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1700000006

第6章 向历史学习(4)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世界,批量生产的技术、大型研究部门、电气时代的开始、南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以及农业的机械化,构成了我们现在工业的新世界;分期付款的扩展、连锁店的壮大、刺激消费的广告和新的市场研究方法,构成了我们现在分配的新世界。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News,&,world,Report)于1955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新经济时代的感觉又一次弥漫。人们信心高涨,对未来无忧无虑。

而这一波繁荣跟电视的普及有莫大渊源。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得到了普及,1948年只有3%的家庭拥有电视,到1955年就达到了76%,电视是一种能够激发人想象力的生动的技术创新产品,它证明了技术进步的存在不容忽视。而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项工程从1956年开始,大大地改变了美国经济。因为它,人们开始离开大中心城市,将郊区作为活动的中心;也因为它,企业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它的出现使得零售商在地理上扩大了销售覆盖率,当然也加剧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带动了上游的工业。

1960年,在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他对刺激经济措施的倡导,使人们普遍看好美国的未来经济。他的经济计划激发了信心,使一些人得出国家正在进入已经摆脱了经济周期影响的新经济时代,在这种新经济环境里,商人们“能够永远享受到合理延续的繁荣”。

一次次的危机,并没有给这些人以清醒的认识。1997年,史蒂芬·万博在其发表于《外国事物》上的文章《商业循环的终结》中认为,宏观经济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技术、就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同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一道,减少了工业世界经济活动的变量。由于经验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发达工业经济中,商业循环的浪潮已经变成涟漪。

历史上每次经济步入一个繁荣期时,人们总认为是自己解决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问题,他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处时代的繁荣,完全是他们已经将经济周期熨平的结果。他们还认为,由繁荣向衰退发展,那是低度文明社会才存在的现象。

经济周期也并非不可认识

事实上,经济周期并没有被熨平,危机已经形成,只是他们缺乏发现危机的慧眼。就在万博的文章发表不到4年,美国的网络泡沫破灭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经济周期再次正常波动,经济开始从“繁荣”自然地转换到了“衰退”。

当然我们也深信,有这种自认为驯服了经济周期这只猛兽,可以令经济永续繁荣的想法的人,万博不是第一个。而那位试图要通过宏观调控,将经济周期熨平的中国官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更深信的是,经济周期不会被终结。

经济周期并非偶然现象,经济周期也并非如人们想象地那么不具可认识性。虽然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我们不可能认识整个世界。但相对于局部,我们却又可以认识,我们也有能力予以认识。

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成熟国家,无论是16世纪还是20世纪,衰退总是与繁荣形影相随,就如同黑夜总是与白天形影相随一样。我们相信,纵然没有现代的信用工具、没有凯恩斯主义、没有滥发的货币、没有政府的干预,危机还是会发生。因为早在工业文明之前,经济危机就曾一再地发生。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纵然没有凯恩斯、格林斯潘、伯南克的刺激,危机还是会在某个时点发生。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危机本身的不可避免,就认为诱发因素是可以忽视的。这就如同我们知道人终究会死的,从而就不关注环境和自身原因对身体的伤害一样糊涂。我们固然要认识到经济周期的不可避免性,但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正是因为格林斯潘、伯南克们,以及信用工具、凯恩斯的疯狂之念的刺激,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因为是它们强化和加深了危机。

逆周期只会害死“猫”

试图通过人为刺激的方法,令繁荣持续的时间更长,只会让错误投资带来的浪费更多。往大里说,在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往小处说,这必将导致经济的自我纠错过程-萧条-被人为拉长。

1929年前的经济波动

对于反复发作的经济周期,马克思在其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断言:“商业危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了。”也正是这种断言,以及苏俄革命所带来的震撼,加剧了人们——特别是资产阶级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府和政客,对经济周期的反感和恐惧。苏俄革命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的判断,那就是商业危机的周期性重复的确会“危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为了生存最好的办法就是熨平商业危机的周期性。而1929年大萧条的到来,以及席卷欧洲各国的苏俄社会主义运动及另一种极端革命——***主义的兴起,又使这种反感和恐惧额外地获得了更多的正当性。

在苏俄革命之前,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萧条只会持续1~2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见到的是:物价大幅下跌、信贷极度收缩、不良资产被清算及失业人口在增加,但与之对应的却是,经济复苏也会迅速到来。罗斯巴德给出的证明数据是:“1899~1900年以及1910~1912年,这两次萧条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1907~1908年以及1819~1821年发生的萧条,尽管很严重,但它们都迅速地结束了。”罗斯巴德的上述观点也得到了亨利·桑顿数据的支持,在他的《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里,他列举出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大不列颠所经历的19次经济危机,他把危机发生的具体年份列了一个明细:

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年、1778~1781年、1784年、1788~1791年和1793~1794年。

从上所列明细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总会迅速结束。但可惜的是自苏俄革命以后,特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以后,在干预主义者的调控下,这种时间短、经济复苏快的周期波动几乎不再出现。首先是1929~1941年的大萧条;而后是1969~1981年难以摆脱的大滞涨;再后便是自1991年的崩盘,日本泡沫破灭。大萧条和大滞涨都持续了10多年,日本的麻烦则困扰了他们20多年。

除了时间跨度无限延长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在这几场萧条中,失业率也是越来越惊人。大萧条时期失业率最高时是1932年的25%,日后虽然在罗斯福的刺激政策下有所下降,但却一直在15%的高位徘徊。而20世纪70年代的大滞涨,失业率也一直保持10%左右。

对此,罗斯巴德不得不感叹道“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美国人的打击是巨大的”。

凯恩斯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认定市场失灵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的,陆克文不是第一个、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凯恩斯主义,虽然它并不彻底否认市场,但它却又坚信市场是会失灵的,也正是基于此,它始终认为政府应该对市场予以干预。

陆克文这一教门的开创祖师爷凯恩斯,早在“大萧条”的年代,就指出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他首先指出,固定不变的薪资会造成持续性失业,这让市场自然复苏成为不可能。他为之开出了应对的药方,他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提高总需求。他给出的公式是C+I+G=Y,他认为只要提高Y,就能坐等经济起飞。他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费欲望,一切都跟支出有关,促进资金的流动就是一切。他固执地认为只有把钱掏出口袋,否则经济就不会增长,他如此坚定,是因为他基于的一个假定是,商业是靠本能来驱动的。他一再强调繁荣和萧条交替的恐怖性,在他看来这种交替对资本投资、收入和成长有很坏的影响。如果民众不肯出钱,那么政府就应该担起这个责任,通过经济刺激来填补这一空缺。必要时,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都很重要。总之他认为必须增加开支,以此来创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周期,以此来杜绝经济重创再次造访全球。

在这些干预主义份子们看来,政府干预是解决经济波动问题的办法,但历史证实,这恰好是让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虽会波动但也会迅速复苏,甚至连萧条都萧条地没法引起我们注意的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虽然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逆周期的行为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但总有人有自信他们可以克服自然规律,就如同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克服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的约束一样。但那些幻想能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而长生不老的人,往往会被他们的逆规律行为弄得更早死去。同样凯恩斯们的逆经济周期的行为,最后只会害死经济周期这只九命猫。

逆周期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逆周期行为会害死经济周期呢?我们试着做如下的解释:

在“萧条”时期,经济对在繁荣时期的浪费和错误会作出一种相应的调整,使之重新确立起能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有效服务体系。这种调整还包括清算那些错误而浪费的投资。事实上,萧条不是毁灭,它们是由高效率的经济体中的消费者发动的一场恢复性的运动,它们终结的只是由繁荣而带来的扭曲。也就是说,萧条反倒是一个经济周期步入良性运行前的“恢复”的过程,就如同瑞雪可以带来丰年一样。萧条一旦结束,也就宣告一切重归正常,经济也就恢复了最好的功效。

对于经济运行规律没有认识的一般民众,自然无法认识到“萧条”在经济运行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和积极意义。而那些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会一味地迎合民众的意见。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掌权者,对于自然的、暂时所出现的破产、清算是无法容忍的。待繁荣过去,衰退才刚刚开始,他们就会马上开动信贷的水龙头,因为这可以拯救那些借款人。新的货币再一次进入商业领域,借款人就可以再次购买那些远离消费品行业的生产要素。如此一来,持续的银行信贷扩张,让那些错误的投资人,一次又一次逃脱了消费者对他们的惩罚。

其实整个再刺激过程,就如同一部劣币驱逐良币的坏戏,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最优的配置。在低资金成本下,很多根本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却在低利率下,直接地向那些良性的有培植空间的企业发起了进攻,抢夺他们的资源。

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即使没有货币刺激,危机、衰退和萧条还是会来的。因为萧条本身就是经济运行的一部分,是对因为繁荣而出现扭曲的资源错配的一种自我纠错的过程,是经济自我恢复的一个自然过程。也正是因此,朱格拉的总结是“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似乎也可得出如下结论,那就是“繁荣过后是萧条。”但,由于凯恩斯主义这一疯狂之念为掌权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理由,在走向全面衰退之前,世界经济必然会被他们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折腾进一个滞涨期。

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

由于福利支出过度以及军费开支激增,财政出现赤字且越滚越大。解决财政赤字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凯恩斯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就会增加,就能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减少失业、抑制通货膨胀,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自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这正是滞涨的根源。

从未获胜过的凯恩斯主义

干预主义主导的人为刺激,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客,都喜欢标榜一下自己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身份),并且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有种错觉,他们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将美国从大萧条的深渊里解救了出来的,从而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成果无不向人们昭告着,政府采取的人为刺激这一积极应对是有效的。

但事实是,那是一场莫大的误会,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弥天大谎。读罗斯福总统的传记我们可以知道,那场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是在1937~1938年,这个时点,凯恩斯的那本《通论》已经出版了,他的观点已经被罗斯福采纳了。从哪点可以看出来呢?对预算的态度!在1935年凯恩斯没有向总统先生推销他的主张以前,总统采取的是均衡预算;而到1936年后采取的却是大幅度的赤字预算,赤字预算正是凯恩斯人为干预的精髓。

但真相却是,大量的政府投资,加剧了原本已经恶化的供需结构,使得本来严重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为此,罗斯福总统不得不承认,1938年的美国“消费者购买力薄弱得令美国经济因消费者需求不足陷入困境!”但罗斯福很幸运,凯恩斯也很幸运,随着战争的扩大,各交战国的物资需求,让美国的那些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利用。深陷战争的英国、法国、中国和日本(日本之所以要与美国交战,原因就在于美国拒绝再为他提供物资,日本认为美国的这一行动伤害到他的利益)等国外市场的购买力取代了美国国内那薄弱的消费力,从而让美国经济因海外消费者需求的暴增而走出困境!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也爆发了经济危机,日本严格遵照凯恩斯路线,采取大幅度的赤字预算,扩大公共支出来干预需求面,同时辅以零利率这样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正如我们所见,20年的折腾,成绩却乏善可陈,日本也为之失落了20多年。

由此可见,凯恩斯从来就没有胜利过。但他的干预需求面,人为地刺激经济的手段倒是一次又一次地祸害人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在越南战场泥足深陷,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资金(美国国防工业因此大发战争横财),但可惜得很,苦战无功还平白地令经济内伤。虽然政府遵照凯恩斯教条而不断注资,避免了经济不至于大萧条,但通货膨胀由战后二十余年平均年增幅约1%急升至5%以上,债券“大出血”等现象均是拜凯恩斯学派的需求面干预哲学之“福”所赐。短短数年间,积极地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美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的滞涨苦果。而我们现下,人为压低利率再辅以积极地财政政策之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同类推荐
  •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文明史。锦绣,不光是一个丽词,或许也是两种最贵重的商品。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带锦字号的名字,给成都商业带来了锦绣华章。成都商脉,因锦江古老绵亘,因锦江乘风破浪,因锦江名扬四海。商业之脉,说到底,就是商人之脉。厘清了人脉,也就握住了商脉。锦江这个滔滔不息、流溢千年的河流大品牌,又滋养出了众多丽如锦绣的商业大品牌。把手放进城中锦水,我们就能摸到悠远绵长、流动不休的成都商脉。
  • 看清经济新常态

    看清经济新常态

    聚焦两会,看清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是否会进入一个持续衰退期?全面深化改革路在何方?
  • 未来装饰生存法则

    未来装饰生存法则

    《未来装饰生存法则》主要着重点是研究和分析装饰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全面而深入的透析经营管理中的奥秘,并以独特的角度来阐述生意场的经验理论,促进读者有效的整合装饰装修思维,挑战行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
  • 经济知识全知道

    经济知识全知道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多数人都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晦涩的经济理论、经济术语,但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早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现象也随处可见,经济学的力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影响力。《经济知识全知道》把那些实用的经济学常识用一种简洁、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娱乐中尽情领略经济学的魅力。
  • 每天读点经济学

    每天读点经济学

    你知道作为消费者,怎么做出消费决策吗?你知道作为厂家,怎么做出生产决策、怎么定价吗?你知道宏观经济是怎么运行的吗?你知道当前炙手可热的经济热点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和怎么理财吗?这些都是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不但伟大,而且有趣,读过《每天读点经济学》,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经济学是一门人人应该懂、人人都能懂、人人都会用的学问,拿起《每天读点经济学》,我们将带你畅游经济学的世界!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越王朝:皇上,请走开!

    穿越王朝:皇上,请走开!

    宫末景每靠进一步心就痛一点,为什么她对其他的男子如此温柔……为什么她的温柔竟然不是对自己,为什么现在的她看上去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难道这才是真正的她吗?夏七七,你竟然这样对我?自古多情总被伤,痴心男子人间少有……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本书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从细节的层面对孩子从一岁到十八岁的人生历程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父母应该为孩子做的50件事。指出了当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教育误区,指导家长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学会自己判断、自己选择,拥有独立的能力、快乐的心境和健康的身体,形成健全的人格。
  • 丛林里的围墙

    丛林里的围墙

    ,只剩下一片倒塌的墙。应该送还给10年以后,和10年以后的他。这是“时间”确定好的,就要开始了。我俩在墙上坐下。我说不好在公共汽车上,把断墙也染红了,小柯的脸也格外红。那是一大片红红的草莓啊。时间把一些事情留在了昨天,也把一些事情带到了今天。坐着坐着夕阳就红了,首领的故事。我和小柯去了市郊,那个“制造厂”已经拆完了,我们无法修改。那个烟斗,那是我和首领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最后一次见面
  • 布登勃洛克的一家(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布登勃洛克的一家(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辽沈战役

    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情况。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在北平至沈阳的铁路线,即北宁线上打响,首要目标是切断国民党向东北地区运送军队和武器弹药的运输线,形成我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关门打狗的局面。结束的时间以1948年11月1日我东北野战军进驻沈阳为标志。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所打的第一次大战役。它打出了规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经验,打出了为以后的两大战役服务的重要基地。该次战役,不仅战胜了国民党军队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消灭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共47万军队,解放了整个东北,使得全中国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发生了决定性变化。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蛤蟆镜

    蛤蟆镜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