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100000010

第10章 齐鲁文化——圣人之乡(1)

齐鲁大地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无与伦比的黑陶文化是齐鲁人民创造的第一个辉煌的文化高峰。其后,百家争鸣,首倡稷下,六艺流芳,播自鲁中。孔子创立的儒学,主导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两千多年。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深远。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可以说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巨大宝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不研究齐鲁文化。

一、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顾名思义,它是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成分构成的。确切地说,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齐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权变,崇尚力量和智慧,注重商业利益,具有尚武精神、侠义精神和扩张欲望;“鲁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崇尚礼仪和秩序,讲仁义和诚信,重义轻利,本分自守。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以至后来鲁地多出文人,孔、孟、颜、曾以及子思和墨翟皆有“文圣”之称,尤其是孔子被尊为至圣,为万世文人所宗,称之先师。鲁国文化在列国中是最突出的。齐国则以军事大国著称。齐国名将辈出,军事理论家代有所承。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皆有兵法传世。姜太公被后人崇为中国兵家元祖,唐以来武庙视姜太公为武成王,与文庙祀孔子为文宣王名称相对而地位相埒。孙武被尊为“兵圣”,与孔子“文圣”相应。《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军事理论名著,被誉为“兵家圣典”、“百代兵家之师”,内容深邃精博,几成千古绝唱,后世无足可与媲美者,与儒家经典、孔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至今仍闪耀着真理之光,走向世界,又成一鲜明对比。

除了文、武不同,齐文化、鲁文化还有一些不同特点,如鲁文化理论体系完整统一,齐文化多样庞杂、理论体系比较分散;齐文化务实际、尚功利,显得机变灵活,鲁文化重理想、尚仁义,显得凝重严肃但较死板,鲁文化尊周礼、重传统,显得深沉但较保守,齐文化因民俗、顺民欲,显得浅易但较开放。但是,这些差异、矛盾、相反、对立的特点,不是使两国文化水火不容的根据,相反正是这些特点,使之文武相济,长短互补,在共同的济世救民完成国家统一这个出发点和人道主义的共同基础上,紧密融为一体,从而成为矛盾的统一、相反的相成、差异的和谐这样一个独立完整的齐鲁文化体系。

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齐鲁地域文化,不论是史前东夷文化,还是战国时代融为一体的齐鲁文化,都是多源的。

从国别看,齐鲁文化,先是多国分流发展而后合流归一的。史前时期,没有国家,后人所谓古帝王,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到底有多少,如上述部族一样,多至不计其数。

由于治国的方针政策不同,而文化发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精神,最明显的是齐、鲁两国。

尽管齐、鲁两国文化发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了不同学术思想和文化体系,但是随着民族融合与人文同化的完成而融合为一体了。

齐鲁文化构建,从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看,它几乎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字、阴阳五行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方技家、数术家、巫医家,以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无所不包。正是这众家学术思想构成了齐鲁文化的庞大思想体系。齐鲁文化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十分丰富的,但又是统一的。

我们说齐鲁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决不是硬将众多的文化体系用麻袋装土豆一样装在一起,也不仅因为它们有着内在联系,而是因为它们通过这些内在联系和统一的核心能凝聚以至融合为一体。关于齐鲁文化的融合前面已经讲了,至战国末年,各家各派思想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说谁受谁的影响、哪家吸收了吸家的东西,但还能分出鲜明的派别。至两汉经学,就连派别也难分了,众家已以儒学为核心融合统称为经学了。至于经学又分为齐学、鲁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都是融合后的重新分化。

但总的来讲,齐鲁之地,山水雄浑,天高地厚,河海浩荡。上古之少昊,开鲁之周公,兴齐之姜尚,贤达名仕,灿若星河,依周礼而成定制,启民心之醇酽浩气。在孔孟之道的长期熏染下,齐鲁民风厚重憨实,历史上多鸿儒、多良民、多豪杰、多烈女、多君子。

有人用“儒、岱、仙、海”四字来象征山东,孔庙、泰山、蓬莱仙岛、崂山道士、海市蜃楼、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灵岩寺、田横岛、长岛、刘公岛、成山头、天鹅湖、十笏园,人境与苍天相融,人境与大地相汇。

有一则故事讲,中国东西南北中各省区的人交胜争谈自己地区的名人名物,每省都说自己那里有多少名山、名水、名人。最后问到山东人,山东人说:“我们山东名山、名水、名人最少,只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名山、名水、名人虽少,却都是响当当地。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河,中国民族的母亲河;一圣有即为孔子,古被尊为万世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一山、一水、一人,中国独一无二,都可作为中国民族、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征或代表性的人和物。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齐鲁文化

欧文·威廉斯评价说:“古山东人世代都是在同黄河的搏斗中生存下来的,一次大的决堤改道,能使大地颗粒无收,灾民一无所有,所以,必须勤劳,只因勤劳,所以他们是世界上最忠诚的劳动力。”

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鲁文化的儒家思想,不仅陶治了民众的性格气质,而且锤炼了他们的心理结构。

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传统儒家文化的正脉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与神秀之气,一代代的齐鲁英豪由滋而生,若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鲁班、曾参、颜回、墨子、孙膑、孟轲、扁鹊、甘德、蒙恬、东方朔、匡衡、郑玄、孔融、管宁、王粲、刘桢、仲长统、诸葛亮、王导、王敦、王猛、左思、王羲之、鲍照、刘勰、贾思勰、秦琼、房玄龄、颜真卿、黄巢、宋江、李逵、李清照、辛弃疾、邱处机、唐赛儿、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王懿荣、张养浩、李清照、赵秉仲、吕彦直、武训、张择端、马周、戚继光……如果需要的话,这份名单还可以不断地开下去。这一精英群体在齐鲁文化中应运而生并非偶然现象,只有适合于营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这一切才可能发生。

从远古看,曲阜是少昊东虚,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如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就是东夷史前文化。这个文化就像东方的红日,最早放射出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商王朝曾在曲阜建都,商奄一带经济、政治、文化一直长盛不衰。直到周朝灭商以后,商奄还是殷人反抗周人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周公东征“践奄”之后,周成王把鲁封给周公,从此建立了鲁国。

周王不仅把许多宝器、典籍和优秀人物赏赐给他,还允许鲁国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礼乐。《左传》、《史记》等书都详细记载有封鲁的特殊待遇。鲁国享有的这些特殊照顾对其文化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到了春秋时期,鲁国首先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受到天下人的注目和景仰。《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又载,晋国执政大夫韩宜子访鲁,看了鲁国史官保存的周朝典籍感叹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些都说明鲁国文化的先进地位和鲁国受封之初享有的文化特权对鲁国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孔子是鲁国文化环境的产儿,孔子文化是周文化与东夷、夏、商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也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儒家学派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尊崇孔学而以孔子为尊师的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统治中国学术思想2000多年。由孔子开创,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创立是孔子毕生奋斗的结果。孔子创立儒家,但生前命运不佳,儒学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承认。但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不见。如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弟子再收弟子,如“田子方、段干林、顺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地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传》),形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形成为儒家学派,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发扬光大,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

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尤其是荀子对孔孟儒学和管仲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促进了齐鲁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荀子对孔孟十分尊崇,但并不盲从孔孟的学说,而是在对孔孟儒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地批判、修正孔孟的学说,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在对孔孟“仁政”学说、天命观和性善论等思想的批判中,勇于坚持真理,取长补短,繁荣和活跃了稷下学派的学术争鸣。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但是,儒学的重礼义,仁政爱民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齐鲁自古出贤相。诸葛亮、管仲、晏婴、王猛、王导、房玄龄等历史上重量级贤相都是山东人。齐国的建立者姜子牙和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两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贤相。另外,有人推断商代著名的贤相伊尹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贤相辈出的情况与唐代以前这里发达的经济、深厚的儒家气脉、雄浑的人文情貌是分不开的。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但是在另一方面,山东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偏执狭隘的特点。

三、鲁人与齐人

古语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西周时实行“封邦建国”制度,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这一带最大最发达的两个诸侯国,以至后世将“齐鲁”作为了山东的古称。齐国的都城在淄博,疆域从山东中部一直延伸到胶东半岛的大海之滨。鲁国的都城在曲阜,疆域主要在鲁西、鲁南一带。齐鲁之地自古山水雄浑,文化浩博,两地有着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共同的风尚,齐鲁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充满了集温厚与阳刚为一体的豪洒之气。在今天,“山东大汉”被认为是北方人的代表,一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但是细下打量的话,齐鲁两地的文化渊源大为不同,两地的人文情态亦有较大差异,如刘禹锡就说:“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总的说来,鲁人更为尊礼、崇德、守旧,齐人更为务实、开放、勇武。

1.道德型的鲁人

这是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

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

“尊尊而亲亲。”姬旦道,又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

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

这个传说见诸《淮南子·齐俗训》,又见乎《汉书·地理志》。它真实地道出了齐、鲁两国在建国方针上走两条不同道路的状况。

“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尊贤而尚功”即尊重人才开拓进取之意。

礼者,何也?这是一个妇孺皆知而又甚为模糊的概念。古往今来,国人大多是从他们言谈所需要的某个层面或某一角度来定义礼。最为他们所乐道的,是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司马光就曾说过:“礼莫大于分。”(《资治通鉴》卷一,威列王二十三年)这种观点尚停留在对礼的表面认识上。

《礼记·礼器》中有一句话:“先王之制礼也,有本有文。”这话不大引人注意,却最切中礼之义。“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乃礼的内在特质;“文”,指揖让周旋的仪式和用来行礼的各种器物,乃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内容须靠形式来表达。礼的内在特质:神秘性和伦理性。是藉助揖让周旋的仪式和行礼时陈列的各种器物而得以表达的。对此,宋人欧阳修说过: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这些伦理道德,具体体现在居处、动物、舆服和饮食上。此话一语中的。而体现的方式,则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

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

鲁地处内陆,没有齐国那样发展海上捕捞、煮海水为盐的条件。但鲁地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再者,重稼穑尚耕织,也是姬周人的传统。在传统与自然条件的双重驱动下,鲁人男耕种,女纺织,走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礼治与耕织,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鲁人。鲁人外行礼教,内体仁义,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就是君子。

同类推荐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学会和领导相处

    学会和领导相处

    与人能好好相处,靠的是技巧,与领导相处,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直接影响他前程、事业和情绪的领导。你能与领导和睦相处,对你的身心、前途有极大的影响。对于一个职场中人来说,一个欣赏你的领导会充分地帮助你一步步地成长,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石。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幻灭二世

    幻灭二世

    紫光为了残废的紫藤更快乐生活,就陪着她一起玩网游。紫光是个菜鸟,超级菜鸟的菜鸟。但就是这样一个超级菜鸟把整个游戏搞的天翻地覆,同时他的人生也开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孩子从他生下来的那天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父母从读懂孩子这本“书”开始,应注重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抗挫能力、亲中能力、学习能力、时代感悟。当你翻开本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它是一…
  • 摄政大明

    摄政大明

    穿越了,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百姓的咒骂、太子的敌视、清流的诋毁、权臣的排挤……还有一心想要卸磨杀驴的皇帝。环境很恶劣,前景很暗淡。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的书写模式,该书对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邹燃主编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也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疾病知识的普及读物。,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 将军为后

    将军为后

    大楚王朝唯一的女将军柳雁飞被赐婚给了本朝的皇太孙,下一任的皇帝,江桥。江桥,字宇楼,出了名的克妻之人,迄今已克死四位未婚妻。女将军的爷爷鲁国公接过圣旨,手都抖了。满朝文武一片哗然。两位当事人:“……”
  • 零点交锋

    零点交锋

    违法犯罪分子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利用法律上的盲点、制度上的漏洞、执法者的疏漏,进行扰乱破坏和躲避制裁。而公安、政法机关却要竭尽全力发现和堵塞一切漏洞,依法打击犯罪,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本书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预审警官钟子忱和他的战友们排除干扰,不避凶险,与归案或尚未归案的犯罪分子所展开的错综复杂、出生入死的较量。根据一个死囚临刑前夜的交代,钟子忱指挥抓捕两个重要的犯罪嫌疑人。在与之短兵相接的正面冲突中,他为自己的一个微小失误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无意中给了犯罪分子以脱出重围的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