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14

第14章 量学基本知识概说(摄类集辩)(6)

应成中观“二谛”义:以名相智见,在名相层面上所观察到的是世俗谛;以终极智见,在终极意义上所观察到的终极之理是胜义谛。佛说:“世人与我争,我不与世人争。世人看做有的,我也看做有;世人看做没有的,我也看做没有。”因此,应成中观世俗谛,随顺世俗智见。世俗智见,如科学见解。胜义谛、理谛、真谛是指自性空。

胜义理谛,又分能见主观和所见客观两种。能见主观胜义理谛指:见终极理性的主观智慧;所见客观指:终极之理空性。见终极理性的主观智慧分直觉智和抽象思维两种,前者是真谛见性智,后者是假谛见性智;前者称圣智,是无漏智,后者称俗智,是有漏智。

九、三性辨

三性是:遍计性、依他性、圆成性。

遍计性的“遍计”是想象、虚构之意。

遍计性定义是:非事物本具法性而赋予事物的想象虚构成分。如常一自在的我,具独立实性的我,如树等具体事物的返体,虚空、常住、石女子、兔角等等都属于遍计所执物。

遍计性分纯虚遍计和有因遍计两类。

纯虚遍计是纯属莫须有的东西。如人我、法我、石女之子、兔角等。人我、法我的“我”指“本具独立自性”。人和诸法(一切事物)根本没有这种“独立自性”,所谓“独立自性”纯属虚构。“石女”是缺乏生育功能的无性女人,怎么会有“儿子”呢?

有因遍计,并非纯虚,而是有借以虚构的某些原因。如人、树、瓶、水等的排他“返体”,虽然是人、树、瓶、水等的虚拟义,但非纯虚构,而是依据人、树、瓶、水的排他特点虚拟的体性。又如“虚空”,是空虚无物的空间之名,是“有”的反面“无有”,是不存在。对无性无相的非存在,如何认识,如何界定呢?因此,“虚空”这个概念也属遍计性。

依他性的定义是:依因缘而所生之诸物。一切有为法都属于依他所生之物,其“性”就是依他性。因果非一体,因是因,果是果。因对果来说,“因”是“他”,“果”是自己。一切实有存在都是因缘所生法,因此,一切实有法都是依他所生法。

依他所生法分不净依他生和清净依他生。不净依他生:指尘世的器世间(自然界)和有情众生。清净依他生:指佛国净土和获得清净身的登地圣众。圆成性的定义是:排除虚假成分的真实境界。如排除人我执、法我执的人无我、法无我的悟真境界。圆成实性、法性、空性是相同概念。圆成性分无倒圆成性和不变圆成性。无倒圆成性:指证悟圆成实性,即空性的真智。“无倒”是无倒错、正确之义。证悟空性的智慧,有鉴别功能,属于有为法,而圆成实性,即空性属于无为法。因此,证悟空性的智慧不是真正的圆成性,而是一种名相圆成性。

不变圆成性指:人无我、法无我、诸法法性、空性。

万事万物都具三性。人类凭想象、见解、虚构,人为地赋予依他性事物上的非本具属性,都属遍计性。依众因缘所生六根、六识、六境等非人为造作的有为法都属依他性。在依他性事物上排除遍计性虚构成分,显现本具法性,就是圆成实性。

十、实体法与返体法

(一) 普通实体法与返体法实体法的定义是:非分别思维所设而自身成立的,具有实际作用的事物。实体法、实有、有为法意义相同。如内识、外境都属于实体法。实体法从名言上可以分为四类:理成实体、不变实体、有作用实体、自立实体。

理成实体与存在是同一概念,不变实体与常住法是同一概念,有作用实体与有为法是同一概念,自立实体的定义是:作为认识对象被认识时,不需要依赖认识别的事物而直接可以认识者,如内识、外境都属于自立实体。上述四类名言实体中,理成实体和不变实体,只有实体之名,无实体之实。真正符合实体定义的只有后两种。

返体法的定义是:非自身成立而由分别思维所设立之法,或者排除非己诸法而在分别思维中形成的自体虚像。如排除非树的一切事物而在思想上形成的“树”的虚像,这种虚拟像称作返体。返体法、名有法、常住法、共相意义相同。名有法从名言上分为三种:遍计所执法、不相应法、圆成法。

(二) 恰巴实虚二体法

所谓“恰巴实虚二体法”,是由开创摄类集辨的藏族因明论师恰巴.曲吉桑盖发明的。

实体法分实体法和近似实体法。

(1)实体法的定律是:A是存在,A是A,非A不是A,A的返体与A义不相违。凡符合这个定律的都属实体法,如具体的知识、有为法、树、瓶等都属实体法。如将实体法代入实体法公式便是:树是存在,树是树,非树不是树,树的返体与树义不相违。

(2)近似实体法的定律是:A是存在,A是A,非A是非A,A的返体与实体法的近似实体法义不相违。如属于返体法的诸事物。

返体法分:自返体、自返体的近似体、非自返体、非自返体的近似体、折中返体、折中返体的近似体。

(3)自返体的定律是:A是存在,A是A,非A也是A,A的返体与自返体义不相违。如常住法、无为法、人无我、法无我等都是自返体。如将自返体法代入公式便是:常住法是存在,常住法是常住法,非常住法也是常住法,常住法的返体与自返体义不相违。

在这个公式里,“常住法是存在,常住法是常住法”这两句话不难理解。为什么“非A也是A”?即为什么“非常住法也是常住法”呢?因为,凡是存在都有对立面,因此,既然有“常法”,就有“非常法”。这“非常法”只断定“有”而无具体指向的,空洞的“有”等于无。而常法也是一个与有为法相对的抽象空洞概念,它的对立面也是空洞的概念。因此,常法是常法,非常法也是常法。实体法是“非A不是A”,即非树不是树,只有自返体才符合“非A也是A”这个公式。

(4)自返体的近似体的定律是:A是存在,A是A,非A也是A,A的返体与自返体近似体义不相违。如非自返体,就是自返体的近似体。

(5)非自返体定律是:A是存在,A非A,非A是A,A的返体与非自返体义不相违。如人非人二是(既是人,又是非人)、“瓶柱二是”之类的不可能存在之物,树的返体、瓶的返体之类。

代入公式如:树的返体非树的返体,非树的返体是树的返体。为什么说“树的返体非树的返体”呢?因为,树的返体是指排除非树的树的自体。树的“自体”,既指树的实体,又指树的排他义概念。因此“树的返体非树的返体”这个判断中的第一个“树的返体”指树的排他义概念,第二个“树的返体”是指树的实体。“树的返体非树的返体”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树的概念不是树。“非树的返体是树的返体”这个判断中,“非树的返体”指非实体的概念返体,是“树的返体”。即说,非概念返体是树的返体。

(6)非自返体的近似体定律是:A是存在,A非A,非A也非A,A的返体与非自返体的近似体义不相违。如非自返体的法类皆是。

(7)折中返体的定律是:A是存在,A非A,非A是A,A的返体与折中返体义不相违。如人、树、瓶等实法的总相、共相都属此类。代入公式:

人的总相不是人的总相,不是人的总相的是人的总相。在这个联合判断中的前一个判断“人的总相不是人的总相”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总相”与“别相”即分类是相对概念。总相是别相的上位概念,总相包括别相,总相不能包括总相,即自己不能包括自己。因此,人的总相不是人的总相。第二个判断“不是人的总相的是人的总相”中的“不是人的总相的”是指与人同类事物的共相概念,即人的上位概念,如存在、有为法、有情都是人的总相,因为这些概念都包括“人”。

(8)折中返体的近似体的定律是:A是存在,A非A,非A是A,A的返体与折中返体的近似体义不相违。如属于折中返体的诸法类。

上述“实、虚二体”分类公式,对锻炼抽象思维的分析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十一、分别见与无分别见

分别见的解说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思见;第二种是破除该事物的对立面而所获得的事相。依思见(分别见)与依物见(无分别见)是对立概念。依物见,就是现实事境对直觉意识引起的感觉和直觉,如色、声、香、味、触现实境物引起的色相、声感、香感、味感、触感和梦境所引起的心识直觉。此类直觉直观见,是以客观对象为主所产生的见识,在现实中有此境物,就能产生此类感知直觉,在现实中若无此境物,就不会产生此类感知直觉。因此,这种见识是“依物生起”之见,而非依思生起之见。

这种依物生起之见是没有主观选择的,其所见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参与,因此,这种感知直觉也称“无分别见”。“分别”指思维活动。直觉是无思维活动的感知。这种离思维直觉,也称“立入”,与分别见“破入”是对立概念。那么直觉为什么称“立入”呢?如眼观色境,在视觉可见范围内的境物,整体立体性地展现在视觉之中,直觉意识无选择地全面观照所对境物。直觉境中的事物是整体和立体的,就像建立竖起的建筑物一样,故称“立入”,“入”是意识进入物境之意,旧译“表诠”。

依思见与依物见相反,是依靠主观思想活动,即经验回忆、取舍想象等分别思维构成的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概念是通过破除该事物的对立面而所获得的。如以“树”的概念形成过程为例,从树的自然特征上,将“树”和“非树”分为两类,“非树”是“树”的对立面,“非树”包括非树的一切存在。排除“非树”,就在思想上形成“树”的概念。这种排除“非树”所形成的“树”的概念,称“返体”,即思维中否定“非树”后,形成的“非树”的反面——“树”的形象。否定之否定是肯定。“非树”是“树”的反面,“非非树”是“树”。分别“树”与“非树”,排除“非树”而得“树”,这种思维称“分别思维”。

分别分思维分别和语词分别两种。思维分别是意象,语词分别是事物名称词义。见物而不知名者,在意识中只有意象,就关于所见事物色、香、味等留在记忆中的印象,没有名相。既见物而又知其名者,在意识中既有意象,又有名相。事物名称的外壳是声音词汇,内容是意象。比如说“苹果”时,意识中浮现出苹果的意象,这意象也就是“苹果”这个名称所代表的“词义”。当眼睛看到真实的苹果时,意识中的苹果的意象和苹果实体融为一体,名物彼此不分了。此后,见苹果时就想起名称,说名称时就想起苹果,名称就可以代表实物了。而且,甚至认为名称和实物紧密相连,名称代表实物的性质,实物是名称的物质内容。名实视为一体,是模糊意识的产物。一物多名,一名多物,先有物后有名等事实,可以反证名物之间的随意性关系。事物的返体共有三种:自返体、义返体、本基返体。名称所代表的是“自返体”,如排除非树的“树”(树的共相)是树的自返体。自返体是事物的概念。“义返体”是事物的性相(定义)。如“有实际作用的存在”是有为法性相定义,也是有为法的“义返体”。“本基返体”是指:名称概念所代表的具体的事物。如自然界生长的植物类的松树、柳树等等,是树的“本基返体”。因为,一切事物的概念名称的本源和物质基础是自然界的实有事物。如“树”的概念是真实概念,因为这个概念的内容是真实存在;“上帝”的概念是虚假概念,因为,上帝是纯虚构之物。这个概念缺乏本基返体。没有本基返体的事物,无法证明它的存在。

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天然的自返体,因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是己非他”的具体特性。即他是他自己,不是别的。如就人类而言,其个体的人,多得无法计算。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是己非他”的具体存在。

如果没有事物本身的这种个体和同类、同种的“是己非他”的排他自反特性,就无法产生抽象概念性的自返体。

返体、排他、遮诠(否定)意义基本上相同,只是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略有不同。返体重在表己,排他、遮诠重在排他。其中排他重在意义,而遮诠或遮遣,重在词义。

排他分非遮性排他和无遮性排他两类。

非遮性排他分意象排他和物自体排他。

“意象排他”指排他性思维虚构的事物形象,如意识中的非树的反面的树,即树的返体虚像。

物自体排他指排他自立,如自然界的树。

无遮性排他:认识某事物时,排除该事物的对立面而认识该事物。如认识一个人是层层排除其反面而接近真实。如说某某人不是愚蠢的人,不是无理智的人,不是无德之人,不是不讲信用的人,不是无义之人等等,经过上述排除法,就可以认识到该人是个聪明、理智、有品德、讲信用、讲义气的人。

词义的遮遣:非遮用“非”、“不是”表达。如说:非人,非土著民族,非食肉动物,不做坏事等。“非人”只否定“是人”,并未否定他是“有情众生”;“非食肉动物”,否定“食肉”同时肯定了是“动物”。这类只否定一个方面,或者否定暗含另一方面的肯定,或直接否定带有间接肯定的否定语称作“非遮”。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热门推荐
  • 365天日常口语放口袋

    365天日常口语放口袋

    《365天日常口语放口袋》以简单、实用作为选材标准,内容取材十分广泛,均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实景为蓝本。以句型为基础,将各个单元主题中常见的句型进行归纳和讲解。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曾经是“繁星的骄傲”的师情因为爱上同样是“繁星”里熠熠夺目的介海聪而开始隐藏自己的光芒,继而先后换上自虐症和自闭症。为了不让家人和朋友担心,她离开家并和以前“繁星”里的朋友断绝来往,一个人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偶然遇见了为了她来到这个学校的高中时邻班的帅哥——樊京,心怀愧疚的她不忍直接拒绝便偶尔与其来往,不久痴情于“繁星的骄傲”的韦盛便找上了门,为她离家出走多年的介海聪也有了下落......介天威变态的教子计划,情敌们的迫害,周毅的复仇,龙影的默默付出使她开始一点点地苏醒......
  •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本书以激情、团结、执行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
  • 绝色帝妃武神

    绝色帝妃武神

    她曾为暗帝,执掌风云,威震天下为万民心底最为崇拜的形象。奈何一日睁眼却变成了边城小家族的庶出小姐。曾经的她,是活在黑夜中的王。现在的她,是人人唾弃的废柴小姐。曾经的腹黑暗帝与现在的废柴小姐灵魂融合,将会掀起如何惊天狂潮?当庶出小姐退去废柴的资质,步步惊华,华丽的蜕变重生,再一次回到巅峰,倾城一笑,天下皆惊!一幕幕惊心动魄,谱写一段惊世传奇!
  •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第一位死者被人用箭射穿心脏,第二位死者被枪射穿头部,第三位死者从高墙上摔死……署名“主教”的残酷凶手不断地刻意提供线索,一连串令人不寒而栗的离奇命案,竟然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老童谣完全吻合!——是谁杀了小知更鸟?“是我。”麻雀回答。“我用弓和箭射死了小知更鸟!”阴暗、幽沉的童谣宛如恶魔谱下的追魂曲一般,预示着一幕幕血腥的惨剧,死亡的阴影霎时笼罩了整个纽约……谁是藏在幕后的黑色主教?他为什么制造谋杀又提供线索,如幽灵般若隐若现?一切究竟隐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 绝世冷后

    绝世冷后

    硝烟弥漫,战火四起,唯她独活在世,是上天的怜悯,还是刻意的安排?重生,她拥有一张绝世容颜,入宫为婢,凤冠霞披之中藏着得到猎物般的得意之笑,后宫佳丽,花开不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我的师父是棺材

    我的师父是棺材

    命终于保住了,没想到,在一个阴森森的小摊上吃了一碗饭,却背负了更大的诅咒。为了活命,我不得不听从师父的安排,一步步探寻诅咒的源头。诡异的师父,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永远紧闭大门的棺材铺里面,却吃出了祸来。我不得不拜一个奇怪的人为师。为了保命,究竟生活着什么人?祸延千年的诅咒,到底是谁种下?六道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随着越来越接近秘密的中心,我越感觉到危险。这件事已经超出我的想象,那天晚上我走进一个昏暗的路灯下,我想抽身,然而,我发现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吃过一次鬼饭,一辈子都要靠鬼吃饭
  • 北纬31度东经121度

    北纬31度东经121度

    相遇相离,都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概率事件。自认为无一不普通的李瞳,总以为家世优渥的季彦对她是一时兴起。漂亮骄傲的云珈我行我素,却期盼能和初恋的安以陌一同站在家族面前。玩世不恭的何子炀,在帮助未婚妻私奔的瞬间怦然心动。但在流言和隐秘、利益和代价、优雅和伪饰交错成行的浮华世界,爱情无非是冲动,有人抓住,有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