来的”,因为炕里有多年的烟灰粉,贫寒人家就常常掏炕灰调墨写字。由此,又造成了民俗中的一些“炕文化”,有了炕围画的艺术体裁,有了辗转反侧是“翻烙饼”的比喻,有了没人照料的孩子是“炕头上爬大的”的隐喻等等。也有不与火灶相连的炕,但有炕必留有烧火道。晋北农村还有一种被称作“地老虎”的过火炉子,虎口是炕沿下的烧火口、虎身藏于炕体、虎尾即是排烟于室外的烟窗,燎一把柴火即能暖炕暖家。

同类推荐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热门推荐
  • 娘子别跑:捡个妖夫来种田

    娘子别跑:捡个妖夫来种田

    封王又如何,将我母子发配到这贫瘠偏远的南荒,想的不就是任由我们自生自灭。想我堂堂新时代女强人一枚又怎会如此落魄,想要我不好过,该说是二皇子。只因当朝国师一句“龙生两子,我便要过得比你们任何人都好。必有一妖。种田发家,开辟疆土,当我富可敌国,她,又有谁能耐我何。遥遥云游“启禀主子,前面有一尸体挡路,还未死,如何处理。”“拖走,大云皇朝的长公主,别弄死,记得收取报酬。”从此女做男身。”“多谢救命之恩,小生无以回报,噢!不,只好以身许。"妖孽般的容颜,卖萌的表情。所谓打不过就跑,只是......“娘子别跑啊!你要对人家负责!”
  • 爱若在今生

    爱若在今生

    人生难免会面临生死别离,面对艰难苦痛,她没有被生活所击倒,坚强的笑对生活。依然大爱满怀,救助白血病男孩儿。直到遇见了他,一个堪称“漂亮”的男人,她才发现芸芸众生中,总会有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出现而等待,是缘分?还是今生注定的宿命?一份无私的爱,两颗痛过的心,能否延续今生的爱恋!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
  •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可这房盖了三次,把小花猪那幢破旧的房屋吹倒了。三次都倒了。小花猪又盖了一幢小洋房。书中描写了动物界一些能工巧匠的建筑能力。小花猪决定去找动物界那些建筑大师学学手艺,突然而来的大风,于是他参观了蚂蚁的地下宫殿、白蚁的城堡、蜜蜂的蜂巢、缝叶莺的巢穴等
  • 武侠世界大冒险

    武侠世界大冒险

    遍战山河九万里,剑行天涯三千界。一人独行,横断苍穹,问苍生孰为敌手?
  • 穿越之人妻难为

    穿越之人妻难为

    相公说:为人妻者得奉行三从四德,熟读女戒,擅女工。最重要的两点是会带孩子,还得带的出去。苏小鱼白白眼,不屑的说:“你丫直接说做人家娘子得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就得了!”掀桌,谁说做娘子这么简单的?这还得斗得过小三,养得起崽子,留得住相公!!!
  • 穿越之女帝:最是无情帝王宠

    穿越之女帝:最是无情帝王宠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相信】唐家堡被毁七年之后,唐白银已然从一个小丫头长成大姑娘。家族灭亡的道路上唐白银带着姐姐的孩子和一个丫鬟仓惶逃离。而与大唐皇帝的结识,从七年前的一面之缘,到后来的再次相见。帝王的爱从来都是无情的,唐白银在面对李旦的真情之中,总总误解和纠缠,到最后相信那份爱,还是孜然一身,回到现代之中?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都市少年修仙记

    都市少年修仙记

    少年儿郎都市行,发扬正能量,消灭一切邪恶!走走走,让我们斩妖除魔,替天行道去!
  •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感化员工心灵的良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这是一些至真至美的心灵文字,它告诉你:感恩可以让工作洋溢着人情味,激发斗志,在一连串的职业精神效应中追求卓越,成就生命高度,沉淀人生智慧。在美文中共悟感恩精神,在感悟中汲取行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