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4700000002

第2章 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立于不倒之地(1)

1.师从曾国藩,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武学讲门派,学术讲渊源。师承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因为师承关系既是思想高度的标志,更是人脉实力的代表。

在所有的师承关系当中,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李鸿章之所以能屹立于清朝政坛数十年而不倒,与其师从曾国藩有直接关系。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戊戌年(1838)进士,也就是传说中的“同年”。虽然“同年”在当时来讲是一种非常亲近的关系,但真正要发挥作用,还是要看怎么利用。

“乙丙之际”(1845-1846),李鸿章会试落榜,而这次落榜之后,他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李鸿章在跟曾国藩学习期间,颇有收获,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将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虽然此时的李鸿章已经获得曾国藩的赏识,但曾国藩当时还没有后来威震华夏的文治武功,李鸿章当时也还不过是个“刀笔小吏”,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现实中,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这时两人之间还只是一般的师承关系。

这段师承关系,虽然短暂,却是开启李鸿章和曾国藩后来辉煌的金钥匙。曾国藩对李鸿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国藩曾对其兄李瀚章说,当时他就感到李鸿章“其才可大用”。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交往,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短暂中断。曾国藩回乡办团练,李鸿章在家乡练兵,与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此时的李鸿章显然还有些青涩稚嫩,没有后来的干练老辣,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能力。李鸿章因咸丰五年(1855)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第二年又因为收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

李鸿章风光得意之时,有人却屡遭责斥,这个人就是安徽巡抚——福济。1855年,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病死,李鸿章居然还在军中,当时,不为父母守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时谤言四起,福济趁机报告吏部,于是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也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第二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庐州,李鸿章出逃,于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开启了他的幕僚生涯。

这是李鸿章第二次跟随曾国藩学习,这次两人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师承关系,曾国藩对李鸿章既有知遇之恩,又有提携之情。也正是这次经历,才让李鸿章真正脱胎换骨,成为后来官场上的“常青树”。

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用心良苦,他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也知道李鸿章有很多毛病,为了改掉李鸿章的这些毛病,曾国藩费了不少脑筋。曾国藩对属下要求极其严格,李鸿章却不喜欢条款约束。李鸿章爱睡懒觉,刚入湘军大营,有次居然装病不起床。曾国藩为了改掉李鸿章的这个毛病,规定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鸿章每日早起;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才高气盛,还须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有意无意地安排李元度、左宗棠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

曾国藩多次耳提面命:待人唯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国藩就大谈“挺”经。这段经历,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这一段经历,让李鸿章慢慢成熟起来。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栽培还远不止如此,李鸿章真正的机会也是曾国藩一手炮制的,曾国藩把李鸿章不仅扶上了马,还送了一程。

1858年,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已经失去。在太平军猛烈的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派出钱鼎铭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于是,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与组建淮军。

淮军首批四营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查,并亲自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让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十四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也许这时,还没有人想到就是这支淮军后来成为李鸿章最终驰骋天下的资本。

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十月十二日实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这个政坛“不倒翁”的传奇。虽然,李鸿章和曾国藩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大差别,甚至在很多事情上意见相左,但这都不能否认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襄助之情。

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改变了李鸿章很多自身缺陷,曾国藩“忠信笃敬”的经世理念,也让李鸿章收获甚大。他曾说:“别人都晓得我前半生的功名事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却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李鸿章在办理对外事务上,曾国藩也曾悉心提点,嘱托“我今国势削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对洋人“依我看来,还是用一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其中原因是“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的,都是不中用的”。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教诲牢记于心,并且付诸实践,这也是其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苦苦支撑而不倒,在内忧外患中支撑着大清的危局的重要原因。

一八七八年二月十二日,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官署病故。李鸿章得此噩耗即致书曾国藩的两位公子曾纪泽、曾纪鸿,痛表哀悼。他说:“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

对于曾国藩的逝去,李鸿章的悲哀之情表露无遗,他写给曾国藩的挽联赞扬了曾国藩的功业,这种悲哀也是对曾国藩师恩之情的最好表达: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说的是肺腑之言,正是曾国藩助李鸿章青云直上,也是曾国藩对李鸿章在官场上不遗余力地扶持,而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以后屹立于官场不倒的深厚基础。

2.站好队是让自己不倒的关键

在官场上,站好队是让自己不倒的前提。晚清政坛的帮派更为明显。不仅大臣之间有帮派,就连最高统治者之间也一直存在帮派之争,这让李鸿章很为难。

有人曾经嘲讽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喟然叹曰:“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

这妇人和孺子偏偏又不是一般人,孺子是皇帝,是李鸿章的“顶头上司”;而妇人则是太后,而且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同样是李鸿章的“顶头上司”。而且这两个人还不和,经常明里暗里地互相掐。

一个人有两个相互掐架的老板,确实够难为人的。和稀泥,不行!因为作为清王朝的忠臣,在关键的问题上必须要表明态度和立场。提出正确的意见,不行!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和错误百出的朝廷上,正确的意见往往会遭到错误的反对。

在种种不利的条件下,李鸿章却能够巧妙地周旋于官场中,令皇帝和太后对自己都很满意,以至于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李鸿章的成功之处。

李鸿章在满清为官有先天的不利条件:李鸿章是汉人。而汉人在满清的朝廷上是受到排挤的。

在北洋舰队成军之初,李鸿章便极力主张三洋(北海、东海、南海)一统、分建合操。李鸿章本是个好权而又有责任心的干才。在海军衙门的酝酿期间,海军衙门本来是非李鸿章莫属的。但自视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亲贵,对此肥差早已虎视眈眈。本来湘、淮军之崛起,他们已感到切身威胁。海军再起,他们就不能再让汉人掌握了。总之,在大清官场中,海军衙门是一个大“肥缺”。亲贵们是绝不能放过的!

也正是在这时,慈安忽于光绪七年(1881)离奇病死。慈安是慈禧所最为敬畏的正宫娘娘。慈安一死,这个姨太太出身、个性又泼辣狠毒的慈禧皇太后,开始大权独揽。

李鸿章知道慈禧想要满人掌管海军,而且醇亲王奕,早就对“海军衙门”这个大“肥缺”垂涎欲滴。既然知道自己无望掌管海军衙门,也知道朝廷已经内定了人选,李鸿章虽然哑巴吃黄连,还是抢先保举醇亲王奕。

光绪十一年(1885),醇亲王奕就正式受命为“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了。

这个安排让亲贵皆大欢喜——慈禧太后也心满意足。而李鸿章也因极力推荐醇亲王而成为太后以及亲贵的心腹。

如果李鸿章只知道巴结和迎合慈禧,那李鸿章就不是李鸿章了。李鸿章站位的技巧在于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站位。

慈禧对颐和园有很深的情结,她原是那豪华的圆明园内一位得宠的姨太太。据说同治初年两宫垂帘之时,她跟慈安曾往劫后的圆明园废墟凭吊一番。慈禧睹物伤情,曾对之垂泪,并有意加以修复。但为恭亲王奕所阻。

迨同治崩(1874),慈安逝(1881),恭亲王见黜(1884),50岁的西太后大权独揽,在新任海军大臣醇亲王奕为首的王公大臣的一片阿谀声中,她就坤纲独断,决定重修圆明园为郊外游玩之所了。

1894年,恰逢慈禧的六十岁万寿庆典,慈禧也以重修颐和园来考验朝野各界对自己的忠诚度。李鸿章跟翁同龢是死敌,北洋海军发展的关键时期,户部尚书翁同龢管理着国家金库的钥匙。而翁同龢又是皇帝最亲密的老师。

就在中日双方都已箭在弦上时,户部翁同龢却取得海军衙门的同意,于1892年正式宣布以太后万寿需款为由,海军停购舰艇两年!

快舰买不成了,至少快炮该多买点吧?朝鲜局势吃紧,李鸿章循部下之请,要海军衙门拨款六十万两,购快炮二十尊,以替代各主要舰艇上之慢炮,而户部和海军衙门两处,竟一毛不拔。李鸿章不得已,乃自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购次等快炮十二尊,以平舰上官兵之积愤。

李鸿章想要发展海军,需要高层的支持,显然,来自皇帝的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翁同龢对李鸿章的态度基本就是:“你所提倡的,就是我反对的。”而翁同龢直接决定了皇帝的态度。

在四面楚歌的压力下,李鸿章要想继续维持他的洋务事业,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治声望,继续让北洋海军发展下去,只能取得慈禧的信任。

而重修颐和园,是李鸿章表明自己立场的一个机会。于是,李鸿章挪用海军经费来补缺修建颐和园工程的漏洞。也只有获得了最有权力的慈禧的认可,李鸿章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朝廷中有形无形的重峦叠嶂。

李鸿章这步棋走得很无奈。因为他很明白,不管理想多么宏伟,没有当权者的支持,照样不能获得执行。

站好队,不仅是李鸿章办海军、做洋务所必需的,也是其在官场上生存的必需。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暗中保护着一些维新人士。

这时,准备就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临走前晋见慈禧谢恩,慈禧想趁机敲打一下李鸿章,于是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想敲打李鸿章,没想到反而被李鸿章呛了回来。李鸿章其实比较含混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戊戌变法其实是帝后之争,而不是变法和不变法的争执。而慈禧太后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李鸿章也比较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站位:在政治上是跟慈禧一起的。

其实,李鸿章既不是维新派也不是顽固派,或者说既不是纯正的帝派,也不是纯正的后派,他在帝后的政治斗争中处于比较超然的位置。也正是他这种周旋,不仅让自己不倒,也在艰难的时局中扶持着腐烂的王朝不倒。

3.定位准确,才知道努力的方向

人生譬如走路,要先确定方向,如果方向错了,不论怎么走都不会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准方向,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李鸿章年轻的时候人生定位并不准确,那时的李鸿章是颇有点书生意气的。

他所能够做的,就是遵照家传的书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847年,李鸿章高中皇榜,喜讯传到家乡,父亲李文安心潮澎湃,赋诗曰:

年少许交天下士,书香聊慰阿翁期。

天恩高厚臣家渥,不愧科名要慎思。

而李鸿章,虽然此时只是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但他已经很满足了。他渴望成为李太白,所以,他当时还在跟京城的一帮子知识青年诗文唱和,吟诗作赋,到处卖弄自己的文笔。

正在这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李鸿章虽然身在北京,对此却一无所知。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的“国家军队”绿营兵腐朽日甚,简直是不堪一击;相反,倒是曾国藩办的团练、组建的湘军这种“民间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于是朝廷开始鼓励地主豪绅大办团练。

此后,李鸿章被派往家乡淮上做团练,抵抗太平军。此时的他已经31岁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现在却必须从头学习战场上的杀戮技巧,李鸿章一时茫然无措。

但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一定是有值得寻味的故事的。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才能给人非比寻常的磨炼,乱世才能让人在生存的压力中,在磨难的不断打击中,最终确定自己的定位。

李鸿章带兵之初,完全还是一个书生,毫无征战经验。当地士绅们嘲讽他:翰林变作绿林。还有人讥笑他:专以浪战为能。所谓浪战,就是不顾性命地厮杀,总之是豁出去的意思。李鸿章知道自己没有经验,此时他总想找一个捷径,找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然后跟随着他飞黄腾达。此时的李鸿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或者说其天性当中的懒惰让他不愿担负这样的责任(后来曾国藩治好了他懒惰的毛病)。所以,他的定位就是一个帮忙的人。但他能帮谁呢?

他先是帮周天爵,稍后追随李嘉端,再后来追随安徽巡抚福济。后来,进援庐州的太平军与清军在柘皋展开激战,李鸿章惊慌失措,带勇先溃,受到和春的讥讽和谴责。

随后,李鸿章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时刻:1857年2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双双入淮。淮上清军彻底崩溃,陈玉成则饶有趣味地追杀李鸿章,李鸿章携带着母亲弃军而走,陈玉成追他到李家圩,将李鸿章的祖宅焚毁一空。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一本丰富的百科字典,一座有创造力的知识乐园,一部健康成长的智慧圣经。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字,活泼的版式,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物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中国观代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相交于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定的年代,几乎联袂介入了全部重大历史事件,而其历史纠葛,从来众说纷纭,亦明亦暗。《王朝柱精选文集:张学良和蒋介石》以颇具权威性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沉浮相关、衰荣相联的特殊关系,写出了他们之间或亲或疏:或分或合,或一致或相悖的变化,都曾给予中国历史以极大影响……
  • 刘胡兰

    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朱强编著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讲述了刘胡兰生平事迹。
  • 人格大师:康德

    人格大师:康德

    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人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热门推荐
  • 激励孩子成长的108个好故事

    激励孩子成长的108个好故事

    经历欢笑,经历泪水,才真正是一个完整的成长,因为有我们身边讲不完的故事,也因为有我们所熟识的人的陪伴,我们的成长才会那么丰富多彩,才会令我们心动着去等待下一站将要带来的转变。成长中的经历,永远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它的主语应该是人间的情感和所觉察到的人生之味,即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忧愁、快乐、思索与感悟。人生拥有成长,拥有智慧和感悟的成长,也将看到梦想的光芒,即在成长中能够触动心弦的那一抹青涩而诱人的颜色。追寻梦想和理想的脚步,其实也是成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现代作品

    中国现代作品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调皮仙子闯古代

    调皮仙子闯古代

    第一篇:穿越篇在自己十六岁那天,被师父送去了异时空,去寻找未来的老公。当上了江湖上神秘的玉灵宫宫主,还收了四位美男师兄。还没享受两天,却因无极老头的捉弄,而被迫踏上江湖去寻找玉灵宫的地图。第二篇:江湖篇踏入江湖之后,不小心又惹到了一身的桃花债。随着寻找地图,阴谋也慢慢的浮现。在他们的保护下,还是弄的遍体鳞伤,谁是真心?谁是假意?谁是利用?谁又是伤害?原来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简单?第三篇:皇宫篇自己无意就闯进了选妃队伍,本想过两天安静的日子,可是又让自己陷进了宫廷之争,一舞惊四国,艺压群芳。谁知自己又走进了阴谋之中,他娘的,自己不反抗,还以为怕了他。扰乱四国之后,拍拍手,拿起包袱就走出了皇宫之地。第四篇:完结篇温雅俊美的南宫翼,前世他们是一对苦命鸳鸯,今生是一对兄长。对她总是宠溺的微笑,只求永远的守护她,下辈子再续前缘,做一对神仙伴侣。灵宫四位俊美不同的师兄默默的看着她,灵儿,我们只希望留在你身边,永远的保护你。风流倜傥的慕容山庄慕容枫,自从被她无辜的臭骂一顿,风流多情的心只装她一人。灵儿,你说过我只属于你一人的小痞子,不要抛弃我好吗?英俊潇洒的上官堡少堡主上官浩,一次的偶然敲诈,让他忘不了那可爱的人儿,可惜自己婚约在身,黯然伤心。为了能和她在一起,不惜和家人断绝父子关系,也要留在她身边保护她。冷酷无情的夜家堡堡主夜若轩,无意间的相遇,被她认为是自己的哥哥,冰冻的心颤了一下,灵儿,就让我做他的替身吧!狂傲嗜血的魔教教主蓝夜邪,是她第一个爱上的人,也是伤她最深的人。小野猫,你休想逃,为你的不贞付出代价。当她落下悬崖的那一刻,大叫道:小野猫,想死,也要死在我的怀里。美似不像人间男子的魔教二教主蓝夜魅,另外一个身份是天上天帝之子,因为千年的爱恋,随着她一起下凡投胎。从小就在梦中遇见她,也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当遇见她时,已是大哥的最爱,佳人被伤的体无完肤,自己愿意替她添洗伤口。小仙女,我只希望你可以想起我们之间的誓言,一辈子生生死死不离不弃。奸诈如狐狸般的轩辕山庄庄主轩辕宇,那次的偶遇和再次的相救,让他有了想占有一辈子的想法。搂着怀里的人儿,从今以后,你就叫蝶儿,只属于我一人的蝶儿,别想逃离我!妖媚如女人的绝情宫宫主绝落熙,一个从现代穿来的一缕孤魂,愤怒的大叫起来,女人,从实招来,你还有几个情人,先声明我要做老大。
  • 紫眸神帝

    紫眸神帝

    血紫作为魔族四王子,拥有一双独一无二的紫色眼眸的他从小就被兄长们排挤。因为一些原因离开魔族之后的血紫开始了他真正的一生。他的未来担负了许多的责任,面对着许多的分分合合,朋友的背叛亲人的死亡。总之,他的未来不是随便可以猜测揣摩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好习惯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好习惯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