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5200000011

第11章 时间开始,命运沉浮(1949年-1971年)(1)

历史跟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本应在共产党执政后扮演民间外交使者的他们,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变成了猪八戒照镜子——两头不是人。

麦卡锡主义、冷战和“文化大革命”是老友们遭受痛苦的主要缘由,他们成为最孤独的一批人,在哪里都会被怀疑成“间谍”。

与此同时,一批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人物陆续登场,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第二代老朋友”。

新旧之交

曾经写诗赞美“时间开始了”的胡风成了“反革命小集团头子”,恰如曾经写书让中国共产党广为人知、赢取广泛支持的老朋友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竟成了“不受中国欢迎的人”。

“时间开始了——毛泽东他站到了主席台底正中间他站在飘着四面红旗的地球面底中国地形正前面他屹立着像一尊塑像……”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顾公元1949年秋天的中国时,依然会惊叹于胡风在这首长诗中的神来之笔。是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政权的时间开始了。

当时在新华社国际部任职的李慎之参加了标志着“时间开始”的开国大典。9月30日,他被派到天津去迎接以作家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代表团——如上文所述,这个团队是典礼上罕有的外国贺客。

后来,当李慎之读到胡风的诗篇时,感到胡将他心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我完全了解胡风那时的思想和心理。而且绝不止胡风和我两人,我肯定,那天在天安门广场的每一个人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从此彻底告别过去,告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告别落后、贫穷、愚昧……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路——自由、平等、博爱的路,新民主主义的路;不仅如此,后面还有更神圣的事业,我们将建设社会主义,还要建设毛主席所说的‘无比美妙的共产主义’;世界上只有苏联走了这条道路,有苏联作样板,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一定可以不久就赶上苏联,与它并驾齐驱,然后再把全世界——什么美国、欧洲、印度、非洲……都带上由社会主义而达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上去。”开国大典整整五十年后,李慎之曾如此回忆。

心系着中国命运的老朋友们在世界各地关注着来自东方的消息。他们也和李慎之、胡风们一样,认为中国迎来了彻底告别过去的新生。

在美国,犹太记者爱泼斯坦正在《联合劳动新闻》担任总编辑。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他来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家录音店,录下了自己演唱的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之后,在爱泼斯坦和其他人士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刊物《远东之光》上出现了五星红旗的照片,这也让《远东之光》成为美国第一份印有新中国国旗的出版物。

同样是在美国,因病于1941年回国的“天生的鼓动家”史沫特莱居住在纽约的一家旅馆里,生活拮据,只能靠自己做饭省钱。然而,1949年9月末的一天,她破天荒地打电话给好友石垣绫子夫妇,说要请他们去下馆子,共进晚餐——原来,她得到了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好消息。

石垣绫子夫妇了解史沫特莱的经济困难,婉拒了她的邀请,并请她到他们家里来聚一聚。于是,史沫特莱带来了一只大大的圆形蛋糕,以及一瓶杜松子鸡尾酒,说是要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而干杯。石垣绫子夫妇看到,这位从来都是喜怒形于色的美国记者红光满面,喜气洋洋,与前些天沮丧的样子判若两人。

从10月1日起,一连三天,史沫特莱一直守在收音机旁,收听来自共产党新中国的消息。之后,她给朱德写了一封长信。

“无论如何,我已经知道新的中国政府终于成为现实,世界再也不会像 老样子那样了。我活到亲眼看见我最大的愿望实现了,能够这样讲的人是不多的。这件事本身就足够一辈子受用了。我没有做到的,其他人将会完成。

我希望您和毛还是三十岁,但是,我也知道在你们的前头仍有很多岁月。假如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要亲一亲它的土地。”在信的结尾,史沫特莱这样写道。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史沫特莱“亲一亲中国土地”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如史沫特莱所言,“世界再也不会像老样子那样了”。然而,中国在“时间开始”之后的新样子,却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无论是中国人李慎之、胡风,还是斯诺、斯特朗等外国老友们。

“我绝对想象不到,而且可以肯定胡风自己也绝对想象不到的是,六年后他竟被毛主席御笔钦点为‘国民党反革命小集团’的头子,从此锒铛入狱,沉冤莫白了四分之一世纪,直到胡风去世三年后的1988年,这个案子才最后昭雪平反。”李慎之回忆说,“我当时绝对想象不到的还有,建国八年后,从来没有成份问题,也与历史问题无缘,且一贯被评为‘模范’的我自己,竟被毛主席亲自发动的反右派运动定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而照毛主席的说法,‘右派分子实际上就是反革命分子’,称右派分子不过稍示客气而已。‘革命吃掉自己的儿女’,这条残酷的真理居然应验到了我身上!”

曾经写诗赞美“时间开始了”的胡风成了“反革命小集团头子”,恰如曾经写书让中国共产党广为人知、赢取广泛支持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竟成了“不受中国欢迎的人”。直至七十年代,时局再次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斯诺才又一次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宾,并和他在国庆日一同出现在那个曾经举行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

只不过,比起李慎之和胡风的遭遇,斯诺们的遭遇有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在美国、苏联和中国等大国政治的微妙关系之中,弱小的个体难以避免被挤压、被放逐的命运。

“间谍”史沫特莱

“没有确凿的证据,往美国公民脸上抹黑的做法不是政府的政策。美国的正义在于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护没有犯罪证据的公民的清白。”

本来,史沫特莱可以在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之前到新中国看一看。

这位急切想要回到中国的美国记者,从1949年7月起就开始申请出国护照,但屡屡遭到拒绝。负责签发护照的工作人员对史沫特莱的律师罗格说:

拒发护照是因为她是“共产党人”,是“苏联间谍”。

“间谍”的指控来自美国军方高层。1949年2月10日,美国陆军部发言人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散发了一份文件,该文件根据东京麦克阿瑟总部情报部长威洛比将军的报告编写而成,内容指向所谓的“国际性苏联间谍集团”。其中,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名字赫然在列。据称,她是一个“无固定具体任务的苏联间谍”“至今还逍遥法外”“没有逮捕归案”。

一时间,身为记者的史沫特莱自己成为了新闻人物,美国各家大报都在头版讨伐她的“间谍”行为。

史沫特莱本人坚决否认这项指控。就在2月10日当天,她也召开了记者会为自己辩护。当晚,她还通过广播节目发出自己的声音:“麦克阿瑟将军以连敌国政府都不相信的日本秘密警察的调查为依据,称我为苏联间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他的司令部既然对我提出指控,我也不能漠然置之。其实正是他本人才是散布这一卑劣谣言的罪魁祸首……麦克阿瑟将军及其部下,利用从 日本警察秘密刑讯室里挖掘出来的调查材料,干了日本军部的走狗想干而未能干成的事情。他们已堕落成为日本****的宣传工具,正在执行联合国战争罪犯审判中被判处死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们的遗嘱……”

能量强大的史沫特莱甚至还将麦克阿瑟告上了法庭,充分利用了这个法治国家的一切救济途径。当然,国家机器也启动了他们的措施,窃听电话,监视来往信件。

史沫特莱究竟是不是苏联间谍,后来的学者有所争论。有人根据苏联解密档案研究得出结论:史沫特莱确实为苏联工作,但是她的活动并不是针对美国的,所以“她是个间谍,但不是叛徒”。但也有人认为,史沫特莱只不过是过去五十年来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很多人中的一个,他们都是“麦卡锡主义”可悲的受害者。

麦卡锡主义是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一股强大的反共、排外运动,因为由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煽起而得名。麦卡锡任参议员期间,大肆渲染共产党侵入政府和舆论界,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煽动人们互相揭发,许多着名人士受到怀疑和迫害。

无论真相究竟如何,在1949年的那一场较量中,史沫特莱赢得了胜利。

由于缺乏切实的证据,2月18日,美国军方收回了对她的指控,并公开道歉。

军方发言人说:“陆军部为没有证据而错误地宣布艾格尼丝是间谍一事表示歉意。没有确凿的证据,往美国公民脸上抹黑的做法不是政府的政策。美国的正义在于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护没有犯罪证据的公民的清白。”

然而,“间谍”事件给史沫特莱带来的伤害却无法就此消失。在麦卡锡主义阴云笼罩的美国,没有报刊敢再刊登她的文章,没有人敢再请她去做演讲,她的着作被从图书馆和书店里撤走,而原定要出版她的朱德传记的出版社,竟要求她增加污蔑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容,遭到了史沫特莱的回绝。

甚至当她搬家找房子的时候,也有房东以她的“间谍”嫌疑为由拒绝将房子租给她。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拿到出国护照,自然是十分困难,至于要获得再去 中国的机会,则基本上没有了可能性。包括一位参议员在内的多位社会名流都曾试图帮史沫特莱拿到护照,但都失败了。

最后,是一位政治老人帮了史沫特莱的忙——在很多国家,不少退而不休的政治老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位时年75岁的老人是前罗斯福政府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他与史沫特莱通信讨论中国问题多年。经他奔走,护照科在1949年10月末勉强地发给史沫特莱一张短期护照,有效期仅一年,最关键的是只能去英、法、意三国,但又不允许她去英国的属地,特别是香港——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她去中国。

拿到护照的史沫特莱去了英国,她打算在英国完成朱德传记,并养好身体。“我可不想在中国生病给他们添麻烦。”她对好友石垣绫子说。

在史沫特莱的期待中,她可以在中英建交之后前往中国。然而,当时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决定了这将是一次漫长的等待——尽管新中国与英国于1954年6月17日开始互设代办处,但迟至1972年3月13日,双方才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史沫特莱等不了那么久了。1950年3月,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4月,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特别请求把我的遗体火化,骨灰运交朱德将军。请他把它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不是基督徒,因此不希望在我的遗体前举行任何宗教仪式,绝对不要。我只有一种忠诚,一个信仰,那就是忠于贫穷和受压迫者的解放。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忠于中国正在实现的革命。如果中国大使来到,只要在我的遗体前唱一支歌‘起来’,因为我的心、我的精神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得到安息,除了在中国。因此我希望自己的骨灰和中国已逝的革命者生活在一起。”史沫特莱说。

5月6日,史沫特莱去世,她的遗愿在一年后实现。她的骨灰被一个英中友协的代表团带回中国,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史沫特莱生前关系最亲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朱德题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冷战之患

“斯诺先生坚定地指出,他以前从来不是共产党员,现在仍然不是,将来也绝不会成为共产党员。”

世事难料。那个总是风风火火、穿戴中总是少不了一点红色的史沫特莱,在年仅58岁时就匆匆告别了人世。

最令人唏嘘的是,她在生前无法自由迁徙,最终既没能到她魂牵梦绕的新中国看一看,也没有回到当时极度排斥她的祖国,而是在颇为凄凉的晚景中客死他乡。

史沫特莱的另一桩遗憾是,没能看到她倾注心血的作品《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出版。她只留下了草稿,并指定斯诺担任她的文学遗嘱执行人。后来,斯诺和其他人一道,对她的朱德传记手稿进行修订和编辑。50年代中期,该书最终由独立的、秉持社会主义立场的《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

实际上,当时斯诺的境遇并不比史沫特莱好到哪里去。个人生活上,1949年,他和海伦的婚姻生活宣告结束;事业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再对他的作品感兴趣,曾经火遍全球的《西行漫记》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声名狼藉。

正如着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John KingFairbank)说,斯诺遭到了冷战的“坑害”。

斯诺是冷战的受害者,也是冷战的反对者。1950年12月,在中美朝鲜危 机最为紧张的时候,他写信给《邮报》的编辑希布斯说:“我厌恶这种可怕的消耗和虚无的前景,盲目的力量、愤怒和愚蠢正在把我们都引入其中,人类将面临厄运,对于这个悲剧的不幸结局,我毫无兴趣加速它的到来,我只想大声疾呼‘停止!’”

1955年,斯诺又在写给老朋友路易·艾黎的信中说:“十分遗憾,从根本上说,由于中美两国之间互不了解,极为错误地估计对方,导致了两国间的怨恨和矛盾日益加深,这是毫无必要的。”

如果没有冷战,斯诺的命运会怎样?或许,会继续扮演在中美之间活跃的民间外交者的角色。

让我们回头看看1943年7月4日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这一天是美国独立纪念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民主颂》:“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这篇洋溢着激情的文章还说:“中国人感谢着‘美麦’,感谢着‘庚款’,感谢抗战以来的一切一切的寄赠与援助;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我们相信,这才是使中美两大民族不论在战时,在战后,一定能够永远地亲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

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谊的。”

然而,事不遂人愿,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就有了一道比太平洋更难跨越的屏障。不仅“亲密合作”成为泡影,“人民与人民间的友谊”也被迫中断。

同类推荐
  • 能源博弈大战

    能源博弈大战

    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解释路径。人们固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克什米尔问题,但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考查之后可以发现,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无不受亚洲地缘政治的影响。《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1947-1974)》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对它进行阐释。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是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以党章和党中央颁布的相关条例为依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行为规范进行了解读。根据党员行为不同性质,本书分别设专章对政治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经济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讲解,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本书可以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行为规范的了解,提高认识,规范行为,牢记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本书将为你带来一场头脑风暴,作者纵观古今中外说客、政治家、销售精英和商业巨头等人的亲身经历,解读他们如何运用手段去引导他人的思维,有效说服对方,从而改变世界的。身在职场,总要会点攻心术,作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在谈判桌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变思维,调整自己的位置,水涨船高。书中巧妙的攻心策略,犀利的透析放大效果,无异于一场思维上的饕餮盛宴。
  • 惊天祸水:不做帝王妃

    惊天祸水:不做帝王妃

    世人皆知:权倾朝野的东厂督主郑寒大太监,为人古怪,手段毒辣,“他”的鹰犬遍布天下。上至朝野下至江湖,没有任何事能逃过“他”的耳目。可晴天一个霹雳,这朝廷第一大佞臣竟然是个女人!且为了跟东厂死对头——西厂巡察使沈孤城谈恋爱,竟脱下官服换上了女装!正当围观群众纷纷表示狗眼已瞎的时候,真龙天子竟也搀和进来,当起了“史上最贵”小三!满朝文武彻底醉了,史官颤抖着小身板,捏着毛笔风中凌乱……最终,他颤巍巍在史书上写下一笔——贵圈真乱!===本文写崩了!给看官大老爷们跪下了!最近几天就完坑,对不住!
  •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知道会遭到情敌的百般蹂躏,如果月汐知道爱上蓝枫是自己的宿命,她依然不会后悔最初的选择。果照、暗杀、屈辱……每一次让她痛不欲生的伤害都让他们的心更近一些,他们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呢?
  • 包子有令,娘亲请收货

    包子有令,娘亲请收货

    御风与天风两国交界处,藏着一股势不可挡的强盗,强娶壕夺,独霸一方良家妇男。某日少当家领着一队人马截了一富商的道,蹦跶到大当家面前,甩着他软绵绵的包子脸:娘亲,今天的货色你一定喜欢!某女磨着指甲:什么货色?打开看看!箱中美男冷傲地看着她。某女指甲锉一丢:臭小子,你把你爹劫来干嘛?(遁走)天生废柴怎逃得出她家美男王爷的五指山,软磨硬泡,软硬皆施之后,他搂着她问道:我的美色,不满足你外协的要求?某女绞着小手绢:再美的东西总有看倦的时候,我总得换换口味。昼夜三个交替之后,王爷夫君问她:还换口味?累cry了!一个傻王妃,剥夺了美貌与智慧并low的侧妃的劳动成果,成功霸上王爷得以翻身。他竟应她一世不离不弃。她立刻抓住机会:签字,卖身。当她救活他的旧爱,他收到了其中一张卖身契——休书。此生最恨,不过“我不是第一个走进你心底的女人!”她说。此生最爱,不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唯你一人而已!”他答。简介无力,看文实在!求个收藏,滚去码字!包子在等你哦!
  • 陆小琬行商手札

    陆小琬行商手札

    新来的木匠?收了!新做好的杏脯?很好,打包卖掉!唔……至于向伟之么,看在他这么忠心的份上,就贱价收了吧!
  • 兽妃:鬼王的魔后

    兽妃:鬼王的魔后

    现代佣兵女王穿越成受气古家二小姐,安心!她能呼禽唤兽,使琴攻音,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鬼王和她斗,穿越来的日子自是非常潇洒,她要好好享受新的生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

    对庄明月来说,爱情就是一个传说中的杯具。思感游戏里,他们相逢在一片桃花林,从此相互扶持一路。然而,他却不动任何声色的娶了别人。现实生活中,她习惯了追随他的脚步,然而老天实在是太爱开玩笑,没等她伸出那双友好的手,他就有了女朋友。这些还不算什么,最最杯具的是,前两句话中的男主角是两个人,小三……是一个人!这可不可以称作是明朝景德镇官窑出产的青花瓷杯具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