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1500000033

第33章 寄语学术界:为中国及世界创造美好未来(4)

重视学者是智库媒体发展之本

智库媒体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论坛和博客。高端性、思想性、学术性是其主要特点,因此学者智库的定位也在于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必须是高层次的,至少是同层次的交流。天涯论坛的国际观察版块也具有智库的性质,早期也聚集了一大批的精英人士,但是网友的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骂战成风,最后学者都渐渐离开,不再去那里参与讨论,毕竟学者都不喜欢争论,而那些喜欢争论的人反而没什么思想。

智库媒体最重要的是自由表达,其实这种自由表达比自由争论更加重要,也就是既发表左派人士的文章,也发表右派人士的文章,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不轻易进行争论。因此,一般智库网站虽然有留言功能,但一般争论的并不非常厉害;智库媒体,网友素质也相对较高,一般也不允许匿名评论,这也是骂仗较少的原因。以草根智库网为例,在成立之初,实行匿名评论,导致一片混乱,后来改成了评论员注册制度才有所改观。不过由于注册制度的虚拟性,仍然不能将部分低素质网友排除出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学者讲究的是尊严,智库媒体存在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学者,成为一个学者交流智慧的地方。如果任一些低素质网友任意的对学者进行谩骂,最后就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

中国智库的生存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智库体系。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中国有各类研究机构2500多家,这个数字甚至高于美国。

近年,随着智库一词的盛行,中国在传统的政府智库、大学智库智库之外,也有些新型的智库相继成立,如媒体成立的智库,中经智库就是中国经营报成立的智库。另外,也有民营企业家成立智库,如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其中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还聘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6届)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担任院长。这些智库从一开始规格就比较高。

智库是政治的产物,其最大的属性就是政治性,代表了典型的精英治国,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草根意识的兴起,每个人都是一个智囊,大家合起来就是伟大的“云智慧”,民众智慧并不比专家的智慧差。互联网兴起后,已经不是几个专家就可以左右舆论的时代了,即使左右了舆论也左右不了民心。智库在中国是个新兴事物,在国外却是夕阳行业,中国没必要过度兴奋,也没必要以拥抱新生事物的姿态迎接它。如果说中国将迎来一个智库大发展的时代,也不是完全不靠谱的。

如何看待智库

智库的作用大家非常清楚,不用在此赘述;但我想谈谈智库的副作用。智库从一成立就是以影响舆论和左右政府决策为目的的,而智库也基本上代表的是精英的思想,或是股东以及付费方的立场。精英的思想并非真正的代表公众意愿和民意,舆论也不代表民心所向。如果精英的舆论过于强大,那就会像一层幕一样,挡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让政府看不到民众的呼声,还有很多人总是刻意地去左右舆论。

举例来说,民众希望政府扩大医疗、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但是那些学术精英却告诉政府小政府才是好政府,什么都不管的政府是好政府,甚至给政府想出教育产业化这样的馊主意。我们看看舆论界,到处是宣传小政府理论的声音,这些声音又有多少代表了民意。如民众希望过一种有保障的生活,甚至想拥有“铁饭碗”,但是舆论界何曾出现过真正满足民众需求的声音呢?在西方也是如此。2008年,在美国蓝德公司向布什政府提出过战争救市论,而这一建议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政府重视智库并没有错,但是政府不能被智库所左右,政府还应该多多体察真正的民意。

警惕外国利用智库左右中国政策

研究西方智库的动向,也应该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对外工业的一部分,当然也包含西方智库在国内的研究动向以及在中国境内的活动状况。现在,不知道国家有没有这样的部门,但是建立这样的部门是完全有必要的。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在中国都有大量的活动,他们研究选题,挑选他们中意的学者到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其实这些访问都带有洗脑的性质,而中国政府对这方面一直没什么警惕。这些组织在中国虽然活动频繁,但是却极其低调,甚至从不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你也不知道他们在中国的负责人是谁,中国有“访问学者”头衔的教授们大多接受过这类组织的资助。也因为中国学者处于炫耀的目的,将自己的“访问学者”经历和承担海外课题的经历写到自己的简历上,才正让这些组织在中国的活动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国很多民间智库已经成为外国在中国实现利益的工具,中国大部分民间智库都有外资背景,而且很多演变成了公共事件。如茅于轼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利用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来攻击中国的耕地红线政策,虽然最后以闹剧收场,但是也足以让海外势力利用中国民间机构影响中国国策的图谋露出冰山一角。智库不是花瓶,不是吃素的,“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不得不重视。

利用智库来影响舆论操纵民意,在西方已经玩得出神入化,而这套游戏在中国也快开始了。如中国某青年学者,在2004~2006年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条件下的法治国家》,而同期也承担了美国福特基金会重大课题《中国法制发展报告》,这明显带有窃取中国研究成果的嫌疑,这方面的情况,知名学者江涌早就呼吁过,可惜中国现在也没出台防范措施。

如何利用智库智慧

中国与西方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中国不是多党制,因此中国的民间智慧不可能通过反对党形成国家政策,如果这种智慧长期得不到重视,就会成为牢骚,或是不能从看法变成想法,并进一步变成思想建议。如中国改革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的文章都比较严肃,共识网等网站也还可以,但是很多网站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胡说一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智慧也不会受到重视,还不如宣泄一下。

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委员会”的建议。国家战略委员会可以作为收集民间智慧的机构,也是智库与政府进行沟通的桥梁。政府人员的执行性角色,决定了其思维不可能具有太多的战略性。搞战略的就应该搞战略,搞执行的就应该搞执行,同一群人可以兼顾两种职能,但是分开来做效率肯定会更高。智库是研究战略的,政府是负责执行的,但是战略上的,并不能马上就执行,还需要论证,需要试验,需要完善补充,也就是专门需要一个机构负责战略系统与执行系统的衔接问题,这也是国家战略委员会的意义所在。国家可以每年制订一些课题,让大家充分地参与讨论。当然,不一定要弄成课题交给某个课题组,这种方式已经落后了,因为很多课题组光靠几个人的智慧是搞不定的,必须靠公共智慧,也就是依靠这种互联网云智慧才能解决。

哈耶克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红?

哈耶克一生的悖论很多。他终生反对社会主义,但他的经济学思想却是来源于马克思;他一生反对道德与社会正义,却曾是芝加哥大学的道德学教授;他30多年不研究经济学之后,却获得了半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反对福利社会,但却因为芝加哥大学给的退休金太低而辞职;他的成长受到日耳曼文化的滋养,而他却一直为融入英美主流社会而努力。

哈耶克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三个专业:心理学、经济学和法律,这三个专业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早期研究经济学,后半生研究法律,但贯穿他始终的却是心理学,他的每个着作都散发着心理学的魔力。

哈耶克的一生也是一个移民在异国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哈耶克出生在奥匈帝国,这是一个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也仅次于俄罗斯及德意志的第三大国,但他在英国待得时间最长。

他进入英国时,凯恩斯早已是威望甚高的经济学家,而哈耶克只是一个20多岁的毛小子。

哈耶克进入英国后,一边利用通信的方式与凯恩斯交流学术观点,希望得到凯恩斯的提携;另一方面却写文章攻击凯恩斯。针对哈耶克对自己的攻击,凯恩斯认为:“哈耶克并没有带着‘善意’读我的书。假如他确实有善意,那他起码也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或者不清楚我的观点是否正确。显然,有一种激情驱使他挑中了我来发动攻击,但我搞不明白这种激情到底是什么。”哈耶克挑战凯恩斯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认识到通过挑战凯恩斯可以迅速地在英国经济学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后人则认为当时的哈耶克是受到了罗宾斯的怂恿。后人总喜欢将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段交往称为“论战”,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知名学者对学术青年的答疑解惑而已。虽然哈耶克充满恶意,但凯恩斯却显示出了一个长者的风度,对来自哈耶克的每封信都进行了耐心的回复。

实际上,凯恩斯对哈耶克的经济学着作评价甚低。凯恩斯认为:“哈耶克的经济学代表作《价格与生产》,是他读过的最为混乱不堪的东西,从第45页往后,几乎没有一句健全的命题。他的书证明了无情的逻辑学家如果从一个错误的命题出发,最后如何会以进疯人院而终结。”凯恩斯在哈耶克1932年写的一篇文章的打印稿上写道:“依然是胡言乱语的混乱的大杂烩。”不仅仅是凯恩斯对哈耶克评价很低,就连他非常好的朋友弗里德曼在谈到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表现时也说:“我不赞赏他的经济学。我觉得《价格与生产》是一本漏洞百出的书。我觉得他的资本理论着作简直无法去读。”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对哈耶克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专业经济学界对哈耶克经济思想的评价。

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来源于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演绎,毕竟在当时的德语世界,马克思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初到伦敦经济学院时,哈耶克就讲授《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课。这对哈耶克影响很大,哈耶克在他的讲课笔记中称赞过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在他列举的参考书目中也突出了该书,哈耶克认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这一部分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逻辑连贯性足以使作者跻身第一流思想家行列。他的着作的这一部分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通过对思想源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耶克就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所持的看法更接近于马克思,而不是货币主义者。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谈到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时说:“前几讲阐述的商业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产业波动本质上是由资本设备的交替性扩张-收缩构成的,人们经常强调这一点……在德语文献中,这一看法主要是由卡尔·马克思的着述提出的。”

经济学分析家迈克尔·佩尔曼认为,马克思认识到了“信用乃是导致经济混乱的核心因素……马克思将他对信用的分析整合进他的经济理论中。将这一分析联结起来的关键,就是虚拟资本的概念”。即没有真实储蓄作为基础,而由货币体系创造出来的资本。佩尔曼概括了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对价格信号的扰乱越严重,人们越是无法得到有关经济的重要信息。关于生产活动的决策就越来越与其基本结构脱节。这会对经济构成压力,而这种压力却是看不见的。”这也正是哈耶克的基本看法。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也曾提到过马克思这一思想,他说:“19世纪上半叶,这样的理论曾一度极为盛行,‘虚拟资本’是当时的财经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他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观点。‘虚拟资本’被创造出来,使企业活动无法维持,或使新企业无法完工,最后这些企业就倒闭了。”

非常客观地说,马克思虽然认识到了虚拟资本对价格信号的干扰,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也并没有将其看作是经济危机最主要的根源。这里面当然是因为马克思更看重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而对这些枝节性的东西不那么在意。实事求是地讲,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比佛利德曼的理论要准确,哈耶克强调的是货币价格对经济的影响,而佛利德曼强调的是货币数量。两相对比,显然货币价格对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但中国的哈耶克主义者们也很少提及哈耶克的这一观点。在中国也没有人真懂哈耶克,他们对哈耶克主义的阐释错漏百出。

除了攻击当时的学术权威凯恩斯外,哈耶克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开始从其他渠道入手。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会,战争帮助哈耶克完全融入了英国。他在自传笔记中写道:“战争岁月中在剑桥的那段生活对他特别有益,完成了彻底融入英国的生活,我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在战争状态下,我完全站在英国一边。”

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一生的转折点,这是一本通过妖魔化**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向资本主义献媚的书。在这之前,他是个不怎么知名的经济学教授,而在这本书出版后一年,他开始有了一些名气。《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后继而想在美国出版,但是找了三家出版社均遭到拒绝,主要是因为书里面充满了政治偏见,而且这种偏见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尽管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销售前景”。实际上这本书也不适合正人君子阅读。

当然,这样一本与当时的主流意见唱反调的书,是不会有任何报刊发表书评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都不可能……这一经历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思想氛围。

在美国,这本书受到了广泛批评,最激烈的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说:“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当时,也有人认为哈耶克“已经不再是一位科学家了,而退化成了一位宣传家”。

同类推荐
  • 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地方官员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争取国家政策扶持,首先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只有把国家政策弄懂弄透了,把国家政策支持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搞明白了,才能紧紧抓住一系列稍纵即逝的机遇,打开争取项目工作的好局面。企业人士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做到合法经营就必须读懂国家经济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只有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才能够创造条件享受各级政府乃至国家的各项鼓励和优惠;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与调整往往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特点,因此只有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才能够制定适当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界人士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无论是金融投资、实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读懂国家的政策环境都是成功的前提之一。
  •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运用,经济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本书的文章大多以短论为主,针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引起作者注意的事件,探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既有经济学之内的经典解释,又有经济学之外的通俗剖析,文词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流畅简洁,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让读者在坐而论道中轻松地领会经济学的高深内容。
  •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本书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20几岁的年轻人介绍一些最基本、生活中最常用的经济学原理,从而让年轻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探究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日常行为,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 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将貌似深奥的经济学道理映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组成一幅幅快乐又富有智慧的经济学生活长卷。让你在轻松好玩中掌握经济学的精髓,让经济学成为弥掌控生活和工作的左膀右臂。
热门推荐
  • 错为王宠:一等王爷二手妃

    错为王宠:一等王爷二手妃

    她,生的一副俏皮样,职业却是令人钦佩的特工,官方称之为间谍,窃密是她的专长......他,朝中王爷一枚,有时潇洒俊逸、气宇不凡,有时眼神凌厉、不屑一顾,任谁看了都止不住议论一番,却只得养鸟、练字的喜好,让人大跌眼镜梦中穿越掉进王爷的寝室中,一觉醒后,经过一轮仔细的侦查,情报收集、整理,才知道自己俨然穿越成了一个十五岁、二次待嫁的异国小公主而那个一天就知道养鸟,遛鸟,读书,练字的文质彬彬年轻王爷竟是她要嫁的夫君,拜托,气场就不同,女强男弱最后的归属都是杯具好不好?难道嫁过去让她保护他吗?不可能他看起来对她不屑一顾,只知道她是个他的未来小媳妇,还不如一只整天叽喳个没完的八哥重要,这样她情何以堪啊?好吧,她气愤了,后果会是相当严重她知道,现代中有一种东西可以让其穿越到古代,将那东西古代化,自然可以回到现代,才不要跟那个小男人在一起呢,她决定了可......可......发生了什么?他怎么突然变的强势了?强到她已经快受不了了,看来只好拿出她的看家本领,他不知道,间谍可是个非常厉害的工作不会点什么十八般武艺,怎么能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她跟他杠行了,以后的日子一定越来越有意思了。
  • 绝品弃妃:王爷请自重

    绝品弃妃:王爷请自重

    重生之日,竟是夫君纳妾新婚之日。仕可忍孰不可忍,休夫,带上嫁妆远走高飞。半路遇贵人,岂料他竟是伪君子,想趁她之危,要挟以身相许。什么?弃妇你也要,不行,不行,本小姐没有老牛吃嫩草的习惯。什么?还要封妃,不行,不行,你这样做,会让本小姐认为你太没品了。惹不起,躲得起,走人。想走,先问过本王再说。
  • 安珀志3:独角兽之兆

    安珀志3:独角兽之兆

    安珀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一方面是那条不祥的黑路,它穿过各个影子世界。来自黑暗的力量沿着这条黑路,攻打它们以往绝不可能染指的安珀。另一方面,安珀的诸位王子公主之间互相猜忌,结成一个个阴谋小集团。有的拥兵自立,有的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求助于来自黑路的黑暗力量。科温苦苦支撑困局,并力图找出这一切的真相。困境之中,独角兽出现了。安珀的神兽指引科温,将他带到安珀的源头。那里,等待着他的,到底是什么呢?
  • 真龙气2

    真龙气2

    民初,张天师携子南下寻找真龙气,引出一场千古未有的奇事。民国第一相士袁度,为何隐居江南小镇?化外奇人蓝云天,为何踏足中原?天师传人之争,六十三代天师究竟谁来执掌?天下龙脉精华,真龙气究竟在何处?一切的一切,尽在《真龙气》。
  • 冷总裁的甜蜜娇妻

    冷总裁的甜蜜娇妻

    她是因为孩子而嫁给了他,他因为仇恨与利益娶了她。新婚之夜,他竟然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只留她一个人独守空房。他说,叶青,我们的游戏才刚开始……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让学生尊敬师长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尊敬师长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本丛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世三生几回欢

    四世三生几回欢

    诛仙台上销魂柱边,她受贬谪,抽去根骨,失仙散神,落凡成妖。他说:“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她不可置信:“你...你竟不信我...”五百年后,九难山下。一念之差间,他收转世重生的她做了徒儿。师姐排挤,师兄捉弄,满门上下避之不及。更有同门师妹栽赃陷害。她委曲求全,小心侍奉,为的不过是他能信她,能说一句:“妖儿,我信你。”可是到了最后,妖凰出阵,天下大劫。不是她,明明不是她。错了,都错了,他竟还是这句话:“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