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0800000001

第1章 从头再来(1916—1917)(1)

黎元洪就职

1916年6月7日上午,两面五色旗在北京东厂胡同黎元洪宅第门口飘扬。虽然已是民国,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的标志,其含意并不为人们广泛知晓。很多人看来,五色顺理成章应该是朝廷社稷坛中的颜色: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那是华夏土地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很少人知道五色旗的五色别有深意:它不再表明帝王对国家的私人占有,而是代表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成为“五族共和”之象征。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有人曾劝他下令将清皇室迁出紫禁城,移到热河或者奉天去。袁世凯担心此举对清廷压力过大,导致激烈矛盾冲突,拒绝此建议,只是将中华民国总统府的办公地址,选在了紫禁城旁边的中南海,并在临长安街的一侧开了个口,做了一个大门,取名为新华门。这样,进入到中南海大总统府,就避开了紫禁城旁的西苑门,从新华门直接进入。黎元洪继任总统的仪式,因在袁世凯服丧期间,简朴低调,没有安排在中南海大总统府,而是选择了黎元洪东厂胡同的住宅。这一所大宅,是黎元洪1915年下半年以“大德堂”的名义,花了两万银两购置的私人家产。房屋面积很大,有数百间,几乎占去了东厂胡同大部分面积。

如果不是那一天胡同两端突然停有十数辆汽车马车,风平浪静的古旧胡同还真看不出什么迹象,一切跟以往一样。十点十分,简单的就职仪式正式开始:军乐声中,黎元洪身着军服,众星拱月般出现在黎府客厅内,左右两旁是段祺瑞及内阁阁员。黎元洪先向左右鞠躬示意,段祺瑞及各部长也鞠躬还礼,然后,黎发表就职宣言,表达维护共和国体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愿望,宣誓说:“自惟德薄,良用竞竞,惟有遵守法律,巩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国。”

关于黎元洪的上台,有种说法是——袁世凯刚刚去世,一向对黎元洪远而敬之的总理段祺瑞,在总统府秘书长兼教育总长张国淦的陪同下去黎府告知。一路上段总理表情凝重,一言不发,张国淦如坠五里雾中,摸不清总理的意图。到了东厂胡同黎宅,张国淦抢先进入内院向黎报告:“总理来了。”接着又仓皇地喘着气回报段祺瑞说:“总统过去了。”在此之后,主人坐在长方形楠木桌子的主位上,段、张分坐两边。段祺瑞忽然起立,向黎元洪三鞠躬,黎亦欠身答礼。礼毕,二人仍归原座。段不开口,黎也不出声,张更不敢讲话了。段临走时向张交代说:“副总统方面的事,请你招呼!”张这才抢着问:“国务院方面的事呢?”段答:“有我。”一面说一面上了汽车,车子就开动了。

这一段带有漫画意味的说法来自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作为孙中山友人的后代,丁中江在《北洋军阀史话》中的诸多情节,带有某种立场。丁中江说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见面情景,是因为段祺瑞发自内心看不起黎,毕竟他的资格比黎元洪老许多。如今袁世凯一死,却要奉黎元洪为老大。只是护国军以拥黎为旗帜,北洋一系内又各怀鬼胎,段祺瑞只好暂奉黎元洪为总统,也因此,出现了这一番见面时的不愉快。

丁中江所描述的这一次黎段见面,应该是6日的情景。后来,张国淦本人曾在《北洋述闻》一书中叙述道:“6日上午五点,段祺瑞拉了我要我和他一齐到东厂胡同黎副总统府去,并叫差官给副总统府打了一个电话,即一同上车。在车里我问段:‘袁总统死了,应当依照约法请副总统继位。’段并不清楚新旧约法的问题,只答复说:‘我们去就是请副总统出来担任。’到东厂胡同,黎的副官唐仲寅已经在大门等候招待,唐在往里走的路上问我来意,我说:‘段总理是来请副总统担任大总统的,你快先进去告诉副总统稍作准备。’我们走进黎的办公室(东花厅)见到黎元洪,段向黎鞠躬后,黎坐在一个长桌的西首,我和段坐在南北靠近两头,黎、段相对而视,都不说话。我当时想:黎应该问袁总统故去的情况,段应该说请副总统出来担任大总统等话。平时段是拙于言词的,在有什么事情时,常常是先向我们商量到那里应该怎么说,或者旁人替他说,但现在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我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说话了,而我在当时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又不便替他说,这样足足坐了半个多钟头没说一句话。忽然段站了起来和黎握了手,然后向我说:‘潜若,你今天不要到国务院去,黎总统这里没有人,你就在这里帮忙吧!’说完后,他点了点头就走了。大总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请出来的。”

在此之后的黎元洪就任总统的布告,埋下了之后黎元洪下台的伏笔——张国淦在总统府替黎元洪拟继任总统的布告,第一句是“元洪于本月七日就大总统任”,“就任”两字,是根据旧约法而写的。布告写就后,张国淦即亲送府学胡同由段祺瑞过目,段祺瑞也没有提出异议,即署名盖印然后登报,并电告全国。不过在国务院所拟的故大总统令却根据了新约法,其中详细说明:“依约法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本大总统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由于“就任”和“代行”两个字的不同,后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也为黎元洪后来的下台和任期问题制造了隐患。

实事求是地说,黎元洪成功继任总统并非由于段祺瑞的谦让,而是因为当时情形下政治的走势。黎元洪的上台,除了《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也是当时社会方方面面所能接受的最稳妥方式。张国淦后来在《北洋述闻》中引用了《日本外交文书》中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六月六日上午十时半,日、英、法、俄、比、意六国公使于日使馆密议,研究袁世凯死后,对华应采取的措置(会议期间各国公使得到了袁世凯死的消息)。午后一时,六国公使见到段祺瑞,英使代表询问袁死后谁继任总统,段回答:“根据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当然应由黎副总统继任。”这一个《约法》指的是袁世凯时代的《中华民国约法》,也即“新约法”。英使代表六国对黎继任表示满意,并声明对黎将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六月七日日本外务省急电驻华公使日置益,令其速向黎元洪转达如下意见:希望他在今后对内对外方针上,“努力融合统一国内各党各派分子,对南方主张予以慎重考虑,以达成妥协,根除全国动乱之祸根,为实行国内和平而努力。但目前当务之急,首在不要重复袁世凯时代日中两国间的种种龃龉和矛盾……日本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将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援助。”(见《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五年第二册,页131-132、136)这一段话,表明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坚定的态度。可以看出,黎元洪的上台,除了是遵循“新约法”外,国外势力的一致支持,也是其最终成为总统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的态度。不管内心真实想法如何,对于黎元洪的上台,段祺瑞一直表现出坚定的支持。张国淦在《北洋述闻》中同样谈到,据徐世昌后来跟他说:袁世凯死的时候,身边只有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段芝贵、袁克定等一批北洋系老人。袁世凯死后,徐世昌与段祺瑞提出谁来担任总统的问题,徐世昌先表示,“最好是请黎总统出来,他的声望在对南北的统一等问题上,做总统比较合适”。不过徐世昌继而一想,这问题由负责的段总理表示意见才好,因此又向段说:“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怎么办,还是看总理的意见。”这话说过后,段祺瑞停了约有两三分钟后说:“相国这样说,就这样办吧!”徐世昌因此认为:“决定这样大的事,他考虑两三分钟,也是应该的。”《申报》在《黎元洪就任纪》中也描述道,实际上袁世凯去世前一天晚上,段祺瑞就前往黎元洪住宅,请他“依据约法,出任重寄,维持大局”。段祺瑞明白,只有黎元洪,才是各派包括南方在内能够接受的人选。6日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又两次来到黎元洪府。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对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的认可。

段祺瑞坚定不移的态度,对势单力薄的黎元洪顺利接任总统起着积极作用。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副总统的继任有着明确规定,但那些手握重兵的军人并不习惯服从文字,在北洋军人不满的情绪下,随时存在颠覆的可能性。张国淦描述道:当天晚上,唐仲寅屡次进来和黎耳语,我觉得情绪有些不对,到九点钟黎告诉我说:“听说外面情形很不好,你给段总理打个电话问问。”我便去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我要找段总理说话,接电话的人说:那里人挤满了,他没法到段的办公室去,这样几次都没能和段说话。最后黎说:“电话既然打不通,请你到段处去一趟吧!”我即坐车到府学胡同,看到段宅门外车辆一直排到胡同口到大街,后来的都在口外下车走进去。我一进门便看见到处都挤满了穿着军服、挂着军刀、戴着白鹅毛制帽的军人,他们都是反对黎元洪做大总统要求段祺瑞拥戴徐世昌出来的。我拥挤到电话室后,刚才接我电话的人还在那里,他说:“实在挤不进去,您如果一定要去的话,从厕所那边绕过去或许可以。”我绕了过去,几度找人才把段请出来,段也是全副武装,样子很急,一见我就问:“你到这里来做什么?”我告诉他:“黎总统听到外边一些事情,让我来问问。”段说:“我既然请副总统出来,这就是我的事了,他不要管,如果他怕的话,就请他来管吧!”说完后就急忙回头进去了。当晚黎留我在那里和他在东花厅相对坐了一夜,隔二十分钟就给段宅打电话。后据接电话的人说,经段向这些军人解释,约到夜里三点钟左右,这些军人才逐渐散去。黎听了这话也才放心。

张国淦所叙述的差点兵变一事,应该是真实的。如果不是段祺瑞态度坚决地坚持《约法》,结果如何还真难说。段祺瑞表现出对新约法的尊重,似可看作对共和制的信心,也可看作他对于局势不明朗的谋略。当然,就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真实关系而言,北洋出身且刚愎自用的段祺瑞对黎元洪有些瞧不上。毕竟,黎元洪无论是资历还是个人能力,都不能让段祺瑞信服,也因此,段祺瑞在此后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对于黎元洪的不屑实属正常。段祺瑞从来就不是八面玲珑之人,他比黎元洪更真实更性情,也更直截了当。

黎元洪其人

有人曾以“三无”——无智、无能、无为来比喻黎元洪的一生,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真正的黎元洪。这个“好好先生”表面上平庸平和,其实骨子里也有着广阔的内心世界,有着很强大的坚持。中国社会一直不乏黎元洪这种人,忠厚和精明并存,糊涂与清醒共在。很难说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平庸,还是一种智慧。

黎元洪之所以得到袁世凯在内很多人的首肯和认同,除了是维持北洋系和义军之间的平衡外,重要的正是黎元洪的“德”——也就是他一以贯之温良恭俭让的性情。1911年武昌首义时,四十七岁的黎元洪只是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也非首义的领导人,却出乎意料地成了湖北军政府首脑。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时起义新军群龙无首,只好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拽了出来,用枪逼着他当了义军领袖。这种说法有贬损意味,其实黎元洪首义后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他一直是汉军名将,深得张之洞欣赏和提携,在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为都督,推手是当时的湖北咨议局局长汤化龙。汤化龙以形势一发千钧、时机不再,力劝黎元洪上任,并答应自任湖北民政总长同担艰苦,说服了黎元洪走向革命。在此之前,黎元洪还曾三次赴日本进行军事考察。有一种说法是,德、法军事观察家来汉考察张之洞的练兵情况,黎元洪曾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之交流,得到洋人们的交口称赞。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曾在采访黎元洪后如此写道:“黎元洪将军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儒雅,用英语跟我谈话……他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这是一般军人所无法企及的。”这个说法来自ChinasRevolution:19111912(伦敦,1912),中译为《中国革命记:1911-1912》。当时的黎元洪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吗?很难找到其他佐证。黎元洪的加入,确实使湖北军政府的革命性减弱,不过正是这种减弱,使得湖北军政府赢得了更多支持。正是由黎元洪、汤化龙这样的军政官僚出面号召,左中右各色人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可以接受的理由——保守如康有为、梁启超觉得黎元洪、汤化龙代表了中国一种稳健的政治力量;激进如正宗的革命党人谭人凤、居正也认为黎元洪或许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政治领袖。

从此之后,黎元洪与革命和共和捆绑在一起了,虽然是“逼上梁山”,不过上了“梁山”的黎元洪也跟宋江一样,觉悟得很快,立场也越来越坚定。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向湖北军政府中的革命党表示,从此之后,愿意与各位同生死共患难,不计成功利钝,不计艰难险阻。在给恩师萨镇冰的私信里,黎元洪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黄帝子孙?岂甘作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体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这一封热血澎湃的信件,说明了黎元洪置之死地后的大义凛然。毕竟,以中华男儿的铁血热情,黎元洪当然想恢复汉族江山。在此之后,黎元洪表现不错,他带领义军力敌清军,一度打了个难解难分,只是后来将指挥权交给革命党派来的黄兴后,义军才开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黎元洪还表现出政治上的某种智慧,有一种确定的说法是:在袁世凯的北方力量和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军举行和谈之际,黎元洪曾写了一封信,劝袁世凯抓紧时间称帝,对满清取而代之。黎元洪强调的是,如果李鸿章在1900年纷乱之下抓紧机遇称帝,那么中国的走向就不一样了。南北和谈取得进展之后,黎元洪作为“第三方”势力,被推举去北京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在毫无权力基础的情况下,黎元洪居然把副总统做得有模有样,真可谓“吕端大事不糊涂”。在此之后,黎元洪似乎成为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甚至在袁世凯谋求改变共和政体的时候,采取的也是一种谨慎的合作态度,决不在原则问题上表态。尽管黎元洪与袁世凯有亲家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袁世凯第九个儿子。以黎元洪的政治智慧和直觉,当然能嗅出袁世凯周围的危险。他明白的是,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任何轻举妄动,都是一种冒险。

同类推荐
  • 牡丹梦

    牡丹梦

    ,引来无数的传说与梦幻。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这些人和事,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哭有笑。《牡丹梦》中有简有繁地写了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孕育、兴起、强盛、衰落及传承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把他们写进《牡丹梦》,参考和采集了一些史料,既有正史,就当故事或是笑话看吧。《牡丹梦》的创作源泉,是兴洲那株鲜活的白牡丹,奇迹般地在塞外度过了三百二十八个春夏秋冬,都与兴州牡丹有着不解之缘
  • 第一百零九将

    第一百零九将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盗龙佩之诡城毒蛊

    盗龙佩之诡城毒蛊

    百年以前,江湖奇人陆瞎子奉命寻找神秘的天纹玉佩。他寻觅一生而不得,郁郁而终。两名弟子狼三、董正也就此分道扬镳。百年以后,狼三的突然造访打破了古董店老板董阳的平静生活。扑朔迷离的前尘往事让董阳陷入一个又一个阴谋之中。为寻真相,他只得跟随众人前往神秘的西南大雨林和羌塘无人区。层层迷雾,重重危机。消失的古城,惑人的地宫。天纹玉佩的寻觅之旅再次开启……
  • 终极之门

    终极之门

    《终极之门》是奇幻小说。在一个宇宙中,地球上住着4种智慧生物,精灵族、人族、矮人族各出一个战士,完成一英特殊的任务。他们须向极西而行,寻找能拯救世界的圣物。他们历经千辛万苦,闯过5道关卡,完成任务后,成为自己族人的首领,并齐心合力,让各族和平相处,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 风情女谍秘史

    风情女谍秘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德、日等国为了不同的利益,向敌对国甚至盟国派遣了大量特工以获取情报。其中有一批女间谍,她们或清丽可人,或妖艳性感,或本领高超,本书从当时众多的女间谍中选取了最具影响的十位女性,以纪实的方式加以客观记述。
热门推荐
  • 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梦中还你太平盛世

    梦中还你太平盛世

    穿越:爱拼女自白:相公,我只想相夫教子.在现世中她只是一个边远小渔村的平平淡淡的女子,怎奈为了贴补家用狠命挣钱,活了三十年,遇上的男人没几个却只落得个爱拼女的称号.一朝穿越,居然成了天赐女太子,肩负着一统天下的重担.这可叫她一个没有啥本事的讨厌战争杀戮流血现代人怎么办?~~~~~哎呀呀,前世今生唯一的心愿,就是嫁个好人,生个乖娃,做一把贤妻良母的愿望能实现吗?我只是个小小女子,心不大的,管个家是可以的,但是天下,吼吼,真的有困难....
  • 媚儿宝贝

    媚儿宝贝

    艾媚儿,娇艳美丽是她的容,蕙质兰心是她的情,如蒲苇般坚韧是她的性。从小被杜擎天当成宝贝呵护在手心里,深情地宠爱着。两人冲破层层阻力终于相爱了,他们的爱是禁忌的是缠绵的也是浓烈的。可是就在她以为一切挡在他们面前的阻碍都已消失的时候,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杜擎天,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第一次见到媚儿的时候,一颗飘泊不定的心沦陷了。他把媚儿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一直在等待媚儿长大。
  •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在重庆烹界,李跃华老师算是一棵常青树。他技艺精湛,一生勤劳,70多岁还坚持劳动,站灶炒菜,他的厨德令大家由衷地敬佩。李老师的拿手菜非常多,可谓款款精美,道道绝伦,能够品尝他烹制的菜肴是人生的一大福气。《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的作者沈智敏老师将李老师生平最精彩、最拿手的菜肴记录下……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情系人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系人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这样做事没压力

    这样做事没压力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唉,真累。确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处于什么阶层,累,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有人说:能不累吗?中小学生要应付学业,大学生愁于就业,工作的人谋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和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更别说复杂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困扰。
  •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是一个与各种灾害相抗衡、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艰难历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相对集中,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突发性疫情、火灾、爆炸、交通、卫生、恐怖袭击等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潜伏”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危险因素,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事件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中,而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何种灾难。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谁偷走了你的自信与信任

    谁偷走了你的自信与信任

    围绕自信与信任谈起,逐个分析并找出致使人们丧失自信与失去信任的几乎所有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能够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回你的自信和信任,让你在摆脱人生困境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并构筑良好的外部关系。压力之下,自信易毁;竞争之中,信任易失。然而,现实所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恰恰是压力与竞争,压力与竞争成了一种常态。正是这些无形的杀手在暗中不断地蚕食着我们的自信与信任,而我们的自信与信任又绝不会凭空产生,怎么办?我们要学会自己去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