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500000016

第16章 心理问题的表现(3)

我们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在学习上,有几次考试失败,成绩不佳,并不足以说明自己的智力就不如别人,因为影响考试成绩的主客观因素是很多的。在工作上,一时不顺手,没有取得主观愿望上的好成就,也不必因此而畏首畏尾或者怨天尤人,可以振作精神,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重新做起。在生活上,爱情方面的失意或挫折,也不必因此而失魂落魄、长吁短叹,胆怯怕羞等等。简而言之,不论是在哪一方面遭到失败,都需要打掉自卑感。

青年人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在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合适的办法去排除自卑感,因而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更加经受不住挫折、困难和失败的打击。成年人由于涉世较久、阅历较深,也就更达观开朗些,他们可以用豁达的态度把失败与“不幸”的苦酒冲淡,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给予心理上以有力的支撑,泰然处之。我以为这种“磨练”(有些人把它讥讽为“厚脸皮”)。在心理治疗上还是有效应的。

在过去那些“左”的运动连绵不绝的年代里,一些久经锻炼与考验的老同志,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批斗后,照样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往往被人们误解地讥讽为“老运动员”)。他们并没有因为强加给他们的种种莫须有罪名,而受挫,而气馁,而产生自卑感。他们把个人得失看得十分淡薄,因而心情坦荡,保持稳定的情绪,成为控制、主宰自己心理状态的楷模。西方心理学家是无法解释这种“超乎寻常”的对待失败的心理态度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也是著名的学习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提出一条学习规律叫做“效果律”,认为人之常情是:不愉快的失败会给人们以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对于失败的事情不愿再度尝试。这条规律易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乎也就成为碌碌无为的弱者自我安慰的一种借口。但是,如若你要想取得超常非凡的成就,那就得打破所谓的“常规”,反其道而行之,要锻炼自己用“愉快”的情绪去对待那些不愉快的失败,越是失败越是要去尝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你听过医学上“六○六”药发明经过的传闻吧!人们以讹传讹地误认为,是经过六百零六次的试验后,才发明创造成功的。其实,这是埃尔利希和他的同事一道,经过长期试验研究,于1907年发明的第六百零六号化合物,是青霉素未发明前的治疗梅毒和其他螺旋体疾病的特效药。不必管它究竟是不是经过六百零六次的试验才成功的,只就埃尔利希等人“长期试验研究”而论,也必然地是经历了失败→尝试→失败→尝试→失败……这样一个过程,最终才获得成功的。如果按照美国大心理学家桑戴克的观点:失败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因而人们对于失败的事情不愿再度尝试,那造福人群的“六○六”还能试制成功吗?同样的道理,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式的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吃尽苦中苦、不怕失败,打掉自卑感,最后得以报仇雪恨这段史实,也就不会发生了。

因此,我劝青年朋友们,要抹掉你们头脑里的“失败的记录”,不要总是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不要担心失败、害怕失败,打掉你的自卑感,勇往直前!

上面说的是由于害怕失败而产生自卑感的种种情况,下面再说说由于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的问题。

心理上的畏缩情绪,会使人们对所面临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如果自己首先丧失信心,自认为已经走投无路,把事情看死,认定绝对不会再改变了,那你在心理上就解除了武装,不会战胜挫折、困难和失败,只有“束手待毙”。张海迪在1981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必须对生活先有信心,然后才能使生活永远继续下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实践生动地证实了,成功和自信是互为因果的。可是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是只看到成功可以增强自信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自信也可以促进成功的另一面。不少人由于思想上的惰性或懒汉懦夫心理作怪,因而对“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理解,往往误解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会成为再接再。厉的“兴奋剂”,但是如果屡遭失败,就会灰心失望,丧失了勇气。因此,我们要强调: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是成功的真正动力。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愈是成功,就常常愈是成功;而一个人愈是失败,就常常愈是失败。有些青年人认为;这是“运气”——总是成功的人交了“好运”,而总是从失败走向失败的人交的是“坏运”,是“倒霉”。这种理解缺乏心理学上的根据,是唯心的“宿命论”观点。很显然,有了信心你就会成功,成功了你就会更有信心;相反地,丧失信心你就容易失败,愈是失败,你就会更加没有信心。因此,我劝青年朋友,切勿把经常成功或屡遭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好运”或“命苦”上去。

有一位喜爱美国文学的青年人,曾用沉痛的语调问我:“钟为谁鸣?”(《钟为谁鸣?》是美国著名现代作家海明威的一部杰作)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它就为你而鸣!”我对他讲,也想同样地对更多的青年朋友讲:如果你缺乏时代的大钟时刻在为你敲响,钟声正在指引和鼓舞着你前进的意识,那你便会充满被时代所遗弃的孤独感,很有可能碌碌无为地沉沦下去。

再说说“自惭形秽”的问题。

这是一句成语,“惭”是惭愧的意思;“形秽”是不体面的意思。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自己惭愧不如别人。引起“自惭形秽”这种不健康心理的最为明显的原因,就是有些人由于生理上有某种缺陷。例如,有些人由于看不见、听不到、做不到普通正常人能够看见、听到和做到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者是在面貌、身材、体型各方面有些缺陷或不足,就会感到“低人一等”。

生理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就必然地会导致心智上的缺陷,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往往是同一个“情意结”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换句话讲,自卑感和自尊心往往是同一个“情意结”的“两极”表现。就是说,有些自卑感来自自尊心,特别是那些强烈的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的反映。有些人自尊心很强,他们几乎绝对地不能忍受自觉不如别人,而这种自尊心常常是隐蔽的、潜在的自卑感的暴露。

这里所说的“情意结”,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情意结”,也可以简称为“情结”,又可以叫做“观念复合体”。它在人们深藏的潜意识中,以某一种特定的情感活动为中心,缠集夹杂着另外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情意结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期内形成的,而是日久天长、由来已久,大多是从童年起就形成了。人们的许多挫折,往往会被深深地压抑在意识深层,几乎变成了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了。一般讲来,情意结伴随有痛苦、厌恶和惧怕的感觉,这种情意结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不由自主地影响着人们当前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经常会表现为神经质的自卑感等等。

从积极的方面讲,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一些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通过补偿等适应方式来弥补人们的所短,从而发挥人们的所长。耳聋的贝多芬,成为划时代的“乐圣”,就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明。因此,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人要打掉自卑感,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

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自卑感的人不一定就是水平很差。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水平偏高,因而产生自卑的劣等感。比如,我认识一位年轻的海员,他对数学很喜爱,并且发表过几篇很有水平的有关现代数学的学术论文,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钻研高等数学的解题上。但他有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天分”差,赶不上陈景润。我国有句古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各有所长,不必相比,更不必产生“我不如彼”的自卑感。

“恐惧反应”

某化工厂维修班的一位男青年钳工,工资加奖金每月百元多,人品长相都够中等以上水平,修自行车、缝纫机很在行,而且写得一笔好字。人们认为他的条件相当不错,但却到了三十五岁还找不到对象。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

这位未婚大男的母亲来找我,她对我讲,她的这位独生儿子,每次和介绍的对象见面时,总是紧张得脸红、口吃;甚至有时表现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张了半天嘴,脸憋得通红,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结果使得介绍人感到十分尴尬,女方没呆几分钟就告辞了,大家扫兴得不欢而散。这位母亲为此感到焦虑、苦恼,希望我能讲讲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是这样?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好这种“毛病”?

我对这位母亲讲的大意是: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男女青年,并没有面临什么伤害他们或威胁他们的事物或情境,但却由于极度的情绪紧张,产生不应有的恐惧反应。有些男女青年见到生人时,或是一些未婚的男女青年,当他们和被介绍的异性见面时,脸红、口吃、心脏剧烈跳动,这也算是一种“恐惧反应”。由于这种恐惧反应在正常人看来,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反常的,因而人们把这种反应看做是一种“病症”。

那末,什么是“恐惧反应”?它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恐惧反应”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象介绍对象时,和异性朋友会面这个“刺激情景”,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若伴随着“被讥笑”、“被拒绝”等难堪的痛苦的失败这样一些自认为是“可怕的”刺激性情景多次出现以后,那么,前一种刺激情景(例如,见面、谈话等等)本身也会引起“恐惧反应”,或者说成是“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和“目光恐怖”。而脸红、口吃等表现,就是极度紧张、恐惧的外部表现。这类人害怕公共场合,惧怕和人接触,当和生人相对或要讲话时,就会出现紧张、脸红、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这位母亲插嘴说,他儿子在第一回和被介绍的女方见面时,就有“恐惧反应”的表现,他并没有“被讥笑”、“被拒绝”等难堪的痛苦的失败等等既往经验历史,这该怎么解释呢?

我对她讲,这并不难理解。有些男女青年,虽然没有本身的直接经验,但是他们可能会有“间接经验”。比如说,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在和介绍对象见面后,遭到难堪的讥笑、拒绝,以至感到很痛苦、很羞耻等等。这就是“社会学习”。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会学习到这种经验。这位母亲的领悟能力很强,她如有所悟似地对我讲:您说的确实有道理,我那宝贝儿子每次考试前,和等待考分公布那段日子里,都紧张得吃不下、睡不好,他常说,考不好会影响他的提级什么的。

由此我联想起曾经谈过的“焦虑”问题。其实,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情绪,只不过是焦虑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可是一旦每个人的焦虑固定于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情景的时候,那么,这件事物或这个情景所引起来的情绪反应,就会成为“恐惧反应”。

有些青年男女,由于爱情上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者“威胁”,使得他们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这些体验、感受当中,很可能包括有损伤自尊心、丧失信心、增加敏感和愧疚感等等,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等“五味俱全”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种由于几乎是酸、辣、苦、甜、咸等各种滋味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情绪状态,一旦定型下来,形成固定模式,或者说是心理结构,那末,在往后的生活道路上,遇到新的类似的刺激情境时,自然而然地会“穿新鞋走老路”,旧病复发,使得他(她)对于面临的事物、情境怀有恐惧感。正象中国古话说的那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男女青年,由于经过了多次的挫折、失败,于是,此后对类似的情境,就会怀有几乎不能克制的恐惧感,从而减低或丧失个人的自信心,结果往往导致更多的失败。

同类推荐
  • 开心心理学600问

    开心心理学600问

    本书摒弃了以往心理学书籍中那些长篇大论,而是将心理学知识精妙地融汇在一道道题目中,通过答题的形式让你在开心问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心理学知识。读完本书,你就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了解人们每个行为的背后,究竟表达了什么意义。
  • 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

    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很多想法或疑惑萦绕心头,但我们并不了解真相。大多时候,我们不是命运的囚犯,而是心灵的囚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操控着人类的神奇力量——我们的心理!本书阐释了42个神奇的心理定律及效应,它们将引导你绕过生命中的暗礁,理性驾驭人生,驶向成功彼岸!
  •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给予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录,提升心理素质的智慧枕边书。200个心理健康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田。品味百年哈佛的智慧甘泉,锻造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
  •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本卷包括中文版主编车文博所著的《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以及由弗洛伊德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三部分。《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是中文版主编车文博研究弗洛伊德的精髓所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癔症研究》最初于1895年在德国出版,书中对癔症的症状、病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创伤理论,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和正式起点的标志。
  •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本书分为思路成就出路、做最好的自己、心态左右一切、学会为人处世、突破常规束缚、善于思考与发现、创新其实并不难、新思路打造成功、让你的思维作锻炼、人无自信不成功、给自己好的改变、逆境之中显英雄、做个受欢迎的人、好口才带来好人生14个部分,从心态、观念、环境、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口才交际等方面,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并针对思维定势这一难题进行突破,旨在帮助人们寻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环保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环保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里的东西是否越积越多,丢弃觉得可惜,堆放在那又没什么实用?那我们来试试将这些东西变废为宝,制作成您需要的物品!本书给你提供了家庭清洁,平日生活中节约金钱的小窍门。帮您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胭脂田园:夫君一品

    胭脂田园:夫君一品

    村里来个长的唇红齿白很是俊俏的小相公,顶有才华,我们村儿的姑娘都喜欢他。小相公,你看我洗衣做饭样样在行,种田经商件件拿手,帮姐姐找了好夫婿,带着全家奔了小康。小相公,我还可以找大夫治你身上的宿疾,待我及笄了,你娶我好不好呀?【古言《宁王妃:庶女策繁华》求支持!VIP读者群:繁华玉煞532855907】
  • 张居正(全4册)

    张居正(全4册)

    中国千古第一奇相大传,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已被改编成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由唐国强、梅婷、冯远征、智一桐、巫刚等一众老戏骨主演。张居正是一位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为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声势显赫,无与伦比。然而,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起萧墙。隆葬归天之际,即是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显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他生前死后毁誉之悬殊,除个人原因之外,也可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而且,张居正的命运也客观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性格缺陷,为今天的读者反思提供了形象的文学读本。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的专属甜心

    我的专属甜心

    她,小雪,虽是一个从出生起就被遗弃的孤儿,却赢得了奖金,斗得过流氓,卖得了萌,撒得了泼,乃福利院里叱咤风云之人物。但不曾想,她只是外出捡个球而已,竟能捡到一个豪门千金的头衔!然这便宜千金却不好当,更何况还是清源市最大企业的二小姐!什么?恶毒女因自己地位心生嫉妒,要来害她?什么?花痴女因贪婪自己男人的美色,要来斗她?什么?纯情男因自己长得像另一个人,要来抢她?这都不是事!且看她生命坚强如小强的小女子如何一一将其摆平,携手美男共同打造出幸福完美生活!
  • 裁决

    裁决

    一个外表天真纯朴,一脸迷糊的大头男孩,却是一个跟着暴躁矮人学了好脾气,跟着傲慢精灵学了谦虚,跟着爱撒谎的侏儒学会了诚实,跟着野蛮人学会了礼仪的小混蛋。当这个无法修炼斗气的乡巴佬,从南方小城走上舞台的时候,他要成为最伟大的骑士。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