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1400000025

第25章 中国拒绝捧杀(7)

不过,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这十年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它与前面两种形态不一样,背景不再是被动的因屈辱而抵抗,而是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后,一种希望得到世界承认的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变化是,它从内在的文化诉求发展为外向的“承认的政治”。

这种新民族主义从精英到大众,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趋势。在知识界,这几年“施米特热”长盛不衰,一个**时期的德国桂冠法学家如今被一些知识分子奉若神明,他们呼吁中国要走向“政治成熟”,要有一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强势国家,从民族主义走向了国家主义。而在大众层面,产生了相当普遍的“中国认同”的心理诉求。在使馆被炸、战机相撞、小泉参拜、火炬传递等几个突发性事件的刺激之下,演变为席卷神州乃至全球的爱国狂潮。

爱国主义本身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在狂潮内部,沉渣泛滥,出现了一种“勃起式的民族主义”。它既自大又自卑,像阿Q一样,缺乏自信,特别在意别人特别是比自己强的国家的脸色,索要一种莫名其妙的“不高兴”的权利。如果说前两种民族主义还是以普遍性的现代性价值作为目标追求的话,那么如今这波民族主义却要打破世界主义,试图寻找一种另类的“现代性”方案。

舒泰峰:那么如何评价这种民族主义,这与《中国不高兴》构成怎样的关系?

许纪霖:民族主义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有些自由主义者将之视为20世纪中国的“病灶”,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民族主义本身是现代性的内在要求,不能抽象地否定它,核心问题是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它是一把双刃剑,法国、美国建国之初也形成了民族主义,它们是与自由民主传统相结合的。而德国近代的民族主义,起初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比较健康,随后发展为政治民族主义,进一步蜕变为可怕的国家主义,最后导致***主义。

中国在历史上没有现代的民族国家,只有“天下”和“王朝”。“民族国家”与“个人”是同时诞生的,而且关系密切,后来才发生了分离和紧张。民族主义的真正问题是: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我们”,什么样的“中国认同”?从这里我们看到,民族的目标与民主的目标是不可分离的。但一些头脑简单的爱国愤青们,将民族主义的诉求与制度的选择与文化的认同割裂,只说爱国,而不问爱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他们的国家认同,只需要一个外部的敌人,靠敌人的存在而形成“我们”。这种敌我分明的爱国,一旦敌人消失,“我们”便成为乌合之众,一盘散沙,于是不断地寻找敌人,制造敌人。《中国不高兴》所流露出来的,就是这种粗鄙化的、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它主动迎合了社会层面中情绪化的东西,即在网络中极端的声音,但这种声音绝不代表中国的主流民意。而据我在大学里面对学生的了解,大学生虽然与以前相比爱国情绪高涨很多,但大多数还是比较理性,比如他们对蔡铭超的“拍而不买”式的爱国行为颇不以为然。但《中国不高兴》却试图通过现代传媒的操控,将那些非理性的情绪制造成主流。

舒泰峰:但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告诉我,他们并不反对那种普遍的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

许纪霖:态度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态度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自由民主的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西方的确很复杂,对内对外不一样,在对外事务上,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其次才是普遍的正义。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再抱有幻想。

问题是中国应该怎么样?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相信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强权就是一切,以中国的强权对抗西方的强权,还有一种是做负责任的大国。所谓负责任,除了对国家利益负责之外,还要考虑对全球公认的正义原则负责。健康的爱国主义,背后是有世界主义理想的,强权之上还有正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我刚刚完成一个研究,用大量史料证明五四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运动,当年热血的五四青年们,具有广博的世界主义理想,《北京学生界宣言》中讲得很明白,他们争的不仅仅是国权,更是全球普遍的公理和正义。五四知识分子的胸怀何其之大,爱国青年们要继承的,应该是五四前辈传下来的,这种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民族主义。

舒泰峰:可是火炬事件之所以引起民意的反弹,正是因为民众认为我们一心希望融入世界,而世界并没有拥抱我们。

许纪霖:什么是“世界”?西方就代表“世界”吗?即使是“西方”,谁又代表“西方”呢?为什么要将某国政府某时期某外交政策视为西方的整体呢?西方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政府、媒体、学者与民众之间差异很大,只能就一个个事件表明我们的立场。整体的反西方,将中国与“西方”、与“世界”对立,如同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不仅可笑,而且愚蠢。虚幻的“敌人”,所制造的只是虚幻的“我们”,而将形成“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忽略了。与其将精力放在外部去寻找敌人,不如创造一个开放的制度和舆论环境,让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自由讨论、选择和建构共同的家园:什么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制度、文化和生活?什么既是“我们”的,又是全人类的中国现代性?

五、对话萧功秦:新国家主义批判

“原先用来推进激进的平均主义计划经济的组织性国家,在30年以后,转过来发展市场经济,并在经济转型与发展中产生新的功能,这并非毛泽东搞三大改造时所预想的,这也只能说是一种‘人算不如天算’。”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对于当前出现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浪漫主义叙事,笔者约请他做了一个深入的评价,接到邀约之后,萧教授也表示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极有必要正本清源,进行冷静地审视和批判,以拨除越来越浓重的思想迷雾。

美化前30年是一种不可取的浪漫主义

舒泰峰:与国外吹捧的同时,国内知识界出现一种思潮,比如觉得西方民主其实问题多多,而中国其实有很多优势。主张重新评价改革开放的前30年,比如认为那时候我们的医疗很好,基础教育水平很高,用国家力量实现了工业的积累,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又比如当时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社会也很平等,而且前3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挺高(1952~1980年为6.25%)。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真的忽视了前30年的成就?

萧功秦: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包括“文革”的体制,可以概括为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加强版”,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四大弊端:

第一,它抑制了人类的最基本的一种竞争能力,即微观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激发的活力,大锅饭体制缺乏激励机制,使社会成员缺乏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宏观上陷入经济的停滞与绝对的均贫状态。在某些地区,两个强劳动力每日工分值相加,不够老母鸡生一个蛋!(当时一枚蛋是0.11元,而工分仅为0.05元)根据1980年农业部的统计,到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不过74.67元。

第二,在指令计划体制下,计划制订者与决策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受到人的理性能力的自然局限,根本无法应付一个庞大社会如此复杂、丰富与多样的广泛并不断变动的各种社会需求,这就注定了难以制订合理周全的计划。更有甚者,计划者的乌托邦冲动得不到任何抑制,这给社会造成的灾难可能严重到几百年后的人们也会感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第三,这种计划体制下的官僚病不可避免。由于计划经济所承担的社会调节的功能,是由计划经济下的官僚来承担,所以官僚的数量就非常大,而且官僚主义本身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又被毛泽东认为是公有制以外的资产阶级影响所造成的。于是从这一错误判断出发,就会产生“文革”发动者的全面专政的观念。

第四,极左思潮的经济基础就是计划体制,没有计划体制,极左灾难连一分钟都推行不下去。因为正是这一体制,剥夺了人们用脚投票的权利。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当然其结果就会使极左思潮走到了极端,也使得这种现代化的选择遭到了失败。极左思潮的灾难性后果,引起了全中国人与执政党精英的理性觉醒,中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有人要“全面反思30年”,理由是,那时候医疗很好,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用国家力量实现了工业的积累,那时候社会更为平等,而且前3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挺高,等等。

说这些话的人无疑是天下最彻底的文化浪漫主义者,笔者劝这些可爱的浪漫主义者去读一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告别饥饿》一书,这是由4位新华社记者于1980年考察西北农村后送交中南海的一份内参报告,正是这份尘封的报道中揭示的农民兄弟的一贫如洗的凄苦生活,为求生存而与地方政府的尖锐冲突,使中央痛下改革开放的决心。当年胡耀邦正是读了这份报告后亲自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往六盘山核查。这本书中记载了一位山西农民心酸的话:“公社把我们农民像牲口一样死死地拴在槽上,拴在槽上也可以,却不给草料吃,又不让我们去找草料吃……”“历史的真实是哺育我们民族最可贵的乳汁”正是这本书扉页上的话。

如果说“文革”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积极意义恰恰是它把乌托邦推向极端化、漫画化,这就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是现代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共识,无须动员,包括凡是派也想通过经济增长来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如同久渴的人们渴望水一样。极左时代的“文革”灾难如同钟摆效应一样,使国人提前50年,从这种乌托邦迷思中觉醒过来。

当然,旧体制的历史遗产带给改革开放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在缺乏外部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土改,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在使农民承受低水平生活20多年的情况下,从农民那里取得巨额的财富来进入工业投资,把工业投资形成的工业建设成为国家经济起步的基础,从而避免了依赖外资来实现工业化的拉美式的依赖性发展的历史道路。

其次,毛泽东时代低生活水平与市场化经济收入的反差,形成的相对满足感,可以大大地缓冲劳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的极低生活水平,也使大众满足于现有的饱并不太高的工资与生活条件,形成低成本与低价格竞争优势。

最后,全能主义对社会自主性的铲除,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强势力量,当革命乌托邦的极左意识形态在思想解放过程中被否定之后,这种强势国家的组织力量被引向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利用它的强制性特点来进行变革,较少受到社会的阻力。例如土地基本上是国有的,是无偿供给的。在许多后发展国家因缺乏国家权威而受苦之时,中国却由于告别乌托邦之后的高效能国家而深得好处。

中国动员性的组织,在发展计划方面反而有点像战争动员,意识形态转型后的新功能:较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训练有素的官员等,这些都是全能主义体制的历史遗产,通过旧瓶装新酒,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旧体制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单纯这笔全能主义遗产,并不能让中国的经济一直繁荣和发展下去,正如陈志武所指出的,经过200多年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78年的时候,西方那么多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从交通运输、电脑到高科技技术,都等在中国的门口,只要中国愿意开放,愿意加入全球的贸易秩序,同时也愿意引进这些技术,那么这个所谓的后发优势,确确实实可以很快地体现出来。

换言之,原先用来推进激进的平均主义计划经济的组织性国家,在30年以后,转过来发展市场经济,并在经济转型与发展中产生新的功能,这并非毛泽东搞三大改造时所预想的,这也只能说是一种“人算不如天算”。我们绝不能把改革的成功看做全能主义乌托邦计划体制的成功。

在政治文明方面中国人还是谦虚一些为好

舒泰峰:现在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崛起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相关,尤其是科举制度下的贤能体制,他们认为,在这种体制下,中国传统社会相对比较平等,这有利于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另外还有人,比如《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英国人马丁·雅克,认为中华文明有很优越的地方,比如朝贡体制就优于现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因为它更为和平,而且他认为随着中国崛起,围绕中国的朝贡体系可能在亚洲复苏,等等。如何看待这种转向传统历史的反思?

萧功秦:几年前,我在上海某大学听到过一位美国左派历史学家的讲演,他说,世界上有两种全球化,一种是“好的全球化”,一种是“坏的全球化”。中国古代的进贡体制与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好的全球化”,而现在西方的全球化就是“坏的全球化”。西方学者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其实,当年伏尔泰为了反抗本国的专制,也曾经把遥远中国的康熙时代描绘成人间天堂,他大谈康熙的开明是为批判路易王朝的专制残暴寻找一个美好的对比参照点,然而真正的康熙引发的最残暴的文字狱却不在他的关注之列。

这不禁使我想到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即西方批判性的知识分子,往往会通过不自觉地美化传统中国,也就是通过一种移情作用,把传统中国视为一个诗意的异邦,以此作为对西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的参照对象。事实上,传统中国只不过是这位美国历史学家的文化浪漫主义的心理投影,闭关自守、以自我中心的天朝的朝贡制度,却变成了牧歌式的乌托邦。在这位美国人眼里,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几乎成为世界上美好的国度。

而中国人又往往由于心理上的需要,一听到洋人对老祖宗的赞美,就会飘飘然起来,欣然接受这种对中国传统的诗化的解释。于是出现了洋人浪漫主义与中国自己的浪漫主义的相互强化与激荡效应,他们会对我们说,看,连洋人也这么说!

事实上,这位洋教授最大的问题是他完全忽视了结构比较对于文明研究问题的意义。正如本文所分析的,前资本主义欧洲,虽然表面上是分散的、小规模的共同体,然而这些小共同体所具有发展潜力与结构优势,则是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望尘莫及的。此后,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中节节失败,实际上与其结构有关。

同类推荐
  • 破天荒

    破天荒

    中国如果不是再1978年前后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经济大国之林的地位,也不可能有今天方方面面如此繁荣富强的可惜局面。许多人现在并不清楚,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海洋石油开发为先导的,而且是它擂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战鼓并影响了之后的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史及大国地位的确立。
  • 狐狸梦

    狐狸梦

    本书虽然是以童话风格所写,但是所阐述的都是经济学关键性的原理,和当代前沿的经济学争论热点问题。这是一个人情脉脉与人欲难填并存的世界,亦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在这个隐喻的动物王国里,作者表达了极其深刻的理性洞察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 败走中国

    败走中国

    今天繁荣兴旺的中国市场吸引越来越多国外企业的目光,同时也已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进入一个新市场总会面对未知的风险,如果总是依靠自己经历的种种失败来获得宝贵教训,这种高成本的做法是一个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阅读本书,能够启示后来者少走弯路。
  •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 笑话中的经济学

    笑话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学问。具体说来,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本书可谓是雅俗共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以借助一个个笑话所蕴涵的道理,轻松地理解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满足“学点几经济学知识”的愿望;对于经济学的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本书则可以增加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原来经济学也可以如此“演义”,如此“娱乐”,权当闲暇之余的休闲阅读。
热门推荐
  • 医世神凰

    医世神凰

    【爆笑爽萌文】特种部队军医出身,中西医尽皆大成,顾长生觉得这趟穿越之旅,来的太尼玛坑姐!一朝穿越就附赠儿子一只,嗯,这感觉不错。有儿防老,又家有恒产,富贵荣华也不难。渣爹回头?抱歉,老娘不喜欢吃回头草!儿子,你想要什么样的爹爹?这天下间俊俏又多金的儿郎,咱来挑拣挑拣……这是一个抽风的极品女医,带个包子玩转古代的故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身处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下一切,选择逃避。当我们无法逃避时,我们只能通过重新建立起自身心灵的方式。当快乐、悲伤、忧愁降临到你身上时,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这一切,找到失衡天平的平衡点,那么生活就会多一些简单、多一分快乐。《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是一堂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精品课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撒切尔夫人传

    撒切尔夫人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本世纪的政坛巨星——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虽使大英帝国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但却是以国力大耗为代价的,英国自此明显地走下坡路。在国内,称霸了英国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自由党已衰落下去,由工会创立的工党迅速兴起,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党竞争的局面,英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玛格丽特出生的这一年——1925年,虽然没有可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但这前后却都发生了对英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1924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是少数党组阁,并不到一年就下了台,但这标志着工党的兴起和壮大,是破天荒第一由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党掌握政权。
  • 末日危机启示录

    末日危机启示录

    末日之时,街道外面密布着成群的丧尸,你要防备它们冲进来啃食你,更要防备身边的幸存者,因为失去了人性的同胞远比外面的丧尸更可怕,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惜践踏一切人间道德准则....局中局?计中计?谁才是真正的主导?本书没有异能修真,基地要塞,只有一位虽有着变异体质却副作用问题一堆的主人公,谜团重重,他能否解开?本书为您打造耳目一新的末日文。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

    企业的用人问题最重要的是对职员做出公正、合理的考核,并通过薪酬来激励职员的工作热情。本书系统介绍了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方法与技巧。对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的介绍,并在各章都附了一定的案例。理论介绍的同时,注重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各种常用的考核与激励技术。
  • 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个素质

    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个素质

    如果你还在担心甚为经理人的自己不够专业,那么就要先从道德自律、情绪管理、领导方略、战略决策、执行能力、团队协作、创新素质和文化构建能力这8个素质修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