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800000018

第18章 八十年代文学(6)

牛汉“复出”后首先是发表写于“文革”期间的作品。这些诗“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它们多借助自然界的物象,来寄托他的性情和感慨。枯枝、荆棘和芒刺所筑的巢中诞生的鹰(《鹰的诞生》);荒凉山丘上,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却仍直直挺立着的树(《半棵树》);受伤,但默默耕耘的蚯蚓(《蚯蚓》);囚于笼中,却有破碎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华南虎(《华南虎》);美丽灵巧、却已陷于枪口下的麂子(《麂子,不要朝这里奔跑》)……作品所表现是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是对于陷入困境的美好生命的悲愤和忧伤,而且,有着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而在作者的另一些作品中,则注重的是一种悲剧性情绪的表达。在这些作品中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映象的自然物之间,有了一种超出简单比喻性质的关系。《悼念一棵枫树》,写高大的枫树在秋天被砍倒,于是,家家的门窗、屋瓦,每棵树,每根草,蜂、鸟,湖边的小船,“都颤颤地哆嗦起来”,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比秋雨还要阴冷的清香。在这里,高贵的生命的死亡、毁灭的悲剧,由于它美丽的内质得到释放而得以强化。

郑敏(1920~)1955年从美国回来后,并没有继续她40年代的诗歌写作。1979年秋天,在参加了辛笛、曹辛之、唐祈、陈敬容等为编辑诗合集《九叶集》而举行的聚会后回家的路上,构思了她的沉默20多年后的第一首诗:《如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郑敏在80年代初期的诗,虽有一些佳作,但总体上没有多少超越。

80年代中期以后,郑敏的写作发生重要变化。她清理那些“反弹在愚昧野蛮的意识之壁”的无孔不入的语言,而企望“将纯洁展示给世界”(《你是幸运儿,荷花》)。原先诗人与有生命的自然、与人的真实的生活之间的敏锐和默契,得到“修复”;对感觉的重视,对事物探究的兴趣,战胜了狭窄的视境和意识逻辑的演绎方式,建立了由细致的感觉所支持的平静的抒情格调,一种冥想的哲理氛围。在她写作的较后阶段,黑夜、深夜等,是诗的重要意象,而死亡更成为她所最关心的题材。从《晓荷》、《心象组诗·那个字》、《每当我走过这条小径》、《流血的令箭荷花》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点。这显示了她对人的意识的深处的兴趣,也是对未被中国现代诗人充分开掘的生命过程的探索。组诗《诗人与死》是郑敏9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诗的写作,缘于唐祈在1990年的去世。这位一生钟情于诗的现代诗人的悲剧生命,不仅只具个体的意义,而且是对一个时代的群体的象征。因而,这首长诗不只是单纯的悼亡诗,还有许多的情感和思考需要它来表达。对于特定社会历史情景的批判,对于亡友的真挚的悼念,对于死亡的探询和与死亡的对话,这一激烈而又痛苦的主题,在诗中得到时而沉静,时而澄澈的展示。

80年代的散文

散文创作概况

散文发展到80年代,已有的文体模式变成了障碍。作家们摒弃了五六十年代的文体模式,代之以60年代初散文“复兴”时的文体创作模体,以及采用更加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日常心态的创作方式。80年代初期,巴金、孙犁、杨绛等老作家和张洁、贾平凹、王英琦、唐敏等中青年作家,更侧重自我描述,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语言方式也更追求作家的“个性”。80年代中期以后,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散文作家,使散文的“自我表现”更加深入,方向直指人的感觉、情绪、意识流领域,极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此时的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80年代的散文文体“窄化”日趋明显。所谓“窄化”即将报告文学等叙事性形态和杂文等议论性形态从散文中加以分离,重新提出了“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或“美文”等概念。报告文学、回忆录、史传文学等,也不再被放置在“散文”的范畴里。尤其是报告文学,80年代初期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等,以及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轰动一时的大批长篇社会问题“报告”,基本上已不再被作为散文看待。与此同时,对一些散文与别的体裁相渗透而形成的混生性文体的命名成为规范散文文体的参照。如汪曾祺、何立伟、张承志等融会了散文的某些因素的小说,构成“小说的散文化”或“散文化小说”。

8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主要以老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他们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一些中青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传等,则从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的一面。这些作家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五四”散文的回应,虽强调自由书写心灵,但“模式”仍受60年代的影响。

在80年代,由于散文的状况呈现出相对于诗、小说、戏剧的平淡,从而引出了批评家们在1986~1988年间的“散文解体”论。接着散文发展与革新的讨论连续不断。

进入90年代以后,散文突如其来地繁盛起来。在图书市场上,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专发散文的刊物如《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受到读者欢迎;一些杂志如《十月》、《收获》等也开辟散文专栏;一些报纸的副刊腾出版面来发表散文和随笔。“散文热”出现了。在各种散文作品中,20年代至30年代写日常生活、提倡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重新发掘。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以及40年代的张爱玲、钱钟书等的散文集,不仅有极大的销量,而且也引导了90年代散文的重要写作方向。当然90年代的“散文热”现象,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相比而言,即使是“闲适”,90年代的散文小品与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小品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30年代林语堂等人的“闲适”被称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在看似闲适的表达中,包含了作家的现实对抗立场和文化姿态;而90年代许多散文中的闲适,则更多表现为对世俗的认同,是对社会的物质化需求和消费性的文化需要所作出认同。因此,有人将报纸副刊上的散文称为“文化快餐”文体。

90年代的大量作者往往身兼数任,许多学者、小说家和诗人参与到散文写作中来。这种现象显示了90年代散文文体发展的新趋向。对于散文“规范性”的强调的声音减弱了;而散文文体的宽泛性和平易性则显现出来。由此,散文的议论性与抒情性被突出了。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学者的介入,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和文化分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形态中的主体。张中行、金克木、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等的作品,从个人感悟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种散文与刻意追求散文“窄化”的做法相反,并不过分关心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而是将这种文体作为作者表达现实关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的出现,开拓了散文写作的新路,加强了散文写作的思想哲理和人生体验的深度,并在文体、语言中孕育着创新。

散文创作特点

同类推荐
  • 素怀诗草

    素怀诗草

    我与高升同志相识已经多年。最初,他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儒雅、为人谦和,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感到他勤于思考干事练达。近日有幸读到他的诗作,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他才思敏锐、心存高远,大气荡然。这部《素怀诗草》小诗集,是他发自心底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知感悟。内容涉及较广,既有从政从经的体会、对当代人情世故的诠释,也有对世事国事家事的观察和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讴歌和赞叹,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 窃听风云:美国中央情报局(绝密行动)

    窃听风云:美国中央情报局(绝密行动)

    它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好莱坞大片里,颠覆、暗杀是它的拿手好戏,通缉伊拉克总统,追杀卡斯特罗,影响世界政坛的重大事件中它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美国最能花钱的部门之一,但往往是无功而返;击毙本·拉登一雪前耻,但反恐行动远未画上句号。这就是它—美国中央情报局。为读者揭秘世界上最公开、实力最雄厚的情报组织。
  • 一个人的岁月

    一个人的岁月

    其他各辑中,这是打破了时间的隔阂贯通起古今的心领神会;或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殿堂里吸收精神资源,或走万里路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本书是著名作家顾艳的散文集。本书内容丰富,这是打破了空间的隔阂营造其繁茂的精神家园。或追慕古人且与之对话,或面对今人而生动描绘,除了第一辑是作家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外。在这些看似五光十色的感悟碎片中,建构了作家独居生活的时空观念与精神坐标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娶妻不取贤

    娶妻不取贤

    芳华系列之一:“乔南木,你应该知道的娶妻娶贤,纳妾纳色,我自认是贤妻,你也可以去纳你的娇妾,我们互不干涉,这个婚姻对你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杨思存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如谈判一样谈着婚姻。这个世界上有着浪子回头这种事吗?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终结种马的生活呢?乔南木说,浪子回头也还是浪子!杨思存说,爱上种马的女人是自取其辱,何必何苦!但是有时候生活远比戏剧更加的戏剧。当一个浪子兼种马爱上一个万分鄙视这两种动物的才女兼美女时,你猜谁先低头呢?我不知道!你知道吗?我的空间已经开通了,如果你有空不妨来坐坐吧:http://m.pgsk.com/1900433推荐一下我的文文:【他来自大唐】一个关于大唐的大侠来到今天的故事,很有趣的!又安的新文已开:【相亲九十九次】是娶贤一个系列的,写的是董欣的故事!好友张小艾的文文:【红楼遗梦】好友恋醉的文文:【孽后】
  • 警路留痕

    警路留痕

    本书的作者是派出所的所长,多年的警察工作让他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案件。本书即是作者从警经历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介绍,情节惊奇,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也有作者的文学创作,如小品剧、漫画、诗歌等,以及作者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 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而位列第四的世界流行性疾病,十分普遍。据有关报道,其发病率国外约5%,国内约2%,世界上糖尿病患者近2亿,其中我国患者就达到3000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据预计,15年后,亚洲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倍,到2010年患者将达到1.5亿,特别是我国患者将增加到15%,这个可怕的病魔严重地威胁着世人的生命健康,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 冷王邪妃之倾世神偷

    冷王邪妃之倾世神偷

    凤无忧,二十一世纪顶级神偷,只有她不想偷的,没有她偷不到的!没想到她竟然也赶上了穿越的潮流!穿越也就算了,可是为毛她会缩水成一个七八岁的小娃子?当然穿越成小娃子也没关系,人家穿越不是穿成王族贵女,就是世家千金,为毛她会穿成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尼玛的老天爷!老娘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没想到老天爷果然听到了她的心声,竟然赐给她一个绝世美男!可是为毛美男竟然说要做她的爹爹?看了看自己的小身板,心里忍不住哀嚎一声,人家好想扑倒你啊!可是…片段一:“王爷!不好了!小郡主把太子殿下给打了!”侍卫急急忙忙的奔进屋中大声禀告着。“堂堂一国太子竟然连个小丫头都打不过!还不如死了算了!”男子看着桌上的画,头也不抬的冷冷回道。侍卫的脸瞬间垮下,您再不阻止,小郡主还真的快要了太子殿下的命了!片段二:夜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咳咳,今晚的夜色还真好,满天的乌云,看不到半颗星辰,一抹红色身影轻轻的打开房门,小声的呢喃道:“这样的夜色如果不去做点什么实在是太可惜了!”刚想动身去城中转转,却突然察觉到身后有一丝异样,身子不由僵住了。“这样的夜色的确应该做些什么!不然就太浪费了!忧儿你说对不对?”男子动作优雅的从房上飘身落下,丝毫不觉得自己刚刚在房顶偷窥是不对的!宗政无忧的小脸顿时垮了下来,还被来得及动作,就被男子拉入了怀中,她发誓她刚刚只是想出门透透气而已!本文一对一,男女主皆身心干净,宠文无虐,欢迎妞们踊跃跳坑!
  • 重生八零当自强

    重生八零当自强

    一场海难,苏蕊重生到八十年代初与她同名且身世相似的少女身上。寄住在乡下的亲戚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上天好不容易给她第二次生命,她要弥补前世的遗憾…白手起家,一点一滴增加自己的积蓄;自立自强,不再遭受别人的欺辱轻视!没想到醒来的那一刻,竟和外表冰冷的兵哥哥有了羁绊…(背景为八十年代、军婚宠文、爽斗极品!)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支持!
  • 冷酷帝君别这样

    冷酷帝君别这样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特种雇佣兵,穿越到北辰国,代嫁枫瀮国,却独独失去了记忆!他是北辰的皇子,为了复仇,他狠心舍去心爱的她,只为能够登上皇位!他是枫瀮国年轻的皇帝,却独独放不下她。为了让她开心,他忍痛送她回国!他是枫瀮国遗忘的皇子,原本性格淡然,却为了保护心爱的她,处心积虑,密谋叛变!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孙玉梅,资深记者、编辑,现从事中外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策划撰稿工作,致力于先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策划,在多所知名早教机构担任顾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