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17

第17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6)

[1]五欲八风:泛指一切内外干扰与苦恼。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的《祖堂集》:“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惑。”

五欲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八风

《起信论》主张通过施、戒、忍、进、止观五门发起大乘正信,其施门说“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是使人心动摇的八种障碍物: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毁谤或赞誉--毁、誉,当面称赞或讥嘲--称、讥,身心的烦劳或快乐--苦、乐,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八风”大体上可以分为净秽二类。“八风吹不动”,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

禅宗对“八风”的超越,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基础上的不二法门式的超越。禅宗认为“八风”最能磨炼性情。《最上乘论》:“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禅宗对“八风不动”的修行境界赞赏有加:“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安耐毁誉,八风不动。”《永嘉集》“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祖堂集》卷十四《怀海》对“八风不动”的悟境,禅宗创造了很多喻象来加以象征。如:

“无漏岩”:“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八风吹不动,千古镇常安。”《从容录》第十九则禅者常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即是指晶莹如月的本心不为八风所动。黄庭坚《代书寄翠岩新禅师》:“八风吹得动,处处是日用”。则是在寒山子诗后下的一转语,谓虽遇八风,置身其中却不为所染,是更高的超越境界。

“珍宝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最上乘论》)

“不系舟”:“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善慧录》卷三)

“盲人视物”:“二六时中,对五欲八风,如盲人视物。”(《续古》卷二《法昌遇》)

“祖灯”:“问:‘如何是祖灯?’师曰:‘八风吹不灭。’”(《传灯》卷二十三《横龙》)

[2]灵山付嘱:佛祖叮咛。佛祖住灵山,因此以灵山代指佛祖。佛祖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丈六金身。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本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佛教。

[3]五浊世: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五浊世间。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鬭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动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4]平等心:指众生平等,人与佛也平等。平等心是一个舍受的概念。舍受就是指不苦不乐受。在受到二痴根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以及舍俱疑相应一心的作用下,无法产生和悦受以及忧受相应。和这两种心俱行的受就是舍受。平等心是指殊胜的舍心,不会因为偏爱而动摇的心。

论藏注解:舍俱:即使是面对可喜所缘(目标),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该目标的体验则不再是可喜,由此悦受也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当不可喜所缘不被体验为可厌时,忧受也不会生起。再者,当心受到疑或掉举困扰时,它无法对目标下个正面或负面的判断,由此它不能与悦受或忧受相应。基于这些原因,与这两种心俱行的受是舍受(upekkha)。

在巴利圣典里,upekkha一词常用以代表殊胜的舍心或平等心,即不会受到不平等或偏爱动摇的心。然而,在此这一词纯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倾向于愉悦或不乐的感受。舍受与感受目标两端的乐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标。由此舍受也称为“不苦不乐受”。

[5]瞎秃:瞎眼和尚。和尚骂和尚,这是禅师的自省语。

[6]印证:又称证悟,常用参学手段。分自证与他证。

解读

禅师语录云:“各得安乐,故名正法。”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法让众生各自归正,所以叫正法。佛法即归正之法,还原之法,守形守意之法。是魂魄归纳法,与让人魂飞魄散之魔法不同,专克之。众生本来安乐,因自性迷失,变得不安乐。明明不苦,自己找苦,平地生苦,所以极苦。苦境还需苦人救,当日迷失走几步,今日回来还是走几步。当日欠人家多少,今日还人家多少。因果报应,毫发不爽。要得众生安乐,先要晓得极苦。极苦转极乐,全在一念之间。善人有善地,心地好,那么境地就好。这是禅师照佛法所示,有益于众生。

禅师开示:东南西北四块田,轮番耕耘,一起收获,就都是向阳宝地,无有纷乱事。

来云,病瘥药除,还他赤子,无事可道。又何有望州亭乌石岭之名也?若论己躬,有甚么事?如人梦醒,返思梦景,原无实事,这里了知还元[1],眼不见眼也。

古宿道,座上无老僧,目前无阇黎[2],有甚么相见?这话似拖泥带水不少,在居士分上首尾一贯,动静如常,岂不闻未出母胎,度人[3]已毕。未开口时说法已周近代。时人不识自心,将粥饭气作禅道传人,如穷子出门,背父逃走,转求转远。

唯有居士脚踏实地,不被物染,从幼至今,无欲无依,了事凡夫,自无寸丝可挂。便与万像[4]为主,借三界为戏场,转识海[5]为性海[6]。这葛藤望居士猛着精彩,把慧剑绝却老朽命根,真报佛恩也。

注释

[1]还元:道家术语,返先天,一气复原。本处借指见性。

[2]阇黎:阇黎,一译作“阇梨”,梵语acarya“阿阇黎(梨)”之省也,意为高僧,也泛指僧人、和尚。

[3]度人:度化人,使之觉悟成佛。

[4]万像:即万象。佛法说一切有情万物的本质是自性,认识自性的基础是真如,也就是意识的最基础点。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对自我判断,而不是如何看外物。佛法说众生万象都是一体、来源于一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而因无明妄想蒙蔽而不能证得。

[5]识海:即欲海。

[6]性海:即真实佛性。因佛性广大,故称性海。《华严经》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何谓性海?佛祖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

解读

禅师语录云:“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黄檗无念禅师以佛法开示:佛爱众生,众生还没出母胎,就已经得到了超度救赎。佛法奇妙,从因救果,从源清流。救其子必先救其母,养其生必先养其未生。这与世上救赎根本不同。世上救赎是救了又扔,成了又毁,赎了再典当,最后彻底卖光,任人拿去。佛法度人是救彻底。总是从源头下手,故能以其细成其巨,解其难还其易。不在后天打滚,功在先天。如若你知道必得救赎,便知佛言不虚,自此以后当精进,不负所托。这是禅师照佛法真诚开示。

禅师开示:佛母生佛,自己也成佛了,她等于把自己也生出来了,好大因缘!

复潘兵部昭度

蒙赐谕,愧薄世缘,不敢走侍。此件事非夙植德本,莫能担荷。愚见须喷地猛醒,何有待时?今德民化物[1]之际,不落思议,此真无作妙用,无可比。况古谓千圣不传[2],参寻不到[3],聪慧不及,亦是朽衲数十年分疏不下处,此中绝无形名,那有朝闻夕死之说乎?

谕中谓从疑得悟,读至此不胜感涕,是中果有一字商量,真成套语。佛法原无甚么说个撒手悬崖,亦是剩语。大丈夫岂肯从门入乎?惟内不立知,外不循境,反观朝闻夕死皆戏论也。

注释

[1]德民化物:原为儒家语,指施德政造福于民,借指普度众生。

[2]千圣不传:隐语。意思是千圣不传,只传一人。

[3]参寻不到,聪慧不及:隐语。意思是参不到、悟不出,需要缘分。缘分分两种:一种是自为缘,一种借缘,都靠愿力成就。

解读

禅师语录云:“内不立知,外不循境。”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修行,是内修外行。如何内修?内不立知。如何外行?外不循境。什么叫“内不立知”?讲不要在内心立下什么信条、知识,一片空明最好。什么叫“外不循境”?讲不要跟着外部环境走,因循归路,只是一个走失。内不立知(智),好处在于不执着。外不循境,好处在于有主见。一个不执着,一个有主见,看似矛盾,其实统一。内不立知是大知识,外不循境有大环境。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内心一片空明,无有什么信条。这种内心映照出来的行为是合于先天本性的,待人接物只是一个本来样子,并没有附加什么东西。人生不追求附加值,价值就大。

居士与梅长公,乘般若力[1],游戏人间,机调相投,非老朽所能测也。谕云,学道人非具侠骨不能,然谓具侠骨人能学道则可,若谓必侠骨人方可学道,恐执侠不化,终被意气驱逐,难得本体呈露。故世之贵侠骨者,以愈于龌龊、庸腐辈耳,非真侠骨可贵也。况英明特达之士,未必侠骨,又复追踪侠骨,是本体逾失也。

焦太史末路,果是本色,则繁苛尽除,岂不足佳?然与老朽交最久,独泛滥词章,担阁[2]一生,未免内有能是的心,外有所是的法[3],将本色尽情埋没,而反以障本色者为太本色[4],岂谓其器度寻常、少一段侠骨乎恐错认本色矣!

若果到本色田地,透悟[5]两字何处安顿?居士谓三乘教外,更有所发明乎?吾教云,上根利器,一闻便了,尚无有二,何况有三秪缘[6]、利钝不等[7],假设教网[8],涝漉众生,若人猛醒,总皆权喻。长公疏如镌石,倘得居士数语,则又何啻一玉带镇山门也。

令弟聪明根利,笔底尽有仙气,指日当大魁天下,为一代名儒无疑也。

注释

[1]般若力:有觉悟智慧的佛力。

[2]担阁:耽误。

[3]内有能是的心,外有所是的法:借用理学术语,本指以外证内,借指学佛应该内外都放下。

[4]太本色:大本色。

[5]透悟:彻底领悟。

[6]三秪缘:三根本。简称三根。指众生的三种根性,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法华玄论》卷九云:“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至法华,历闻诸教不悟,至涅盘唱灭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为下根也。”就声闻、缘觉、菩萨三者之优劣而言,声闻是下根,缘觉为中根,菩萨是上根。

也指三无漏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属于二十二根。《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云:“复有三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7]利钝不等:根基与悟性好坏不一样。“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8]教网:宗教枷锁。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谓必侠骨人方可学道,恐执挟不化,终被意气驱逐,难得本体呈露。”黄檗无念禅师开示:学佛者满天下都是,得真道者有几人。学佛最忌三种气:帝王气、才子气、英雄气。帝王因势力强大,自以为在佛之上,学佛往往是做样子,哄天下开心。当然也有真帝王真学佛,雍正就是。这是帝王佛。才子佳人为才情所困,学佛只为逃情,一旦又陷情爱,则视青灯为红灯。当然也有真才子真学佛,东坡就是。这是才子佛。英雄豪杰侠骨柔肠,敢为天下担当,只可惜往往分不清是非,血气所激,往往铸成大错。当然也有真侠士真学佛,谭嗣同就是。学佛君子,从容就义,是罕见的真修。一般人学佛不可沾以上三种气,侠气尤其不可沾。禅师开示:沾了侠气,就会“执侠不化”,指执着于侠义道,不知侠义道上还有更高的道;就会“意气驱逐”,指血气为人,往往激于义愤,不能深谋,不能保全众生,只是逞一时之快,反倒害了众生;就会“难得本体逞露”,指见不到本性。从侠士到暴君,一步而已。荆轲刺秦,以暴刺暴,双方的性质是一样的。佛法是和平法,佛的道是仁道,是善道,佛的心是慈悲心。不逞匹夫之勇,救世才有神勇。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和尚门下有教无类,唯独不收侠士。若有侠士拜门,终成鲁智深,不可招惹。若不收拾狂性,满身本事无非取祸的根本。学佛人往往偏了,多半偏于狠毒,宜戒之。

复喻文学淑余

正悬慕间,得中海书,道足下于学问地中悉具超宗[1],令朽人不胜加额,但不知于世出世法、凡圣位中已入平等三昧否?若证此三昧,我根先灰,不见人相。既绝人我,比量都无。中间自无迷悟、圣凡、同异、颠倒、分别等事,正好与世浮沉,无非自在。亦不妄执此见。若有毫尘不化,即是圣证无明生死株裔,恐他日翻为增上,慢魔[2]撺入,不无干湛。寂海中鼓起波涛,妄构是非,使吾人于内外凡圣等法中,总不自在,先圣诃为蕉芽败种[3]是也。

注释

[1]悉具超宗:在学问上各方面都具有超凡智慧。

[2]慢魔:侮慢魔简称,指怠慢佛法。《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3]蕉芽败种:禅语。种子已经坏了的芭蕉芽,比喻根基受损,亟待修复。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有毫尘不化,即是圣证。”“圣证”即铁证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与友人探讨佛理,说的是:要化全化,如果有丝毫不化,就是还没有悟道的证明。意在开示:一体全化,不遗分毫。化是度的前番工作,没有化就没有度。所谓“化”就是化解冤孽,将一切化开,该消的消,该留的留,命也归位,运也流通。如水长流,谓之化境。“一体全化”有两层意思:众生一体;作为众生中的一员,身心灵一体,随众生而化。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觉醒,佛经谓之“大化”。大迷大觉,大难大化。相信冥力,始定此生。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坐在尘土中,尘土又变成小尘土,有道者终不化,这才是真修。不变应万变,大化灭小化,佛法从高处猛,岂有不成就。

复中海禅师

接来教,知造诣非昔。读佳韵[1],字字入圣超凡。较诸古今诗偈,更无等者。要谙本分事[2],犹有圣证量在[3],未得拼命一下,不免被圣证魔缚,使自不觉。祖师门中不容是事,若有一毫圣情不尽,即是我见未忘,就中妄立圣凡同异等障。

同类推荐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热门推荐
  • 傻女掠夫

    傻女掠夫

    女主是2920年x星一枚被人当成笑柄的弱智长了十六年连个正经的名儿也没有,因上面有九个绝色美男的天才哥哥,于是便叫了个小十。因为智商赶不上人类发展的速度,被亲爷爷当成眼中钉,日日派人追杀,没一个男人愿意要她,万不得已老妈和哥哥们把她打包塞进时光机穿越到一个叫荣月国的地方令她无论如何要偷个种回来。哥哥临别赠语:只见九哥邪邪的说:“总之,你只要见到美男,就给我巴这不要放。”六哥恨铁不成钢的敲了一下她的脑袋说:“美男就是长的和哥哥们一样帅气英俊的男人,总之,不管是老是少,通通都不能放过。”七哥红着眼睛对她说:“最好是王爷,世子,身份越是高贵的越不能放过,知道吗?”二哥又说:“如果去到皇城,就一定要混进皇宫,把皇宫搞个鸡飞狗跳,人仰马翻,若是皇帝年轻又英俊,就一定要死死捏在手里。”大哥也不甘落后的警告:“小十,要是实在进不了皇宫,就去找那些武林盟主,魔教教主,顶级杀手,财阀公子,一个一个都不能少,知道吗?”眼看还剩十几秒,机器就要发动了,三哥扯着嗓子大喊:“记住,看见美男能摸就绝不只是看,能亲就绝不只是摸,能上就绝不只是亲.......”傻女裙下之臣:荣明王朝之安王爷:凌龙宣————外冷内热/霸道强势荣明王朝之皇帝:凌龙寒————残酷多疑/心狠手辣贺辛国皇子:东宫离————腹黑张狂/闷骚之极第一杀手:夜九影————冷血无情/亦正亦邪魔教教主:涧月玄————邪气妖孽/杀人无形武林盟主:风千云————风流倜傥/豪放不羁怪手毒医:巫冷—————谪仙美男/性格乖张头牌清倌:花百离————妖媚倾城/风骚无限异域小正太:子桑羽————粉雕玉啄/萌萌无敌∮∮∮∮∮推荐自己的np新文《致命诱惑》时隔十年,她长大了,她回来了。拿下脸上的太阳镜,那是一张任何人见过都不会忘记的脸,倒不是因为她长的有多么倾国倾城,而是那双眼睛。那双纯粹干净的黑瞳,能给人心底最深的震撼!★★★★★同一天,她拥有了三个不同的身份。大哥,展天刑:世界著名的金牌律师——她化名林佩佩,成为他儿子的家庭教师钢琴教师。二哥,展天宇:亚洲第一集团兴宁集团的总裁——她化名藤野惠,成为她的贴身秘书。三哥,展天浩:全国夜生活娱乐后台老板——她化名莫习纯,神秘的少女,如愿引起他的注意了。她的目标,接近,勾引三个亲哥哥,做他们的情人!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共分六章: 第一章重在考证“晚唐”、“晚唐体”两个术语在宋代的出现时间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是宋初晚唐体。第三章谈及的是北宋真宗以后至南宋光宗以前的这段时间,第四章是对永嘉四灵的研究。第五章谈的是南宋后期的晚唐体创作及相关问题。第六章是对宋代晚唐体诗歌特色的总结。宋代晚唐体诗人作诗态度近乎狂热,他们重五律、轻古体,偏好于描写秋季暮夜的山水竹石,喜好白描为诗,重中间二联,诗歌呈现出清新平淡的美学特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擎天圣皇

    擎天圣皇

    少年偶得机缘,一鸣惊人!风卷残云,破除一切!妖魔鬼怪,为之颤抖!承天之命,统治诸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 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温州人不是“天生的经济学家”,他们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但长期以来,他们通过自身的经营和投资,不断积累起创造财富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称之为温州人的经营哲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