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3900000015

第15章 不要被群体的认同感所左右(2)

作为一个总裁,我希望我身边的同事和员工能够和我说,“这里的某些东西已经出问题了。我们需要改变……”但是,当我的同事和员工对我产生认同感时,他不能做到这些。他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他不会给我带来麻烦,但他也毫无用处。他对任何事情都表示同意,也许对所有事情都充满热情。但是,他不是同事或者员工,事实上,他是一个恐怖分子。

现实中,我们需要破除这种认同感,这种来自集体的认同感。

首先,我们要区别出集体的某些东西和认同集体的本身的不同。因为,相信集体有优点与对它产生认同感完全是两码事,我查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献资料,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集体认同感与集体的成就有任何关系。

现实中,集体经常要求集体中的个体要维护集体利益,但维护集体利益与认同感并不挂钩。集体能够鼓动个体的热情当然很好,但这不是前提条件。

集体应该能够让集体中的个体做出对集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让每一个个体全心全意地维护集体利益,其他的都不需要。

集体往往是根据个体的业绩来给予个体一定的回报,不是根据其做事的原因或动机,或者与之相关的感情或情绪。即使个体想这样做,集体对个人的动机或内心深处的感情也了解甚少。

这里有两个用得快掉渣的词汇——“认同感”和“热情”,两者相比,更重要的概念是义务感、责任感、自觉、认真和细心,这些积极性的字眼,对集体的利益更加有效,更具有生命力。

最重要的是给予个体一个机会,使他们看到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目的。用尼采的话说,“如果你明确人生的目标,几乎就能忍受任何工作方式。”

集体给予个体任务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说明该项任务的意义。意义是最关键的因素,是最持久和最有效的激励因子,与之相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显得不重要。

事实上,集体对个体促生的认同感仅仅停留在认同的层面上,忽略了个体的特性。如果个体将这种认同感不加辨别地认识,终归会被认同感吞噬,成为集体中的“恐怖分子”。

絮絮叨叨这么多,用一个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

大约两年前,刚买车的时候,非常兴奋。上班的时候,我郑重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目的是让自己能够配得上那辆车。上班途中,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我。走进企业的时候,我有种想吹口哨的冲动。

让我意外的是,大家都在忙各自的工作,似乎并没有关注到我到企业是开车来的。

中午就餐的时候,依旧没有人对我的车发表任何观点,我沉不住气,引导他们谈论我的车。

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很意外,说:“你是开车过来的?我怎么没有注意到。”

另外一个同事继续追问:“你什么时候买的车?”

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动脑筋的话就是实话,这句实话让我有点失落,不,应该是很强的挫败感。

人类行为有一个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遵守这个定律,几乎永远不会估计错自己的影响力。如果遵守了这个定律,我们就能够在任何的社交场合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但在破坏那个定律的片刻,我们就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

这个定律是:不要被集体认同感所左右。

如果他们关注到我的行动,并对我的车进行评论,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终归对我购买汽车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说有影响,效果可能是差的,好评不会让我再次购买同样的一辆车,差评可能会让我对已经购买的车失望至极。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让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学生背上名牌包,然后进入教室,背名牌包的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估计他的这个包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轰动。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班级里26个同学,只有6个人注意到这一点。

集体的认同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进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然后引导我们做出偏离本意的结论。我们心中总认为集体对我们会格外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自我的感觉在内心世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另外,在集体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集体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前面已经说到集体认同感与缺乏批判和判断能力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对集体产生认同感,他就会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与集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脱离集体,而是在集体内部保留一点自己的空间,切不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并融入到集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作出全面的判断。

情绪的传染离不开人的认同焦虑

心理学家梅奥经过研究表明,在某种情感形成的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传染。一个人的情绪会通过姿态、表情、语言传达给周围的人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到对方——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绪效应。

在你与某个个体或者某个集体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某种情绪会引起对方的情绪上的波动,比如当你情绪糟糕时,你就会毫无根据地觉得对方是一个无理讨厌的家伙,潜意识中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这一点不妨看看心理学家的验证:

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莱斯利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压抑沉闷的人放在一起,不到两个小时,这个乐观的人也变得郁郁寡欢起来。莱斯利随后又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同样乐观的人和一群压抑沉闷、愁眉苦脸的人放在一起,不到20分钟,这个人就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只要20分钟就会受到群体低落情绪的传染。如果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群体越大,个人就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这个过程证明,当个体进入群体后,其心理、行为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在解释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之前,我们必须进行限定,即这种得以传染的情绪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比如郁郁寡欢等一些消极情绪的传染。

关于群体中的情绪传染,莱斯利作了详细的描述,为了让人们更易于理解,他将这种情绪传染看成一种“催眠方法”,来自于潜意识形态下的心理竞争下的道德压力。事实上,在群体中,某人身上有某种情绪,然后在另一个身上也有某种情绪,用“传染”来表达最多只是一个类比,否则即容易形成误导,以为某人真把情绪“传”给了另一人。疾病的传染可能通过人的接触进行,但情绪的传染并不能简单诉诸人与人的接触来解释。

有关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可以从人的同情心的角度来论述。

假设,你看到一个非常可怜的老人,非常悲惨,只要你还没有丧失同情心,你肯定也会跟着痛苦。也就是说,老人的悲惨遭遇引发了他的痛苦,而他的痛苦的情绪传染给你,让你同样感觉到痛苦。

当然,这种情绪传染并没有实质性的行为出现,但却真实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具体的情况其实是这样:老人和你两者都是一个个体,你们都有这种相同的存在属性,这一存在属性是你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你看见了老人的痛苦,因你们相同的存在属性,你也就看见了自己,痛苦也就被触发。

更详细地论述,可以这么说,你是否会痛苦,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世界是否有“老人”“可怜”这个概念,是否把“老人”这一存在属性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一个老人的痛苦在心理上便逻辑地等同于“我的痛苦”,进而逻辑地等同于也是潜意识中自己的痛苦。这实际上说明你实际上已陷入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精神分裂。而同情心的出现不过是这种分裂的一种表现,即唤醒了潜意识层次中与他人的人性上的联系。

接下来,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你可能会掏钱给这个老人,这固然是一个有同情心的表现,但其实并不像别人所吹嘘的那么高尚。实际上,掏钱的行为只是用来消除自己的痛苦,以便把由老人的痛苦所引发的你的痛苦消除。如果你还有同情心,你就不得不这样做,否则你的“自我”便会来反对你,你会陷入主要以对“人”这一存在属性的认同为主的“自我认同”的焦虑,承受道德上的压力。这样,你的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情绪的传染也无法离开人的认同焦虑,并且上升到以威胁到人的心理生存的道德压力。

前面已经论述,个体进入群体后,必须认同于群体的属性和目标,并且以这一目标作为道德准则来检验自己的行动。他必须通过语言、姿势和动作表现出与这一目标方向一致的情感与信念来,以便通过这一道德准则的检验。

显而易见,在群体中,当某个人表现出了某种与群体目标方向一致的情绪,他便给群体中的个体造成了一种认同焦虑,使这个人承受着因他的情绪所带来的潜意识层面的某种压力,比如道德压力。群体中,当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出来,即等于给他人发出了一个信号,告诉他人你的存在更符合群体的道德准则,从而更具道德优势。而道德优势对应于心理优势,使他人相形之下处于心理劣势,威胁了他人心理上的生存。因此,基于心理竞争,他人也必须表现出这样的情绪。这样,情绪就得以“传染”。

有个网名叫“指环王”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但有件事让我觉得非常困扰,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我总是不能快速地融入。首先,我没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我总是很压抑、难受,对方也同样表现得很漠然,对我的话题和我这个人提不起兴趣。还有一次我竟然莫名其妙地激怒了一位女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完这篇博文,引起了我的共鸣。几年前,我和他有着相同的经历,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在与陌生同事的交往中,我常常也将一些不良情绪带给陌生同事,使他们在私底下议论我这个人是不是不合群,直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与他们认识了之后,这种不良情绪才得以消除。

很多人和博主有着相同的经历,尽管知道一些交际的心理知识和一些交际技巧,但当他们付诸实践,自信地和人打交道时,结果却因为自己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让沟通的结果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他们注意到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的情绪,这些或紧张或烦躁,或失落的情绪直接反映到一些细节上,例如,双眼暗淡无神,肢体动作不协调,不时地看手表,表情僵硬等。这些小细节都会给对方无聊、紧张、冷漠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们原本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被牵引,变得十分糟糕,进而对沟通产生障碍。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糟糕的情绪表现会破坏你和陌生人的交往,乐观积极的情绪又会感染给对方。正确利用情绪效应,让它为你所用,就能帮你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事情的两面性在于内心的情绪,心理强大的人则能够很好地把握,沉着应对,在沟通过程中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避免糟糕的情绪传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大你的内心。

内心强大的敌人是“假自我”

首先,以人的初始状态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为例进行论证。以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为例,是因为婴儿处于意识形成的阶段,从一个人意识形成的阶段论述,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根据剑桥大学生物学博士莎科的客体关系理论,一般而言,婴儿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开始具有初步的意识,这叫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浑然一体。如果母亲足够细心,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亲的照料常常不够及时,婴儿就会将“不及时来哺乳”的乳房视为坏的,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通过击打、哭喊、撕咬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投射给“坏”乳房。这时候,一个足够细心、善良的母亲会用爱包容婴儿的焦虑,并将其化解,至少可以化解一部分。

相反,如果母亲没有采取包容的行为,甚至反而采取一些消极的行为对待婴儿,婴儿就会感觉自己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面临着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婴儿会形成“假自我”——所谓“假自我”,就是婴儿在应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时形成的东西。本来,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有了一种感觉,得到了妈妈的包容之后,围绕着的感觉可以形成真自我。但在糟糕的情形下,婴儿的本有感觉要埋藏起来,还要花费巨大的努力去面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围绕着妈妈的感受建立起一个假自我。简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婴儿自己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妈妈为中心的。

根据莎科的客体关系理论,当一个人走上社会,相对于自我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而言,更多人将自我交给了社会,去适应社会,然后围绕着社会的感受建立起一个假自我。

西点军校特种部队有这样一项规定:

不允许特种兵在发生某一件事后立即申诉,必须忍受一夜,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立即申诉,他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西点军校特种部队的这条规定的出发点,是让兵士在容忍中强大内心,找寻真实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板给三个员工分别布置了同样的任务,“我的头有点疼,你给我找出至少三十种治疗头疼的药物资料,尽快拿到我的办公室来。”

这个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三个人立刻开始了工作。第一位在办公室里给所有的药店都打了电话,中午的时候告诉老板:治疗头疼的药,市场有五十多种。然后将这些药逐一汇报给老板。

第二位员工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市内的所有药店,临下班时气喘吁吁地出现在老板的办公室里,说:“我把市里的药店全问遍了,治疗头疼的药有三十一种。”然后逐一报出来。

第三位员工既没有上网也没有给药店打电话,只是简单地跑到附近的药店,给老板买了一盒头疼药。

这里,提醒一下,接到任务的时候,他问了一句:“你发烧吗?以前有过这种症状吗?”

老板摇摇头。

几天后,第三位员工得到升迁。

这位员工甚至没有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却把握住了升迁的机会,因为他把握住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很多时候,我们说战胜自我不是和自己作对,而是战胜“假自我”。

如果一个人的真自我不够强大,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因为外界凶险强大。因此,心理强大的训练,一是让你意识到真我,二是增强它的力量。

一、意识到真我。

心理强大的特征之一是理智与情感并存,心灵与头脑和谐,即自我没有陷入冲突。

同类推荐
  • 自己拯救自己:斯迈尔斯成功学(大全集)

    自己拯救自己:斯迈尔斯成功学(大全集)

    《自己拯救自己:斯迈尔斯成功学大全集》以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之”贯穿始终,通过历史上各界名人的具体而生动的事例,讨论了人生哲学中诸如勤奋、勇敢、信念、诚信、金钱观等等,着重教导年轻人正确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斯迈尔斯一生写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最广为流传的除了《自己拯救自己》之外,还有《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人生的职责》等。主要探讨人生的成功与幸福,关于良知,关于道德,关于自由与责任等等。斯迈尔斯在研究了历史上多个国家、多个领域的成功者之后发现,在人类文明中,存在着一些历久弥坚的优秀品质,它超越时代和地域,不断地引导着人们走向成功和幸福。
  • 品质与修养

    品质与修养

    品质和修养是做人的关键。一个有品质游修养的人,是会受到欢迎的。本书将教会大家提升品质和修养的方法
  • 25岁后变成有钱人

    25岁后变成有钱人

    25岁是立志成为有钱人并且积极实施的开始。很多年轻人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和有钱人会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他们没有形成那种欲望,那种野心,这是很危险的。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有高远的目标!其实成为有钱人并不难,李嘉诚说过,假如一个人从21岁开始,每年存1.4万元钱,而且把每年所存的钱都投资在股票和房地产上,每年平均就能有20%的投资回报率,这样,40年后他的财富就会达到一亿零二百八十一万元。这就是他成为富翁的三大秘诀之一。
  •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马云一介草根,长得其貌不扬,一没资金,二没背景,三没技术。是什么让他从一穷二白的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英雄?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自信、霸气甚至狂妄?运气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方法却是可以研究和学习的,而这些方法,也正是本书想要与读者探讨的。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马云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和创业历程,我们发现,在他身上有这样几种人格品质——永远激情、认真专注、永不放弃、标新立异、勇往直前、以诚换信、合作共赢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他身上经过岁月的光合作用而慢慢沉淀,逐渐形成他为人处世、开拓事业的高效能习惯,最后凝结成他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 7S倍速记忆法

    7S倍速记忆法

    ,超越自我的人们捎到理想的彼岸!乘坐在“超级”号快轮上的人们都将迅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本书集中了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记忆力提升训练专家们的最佳成果,根据他们的理念开发出最有效的提升训练方案,本书可以为那些还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子们和总抱怨自己记性不好的人们送去一叶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方舟!同时也顺便把那些勤奋上进。按照本书中的方法去行动,你将可以成倍提高记忆力
热门推荐
  • 帝王之宠

    帝王之宠

    离歌自打醒来之后,就成了沈醉的贴身丫头。这主人对自己也太好了吧?好的不像主仆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的身世,沈醉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身份,这一切都是离歌成仙道路上的秘密。和主人谈恋爱到底能不能成啊?不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吗,搞的这么复杂干嘛!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腰酸背痛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腰酸背痛一扫光

    书中内容介绍了作者多年精心收集的最齐全的腰酸背痛老偏方,经过医学证明是最安全、最有效、最实用的。
  • 末世之女配凶猛

    末世之女配凶猛

    曾令人闻风丧胆的星际海盗女首领妃千岚,莫名重生在七千年前的华夏古国,好不容易享受了三年安逸生活,却迎来了一场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末日浩劫。在末世第二年依然安好活下来的她,却因为错信他人,论为丧尸口中的肉粮。本该是尸骨无存的炮灰人生,却意外地得到重来的机会。她这只小小的蝴蝶,又将会引来怎样的效应改变?
  • 火神肆虐:火灾的防范与自救

    火神肆虐:火灾的防范与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是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历四百年而不朽,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 华丽校园骗局80℃:手指的温度

    华丽校园骗局80℃:手指的温度

    【冰山生日贺文】此文为幻想世界的YY文,华丽丽的学校,有些伤痛的基调,女主不白,却太过坚强。当底线被一再碰触,汹涌而来的会是火山爆发?还是冰川时代?
  • 三星堆之101个谜

    三星堆之101个谜

    如果有人问,中国最神秘的图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山海经》。如果有人问,中国最具魅力的青铜文明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星堆……三星堆,一座古城,一个迷失的古国,跨进三星堆,就是跨进一座谜的城,一个谜的国度。
  • 会打拳的皮皮猴(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会打拳的皮皮猴(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他挑战大象、欺负小兔子、拳打乌龟、PK穿山甲等,顽皮的皮皮猴上山拜猩猩迪克学了拳术,当然吃了不少亏,自恃会几招拳脚功夫,后来成了斗眼镜蛇的英雄。书中介绍了一些医学小常识和简单的治疗方法。总是欺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