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800000030

第30章 元代的音乐(2)

元杂剧的作家,历来有“元曲四大家”的说法,四大家即关(关汉卿)、马(马致远)、白(白朴)、郑(郑光祖)。如果仅从艺术成就来看,他们确实是堪称大家的。但是,元杂剧作家中,堪称大家的却远不止他们四人,至少,以《西厢记》一剧光照千古的王实甫,以及杨显之、高文秀、尚仲贤、宫天挺、乔吉等都堪称大家。

元代散曲

1.散曲的产生

词到宋末,很多都已经不可歌了。一方面是文人创作过分雅化,已经丧失了词的通俗性和生活化特色,远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少数文人雅士案头的玩物;另一方面,是旧谱的零落。宋张炎《西子慢·序》就说:

吴梦窗自制此曲,余喜其声调妍雅,久欲述之而未能。甲午春,寓罗江,与罗景良野游江上,绿阴芳草,景况离离,因填此解,惜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

张炎作此曲时,距吴文英不过三四十年,已感叹“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其余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旧谱的散失更厉害。

就是可歌之词,大多已经传唱数百年之久,早已没有新鲜感了,因此,统治者和文人雅士又不得不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寻找新的形式,去吸取新鲜的养料,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散曲中的许多曲牌,如《货郎儿》《蔓青菜》《豆叶黄》《十棒鼓》《村里迓古》《鲍老儿》《山石榴》等,一望而知是出于民间的。

散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词无论是语言还是曲调,都不符合蒙古人的欣赏口味。

词所用的语言,是唐宋以来一直流行的南方语言系统,与蒙古人习用的北方语系区别很大,与“胡乐”不能很好相配。而南方的曲调,也为蒙古人所不喜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他所说的“新声”,就是散曲。

2.散曲的结构

散曲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是指单支小曲,这些小曲大多来自民间和诗词。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单曲联缀而成的组曲,是对唐宋以来的大曲、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的继承和发展。散曲实际上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的形式。

与词相比,散曲的结构要自由得多。它不像词,每一词牌的字数、结构、曲调、用韵等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同一支曲牌,其长短结构可以有比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可以增加许多“衬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散曲的旋律结构和曲式结构应该是比较自由的,给创作者和演唱者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元代的歌舞器乐

1.新乐器的大量出现

元代的宫廷雅乐,基本上是沿用唐宋以来的乐器,而民间及□乐,则使用了一些新的乐器。

三弦 三弦在今天是很重要的民族乐器,它实际上是在秦代的弦鼗和后来阮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杨慎《升庵外集》说:“今之三弦起于元时。”三弦和阮咸的区别在于,柄加长了很多,其音域更为宽广。音箱减小,但不用木板,而是两面蒙蟒皮,音色更优美。

火不思 大概是传自新疆的一种弹拨乐器。有人说汉代王昭君和番,带去的琵琶坏了,找人重新制作,新造的琵琶小了许多,王昭君笑着说:“浑不似。”后来被传为“火不思”。这个说法见于宋人俞琰的《席上腐谈》,很有趣,但是不可信。火不思的形状像琵琶,但是要窄一些,长一些,最大的不同是琵琶有品而火不思没有品。也是四弦,琴面蒙皮,用拨子弹奏。

云 云是以十三面小锣为一架,用小槌击打的一种乐器。实际上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云锣,民间叫“九音锣”。

七十二弦琵琶 维吾尔族弹弦乐器。又叫“卡龙”。曾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麦盖提、莎车、哈密等地。卡龙最早是希腊乐器,大概是忽必烈西征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卡龙音箱呈扁梯形,状似半张扬琴,张十六或十八组钢丝弦,每组两弦同音。演奏时,琴置于木架或桌上,右手持竹、木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弹奏,左手持铁制揉弦器(俗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

胡琴 即宋代出现的马尾胡琴,也就是今天二胡类乐器的前身。胡琴虽然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并未大量使用,在大部分器乐演奏中,使用的拉弦乐器仍然是嵇琴和轧筝。而马尾胡琴在元代才被大量使用。《元史》记载元代胡琴的形制是: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此外,还有兴隆笙、鱼鼓和筒子等新乐器出现。

2.元代的艺人

元代艺人的地位也与文人一样,已经大不如前,许多表演艺人,都是优伶妓女。元夏庭芝《青楼集》记载有近百人,最著名的有:

珠廉秀,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顺时秀,姓郭氏,字顺卿,行第二,人称之为郭二姐。姿态闲雅,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刘时中待制尝以“金簧玉管,凤吟鸾鸣”拟其声。

赛廉秀,朱廉秀之高弟,侯耍俏之妻也……声遏行云,乃古今绝唱。

秦玉莲、秦小莲,善唱诸宫调,艺绝一时,后无继之者。

天然秀,姓高氏,行第二,人以小二姐呼之……才艺尤度越流辈,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

王玉梅,善唱慢调,杂剧亦精致。身材短小,则声韵清圆。

张玉莲,人之呼为张四妈。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丝竹咸精,博尽解,笑谈,文雅彬彬。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

陈婆惜,善弹唱,声遏行云。然貌微陋,而谈笑风生,应对如响……在弦索中能弹唱鞑靼曲者,南北十人而已。

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清宛,妙入神品。

此外,还有“尤长琵琶”的于四姐、“筝合唱,鲜有其比”的金莺儿、被称为琵琶第一人的李宫人、善奏胡琴的张猩猩等。

3.《十六天魔舞》

蒙古人建立了元朝以后,大量吸收和使用宋、金的音乐。元朝的雅乐,基本上是沿用宋、金的。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没有“小儿队”、“女弟子队”,而增加了“乐音王队(元旦用)”、“寿星队(天寿节用)”、“礼乐队(朝会用)”、“说法队”等。

在□乐和勾栏教坊、青楼妓院中,许多唐宋时期的歌舞百戏仍在表演,比如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在民间勾栏的表演结束时,往往还有一种叫做“打散”的散场仪式,一般是奏《鹧鸪天》曲牌,演员边唱边舞,叫“舞鹧鸪”。

元代统治者崇信道教(全真教),又崇信佛教(喇嘛教),在歌舞艺术中,渗入了大量的佛教内容。比如据《元史·礼乐志》载:乐音王队有“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从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萨梵像”。说法队,有“男子八人,披金甲为八金刚像。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一人为普贤像,执西番莲花;一人为如来像”。

这些歌舞中,最有宗教意味,最为神秘的,是《十六天魔舞》。《元史·顺帝纪》载:

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由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棰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官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宫官受秘戒者得入,余不得预。

南戏

1.南戏的复苏

源起于宋代的南戏,在元初曾一度衰落。但是,大约在元顺帝时(1333-1367)又逐渐兴盛起来。明徐渭《南词叙录》说:

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兴。

南戏的复苏,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艺术上的原因。

元代中叶以后,元朝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力量相对削弱,对南方汉民族的艺术管制稍有放松,使得南戏得以喘息。

由于语言的差异,以音乐的好尚不同,流行于北方的杂剧,同样并不受南方人民的欢迎。明王世贞就说“北曲不谐南耳”。这和元初杂剧风靡时的所谓“南曲不谐北耳”是一个道理。

而且,在流行过程中,元杂剧本身的缺点也暴露出来,这也是更为自由,更为合理的南戏逐渐取代杂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杂剧的结构很死,基本上规定为四折一楔子,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突破,但大多数杂剧仍然严格按照这一规定创作,使剧情的发展很受限制。而南戏没有这样的规定。

杂剧规定一折只能用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显得比较单调,而南戏则可以使用不同宫调。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只能一个演员唱,而其他的人只能念白。如规定旦角唱,则为“旦本”;规定正末唱,则为“末本”。而南戏没有这样的规定,男女演员在同一折戏中都可以唱。

南戏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必然会取代杂剧则成为戏剧的主流。

2.《琵琶记》与《荆》《刘》《拜》《杀》

南戏的音乐,是宋人词加上里巷歌曲,词也大多鄙俚,为文人士大夫所轻,但是在民间却非常受欢迎,很快出现了大批的剧目,仅今天仍然存有剧本和乐谱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高明的《琵琶记》和被称为“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

高明(1305?-1359),字则诚。浙江温州瑞安人。元顺帝五年(1345)进士,做过几年小官,后隐居于鄞县(宁波)。《琵琶记》是他的代表作。

《琵琶记》改编自宋代戏剧《赵贞女蔡二郎》,写的是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赵贞女蔡二郎》原本是谴责蔡伯喈富贵以后“弃亲背妇”的。《琵琶记》在内容上作了一些改动,写蔡伯喈在父母的逼迫下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娶牛丞相之女为妻。赵五娘在家孝养公婆,公婆去世后一路卖唱,进京寻夫。最后,因牛小姐的深明大义,二女共事一夫,然后一同回家为父母扫墓。对蔡伯喈的背信弃义寄予深切同情和开脱。不过,作品歌颂了赵五娘的善良正直和舍己为人的品质,仍然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尤其是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元代南戏的代表作。

《荆》《刘》《拜》《杀》是南戏中的四部优秀作品,合称“四大传奇”。

《荆》指《荆钗记》,写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

《刘》指《白兔记》,因为题材来自《刘知远诸宫调》,所以简称《刘》。写刘知远“变泰发迹”和妻子李三娘的故事。

《拜》指《拜月亭》,写秀才蒋世隆和兵部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四部作品中,以《拜月亭》的艺术成就最高,近现代都还在舞台上搬演。

同类推荐
  •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

    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包含了一部分曲谱,能指导读者怎样去了解欣赏一部交响乐名曲,其中包含了交响乐名曲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适合大众阅读,《著名交响曲欣赏》定位为交响乐知识普及型书籍,收集了各种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名曲,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阅读价值高。,以及名曲诞生的历史,以及音乐人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其中囊括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的许多世界名曲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山西民间工艺

    山西民间工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梦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

    在人物刻画上,《梦开始的地方》作者汪宗军仍保持着惯有的优势,主次要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梦开始的地方》一些具体琐事和一些次要人物的故事,罗列铺衍也都得体,诸如写“六城联创”工作时对街道脏乱的描写及处理厕所事件和乱搭建事件、“伤不起”中的田梅事件、“农村工作那些事”中的上访事件、甚至“爸爸的小E”、“血腥杯具”等等,都很必要,让人觉得具体、实在、可信、读来过瘾,在环境影响和情节发展上都为人物后来的行动和性格精神的成长作了有力的铺垫,也为小说潜在的肯定和激励力量的形成做足了铺垫。
  • 腹黑老公太危险

    腹黑老公太危险

    爱过方知情深,伤过方知情痛!————题记他是玖城第一豪门慕容家二少爷,路晗恨之入骨的男人,可一组轰动全城的暧.昧照,绑住了他们的婚姻。新婚夜,他将她圈住,缓缓凑近,欲施兽行——“慢着。”她拦住他,“我无、意、间听到你和准大嫂的对话……”“听到什么?”“咳咳,你和准大嫂貌似打算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地下叔嫂乱.伦情”……”他眸子眯起。“放心,我不捉奸,只要你和我相敬如冰!你们的地下情我绝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可真……大度!”他松开她,“可是晗晗,你不知道没有男人滋润的女人会老的很快么?”“……滚!”————她是“克父克母克爷爷连未婚夫也不放过”的路家三小姐,为了妹妹,他染上了她。“晗晗,我不喜欢你叫着其他男人的名字……”“要求我时,先管好你自己总往大嫂身上瞄的眼睛!”————当一场被策划了十六年的惊天骗局浮出水面后,一个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人竟出现了时……一切又都变了。“带着这个野种滚出慕容家!”大雨中,她带着孩子无处可去……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宝贝取名有学问

    宝贝取名有学问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此话今天看来似乎有点片面性,带点名字决定命运的唯心味道,但其中也反映了名字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对取名的重视程度。姓名,是人的“品牌”。取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姓名的好坏,虽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但它却带着时代的信息,凝聚着长辈对宝贝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好的名字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小为宝贝树立起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宝贝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塑造良好的个性,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帝阙

    帝阙

    稚龄十四,继母谴嫁;三年未育,婆母难容,十七岁为下堂妻。泪未干,忽而受封公主,太后疼爱有加,皇弟眷恋依赖,一时备极尊荣。未二年而宫廷巨变...
  • 演绎推导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演绎推导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堇色未央

    堇色未央

    他与她,幼年初见便两心相许,多年后却在阴谋谎言中缘浅沉浮。她,舍弃倾世容颜,隐忍真爱不得,只为入宫报仇,却无法罔顾本心而渐背初衷;他,心在天下,以为佳人觅得,却不知其实他们一直在错过。待一切明了,却已难如初见。而他,风仪如光风霁月,却无奈有着命定背负,江山美人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