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100000003

第3章 德国作品(2)

罗沙特尔男爵刚愎自用,很不善于管理财产和企业。犹太人黑尔施是一个诡计多端的高利贷者。他早就对男爵的财产垂涎三尺。他设下了一个阴谋,企图侵吞男爵的财产。他明知男爵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但他却鼓动男爵用地产抵押的办法去买下波兰境内的一块土地,开办糖厂和甜菜种植园。只要男爵生意失败,他就可以达到吞没男爵财产的目的。但黑尔施没有料到费伊蒂尔也窥视着男爵的财产,因为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掌握着男爵财产的全部文件,对于男爵的事务也了如指掌。他的一切阴谋是靠一个酒鬼律师给他出谋划策的。

再说,冯·芬克在美国的叔父病故了,来信催他去纽约接管叔父的工厂事务。在芬克离开前,要求施罗特尔的妹妹萨宾娜嫁给他,但她拒绝了芬克的求婚。芬克走后不久,波兰境内发生了叛乱。施罗特尔在波兰设有分公司,为了不使财产受到损失,施罗特尔带了沃尔法特冒险去了波兰。在那里,沃尔法特曾奋不顾身在一次危险的事件中救了老板的性命,所以老板兄妹十分感激他,也越来越信任他。施罗特尔把分公司的业务全部托付给他,自己先回了德国。沃尔法特以公司代理人的身份留在波兰好几个月,把分公司经营得十分出色,买卖蒸蒸日上。当他完成任务回到德国时,施罗特尔兄妹为他摆了庆功宴,并委任他为总公司的经理。他在波兰的时候,曾碰上男爵的儿子埃根纳,这是一个缺少社会经验、只知道追求女人的花花公子。沃尔法特出于对男爵的尊敬和对男爵小姐莱娜的爱慕,慷慨地借给埃很纳一笔为数不算小的钱。

随着时间的流逝,男爵经营的工厂越来越糟糕,欠下的债务越滚越多,男爵的亲笔字据和抵押单据源源不断地流入黑尔施和其他高利贷者(他的同谋)的手中。男爵意识到自己已到了破产的边缘。他抱着一线希望去恳求黑尔施的儿子,一个正直的、心地善良的犹太青年,帮助他渡过难关。青年答应代他向父亲求情。黑尔施的儿子不断劝说父亲放弃不正当的手段,不要去吞没男爵的财产。可是,还没有等他说服父亲,他自己突然患上了重病,不久就死了。就在黑尔施的儿子死去的那天晚上,全家人正忙于丧事的情况下,费伊蒂尔的同谋从他家里偷出了一个装满重要文件和字据的小箱子。男爵完全绝望了,开枪自杀,但没有死成,却双目失明。莱娜小姐看到父亲遭此不幸,心痛如绞。她以父亲的名义前去找沃尔法特帮忙。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下决心答应莱娜的请求。他明白离开施罗特尔公司会使老板很生气,并伤害自己与施罗特尔兄妹之间的感情。但他为了莱娜也顾不了许多,断然决定再一次去波兰。当他到达男爵在波兰开设的糖厂和甜菜农场时,他发现那些波兰工人根本不好好干活,态度也极不友好。难怪业务搞得毫无起色。他着手整顿工厂和农场,在当地的一些德国移民的帮助下,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工厂整顿得有条有理,生产也上去了。然而他的努力和辛苦都白费了,因为男爵对他并不欣赏,不肯重用他。要不是出于对莱娜的爱慕,他简直忍受不了男爵对他的不公正待遇。

1848年革命爆发了,波及到波兰各省,包括男爵工厂所在地。幸好冯·芬克此时出现,在他的帮助下,使工厂免受起义者的破坏。但也就在这期间,冯·芬克与莱娜小姐互相爱上了。当危险过去,男爵对沃尔法特的不满也完全表面化。他被解雇了。莱娜完全明白他为了男爵一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所以她力劝父亲不要作出这种忘恩负义的决定,但男爵一意孤行,不听女儿的劝告。尽管莱娜一再向沃尔法特表示感激和歉意,希望他留下,但他还是辞别了她,回到了德国。

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萨宾娜非常热情地欢迎他的归来。但当他被带去见施罗特尔时,他发现施罗特尔态度十分冷淡,施罗特尔仍然记恨着他随便离开公司。

沃尔法特通过一位私家侦探的帮助,查清楚了要搞垮男爵的阴谋的根源。原来坏蛋还不止黑尔施一个。费伊蒂尔才是真正的主谋,律师是他的同谋,也是从黑尔施家里偷出文件的人。费伊蒂尔发现阴谋败露,淹死了律师。正当他要与黑尔施的美丽的女儿结婚时,警察来逮捕他了。他企图逃走,却淹死在海中。文件找回来了,男爵的财产保住了,名誉也恢复了。沃尔法特克制了自己对莱娜的爱情,他决定离开这个城市。但就在他去向施罗特尔兄妹告别时,萨宾娜向他表示了爱情,沃尔法特也承认他早就爱上了她。施罗特尔温和地向他宣布,如果他愿意的话,等他与萨宾娜结婚后,他将成为贸易公司的董事之一。

骑白马的人

《骑白马的人》是德国著名作家史托姆于18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德国北部北海边上的一个村庄里,自18世纪以来,流传着骑白马的幽灵:堤长霍克·海因的故事,一个声称亲眼见过白马骑士的年老的小学校长讲述了堤长的事迹。

霍克·海因生在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贫不能上学。他靠自学学会了计算、测量等本领。他常常整天坐在海边观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为人民造福。他看到现有的海堤仍有缺点,立志将来当堤长改造海堤。他在堤长家当小工,帮助堤长管理堤坝和水闸。由于他技术高超,热情,不知疲倦地劳动,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视,被看作堤长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长家的地位引起了工头奥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奥勒辞去职务,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了婚,成了富有的专员。霍克接替了奥勒的职位,堤长死后,他和堤长的女儿爱尔凯结了婚。

霍克被任命为新堤长,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不论炎夏寒冬,他天天在堤上巡逻。但是,他的对头奥勒散布流言诽谤他,说他能当上堤长完全是靠老婆。他十分恼怒,更加努力工作,并且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宁,提出了修筑一道新堤以围海造田的宏伟计划。计划遭到许多保守愚昧的地主和专员们的反对,居民中的落后迷信思想也造成很大阻力。附近荒岛上有一堆死马的骷髅,两个工人常常看见月光下有匹白马在荒岛上吃草。正巧这时霍克从市场上买回一匹瘦弱的白马,从此荒岛上的白马不见了。于是又传开了霍克的白马就是鬼马的化身的流言。他骑马到处巡视,总是受到人们的嘲笑。他忍受着人们的耻笑和轻视,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工作。尽管不少人反对,工程还是开始了。霍克不分昼夜地工作。严冬,他亲自跳到冰水中测量,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和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两年后,新堤终于筑成,在围垦的沃土上长出了肥壮的燕麦。

霍克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发现新旧堤衔接处有一个洞,就提出改变水道,加固旧堤的方案。但是吝啬的奥勒和其他地主们都不肯多花钱,只草草修补一下了事。有一天,海上起了狂风恶浪,洪水冲毁了堤坝,堤内的村庄立即被洪水吞没,霍克的妻女乘车逃命,也被洪水卷走。霍克眼看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被这头野兽吞噬,他策马冲向洪水,高喊:“上帝,把我带去,宽恕其他人吧!”奋不顾身跳进水中。

日出之前

《日出之前》是德国作家盖尔哈特·霍普特曼第一部成功的剧本,它发表于1889年。

作品里的青年洛特是个空想者,他抱着改良社会的意图,到一个矿区去了解生活,在矿区,他爱上了矿主克劳塞的女儿海伦娜,但当他知道海伦娜的家庭几代都是酒徒以后,便离开了她。剧本以海伦娜自杀告终。这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作者认为是酒精中毒的遗传导致了洛特和海伦娜的爱情悲剧。

当时德国舞台上演出的多半是外国戏或历史剧,《日出之前》反映了德国的现实生活,在初次上演后,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应,震撼了沉闷的社会空气,轰动一时。特别是在第二幕中,作者通过洛特和海伦娜的谈话,对社会作了大胆的批评:“比如这样的事就是荒谬绝伦的,汗流满面的劳动者在挨饿,而懒汉倒可以生活得很富足。在和平时期,杀人要受惩罚,而在战争的时候,杀人却受到赞扬。刽子手遭人轻视,而那些士兵身边挂着佩刀和宝剑这种杀人的工具,却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这里,作者不仅批评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还对德意志帝国穷兵黩武的****进行了谴责。

织工

《织工》是德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盖尔哈特·霍普特曼于1892年发表的作品。

这部作品描写了织工和资本家的斗争,梅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剧本以1844年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的著名事件为背景,作者在1891年亲赴该地收集材料,并参考马克思的战友沃尔夫的一个关于织工起义的报告,写成这个五幕剧。剧本写工场主德莱西格企图用压低工资的办法来加强对织工的剥削。织工们无法生活,自动集合起来,高唱革命民歌向工场主示威,要求增加工资。当工场主指使警察蛮横地逮捕织工时,织工们愤怒地殴打警察,并捣毁工场主的住宅。在附近织工群众响应下,数千人的起义队伍涌向邻村,同政府调来的军队搏斗。剧本以一个不愿参加斗争的老织工希尔塞被流弹打死和织工们击退敌人后的欢呼告终。

《织工》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描写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的第一部德国文学作品。剧中没有突出的主人公,只有受苦的、战斗的织工群众场面,反映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织工们的性格通过同工场主德莱西格及警察所进行的斗争,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在全剧中贯串了织工起义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

1844年的起义最后是失败了,但是《织工》却以波澜壮阔的斗争作为收场,这说明作者对工人阶级的斗争前途具有必胜的信念。最后一幕中,霍普特曼对希尔塞的刻画和处理是引人深思的。希尔塞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织工,他不愿参加斗争,并劝别人也放弃斗争,而敌人的枪弹却正好击中了他。工场主德莱西格这个人物刻画得也很成功。他残酷无情,掠夺成性,而且善于敷衍搪塞,狡猾多变,常常以各种各样的面貌来掩盖自己剥削阶级的本质,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艾菲·卜利斯特

《艾菲·卜利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于1895年发表的代表作品。

该作品描写了贵族小姐艾菲·卜利斯特的婚姻悲剧。她母亲婚前曾和男爵殷士台顿相爱,艾菲长大后,母亲做主把她嫁给殷士台顿。殷士台顿在海滨小城凯辛当行政长官,只顾往上爬,不关心妻子。艾菲在年龄和感情上同丈夫有很大距离,感到生活空虚。不久,她认识了丈夫的朋友克兰巴斯少校,克兰巴斯是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引诱了艾菲。后来殷士台顿调职柏林,艾菲就此摆脱了克兰巴斯。

6年后,殷士台顿偶然发现克兰巴斯和艾菲过去的通信,知道了他们间的关系。他为了贵族的名誉,就和克兰巴斯决斗,把对方打死,又和艾菲离婚。最后艾菲病死在娘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0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它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大家族由盛至衰的历史,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颓败和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的过渡,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所显现的资本主义没落。

小说写了布登勃洛克一家4代人,由他们的鼎盛时代落笔,逐层揭开其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趋势与结果。小说一开头写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率儿孙搬进宽敞、华丽的大房子,显出一派红火景象。这位靠拿破仑战争中向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而发大财的资本家,是吕贝克城的一代天骄。他的“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有地产、车船、粮栈,资产雄厚、生意兴隆。他一家三代,人丁兴旺,宾客如云,气势不凡。

老约翰死后,他儿子小约翰继承父业,为人严谨、办事精干。虽不能进取以成更大事业,但守住已得家业,也还维持得可以。但此时德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开始步入垄断资本时代,吕贝克城出现另一位大资本家哈根施特罗姆。这位暴发户比狐狸还狡猾,他在竞争中略高一筹,常常挖走布登勃洛克公司的生意而自肥。在这位不顾死活排挤他人的强敌面前,小约翰显得一筹莫展。别人在蒸蒸日上,而布登勃洛克家的事业却停滞不前。也由于他女婿破产,他受不来梅案件牵连,再加时局动荡、战乱困扰,于是他家江河日下。小约翰只好乞求上帝保佑,陷于宗教迷信之中。

小说重点写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小约翰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克利斯蒂安好逸恶劳,放荡不羁,他精神空虚,思想颓废,既不能读书上进,又对事业毫无兴趣。只是饱食终日,向女演员献花,把金钱挥霍在妓女身上。这位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败家子,到头来成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余年。女儿安冬妮爱慕虚荣,总回顾祖父时代的显赫。她又傲慢之极,对哈根施特罗姆家不屑一顾,她哥哥托马斯当了市议员,她更是趾高气扬。她幻想同富贵人家结亲,但却命运多舛,在家庭包办下,嫁给了市侩商人格仑利希。丈夫买空卖空,彻底破产,安冬妮离开他回到娘家长期寄住。嫁了第二个丈夫是个卑劣家伙,又回到娘家,本寄希望于女儿,但女婿又因商业欺骗下狱。连连打击使安冬妮在空虚绝望中了此残生。

第三代托马斯是布登勃洛克家中兴的台柱。他自幼聪明伶俐,是个商人材料。父亲死后,他挑起大梁。强力振兴家业,积极参加议政活动。他爱上花店姑娘安娜,但为门第而断绝感情,同富家女盖达尔结婚以增加资本。这位强人也难脱厄运,他受到竞争者排挤,政治失败,事业不振,家庭分崩离析,陷于绝境。他的儿子汉诺,自小无能,体弱怯懦,沉于幻想。全家寄希望于他,他却怕上学,怕约束,厌恶商业,只陶醉于音乐之中,不久也夭折。

小说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线索,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又以哈根施特罗姆的上升对比着揭示垄断资本的得势。作者学习托尔斯泰手法,刻画了诸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落,内中含有作者自己家族的影子,行文之中不免对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流露出惋惜之情。作者既然看不到工人阶级力量,在小说中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也是自然的。但从展示真实社会生活图画讲,它确是德国的一部杰出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垃圾教授

《垃圾教授》是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著名长篇小说,发表于1905年。

同类推荐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热门推荐
  • 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本书从家庭教育说起,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从而谈到中国当代的素质教育以及为人师的重要性,以德育人,泽被后代。
  • 相公有礼了

    相公有礼了

    一朝穿越,她遇到了疼她的父亲,宠她的哥哥,还嫁给了自己心动的人,成亲两年,他却不曾碰她一下,他对她极好,疼爱、关心、宠溺……唯独感觉不到的是他的爱,他会爱她么?可是,皇帝病危,逼她离开。为了他,放弃回她的时代,而回到他们的家,却看见满院张灯结彩,欲办喜事,要成亲的人便是他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狂傲音痴:逆天女破天穹

    狂傲音痴:逆天女破天穹

    【新文《凤女惊华之邪仆》已发,欢迎各位读者们去看~】她本音痴,却意外穿越到音者为尊的世界。碧落大陆,乐法环生,此刻才是她生命真正的开始。轻松修炼绝世乐法谱秘籍,魔族神物、萌宠九尾神兽,还有各种奇珍异宝统统自动送上门。运气好到让那些正宗的音乐天才喷血。人们眼中的音痴废物居然是最有天赋的乐法修炼者?某些音乐天才气的泪奔挠墙。本以为一切都是幸女神眷顾,才发现原来另有隐情。是什么尘封住了她惊人的天赋让她成为人人耻笑的音痴?这一切隐藏着什么阴谋,还是这本是她不归的命运?
  • 酷拽校草杠上不乖纯妻

    酷拽校草杠上不乖纯妻

    一次善举,出身贫寒的她转入了当地有名的贵族学校,圣缨高中.阴差阳错之余,得罪了圣缨的太子爷,一对欢喜冤家,就此登场.
  • 重生:霸爱老公火辣妻(全本)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让你感动一生的小故事

    让你感动一生的小故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需要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与感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