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20

第20章 大乘正宗分(4)

首先,佛学的这一发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运动观、变化观,是极相似的。但佛学的眼光,首先是把“宇宙—生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运动、变化无常的“生命”整体,而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质整体。精神与物质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无法割裂的一体关系。在这个整体中,不管是精神或物质都不存在自己固定的万古永恒的定性。这便引出了“空”的观念。除了本体本身是“常乐我净”之外,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也符合当代自然科学发现的事实。如果我们不人为地分裂物质与精神,你便会发现任何“理想”的出现都不是偶然,都有自己来自整体的“宇宙—生命”系统因缘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必然性。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太局限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幻相,所以一般人的理想过于窄隘,在一定的范围中起了作用之后,便消失了。而通十方三世——“宇宙—生命”系统的理想,其内涵与外延没有消失之前,一直是起作用的,愿力有多大,作用就多大。佛经中有一段借喻文殊菩萨与庵摩罗仙女的对话:

仙女: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

文殊:众生心量太小。

佛学中的“慈悲”、“布施”、“宽容”等等概念,绝对不能停留在道德伦理的范畴中去理解,实际上是希望人们的心量跳出“我、人、众生、寿者”的范围,统率与把握整个“宇宙—生命”系统。真正的“我”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

正是由于这一认识,“灭度”“涅”的概念自然而然就提出了。

“宇宙—生命”系统本身的一切运动,因缘,显相不显相, 能不能被生命感官感受到,都不存在善恶分别。善恶的分别首先是由于人们以“我、人、众生、 寿者”为前提标准,才有了善恶的分别。

利我者善,不利我者恶。

利人者善,不利人者恶。

利众生者善,不利众生者恶。

利于延长生命者善,不利于延长生命者恶

这就先假定了“我、人、众生、寿者”是有固定本性的。其实,这些“相”,都是因缘中生,因缘中灭。生灭、灭生是客观存在,无所谓善恶。利与不利,也只是在相对范围中说的。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说,无利无不利。 这个系统能产生出有感官的生命个体,就是“明德”,就是“至善”,就是“仁”,就是“道”,就是“慈悲”,就是“佛光普照”。

这当然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如果唯物主义这个词是可以借用的话,这种观念应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简直不给唯心主义留任何地位。

正因为人间的善恶美丑观念是虚妄的,长期迷恋于这种虚妄的观念,因缘反而要向恶性转化,导致因缘与因缘之间的剧烈对抗。但是人们太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虚妄观念了。佛家提出的“灭度”“涅”就是要把这种“妄想”消失到整体中,从善恶分别进入具有整体本体特征的无善恶。这样,因缘与因缘的运动便归于和谐平衡,“至善”就不再是隐相的,而转化为显相的,即“天下归仁”。这也就避免了因缘断灭脱环的错误说法。因缘还是因缘,由于回归了本体、整体,善恶分别就消失了。正如水,不管是什么江什么河,天上下来的地上流来的,一旦入了大海,皆是海咸一味,谁也分不清哪一个是我,哪一个不是我。滴滴水中有我,哪一滴也不是我。这才是真正的断妄想,真正的超度,真正的成佛。但是,这又不是在一段相对稳定的生命期,比如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做到的。因为“人”的存在,相对的说是“宇宙—生命”系统无量劫因缘积聚的“果”,具有不可切入性,只能待人死之时,这一段因缘散开之时,“灭度”“涅”之缘才可能切入。这才有了《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也就避免了把本是客观的整体的因缘运动的规律,靠世间的所谓修行、修养、修炼这些“主观”的虚妄的东西去改造它,也就不落入人们惯常说的“唯心主义”。有这一念与无这一念的区别非常大。有这一念,就是觉悟到“我”本整体。因缘的运动就不被“妄念”阻隔了,因缘的运运就流畅了。流畅也无所谓流畅,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整体的,系统的,“个体”只是一时之“幻”。佛经中几乎大量充斥着对佛的愿力的介绍与赞颂,绝大部分是对这种“愿力身”说的,根本不是业力应化的“人身”可以达到的。现在很多人把对“愿力身”特点的介绍,说成是释迦牟尼的神通,还有人认为释迦是“大特异,是“大气功师”,其根源就是错解了经文,把“愿力身”的特点张冠李戴到了“业力身”上。在这方面出的笑话太多太多。其实释迦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只是从智慧的角度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智者”。

“愿力身”不存在固定的存在处、存在状态。由发愿者的心量决定其渗透进入无量因缘的范围。佛经中的愿力动辄十方三世,就是希望“愿力身”永恒,与“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共在,即《大方广佛华严经》说的层层无尽佛世界,入一微尘而转大法轮。“愿力身”作为一种“理想”(借用此词极不准确)渗透在一切因缘中,因缘层层无尽,“愿力身”的存在也层层无尽。这种“愿力身”随顺一切因缘,利用一切因缘,导引一切因缘。正如盐入水中,盐分子渗入一切水分子中,水还是水,但已经全是盐水了。世间人只相信他看得见的“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不相信他看不见的“盐”,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宇宙—生命”系统是无限的整体,“愿力身”随因缘如水中的涟漪一样,环环扩大,不断散开,无尽无休。又由于他已经脱离了人的大脑,作为一种“力”,只是原来发愿时所规定的性质,进入任何因缘,都和众缘共同起作用,而不改变自己的规定性。所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随缘普度。

这和气功所说的“意念力”根本不是一回事。“意念”在佛学中属于“妄念”,正是生命界痛苦流浪的根源。不管这种“意念”有多么美好,发念者本身“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除,总是站在人、我、众生、寿者四种立场发念的。再者,受体本身是幻化的假相,也要受各类无量因缘所左右,所受意念只是无量因缘中的一个。“意念”一旦发出,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无法肯定具体作用的性质,因为这一“意念”,必和其他因缘交流、斗争、碰撞, 才可能形成合力而起作用, 这还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标量”与“矢量”的关系。“意念力”本身只是标量,要与无数“标量”组成合力,才是可以起效用的合力矢量。再者,发意者与受意者都不可能永恒,一旦缘散,连“标量”也不是了,不知是什么东西。

佛学所说的“愿力身”则不是如此,他有大量的规定性,“愿”本身必须彻底破除四相,即“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佛学中的“愿”总是面向“十方众生”、“十方三世”的,总是平等无分别的,也就是说佛学中的“愿”是针对“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再者,佛学中的“愿”,不是随意的,是“宇宙—生命”系统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特性的升华、综合、概括。用《佛说无量寿经》的话说,阿弥陀佛发愿之前“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观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於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维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

这就是四十八大愿的来源,和气功师随意的“意念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倒是极似马克思主义说的历史规律的发展。

“愿力”又是“非愿力”。它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提法,只是在表述上不太一样。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认为“真实”的东西必是客观的存在的反映。佛学是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看来一切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东西, 只有首先被人所“知”才能定下来它是否是真实的存在。人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主要是表述角度的差异,在本质的思路上是极类似的。马克思主义从分析政治经济规律出发,最后推导自己关于客观历史规律的判断,佛学则是从生命自身出发,发现“明德”在“宇宙—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及矛盾运动。佛学认为“知”——“明德”虽表现为个体的,但这只是假相,“明德”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能量运动,不过是通过个体表现了出来。在这个表现过程中,必有相应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同时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四相完全掩蔽了“明德”的整体性,“明德”早晚会泯灭。发愿“灭度”,就是希望在一个个体生命因缘“完结”后,即因缘散开后,其“四相”妄念也同时消失。那么“四相 ”就不会蔓延泛滥, 明德会长期保持纯净或者更“明”更“亮”。明德发展了,即智慧进步了,社会肯定进步。释迦同时认为他能悟到这一点,就是“明明德”因缘熟了,发愿不发愿,“宇宙—生命”系统都一定会达到这个水平,“愿”也不过是对他发现的“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矢量”的一种表达。

我们在前面反复说过,由于古印度文化的特殊宗教色彩,释迦讲法大半充满了“神话”色彩,一者是表达生动,二是利于当时的印度人接受。

同时,也是我们上面已经反复说过的, “世间自在王佛”、 “法藏”、“世饶王”、“阿弥陀”都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应有已有的特点的拟人化借喻,不见得真有这么一个具体的生命。其“名字”的文字含义便已经说明我们的观点的正确性。

上引《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事实上是概括了“宇宙—生命”系统,从洪荒初开直至人类产生,从人类产生再到释迦出世的全部历史过程。“宇宙—生命”系统就是如此这般运动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世自在王佛开示,即是指出“宇宙—生命”系统中零零星星但却是普遍存在的“明德”中,隐藏着“宇宙—生命”系统未来发展的“矢量”。二百一十亿是一个有限的却无穷广阔之数。“佛刹土”不是庙,也不是现在我们一些人理解的某超人统治的一个星球,而是“宇宙—生命”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生命现象的感官系统可能达到的范围。经“千亿岁”,正是“宇宙—生命”系统洪荒初开到人类出现的全过程。经文中所说的“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粗妙国土。思维究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千千万万生命的行为,明德是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性,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更有无量的人在探索“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的奥秘。此段经文与《金刚经》所说“诸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相呼应,这里的诸圣贤,不是局限什么教主之类,圣人、贤人之类,不要用我们中国人习惯了的“圣贤观”来理解,而是一切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一切对明德的追求,为人类的,为个体的,为一小群生命的,为民族的,为国家的趋利避害行为,一切对“明德”的运用,在这里都不作分别,都可以说是圣贤。这些生命的追求在自己身上都不可能完满,但是,由于是普遍的追求,必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即法身有这种可能性。无数的生命尤其是人,都在反复探讨把“明明德”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这便是经文所说的“思维究竟”,决不是一个两个圣贤的事。在印度,释迦出世前,有各种《奥义书》;在中国,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种“思维究竟”的代表者。他们的探索,代表了“宇宙—生命”系统总体“明德”的必然性发展趋向,不可能无中生有。“宇宙—生命”系统根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反映到生命体的追求中来。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破“四相”决不是单一的道德追求,而是认识把握本体,即“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明德”的需要。把破“四相”仅当成个人修行的要求,仅作为宗教道德,并且把它当做使自己成为佛式的“超人”的条件,是典型的佛学庸俗化。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热门推荐
  • 贵族高中学生会

    贵族高中学生会

    传说月溪学生会七大执委各个帅得令人惊艳,能力非凡;传说月溪学生会七大执委各个家世可怕,高贵优秀;传说月溪学生会七大执委不近人情,没有一个是有了固定女友的;传说月溪学生会七大执委神秘极了,除了主席颜天易偶尔在公众场合亮相,其余六位都是神龙不见首尾。这是真的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人生三道茶全书

    人生三道茶全书

    本书由清涟、雅瑟编著。饮茶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品茶的三种境界:一苦。人生之始,苦字当头。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才能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甜。当我们经过岁月的磨砺,奋斗时埋下的种子便会发芽、成长,直到最后硕果累累。当我们在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由苦到甜的这份快意?三淡。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事,想“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就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苦的浸泡,甜的滋润之后,方得平静恬淡的身心。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本书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阐释和剖析了常见不良心理、不良情绪、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心理病症、身体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心理成因,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简单易行、具有实效的方法,以及特殊情境下如何进行心理呵护。让你在轻松阅读中导引自己的心理走向阳光,学会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知识,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独宠神医妻

    独宠神医妻

    她是名满天下的金江薛海更是令人敬仰尊重的彦国女相,白衣玉箫清贵无瑕……他是才情过人腹黑门主更是令人谈及色变的冷清帝王,刀眉凤眼不可一世……第一眼,相遇于青楼,她见不惯这风流门主的做派,他却将一倾城女子送予她……从暗中较劲,到惺惺相惜,。………………精彩片花:(吃醋篇:)“小门主现在何处?”女子一身胜雪的白衣,白色的蝴蝶丝带只将两鬓的青丝微微拢起,薄唇紧抿。手指间把弄着一把青翠欲滴的玉箫,看着堂下的人问道。“回公子的话,小门主,哦!不,陛下此时正在燕春楼听音轩中,说是……说是要和司音姑娘行了那周公之礼,随了……随了公子的意!”“咣……”上好的瓷瓶在女子的玉箫下一分为二。惊鸿咂舌,公子的脾气好像又见长了!“转告小门主,若他日落之前还不回来,就永远不要再回来了!”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 冷傲老公,我不嫁你

    冷傲老公,我不嫁你

    离家三日,被家里的爹妈告知自己和全国最冷最嗜血的军官定了婚,肖素素一个冷颤,她不要被虐死或冻死。于是乎,肖素素伪装身份把自己送到那冷血军官的面前,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取消婚礼。计谋篇——“你看我比你未婚妻长的好看吧!”某女一个媚眼抛过去。某男冷冷的瞟了一眼,“没见过她本人,不知道!”美人计,失败!“你看我比她有情趣吧!”某女衣着性感的紧身衣,努力做着各种诱人动作。某男斜视一眼,“胸有点小,屁股不翘,其它地方还勉强。”诱惑计,失败!“你看我够爱你吧!”某女指着操场上那一排排宏伟的由塑料花编制的‘ILOVEYOU’。某男微微蹙眉,某女窃喜,难道成功?“破坏环境是不道德的,明天把操场打扫干净。”某男转身离去。真心计,失败!摊牌篇——“女人,你到底想怎样?”某男咆哮。“我想你解除婚约和我在一起!”某女手叉腰,一副不怕死的模样。某男阴笑,“这是你说的。”随后扑倒某女!某女,‘呜呜呜.....她不是这个意思!’最后的最后,婚约是解除了,但是肖素素肚中貌似已经有了某男的种,这辈子是休想再逃掉了。——蝶儿新文《黑道王妃本流氓》做惯了黑老大,一朝穿越为小奶娃,最关键还是被抛弃的!紫兰青在第一时间决定一定要傍个大款!看那毛头小鬼一身华丽的锦衣,身后还跟着两个恶奴,紫兰青眼珠一转,就他了!当七岁的他捡到刚出生七天的她,看着她那双乌黑发亮不断转动的眼珠,于是他开始以爹爹自称!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冷傲老公,我不嫁你》
  • 媳妇不好管

    媳妇不好管

    “吴欣,不要看了,都这么晚了,睡觉吧!”吴欣的妈妈很是心疼,女儿没有选对好工作,学了护校,毕业干了护士,在本市中一大医院工作,上班这两年,除了上班辛苦不说,还要经常考试。听女儿说,那是考什么倒头“三基”。“妈,你先睡吧,我看会就睡!”吴欣也是无力的回答了老妈一声。诶!以前上学指望着工作,不要天天考试!从小考到大,头都考疼了。终于熬到毕业,总算是应聘到这家大医院工作,钱不算少……
  • 销售金口财

    销售金口财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30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销售金口财》从口才定律、口才技巧等角度立意,用精彩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告诉销售员:销售不仅仅是卖产品这么简单,它是在卖你的人品、卖你的能力、卖你的智慧、卖你的口才。良好的口才会使你的业绩倍增,会使你的销售生涯保持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