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13

第13章 善现启请分(2)

“二百一十亿诸佛土”可直接理解为 “一切众生心”。 现在不少讲经之人把“佛土”等同于今日自然科学的“银河系”“太阳系”,这是笑话。心不离土,土不离心,这是佛学的常识。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在佛学中,以“帝网珠”为喻,“珠”者,明也,“知”也,也可以说是“智慧”也。“帝网珠”是说“宇宙—生命”这个系统无法分割,永是一个整体。“帝网珠”的每一个网眼又可以喻为一个生命的“知”、“明”。这个“知”是“宇宙—生命”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知“宇宙—生命”系统本身。每个网眼与每个网眼的“知”互相渗透, 本是“知”的同一个“宇宙—生命”系统,但由于“角度”不同,“地位”不同, 总起说便是因缘不同,每一个网眼又可以说是独立成为一个世界。 有人把它叫作“小宇宙”也未尝不可。 这就一个“佛土”。“佛土”层层无尽,佛也是层层无尽, 佛家所谓的“华严境界”,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前文我们已以当代自然科学的“全息摄影”为喻,这对于当代人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二百一十亿”是言其多,言其无量。在古印度,“七”是极数。在极数之外,再说是三倍,应二十一,扩为十倍,再引入一个“亿”作量词就是无量之数了。也可以作“一切”解。但毕竟不是“一切”,因为这毕竟是只指“宇宙—生命”系统中的“知”的一个阶段运动发展的,所以用了“二百一十亿”,而不用“一切”。以有量来说,不以无量来说,实是“极多极多”之义。

请人们一定要注意,“知”、“闻”在佛学中不是只作为某一个人、生命的特殊感知说的,佛学认为“知”、“闻”是宇宙全系统的不可分割的能量运动。今日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宇宙能量的网络系统运动。

“法藏”喻“诸法之藏”“一切法之藏”。这是说,佛学的一切法皆来自于所有生命想彻底改变众生苦境的愿望与活动。从“世饶王”的美好而伟大愿望出发,出家后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解脱众生苦的“法”,这些法又是集中了一切众生的这种愿望需求所支配的活动(法)。一切法皆来源于全体生命的实践活动,所以称之为“法藏”。“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世饶王”,你理解为是一个××人也好,你理解为是隐喻××文化也可以。这便是佛学概念的特点,千万不可“着相”理解,应了解他这种拟人化比喻的真实内涵,当然也不排除实有其人。

“诸相非相是为实相”,终还是有一个“相”在,只是不要拘泥于“相”便好了。

佛经中常常出现一些超天文数字的叙述和交待,千万不可作神通解,神奇解。这是引导你超越时空具相,希望你扩大心量,最好能将你的心量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等同,也就是佛家的“止于至善”。以这样的心量来读佛经,你就容易理解佛经的本义了。

对于如来、菩萨这些概念的理解也应是如此。

在佛经中,如来、菩萨、众生,三者是一个交叉概念,一定要结合具体文意来分析。把三者僵化了固定了,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

现在仅以这一品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来说。

这里的“如来”首先是指“宇宙—生命”这个系统而言的,这个系统也说不上是什么系统,我们能知的只是“当下”。“当下”也不只是“当下”,因为任何“当下”都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无量因缘的结果。我们前面反复引用了孔子的话,应是对“宇宙—生命”系统与“当下”关系的最成功的表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任何一个当下的 “知” 都具备这种矛盾性,佛家用了一个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如来”。

还是以儒家的观念说,我们中国人好懂。“仁”是“如来”的本体之德,“如来”永远护念、保护、恩养、咐嘱、教育……着一切生命。

生命者非生命,因缘合了显化为“知”,就有了生命。生命能成之为生命,皆是“如来”之德,即如来之仁。因缘不合,什么也没有。所以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解释,就只是儒家、道家的观念了。正如《道德经》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的“上善”,可作“如来”解,也可作“至善”解。这种以水之德喻“如来”的譬喻, 在佛经中也有, 《妙法莲花经》的“药草品”便是以雨润万物来比“如来”之德的。

可是《道德经》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篇乎!”他最后的结论是“守中”。这里的“橐篇”就是风箱,言人在天地中完全不能自主,只好“守中”。这当然是消极的。这就是东方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局限所在。知生命来自于“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并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当然是很精辟的,但又认为天地定下的东西,人完全不能改变,人永远只能是天地的“刍狗”,这便偏颇了。

佛家认为人、生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关键在于有没有正知正见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在这里称“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的运用是与下文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呼应的。 若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是“ 善男子、善女人”。佛经中,“善”字的用法,大大不同于其他文化、其他学说,非常严格。在别的学说中的“修善”,到佛学中大半是说的“修福”,而不称之为“修善”。善、恶,在世俗中,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其内容要随缘而变,即随历史文化背景而变。佛经中的“善”只指“至善”,是指历史的总体进步、“宇宙—生命”系统更适应生命的生存的大趋势而言的。而对“宇宙—生命”系统没有正知、正见、正觉是不可能有此“至善”的。

佛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以不翻为汉语的“正知、正见、正觉”,而用音译,原因是由于“正知、正见、正觉”这三个词容易引起误解,容易让人感觉到是人的意识在起主导作用。若仅是个人意识的作用,那就是妄想,就不是正知、正见、正觉。一句话:真正的正知、正见、正觉,是法身本有的,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了解这个系统整体的运动规律就是正知、正见、正觉,这不是哪一个人能不能达到的问题,应是本体本有,又因缘成熟而显说,不单指个人智慧。

前文我介绍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来历,这里,“阿弥陀佛”的老师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也可以说,“阿弥陀佛”的老师就是一切世间“大自在”的集中表现。“自在”是世间本有的,只是缺少一个集中。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世间自在”之后加一个“王”字的原因。

“世饶王”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法身本善、本仁、本德,就是要饶益世间。同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一个生命都有这个饶益世间的愿望,也只是缺少一个集中。第二重,“世饶王”的名号的意义就是要饶益一切世间,全体救度一个不剩,所以称之为“王”。

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把“正知、正见、正觉”当作“宇宙—生命”系统中本有的一种“关系”来“理解”,一种矢量来理解,作为一种因缘运动过程来“理解”。“理解”也是非“理解”,因缘合了就“理解”了,表现为某人的意识的作用,只是一个假相,假相也是真相。

这样说来,“善男子、善女人”也不是什么人自己想当就能当的,而是因缘给的。因缘能让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身,就是如来善护念,如来善咐嘱。因缘合于你身,使你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就是“菩萨”。“菩萨”不单是指可以觉悟其他有情的人,同时还指一切因缘已令可令你觉悟有情,那也就是觉悟一切众生。正因为如此,释迦在第三品回答须菩提的问话时,一下子就直接提“一切众生”,而不再提“菩萨”。

介入了这个过程的一切众生就是菩萨。如果再明确一点说,当某个因缘合了,让你得到正知正见正觉时,让你觉得是菩萨,被觉的也是菩萨,觉的过程、觉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菩萨。

“如来”、“菩萨”在佛学中是既有确定内容却又没确定界限的两个概念。千万不可“着相”死解。一旦死解必陷入迷信与神秘。

这是读本品极须注意的第一点。第二点是,佛学反对人不能改变因缘的观点。佛学真正的奥秘,不同于一切学说的奥秘就在于要改变因缘。不了解这一点,莫言佛学。

这才是如来对众生——诸菩萨真正的善护念、善咐嘱 。

护念、咐嘱,说到底还是一个“如是我闻。”

佛学认为人可以改变因缘。之所以说佛学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大智慧,就是由于在这一点他与一切宗教都不一样,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他几乎把其他宗教的一切修炼方法都否定了。

好一个“善护念”

到了这一节,我们便与南老的观点不一样了。我们不能不细细辩一辩我们的观点。

不能不承认,南老毕竟是一代大德,比一般我们见到的装神弄鬼的师傅们高得太多。

南老说:“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中。”

接着在“寻愁觅恨”一节中,南老举了两个更生动的例子,一个贾宝玉,“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又傻里呱叽的……”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南老确实是开了大悟的人,也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实在是把人生看透了。人生确实是如此。所谓人生境界,千种万种,终是离不了一个“烦”字。张君瑞、崔莺莺、贾宝玉是“闲愁万种”,李清照见不到老公,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我辈今日是为吃饭愁、穿衣愁,孩子上学学费太贵更愁,老娘有病无钱吃药愁上加愁。这不是“闲愁”,而是“忙愁”,我们闲不起。每日从早忙到晚,还是一个“愁烦无限”。明日洪水还会不会再涨?水涨了,物价会不会涨?抗洪第一线的人也愁,这大堤还能顶住几天?我当过两天和尚,知道和尚也愁。庙要修,修成什么样子?钱到哪里去找?找来了钱也愁,工人会不会骗我的钱?会不会偷工减料?我有个师兄,在我师傅庙里当了大当家的,私人存了五十万,钱都长霉了。我以为他也愁,一个和尚要这么多的钱干什么?吃青菜、喝白水用不了几个钱,衣服有居士供养花不了钱。听说他愁得没办法,就化了装到南昌去嫖娼,结果让公安局抓了,钱也查封了,人也坐监狱了,不是更愁吗?

好也愁,坏也愁;忙也愁,闲也愁;苦也愁,乐也愁……这便是人生。

还是南老说得好,这愁念是追不得的,“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思想在哪里都“住”不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的念头。一住就烦,烦得要死。不住又不可能。

话又说回来了,我今年五十多了。在人间生活的五十多年的时间,留在记忆中的“烦恼”太多、太多……前面说了,我七、八岁时,为了旧币五万元差点没有丢了性命,如今我的儿子决不会有如此之事发愁,区区五元钱只够他两天的零食钱,一根冰糕就是七角,一杯椰子汁就是三元,一个书包就是当年我母亲一年的救济金(正好九十六元)。现在的城市家庭动辄数万元武装一个孩子。再说,六十年代,我们发愁的是每日下锅的米,是粗粮,还是细粮?这对海外的人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你们谁听说过小偷钻进食品店,一夜之间吃得胀死的事吗?这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太多太多。如今,我们也愁,愁电视机的尺码大小,洗衣机是全自动还是半自动,空调是窗式还是柜式、分体式……

再告知,某日报载,青海省会西宁市来了一位购买太阳能设备的藏族牧民,到了西宁昆仑路一处高手云集、全市最热闹的台球市场,卷起大皮袍子与汉族小伙子们交锋,后来竟大获全胜。报纸还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许多喇嘛庙门前,都会有几张台球桌,租给藏民比赛,连喇嘛们也是热心的观众。

正在打台球的藏胞的“烦愁”是什么?肯定是为输与赢,决不会一边抬杆子打球一边发愁何时成佛。

我们要问:此时此刻的藏民同胞的“念”与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他的前辈藏民同胞的“念”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愁烦”与他的先辈的“愁烦”有什么不同?过去与现在,这些藏民同胞和他的先辈,谁在“护念”他们,谁在“咐嘱”他们。如果根本无人护念,他们自己也绝不会懂了“善护念 ",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优于他们的祖辈?在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藏民,不少人都会叩长头,从某地叩到大昭、小昭。今天也会有叩这种长头,但是磕头与磕头的内容十分不一样,舍去了这种历史的观念,绝难理解大乘佛法。

如果再扩大一点我们的眼界,把释迦、孔子、老子的时代,人的念头与现代人的念头作一番具体的比较,你会发现释迦所谓“诸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实在是极不好理解又是非常现实的东西。

从部落的械斗到国与国、邦与邦的战争到世界大战,到核武器的出现,到世界杯足球赛的风靡一时,历史正好走了一条“之”字路,“战争”保留了,硝烟没有了;“械斗”保留了,流血没有了。

历史的进步,就是如来的“善护念”“善咐嘱”啊!

善男子、善女人

什么人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我们上面的观点可以说服人们,“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概念就是很明白的,今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男人、女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散男子”“散女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包括那些练气功、想一伸手银行支票就来了的男人、女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南老,您同意吗?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从《佛说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说起。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从这第一愿,我们看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自己想发便可发的,应是如来“悉成”的。我们现在就是生在阿弥陀佛国呀!他发愿救我们一切众生,我又知道他的名号,不少人还知道他的大愿,我们不是在一个因缘中吗?我不是就生在他的“国”中吗?我们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必然的,反过来说也是他的大愿“悉成”的。

千万不要迷信,如来不是别人,正是无量众生的总和,释迦不过是“集中”了一下。前面我们不是讲过“世间自在王如来”“世饶王”两个名号吗?“王”字正是“集中”义。释迦对于世间人“自在”的愿望及每个生命必备的饶益世间的菩萨愿望,无增也无减,只不过“集中”了一下。

既然自己“自在”,令一切生命也“自在”,是“如来”本有之愿,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之愿,也就是说是一切众生本有之愿,将这一切“集中”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切生命本有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发愿了,说明这个因缘在“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中已经熟了, 人人当发此心, 迟发早发都得发,那么一切众生皆可谓都是“善男子、善女人”。

在众生本具的“自在”之愿,令一切众生也都应“自在”之愿,未被“集中”表达之前,因缘不熟,谁也不知有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发,说发与不发都是妄论。这种本具的愿力的因缘已经成熟,在释迦这里已经“显化”出来了,别的众生想不发也不行。

同类推荐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魔君的仙尊妃

    魔君的仙尊妃

    她是白小幽,煞星成妖,貌美倾城本事低微,没心没肺最喜欢惹是生非。他是洛漠,是上古魔兽,也是一国国师法力高强,他邪魅决然,唯独对她束手无策。初相见,他救她性命,护她安危,替她挡住所有隐患,哪怕她叛逆不羁,哪怕他爱她至深,只要她开心,他不惜一切。再相见,她从封印踏出,即便他忘记她,她依旧守他身侧,扫清他身畔无数桃花,为他安危心机算尽,只要能护他周全,只要能与他万世相守,只要能看着他风华绝代的身姿,她不惜一切。******所谓桃花,泛滥成灾。天界月君仙尊为让她解心头之恨,不惜主动送门求死。魔界魔王为她暗中频频算计,只为娶她为妃。琉荒古道神君对她细心呵护,温柔软语,抛弃杀妹之仇。美鱼蓝谛殿下时时刻刻陪她身边,对她忠心耿耿。所谓敌人不分亲近,来者必杀。妖王妖娘夺她气珠,逼她交出上届妖王妖珠,杀她亲娘,下手狠辣。阴险法师借她挑拨是非,背后下手,害国师受伤之时被圣旨驱逐而去。流谷派道士冷血无情,以她与国师妖魔的身份为题,痛下狠手。******千载时光悠悠,她桃花拒之,敌者灭之,扫清身畔无数人,唯与他一人桃羽缤纷中,共饮佳酿,容颜变,心犹在,他可否还能认出她?千载时光悠悠,她从仙尊归入魔界,煞星初现,天地动荡,你亲声质问,可知我心酸秘密?双眸失明,仍不掩惊艳之色,聪慧睿智,天地惊煞。几世轮回,她亦笑言身侧有他相守,足以!却不知,他心中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流萦读者QQ群:212072765入群需红袖ID名及书中任一人物名,入群可提前看到后续精彩片段。收藏满160,260,360加更!所以看文的亲一定要记得点击下面的【加入书架】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正能量口才

    正能量口才

    口才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而好口才就是那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有趣事例和精炼的要点通俗易懂地向你介绍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你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就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广大读者掌握及提高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让你在在短时间内成为生活、交际、职场、情感、演讲等方面的说话高手。
  • 一品茶楼

    一品茶楼

    父女?兄妹?当然不,相信我,某司徒绝对是守礼的孩子。融合有穿越、宫斗,以及1女N男情节的正统文字。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幸福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幸福课

    有很多很多钱,就是幸福了吗?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要追寻什么? 不幸福的怪圈跳得出去吗?……幸福不是被上帝藏起来了,是因为它一直像尾巴一样跟随着你才没有引起你的注意!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肯定自己的能力,承认不完美,走出无法幸福的瓶颈,享受美丽人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你本是龙:激发你的成功潜能

    你本是龙:激发你的成功潜能

    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质,都能成为“龙”。然而,为什么总有人“翻下龙种,收获跳蚤”?其实,只要你掌握了激发潜能的方法和原则,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塑一个成功的自己!请相信:成功(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挖掘成功的潜能,找回本应成功的你。
  •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落泪的爱之天使

    落泪的爱之天使

    他,是当之无愧的豪门贵胄,却从小失去最亲的母亲。母亲情人之子林非焉在失去双亲后被他的父亲“好心”地收养,他从此堕入亦兄亦母的焉纠缠不清的一段孽缘,直到遇到她。这个坚强善良、聪明灵秀的女孩又是否是毒杀他的爱情毒药?他与焉又该何去何从?
  • 王子的甜梦天使

    王子的甜梦天使

    刚进大一的沈梦琪为生计所迫,碾转于酒吧打工,没想到工作的第一天晚上就遇到劫色的流氓;已为大三的李立阳见她姿色撩人,情不自禁地挺身救美,结果昏迷地躺进了医院。为了偿还人情,善良天真的沈梦琪潜伏到李立阳身边,甘愿做起贴心的小秘,可她却不知道自己靠近的对象就是学校里的最有影响力的男生。…沈梦琪:“李立阳,你混蛋!”李立阳:“你…骗我就得付出代价。”一夜惊喜,他笑着看她忙慌逃窜,怦然心动的感觉,暗许一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