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000000022

第22章 杂述 (1)

解经题

《大佛顶》者,至大而无外,故曰大,至高而莫能上,故曰顶。至大至高,唯佛为然,故曰《大佛顶》也。夫自古自今,谁不从是《大佛顶》如如而来乎?但鲜有知其因者耳。能知其因,如是至大,如是至高,则佛顶在我矣。然何以谓之至大?以无大之可见,故曰至大也。何以谓之至高,以无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不可见,不可象,非密而何?人唯不知其因甚密,故不能以密修,不能以密证,而欲其决了难矣。岂知此经为了义之密经,此修为证明之密修,此佛为至大至高、不可见不可象、密密之佛乎?此密密也,诸菩萨万行悉从此中流出,无不可见,无不可象,非顽空无用之比也。是以谓之《首楞严》。《首楞严》者,唐言究竟坚固也。究竟坚固不坏,则无死无生、无了不了之人矣。

书决疑论前

经可解,不可解。解则通于意表,解则落于言诠。解则不执一定,不执一定即是无定,无定则如走盘之珠,何所不可?解则执定一说,执定一说即是死语,死语则如印印泥,欲以何用也?

此书千言万语,只解得《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经耳。经中又不曰“是故空中无色”乎?是故无色者,众色之母,众色者,无色之色,谓众色即是无色则可,谓众色之外别无天色岂可哉!由此观之,真空者众苦之母,众苦者真空之苦,谓真空能生众苦则可,谓真空不能除灭众苦又岂可哉?盖既能生众苦,则必定能除灭众苦无疑也。众苦炽然生,而真空未尝生;众苦卒然灭,而真空未尝灭。是以谓之极乐法界,证入此者,谓之自在菩萨耳。今以厌苦求乐者谓之三乘,则《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皆诳语矣。

十法界,以佛界与九界并称,岂可即以娑婆世界为佛界?离此娑婆世界,遂无佛界邪?故谓娑婆世界即佛世界可也,谓佛世界不即此娑婆世界亦可也。非厌苦,谁肯发心求乐?非喜于得乐,又谁肯发心以求极乐乎?极乐则自无乐,无乐则自无苦,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梦想。非有苦、有挂碍、有恐怖、有颠倒,而见以为无也。非有智有得,而见以为无得也。非有因有缘,有苦有集,有灭有道,而强以为无苦、集、灭、道也。非有空有色,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强以为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故曰:“但有言说,皆无实义。”

夫经,言教也。圣人不得已而有言,故随言随扫,亦恐人执之耳。苟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愿力慈悲尤相之大者,生死之甚者,而可藉之以为安,执之以为成佛之根本乎?凡有佛,即便有愿,即便有慈悲。今但恐其不见佛耳,不患其无佛愿,无慈悲心也。有佛而无慈悲大愿者,我未之见也。故有佛,即便有菩萨。佛是体,菩萨是用;佛是主人翁,菩萨是管家人;佛是圣天子,菩萨是百执事。谁能离得?若未见佛而徒兴假慈悲,殆矣。

解经文

晦昧者,不明也。不明即无明。世间有一种不明自己心地者,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无相可得,癨缘色想交杂,昏扰不宁,是以不空耳。必尽空诸所有,然后完吾无相之初,是为空也。夫使空而可为,又安得谓之真空哉?纵然为得空来,亦即是掘地出土之空,如今人所共见太虚空耳,与真空总无交涉也。夫其初也,本以晦昧不明之故而为空,其既也,反以为空之故,益晦暗以不明。所谓晦暗,即是晦昧,非有二也。然是真空也,遇明白晓了之人,真空即在此明白之中,而真空未始晦暗也。故曰“空晦暗中”。唯是吾心真空,特地结起一朵晦暗不明之色,本欲为空,而反为色,是以空未及为而色已暗结矣。故曰“结暗为色。”于是即以吾晦暗不明之妄色,杂吾特地为空之妄想,而身相宛然遂具,盖吾此身原从色想交杂而后有也。

既以妄色妄想相交杂而为身,于是攀缘摇动之妄心日夕屯聚于身内,望尘奔逸之妄相日夕奔趣于身外,如冲波逐浪,无有停止,其为昏扰扰相,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是谓心相,非真心也,而以相为心,可欤?是自迷也。既迷为心,则必决定以为心在色身之内,必须空却诸扰扰相,而为空之念复起矣。复从为空结色杂想以成吾身,展转受生,无有终极,皆成于为空之一念,始于晦昧之无明故耳。夫既迷为心,是一迷也。复迷谬以为吾之本心即在色身之内,必须空却此等心相乃可。嗟嗟,心相其可空乎?是迷而又迷者也。故曰“迷中倍人。”岂知吾之色身洎外而山河,遍而大地,并所见之太虚空等,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是皆心相自然,谁能空之邪?心相既总是真心中所现物,真心岂果在色身之内邪?夫诸相总是吾真心中一点物,即浮沤总是大海中一点泡也。使大海可以空却一点泡,则真心亦可以空却一点相矣。何自迷乎?

比类以观,则晦昧为空之迷惑,可破也已。且真心既已包却色身,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诸有为相矣,则以相为心,以心为在色身之内,其迷惑又可破也。

念佛答问

小大相形,是续鹜短鹤之论也。天地与我同根,谁是胜我者?万物与我为一体,又谁是不如我者?我谓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于念佛之外复觅第一义谛也。如谓念佛乃释迦权宜接引之法,则所谓最上一乘者,亦均之为权宜接引之言耳。古人谓佛有悟门,曾奈落在第二义,正仰山小释迦吐心吐胆之语。后来中峰和尚谓学道真有悟门,教人百计搜寻,是误人也。故知此事在人真实怕死与不耳。发念苟真,则悟与不悟皆为戏论,念佛参禅总归大海,无容着唇吻处也。

征途与共后语

弱侯之言,盖为未得谓得者发耳。若方子及,犹为勇往之时,岂宜以此言进之哉!然吾闻学者,未得谓得,真不少也,则即进之以此言亦宜。夫世间功名富贵,最易埋没人。予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况当热闹之场,擦粉涂额以悦于人,而肯究心生死,视人世繁华极乐以为极苦,不容加乎其身,予又安所求于世也?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禅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则有鼻孔辽天者,亦足奇也。我愿弱侯勿太责之备也。姑置勿论,且摘弱侯叙中语,以与侯商何如?

侯谓声音之道可与禅通,似矣。而引伯牙以为证,谓古不必图谱,今不必硕师,傲然遂自信者,适足以为笑,则予实不然之。夫伯牙于成连,可谓得师矣。按图指授,可谓有谱有法,有古有今矣。伯牙何以终不得也?且使成连而果以图谱硕师为必不可已,则宜穷日夜以教之操,何必移之海滨无人之境,寂寞不见之地,直与世之者等,则又乌用成连先生为也?此道又何与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后可得也?尤足怪矣。盖成连有成连之音,虽成连不能授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虽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连。所谓音在于是,偶触而即得者,不可以学人为也。者唯未尝学,故触之即契,伯牙唯学,故至于无所触而后为妙也。设伯牙不至于海,设至海而成连先生犹与之偕,亦终不能得矣。唯至于绝海之滨,空洞之野,渺无人迹,而后向之图谱无存,指授无所,硕师无见,凡昔之一切可得而传者,今皆不可复得矣,故乃自得之也。此其道盖出于丝桐之表,指授之外者,而又乌用成连先生为邪!然则学道者可知矣。明有所不见,一见影而知渠,聪有所不闻,一击竹而成偈:大都皆然,何独师之与伯牙邪?

吾愿子及如师,弱侯如居海上者,于是焉敬以书其后,而题曰“征途与共”以归之。与共者,与共学也。子及以纯父为可与,故征途日与之共学。倘真可与共,则愿并以此语与之可。

批下学上达语

“学以求达”,此语甚不当。既说离下学,无上达,则即学即达,即下即上,更无有求达之理矣,而复曰“求达”,何邪?然下学自是下学,上达自是上达,若即下学便以为上达,亦不可也。而乃曰“学以求达”,是果即下学以求达邪,抑别有求达之学邪?若即学求达,当如前诘;若别有求达之学,则剜肉作疮,尤为揠苗之甚矣。故程伯子曰:“洒扫应对,便是精义作神。”曰:“便是。”则是即学即达也。然又曰:“人须是识其真心。”夫真心不可以识识,而可以学求乎?不可以学求,则又是离学而后有达也,故谓学以求达者非也。离学者亦非,即学者亦非,然则夫子何自而上达乎,此颜子所以终身苦孔之达矣。不曰“即学即达”,不曰“离学而达”,亦不曰“学以求达”,而但曰“下学而上达”。何其意圆语圆,令人心领神会,而自默识于言意之中也!今观洒扫应对,虽下愚之人亦能之,唯不能达乎其上,是以谓之下学也。

是以谓之百姓也,是以谓之鄙夫也,是以谓之凡民也,是以谓之但可使由也。至于精义入神,则自然上达矣。上达,则为聪明圣智达天德之人矣。是以谓之曰“形而上”也,谓之曰“可以语上”也,谓之曰“君子上达”也。虽颜子大贤,犹曰“未达一间”,曰“其殆庶几”,况他人哉!则夫子之自谓莫我知,自谓唯天知者,信痛悼之极矣。盖世之学者,不是日用而不知,则便是见之为仁智,而能上达者其谁也?夫学至上达,虽圣人有所不知,而凡民又可使知之乎?故曰“吾有知乎哉”。虽圣人有所不能,而凡民又可使能之乎?故曰“民鲜能久矣”。民之所以鲜能者,以中庸之不可能也,非弃之也。然则下学者,圣凡之所同。夫凡民既与圣人同其学矣,则谓满街皆是圣人,何不可也?上达者,圣人之所独,则凡见之为仁智,与日用而不知者,总是不达,则总是凡民明矣。然则自颜子而下,皆凡民也。可畏也夫,先圣虽欲不慨叹于由、赐之前可得邪?

书方伯雨册叶

楞严,唐言究竟坚固也。究竟坚固者是何物?此身非究竟不坏也,败则归土矣。此心非究竟不坏也,散则如风矣。声名非究竟不坏也,天地数终,乾坤易位,古圣昔贤,载籍无存矣,名于何有,声于何寄乎?切须记取此一着子:何物是坚固?何年当究竟?究竟坚固不坏是真实语,是虚谬语?是诳人语,是不诳人语?若诳人,是佛自诳也,安能诳人。千万参取。

读若无母寄书

若无母书云:“我一年老一年。八岁守你,你既舍我出家也罢,而今又要远去。你师当日出家,亦待终了父母,才出家去。你今要远去,等我死了还不迟。”若无答云:“近处住,一毫也不曾替得母亲。”母云:“三病两痛自是方便,我自不欠挂你。你也安心,亦不欠挂我。两不欠挂,彼此俱安。安处就是静处,如何只要远去以求静邪?况秦苏哥从买寺与你以来,待你亦不薄,你想道情,我想世情。世情过得,就是道情。莫说我年老,就你二小孩子亦当看顾他。你师昔日出家,遇荒年也顾儿子。必是他心打不过,才如此做。设使不顾,使他流落不肖,为人笑耻。

当此之时,你要修静,果动心邪,不动心邪?若不动心,未有此理,若要动心,又怕人笑,又只隐忍过日。似此不管而不动心,与今管他而动心,孰真孰假,孰优孰劣?如此看来,今时管他,迹若动心,然中心安安妥妥,却是不动心,若不管他,迹若不动,然中心隐隐痛痛,却是动心。你试密查你心,安得他好,就是常住,就是金刚。如此只听人言?只听人言,不查人心,就是被境转了。被境转了,就是你不会安心处。你到不去住心地,只要去住境地。吾恐龙潭不静,要住金刚,金刚不静,更住何处邪?你终日要讲道,我今日与你讲心。你若不信,又且证之你师,如果在境,当住金刚,如果在心,当不必远去矣。你心不静,莫说到金刚,纵到海外,益不静也。”

卓吾子读而感曰:恭喜家有圣母,膝下有真佛。夙夜有心师,所矢皆海潮音,所命皆心髓至言,颠扑不可破。回视我辈傍人隔靴搔痒之言,不中理也。又如说食示人,安能饱人,徒令傍人又笑傍人,而自不知耻也。反思向者与公数纸,皆是虚张声势,恐吓愚人,与真情实意何关乎?乞速投之水火,无令圣母看见,说我平生尽是说道理害人去也。又愿若无张挂尔圣母所示一纸,时时令念佛学道人观看,则人人皆晓然去念真佛,不肯念假佛矣。能念真佛,即是真弥陀,纵然不念一句“弥陀佛”,阿弥陀佛亦必接引。何也?念佛者必修行,孝则百行之先,若念佛名而孝行先缺,岂阿弥陀亦少孝行之佛乎?决无是理也。我以念假佛而求见阿弥陀佛,彼佛当初亦念何佛而成阿弥陀佛乎?必定亦只是寻常孝慈之人而已。言出至情,自然刺心,自然动人,自然令人痛哭,想若无必然与我同也,未有闻母此言而不痛哭者也。

同类推荐
  • 俗语

    俗语

    本书收入的是从传世的文史典籍中搜集整理的俗语,并加以必要的注释和例句。所收俗语包括:拔出萝卜带出泥、白日做梦、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狂傲少夫人

    狂傲少夫人

    新婚两月后,她用手枪对准丈夫的太阳穴,气急败坏地说:“你让开,不然我从你的尸体上踩过去,也要离开这个家。”从公公房中出来,她看着婆婆跪在凛冽的北风中,不屑地对上前求情的丈夫说:“让她跪,我现在还不想让她起来。”小女子如何狂傲对待丈夫婆婆,这其中有怎样的隐情?!
  • 只属于公主的田螺骑士

    只属于公主的田螺骑士

    单纯得对校园生活一无所知的女主角韩千金,在15岁的时候终于摆脱家教迈进了校园。即使是扮丑的样子,依然吸引了校草崔允浩以及同桌姜熙元,再加上家人派来的卧底老师玄又彬,注定了这次的校园体验生活不平静。体贴的玄又彬,霸道的崔允浩,变态的姜熙元,校园风波一浪接着一浪的打来。当身边的男孩一个一个的离千金而去时,她又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遇到了多嘴又罗索的尹明哲,意外的是两人竟是将来的校友。在美国的MZ中学,千金竟然又遇到了曾经离她而去的崔允浩,新学校里有了崔允浩和尹明哲,又是一场风浪……真正的王子到底是谁,公主长大后就会发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回忆停在那一边

    回忆停在那一边

    一场阴谋让在外留学的罗唱晚归国,因为十年前两个阿姨的死,她很讨厌萧恺中,却很喜欢同她一起长大的大哥哥方峻岩。她怀疑萧恺中为夺取她外公的产业而陷害自己,便处处针对萧恺中,想方设法找他的麻烦,甚至还鼓动公司的女明星找机会制造与萧恺中的绯闻,萧恺中一一化解,并且在一天天的相处中,拉近了与罗唱晚的距离。外公的公司遭遇危机,罗唱晚原以为这场危机是她同母异父的妹妹周凯丽一手策划,孰料在幕后操控一切的人竟然是……
  •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抢来的新郎:庄主大人很腹黑

    抢来的新郎:庄主大人很腹黑

    她是名扬天下的欧阳世家后人,一出生便身负重任:救太祖爷爷。她穿越古代救人,笑闹江湖,搅乱朝堂,还抢个皇家驸马当新郎。萌宠、阵法、绝妙医术……江湖纷争混乱中辛苦混出名堂。可那个宠她上天入地的男人竟改名换姓成了她的太祖爷爷!她呆了,傻笑尖叫着跑了,剩下气得鼻孔出火的他。不惩罚一番不行?就让她给自己生七八个小萝卜头吧!
  • 想象力统治世界

    想象力统治世界

    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耶稣上帝;世上也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全人类的力量,唯有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拯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己,唯有我们的想象力,就如同第一个从树上走下来的类人猿,促使类人猿进化成为人一样,想象力会使人类自身发生心灵的革命,从而超越机器人等一切“智能人”,超越自身的种种束缚,进化成为智慧、和谐的新的人类。
  • 步步为赢①:通缉宝贝前妻!

    步步为赢①:通缉宝贝前妻!

    她长得像他的未婚妻?他未婚妻出事关她什么事?他怎么能如此厚颜无耻逼她同他结婚?她也是有感情的……他对她冷若冰箱,她从没有想过成为他的总裁夫人,看着他对深爱女人的宠溺,她只能在心底默默祝福他们。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她拿着离婚证书离开他的世界…………*……*……*……四年后。他们再一次相遇,彼此擦肩而过时,他居然已经不再认得她……原以为心底不再会痛,但眼角肆流出的泪水却背叛了她的心……以为不再有交集,他却突然找上她!
  • 决定一生的8种能力

    决定一生的8种能力

    青少年成长必备的人生锦囊,引用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语录及成功的例子,概括了决定一生的8种能力:实现理想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