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07

第7章 旧学宗师(6)

因为留日期间费用巨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章太炎拟赴印度学佛,1907年底,由何震出面,刘师培被清臣端方收买,作《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叛革命,充当端方暗探。于是组织齐民社,举办世界语讲习所,并与章太炎关系破裂。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于1908年11月全家回国。

1909年,刘师培夫妇在上海充当端方暗探,因出卖张恭,姻弟汪公权被王金发击毙。于是刘师培公开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又拜徐绍桢为师,研究天文历法。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刘师培随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

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字》等;与谢无量、廖季平(廖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作《废旧历论》等。

1913年6月,与南下寻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人南桂馨的家庭教师。后由南氏介绍,刘师培投靠阎锡山,任高等顾问。又由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

1915年8月,与杨度、严复等发起成立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帝鼓吹。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

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

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马一浮:“会通”教育观早于今人数十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南半壁沦于日寇之手,杭州亦随之沦陷。马一浮藏书甚丰,此时便带着他视为珍宝的万卷书籍辗转流离,日子过得艰难困苦。193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马一浮来到浙大讲学;并随校内迁至江西泰和、广西宜山。

1年后,应孔祥熙、陈立夫等人聘请,马一浮入蜀赴重庆主持创办书院。马一浮认为,“自诚明为之性”,故书院应该名为“复性”。临行前,他作七律一首,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友:“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马一浮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国学本质深刻的领悟令人敬佩外,所表现出来对教育的灼见更显其远见卓识。也许他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家,但其教育思想饱含着对教育本质的领悟。他的见解虽不乏古板之处,却早就点透了现代人逐渐才接受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

被迫“往教”于浙大一年

1936年竺可桢校长上任时,曾亲自登马一浮家门,邀请他入浙大讲授国学。当时请马一浮出山,如“三顾茅庐”之难。早在1911年,教育总长蔡元培就曾请马一浮出任秘书长。马在上任一周后,抛下一句“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还是回西湖”,便辞职离京。后来,蔡以北大校长身份邀马一浮主持北大文科,也被他回绝。

对于竺可桢的邀请,马一浮没有当场拒绝,却提出了两点要求:聘其为国学大师,将其课程称作“国学研究会”。最后校方决定,以“研究生班”的方式开设国学课程。竺校长还计划选择校外地点授课,以满足“登门请业”的要求。但终因与马一浮的理想相距甚远,最终仍不了了之。

“古只有来学,未闻有往教。”马一浮心仪传统书院式教学。对于现代大学自以为先进的西方大课堂讲课方式,他一眼就看出了弊端。他懂得,真正学术的传授,还是要靠师生个人之间的教学相长获得。(上世纪60年代,马一浮对“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熟悉老师”,曾两次报以大笑。他的笑声,对于现今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只闻师名,不见其面,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得不到师长关照指点的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讽刺。)

直到1938年,马一浮四处避难,生活不保;又感于竺可桢此前的至诚相邀,便婉辞致电求助,接受以讲座的方式主持西迁途中浙大的国学课程。至此,马一浮难避国难之阻,破“来学”之例,奔波“往教”于泰和、宜山。

马一浮一到浙大,出手后便不同凡响。他拈出南宋大儒张横渠(即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告诫学生“树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旨”。马一浮此前虽隐居数载,但他心中清楚,其首阳之志是以国家太平为大环境。马一浮此举,足显儒宗之大气魄。于国家危难、世道混乱之际,以中国人传统的理想人格与处世境界,激励学生做一个有民族责任心、敢为敢当的堂堂之人。也只有在此水深火热之际,儒学济世救民的传统价值和凝聚人心的积极意义,才重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马一浮十分重视四句教,还请丰子恺觅人为四句教谱曲。在1938年浙大第11届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咏唱了张载的四句教。

马一浮先生在浙大教授国学1年,主要讲述“六艺论”,实践会通教育。“六艺统摄一切”,一切学术皆源于“六艺”。竺可桢1938年5月14日在听马一浮讲座《西方近代科学出于六艺》时,曾记下日记:“《诗》、《书》为至善,《礼》、《乐》为至美,《易》、《春秋》为至真。以《易》为自然科学之源,而《春秋》为社会科学之源。盖《春秋》讲名分,而《易》讲象数。自然科学以数学为依归,其所量者不外乎数目、数量、时间与空间,故自然科学之不能逃于象数之外,其利益甚明显。”弘扬六艺之道,欲使“此种文化普遍及于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百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

马一浮的讲课,由学生笔记辑为《泰山会语》和《宜山会语》两本集子。会语是明儒集会讲论的统称。马一浮将国学讲座比作古代的书院,以近似儒家书院的方式授课。虽然马一浮在浙大的得意弟子,只有王驾吾(后为杭州大学教授),但他的讲座深受全校学生和老师们的重视。当年,竺校长和浙大许多教授,都慕名成为其讲座的听众。

虽然马一浮的浙大缘,更应该说是浙大的“一浮缘”,只有短短一载,但其对浙大的影响深远而重大。浙大教授李潔非曾评价道:“对质朴中正著闻,际兹颠沛动荡之中,得当代大师之启导,以有无形的升华……其《泰和会语》、《宜山会语》所留遗于本校精神的影响,则永垂不朽。”

“会通”、广博、扎实的教育观念

马一浮求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和“会通”教育的观念,体现在古朴庄严的浙大校歌中。1938年,马应竺可桢之邀为浙大作校歌: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镕。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大学之胸襟、教育之根本、治学之真谛、求学之目的,都在这一篇典雅之词中得到阐述。但由于歌词偏于古雅、晦涩,当时遭到不少人的异议。但对于希望在校歌中表现抗战复兴的观点,马一浮坚持己见:“学校不摄兵戎,乐章当垂久远,时人或以勾践沼吴为美谈,形之歌咏以寓复兴之志,亦是引喻失意。”最后,在竺校长等人士的支持下,“大不自多”得以传唱在如今的西湖之滨。

马一浮对现代学校的学术分科繁多极不赞成。他认为,中国现代学校的另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学术分科很多。当代学者往往执着于某一偏狭的领域,抓不住一个根本的东西,也不能融会贯通。为此,他断言说:“古人论学主通,今人论学贵别。今之所谓专家者,得之于别而失之于通。因此读书之道,不能为分歧多变的现象所迷惑,要从中抓住一个根本的东西。”他在浙大校歌中,生动地表达了对“会通”教育的段切希望:“念载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综合性大学不同于专科学科之处,即在大学施教,当听广视远,融会贯通。虽有文理工农之科系,实为一个有机之整体,彼此息息相通,以使学生有深刻之思想、明通之况解。

西学长于分析,国学善于综合。中西文化特点上的互补,早已为国人所知。然而,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在引入西方模式后,往往偏重于学习西方的分科模式,只注重培养专才,却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陷入教育误区。马一浮并非迂腐古董,他早年留学西欧的经历,造就了学贯中西的独特视角。他提出的“会通”理念,提前了当下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的通识教育几十年。虽然马一浮先生的“会通”思想,在实践上是从“六艺统摄一切”出发,而其本质,不失为教育学习应有的精神。但“会通”不是杂学,不是处处浅尝辄止,而是建立在牢固的专业基础上的博采众学之长,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广撷知识,提高看问题的角度;同时对原专业的理解也会提升、拓宽和加深。

人们对于某一思潮的追随,往往欠缺理智。在认识到通识的重要,在专才泛滥之后,当今社会似乎又一味对通才趋之若鹜。虽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给探索中的高校以课题:是盲目迎合人才需求,还是坚持真正的通识、博学?马一浮先生“会通”思想的价值正在于此,与竺可桢校长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作为以综合性、研究型著名学府为品牌、以“海纳江河”为口号的浙大,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四不像”人才的同时,应该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基础的夯实,以免滑向“杂而不专”的又一极端。

在乐山办复性书院

1939年6月,马一浮由重庆来到乐山,想将复性书院迁至此处。其时不少高校内迁,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乐山。马一浮在这里遇到了叶圣陶、贺昌群,三人同游乐山乌尤寺。在旷怡亭上,马一浮诗兴大发,作五律一首:“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对这个山峰丹崖翠壁、林木葱茏、三江汇流、碧波涤荡的风景宜人之地,马一浮很是喜欢。他觉得乌尤寺自是治学养性的好地方。马一浮曾兴致勃勃地泼墨挥毫,用小篆体为乌尤寺方丈室撰书了一副哲理颇深的楹联: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

因此,复性书院自然建于乐山乌尤寺了。书院筹委会、董事会、基金保管委员会,均由赞成书院宗旨的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如陈布雷、屈映光、梁漱溟、谢无量、赵熙、熊十力、寿毅成、沈尹默等人;而以马一浮总摄院务,事无巨细,他总要亲自过问才放心。

不久后,复性书院正式开学。因书院资金有限,暂借乌尤寺20多间僧舍为课堂。招生告示贴出后,求学者竟然有800多人。最后因经费、校舍不足,仅录取肄学生30人、参学生10人。似乎一切事务都妥当且顺利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书院开讲以后,熊十力提出多收学生,并给他们丰盛的补贴,为他们预谋出路,多请名师,开设各科;甚至想将书院更名为“国立文哲书院”。此举本是为了书院发展,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显然操之过急。马一浮没有同意。书院开讲才个把月,熊十力即拂袖离院而去。马一浮亦无可奈何。

马一浮在书院里担任主讲,筹建时曾打算开设玄学、义学、禅学三讲座,后来又开办了诗教、哲学、三礼等讲座。他经常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为学生讲学,梁漱溟、谢无量、赵熙、贺昌群、沈敬仲等人先后来院讲学,一时间名家云集。

复性书院讲课制度很特别,主讲每周只讲一个上午,其余时间学生可向主讲“请益”。所谓“请益”,是由书院典学安排时间,学生向主讲提问,一般半天安排3人,学生提问,主讲引导。

在复性书院,学生主要靠自学,读书作札记,札记每半月呈阅一次,由主讲审批。书院重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掌握治学之道。对斐然有成的优秀学生,书院还给予奖励。

但是,书院还是存在诸多困难。经费紧张、增加教师势难实现、增收学生亦不现实,到底该如何是好?面对这些问题,马一浮很是忧心,整日苦思解决的办法。

1939年12月,马一浮提出书院应“刻书与讲学并重”,原因是“战后文物毁阙,求书甚难,故刊印古籍,尤为迫切需要”,“刊刻书籍,不特为书院必办之事,亦稍存广书院于天下之意”。

后来,书院开始刻书。先以儒家典籍为主,也刻了一些马一浮自己的著作。同年,书院正式列出第一批刊刻书目,主要有《四书纂要》、《系辞精义》、《春秋胡氏传》、《延年答问》、《上蔡语录》、《先圣大训》等。马一浮也陆续出版了《泰和宣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避寇集》、《尔雅台答问》等19种。这段时间,他著述颇丰。

也是在复性书院期间,马一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论学体系。他的思想融会儒佛,调和朱(熹)陆(九渊),而能融会贯通,“理事不二,知行合一,理智同符,始终一贯”,“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无理,亦即心外无事。理事双融,一心所摄。然后知散之则为万殊,约之唯是一理”。著名学者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对马一浮给予了高度评价:“用力所在,及比较有系统的思想,乃是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其要旨是说,一切文化,皆自心性中流出。”

此外,马一浮诗才卓绝,也早已为世所公认。他作诗,往往顷刻而成,对仗工整,诸子百家、释典道藏,随手拈来,信笔入诗,辞雅意蕴。马一浮的诗极少个人哀愁,多是有关民生疾苦之篇,绝无吟风弄月之章。他在四川6年所作之诗,后均收入《蠲戏斋诗全集》中。

【大师小传】

马一浮(1883—1967),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原籍绍兴长塘(今属上虞),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国学大师,有人说他是民国唯一的理学家。与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励合称中国当代四大儒。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1901年与马君琥、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回国时带回德文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定居杭州。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1938年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后随学校西迁至江西泰和、广西宜山。1939年去四川主持复性书院。建国后居西湖蒋庄,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熊十力:真君子,真性情,真学问

听熊先生讲课,深感到他是既教学问又为师表。他讲“新唯识论”、“佛家名相通释”时,往往大骂蒋介石使东北失陷,不抵抗,卖国投降。熊先生不止是传授知识,他那种不媚俗、疾恶如仇的品格,感染了所有听讲的人。

同类推荐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两面王吴三桂

    两面王吴三桂

    事实上,吴三桂驾驭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确实是有高人几筹的本领。在权谋、勇略、交人、用人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很高的纵横捭阉艺术。这一切都成为时代人研究的重点。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的枭雄品质,在他的一生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发挥。
  • 傅斯年传

    傅斯年传

    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 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铁汉。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对于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 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做出过很大贡献。本书以严谨的态度 客观论述了他的一生功过,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人物传记。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20岁开始,30岁成功

    20岁开始,30岁成功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20岁,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精心设计人生的地方;20岁,我们又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起跑若能领先一小步,人生必将领先一大步,甚至在而立之年就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黄金宝地,戴上成功的光环。那么,在这至关重要的十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清楚些什么呢?我们有没有清楚的目标去为之努力奋斗,有没有设计好人生?我们缺少什么,要学习什么?我们的时间在哪里,要取得的成就在哪里?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我们30岁以前,能不能掌握财富的密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又在哪里?我们现在最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才对整个人生有价值?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指间青春:相思不过泪成殇

    指间青春:相思不过泪成殇

    那一年我们青春年少,那一年我们似水如花;冥冥中我们意外相遇,约定让你我命运无声相连;千般情愫,万般思念也及不过那片刻的相见;我们相信幸福离我们并不远,纵使百般刁难千般羁绊,只要我们还能彼此伸出双手,只要我们还能彼此轻触指尖,所有的苦越累,酸与涩,都不过是我们追逐幸福路上的风景而已;
  • 痞妃惊华:惹上凉薄王爷

    痞妃惊华:惹上凉薄王爷

    本领高强的她,一觉醒来居然成了一个5岁拖油瓶的娘亲?她的名字居然成了“如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异能校霸之全能明星

    异能校霸之全能明星

    盛京学校转来个低龄的高材生,年纪小,长的娇,家世好,一转眼还能在电视杂志上看到她,真可谓是天命之女。但谁又知道,其实她来自农村,高中毕业,一辈子碌碌无为,父母早逝,好不容易有了个高帅富的男朋友,美梦却瞬间又变成了噩梦。苦苦痴恋五年,等来的却是被换做其他女人的条件,成为他人身下人,却不知道到底有谁谁谁,有多少个,对她伸出了魔爪,哪里还有脸活着?一手抓起玻璃做的水果盆就朝着自己的头上撞去,因为沉重,在碰撞的那一刻,麦莉听到了自己脑子里面传出了:“嗡~”的一声耳鸣,之后便是头疼欲裂,也不容麦莉去感受到底是脑袋的哪里疼,“哐嘡”一声就直直摔在了地上,但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毫发无损,这是怎么了?身形巨变,化生萝莉,她进入了从来没敢奢望的生活,预谋进入富豪之家,却意外有了陪伴自己长大的父亲,发现了更多报仇的筹码,她努力她奋斗,吸引着男主们的眼。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感情:鬼屋一失足,养料贡献掉,结果自己变成了别人的口中餐。完蛋了!这是麦莉心中第一个想法,果子,你千万不要,乱来啊,深吸了一口气,别过他不放过自己的视线,麦莉有些生气的问道:“夏兼统,你要干嘛?”久久的沉默,忽然,耳边传来了一句淡淡的“我想你了!”带着一点奢靡的气息,明明很轻,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却听的那么清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打压:你看我穷酸?看着从奢侈包包里面掏出十万的女人,麦莉勾嘴一笑,本不想理会,却忽然来了一通电话,之后麦莉深吸了一口气,从穷酸的牛仔裤口袋里摸出一张闪花人眼的金卡‘不好意思’的说道:“我是不会开,但车我要了!一次付清!”完全不享受女人那张色彩斑斓的脸,把卡递给了石化的服务员。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同类:别墅之中,布满了尸体,占着鲜血的诺菲惊讶的吸了一口气,:“原来还有第二期的变异者!”麦莉看了一眼躺在床上,毫无知觉的他,深吸了口气,:“你要和我抢人吗?”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问:此文一对一吗?答:是的,一对一,根据设定,她必须选最精良的那个。
  •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大理石色的爱

    大理石色的爱

    军舰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在海上驰骋,江硕民和海伦拿着望眼镜看着远方,然后互相对视起来,江硕民笑了笑,把海伦紧紧的抱在了怀里……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