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9000000028

第28章 草民,刁民,人民和公民 --刑讯逼供的两个传统今日谈

从报上看,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问题似乎很严重,其实,这个问题对中国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现在报道得多了,并不意味着过去就比现在好,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这个问题讲得多,倒是一种进步,说明人们多少有了点权利意识,也可以说,人们对执法部门滥用权力的现象有了某种警惕,而有关部门也多少有了点容人说话的雅量。

当然,警惕也好,雅量也罢,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却还任重道远;因为这决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事情,更决非加强学习提高警察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能奏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使刑讯逼供不再成为公安机关的严重问题,而只是个别的特例,需要公民文化的建设,需要一种良性的法律文化背景的形成,需要司法制度的改革,其实,更重要的,也许是在政治上的着力。

尽管传媒上对刑讯逼供口诛笔伐,当事人的悲惨遭际也令人触目惊心,但跟警察们私下聊起来(包括一些尽职尽责的好警察),几乎都认为刑讯或者类似刑讯之举,毕竟是侦破案件的有效手段。就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不搞到自家头上,显然对刑讯逼供也不那么反感,看见电影电视中的警察痛揍那些并没有定罪的“罪犯”,又有谁不感到解气呢?无罪推定说说容易,但实践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了,只要是怀疑到谁头上,总是禁不住想要尽快地问出个究竟来。对方要是坚持行使“沉默权”,那么就难免要吃苦头,尤其是上面要求限期破案,而这边又久无进展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更容易发生。

刑讯逼供,在某种程度上,在于警察包括与案件相关的人们对于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过分重视。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历史的原因,因为在传统社会,官府审案没有口供是不能定案的,因而允许审案者(主要是地方长官)有条件地刑讯,结果是青天大老爷打板子上夹棍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在后来的岁月中,相信口供成为人们的一种顽固的习惯,而为获取口供动粗,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人们不应忘记,动刑逼口供不过是传统法律世界的技术成分,在这种技术层面的背后,是以刑求治的政治框架。在这种框架里,整体国家社会体系结成一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金字塔,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礼制结构”,失礼、逾礼、越礼都意味着对秩序的挑战和破坏,必须以刑加以惩罚,使被破坏和扰乱的秩序归于正常。在这里,官尤其是审案之官,象征着秩序的维护者;而民,则是随时有破坏秩序之虞的草民、刁民,动刑不仅意味着惩罚,还意味着威慑,所以刑讯要在公堂之上,不仅在公堂上打板子,而且还有所谓的号枷示众,站笼示众,要的就是随时随地地杀鸡给猴看的效果。所以刑讯逼供不仅是催问口供破案的需要,还是传统社会“治民”之必需,尤其是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

然而,有人会问,现在很多的刑讯逼供并不发生在“大堂’之上,这将怎样解释?的确,现在毕竟是21世纪了,已经绝少有开庭审判的时候对犯罪嫌疑人动家伙的事情,就是私底下动了大刑,开庭之时也得掩饰一下,尽量遮蔽,不让人知道,尤其不能让媒体知道。事实上,动家伙以示惩罚和威慑,主要是基层公安和联防队的事儿,尽可能吓唬和震慑那些敢于不交某些谁也弄不清是否合法的“提留’的老百姓、“擅自’上访的“刁民’以及因为不知什么事情老惹麻烦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根本不存在问口供的需要,被派出所和联防队因什么缘故抓进去关了起来的人(主要是农民和城里的民工),会莫名其妙地自己“摔死”“碰死”或者随便一个什么理由地死掉(不死的当然更多些,但身上总要留点伤作为纪念)。不信问问那些“出了事”被曝光的派出所的警察和联防对员们,他们几乎个个相信,不来点真格的,就镇不住老百姓。至于那些正式的“刑侦机关”,它们当然不屑于操练那些吓唬老百姓的雕虫小技,它们追求的是破案率,是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或者是完成那些上级制定的定量指标,保住甚至增加每个成员的奖金。自然,至少在目前,刑讯逼供在这样一些“专业”的场所,依然是大发市利的,也就是说,尽管有着种种约束,而且拥有先进的侦破技术和手段,这些部门对于刑讯依然有着压抑不住的喜好。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我们国家的另一种传统,这种传统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却并不比前一种传统小多少,这就是我们的“肃反’传统。肃反传统的源头在外国,主要来自于苏俄的“契卡”和斯大林时代的内务部,50年代看苏联电影,那些穿黑皮夹克的,大多属于个中人。这种传统,在我们的革命年代,无论是瑞金时期还是延安时期,都是非常盛行的。跟苏俄一样,肃反由专门的机关执行,瑞金时期是保卫部(局),延安时期是社会部。不过,肃反的目的,说起来却是非常得正大的,全都是为了肃清革命队伍里的“坏人”,让革命队伍更加纯洁,以保证革命事业健康地进行。据说,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肃反,那么革命队伍就有可能被革命的敌人从内部瓦解,最终导致革命的失败。

概括起来,肃反有三大原则,一是放大疑点原则。任何一点轻微的似乎是不正常的举止,都会被立刻放大为最严重敌情。二是“合理”的逻辑推断原则。只要抓住所谓的疑点,马上进行逻辑推断,一般都是推到AB团、社会民主党、反革命、间谍、特务而后已。比如,碰上有钱阶层出身的人参加革命的,那么人家就问了,生活不下去才会革命,而你生活那么好参加革命,一定是有别的企图,于是乎你就成了打入革命队里的间谍。三是刑讯考验原则。肃反的手段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刑讯,采用各种人类所能想得出来的招法,使肃反对象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难以忍受的“考验”。据说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不管以什么样的手段拷打你,如果你没有问题,你就能忍受痛苦,为什么非要招供,甚至咬出别人呢?虽然你的皮肉受点苦,但你经受了考验,而革命队伍的纯洁也得以保全;如果你经受不住,那么说明你自身还是有问题,活该如此;退一万步说,即使你因此而丢了性命,那么也是为了革命作出了牺牲,既然你立志为了革命可以牺牲一切,所以也算是你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据经过延安审干运动的一位老人说,当时的一位老革命就是对他们这些被整的人说了类似的话,效果奇佳,被无辜整了很久的她,马上就想通了。

瑞金时期打AB团,打社会民主党,前者据敌方档案根本没那么回事;后者更是痴人说梦,中国压根就没这个党,更伺谈革命还是反革命。延安时期审干运动,抓了成千的间谍、特务、红旗党,结果只剩下王实味等人据说是货真价实的坏人,然而最后查明,王实味连托派都不是(就算是托派,也是思想问题),间谍更是谈不上,更奇妙的是,跟瑞金时期一样,如此大规模的肃清国民党特务间谍,国民党特务机关居然对此毫无反应,也就是说,它们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虽然,我们的肃反已经被建国前的历史证明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在此后的革命和建设中,肃反只是被纠正了“偏向”,而没有做根本的改造。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时,公开奉行的原则居然是“双绝”,即“决不放过一个坏人,决不冤枉一个好人”(这里,决既是坚决,又有绝对的意思)。显然,在实际的刑侦实践中,是根本做不到这“双绝’的,充其量只能是两个“尽量”,尽量不放过一个坏人,尽量不冤枉一个好人。而现代国家的法律制度,一般都是实行“无罪推定”,宁可放过坏人,也尽量不冤枉好人(无罪的人)。事实上,如果非要实行“双绝”原则的话,实际上就只能是偏向第一组“决不放过一个坏人”,我们刑法体系长期实行的“疑罪从有”的惯性共识,对于有疑点的嫌疑人,向有罪判决倾斜,生怕放过了坏人,宁可冒着冤枉好人的可能,也要给证据不足甚至严重不足的嫌疑人定罪。所以,所谓的“双绝”原则,实际上是肃反原则的再现,为了革命队伍的纯洁,宁可冤枉好人,决不放过坏人。某些人具体操作起来,就只能是刑讯逼供,以嫌疑人的口供,来弥补证据的不足,最终证实自己的怀疑方向的正确性。

近年以来,陆续冒出来几个被判死缓的杀人嫌疑犯,已经服刑多年,最终由于真凶的出现而被释放的事件。据媒体的透露,这几桩错案,实际上被冤枉的人都是只有一点点所谓不利的证据,就被警方据此招招见肉地穷追猛打,最后屈打成招。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却有意地被忽视了。以不久前“平反”的营口大石桥市李文伟案为例,十五年前李文伟的妻子突然在家中被杀,警方居然只因李家的门窗没有被破坏的迹象,而怀疑到李文伟,然后又因李的身上有一滴实际判断不清的“喷溅型”血滴(这是由于李发现妻子被害后,马上过去抱起妻子染上的),就坐实了他的罪,最终屈打成招。而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现场有很明显的另外一个人的脚印,凶器上也有另一个人的指纹,而这些本可以指向正确的破案方向的证据,统统都被主导案件的警务人员置之不理,而提出疑问的警察,反而遭到打击。如果不是对此案存有疑问的警察,“违反制度”地私藏凶器上的指纹证据,这个案件的平反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据采访过此案的记者告诉我,当真凶承认这桩罪案,将犯罪经过交代得十分清楚,完全符合现场的情况以后,警方依然怀疑罪犯是因为受了李家的贿赂而揽罪在身。

跟肃反一样,某些决不冤枉一个好人,决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刑事侦查,实际上是尽可能地冤枉了一些好人,而放过了一些坏人。之所以这样,最根本原因是,在肃反的推行者眼里,这个世界能存在一个理想的革命队伍,所以在这个队伍里,反革命和反革命的嫌疑都要被清除;在我们部分的政法工作的视野内,我们的社会也能存在一个理想的人民队伍,所有的罪犯和犯罪嫌疑人,都要被清除出入民队伍。世界上最纯洁的理想框架,往往与最残忍和污浊的手段共生相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刑讯逼供得以长盛不衰的政治文化传统,只是,存在着两个传统。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但在我们的某些执法人员的眼睛里,他们面对的不是草民或者老是给他们找麻烦的刁民,就是时刻要被清洗的人民,但就是没有公民。

好在,时代毕竟在前进,我们刑法中的疑罪从无原则已经确立,我们的媒体也能公开报道我们过去的失误了,但愿,我们的世界能越变越好,尽早走出传统的阴影,完成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型。

同类推荐
  •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许多人不想重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是因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极端的脆弱与痛苦、无助与悲恸。但这是历史,这是客观。不记述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讲吃讲穿的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这对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是无益和有害的。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到涤荡,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智慧得以延伸。漫步最经典的散文,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人生……。美丽的东西都值得珍藏,值得耐心地去细细品评。感性的文字、睿智的语言、美丽的心情勾勒出了经典散文。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发人深省的散文,经典传诵的名篇,一篇篇散文都是滋养心灵的鸡汤。每日给人生注入新的力量与智慧。朝阳初映,手捧散文,诵读默念,令人久久难忘……。
  • 散文随笔篇(名人佳作)

    散文随笔篇(名人佳作)

    散文作为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使得“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热门推荐
  • 神秘的亡灵日记

    神秘的亡灵日记

    可是,在爸爸死后的第三天,那个日记本又突然出现了爸爸新写下的日记,而且确定是他爸爸的字迹!神秘的亡灵日记。等着勇敢的你走入故事中……,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神秘的亡灵日记》,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其故事内容如下:红桃2的爸爸在一次车祸中死去了。他生前总是用给儿子写日记的方法来教育红桃2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选择决定人生

    选择决定人生

    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获得成功,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成功来于正确的选择,选择的权利就在你的手中,不要再麻木了,希望获得成功的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大胆地去选择你的未来,你未来的成功就在你的正确选择之中。为了帮助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本书,从多角度、多方位的阐...
  •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但就是不起作用,本书是一部彻底解决孩子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考试的教子宝典!很多孩子都非常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每天去上学,孩子不仅没有改变,一翻开课本就头疼:作业不是忘记写,就是拖拉到很晚才动笔;上课眼睛在盯着黑板,但是心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还有的孩子非常害怕考试,反而更加厌学了。相信很多妈妈都非常头疼。,就仿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样:一玩起来就没够,一到快考试的时候就不想上学……遇到这样的孩子。甚至给他请来家教。每天晚上都给他补课
  •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为什么会赚钱?温州商群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现象,在商帮史上充满了数不清的传奇!走近温商,我们会观赏到一个斑斓的商业世界,那些宝贵的商业理念、商业智慧、商业精神,它们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珠子,在中国商业史上散发着熠熠光华,也带给渴望致富的个体许多经商启示。
  • 重生之庶女为妻

    重生之庶女为妻

    生前,赵晴岚是万安侯府的庶出小姐,嫁与毓亲王府的世子为妻。人人说是作为一个庶出的女儿,赵晴岚算是烧了高香才能有这样的造化。却没人知道,这一段婚姻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的苦不堪言从来不能对外人讲。只是一场不是意外的意外的事故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赵晴岚死后意外重生,到了与毓亲王府初定亲的那一年。既然上天怜惜自己的遭遇,让自己从新来过,自己怎么能辜负上天这一番美意,既然有人不能让自己好好的生活,那么自己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故事由此重新开始:为了自己的将来,不管是嫡姐嫡妹还是庶姐庶妹,只要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企图,自己就坚决的要抵制。不管是嫡母还是姨娘,只要是想压迫自己,就不能让她得逞,一律勇敢反击。刁仆恶奴要欺负自己,那就让他们知道,脱胎换骨的自己,再不是以前那个可以任由别人欺负的懦弱小姐了。且看一个自强不息的重生之女如何从新开始演绎这一段全新的生活…
  • 不良丫头

    不良丫头

    穿越!不当后、不做妃,更不会撇家舍业去做女霸王!一个字,累,两个字,累惨了!她欧若琳才不会做这种傻了叭叽的事呢,既然老天给了她小姐的身子丫头的命。哈哈哈,三声狂笑过后,她就要将丫头的行当彻底坐穿,不做则已要做就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的超级无敌好吃懒做、行为不良、扶软欺硬、骗天骗地、骗男骗女、美得冒泡、媚得酥骨的不良丫头。欧若琳,一个超级聪明、可爱,却超级懒惰的玉娃娃。除此之外她可是纵横欧亚大陆的大财阀-欧氏集团当家人最小、最宝贝也是最令全家人头痛的女儿。整天的混吃蒙事,也不愿意让自己的高智商、高才华有用武之地,用她大小姐的一句话:家里有本事的人太多,她吗?当然要把机会多多的留给哥哥姐姐们了…她的恶行那是如长江之水绵延万里啊!是巧合?还是明明之中早已注定?使得欧若琳这个“半成品”穿越了,至于何谓“半成品”?又穿了个什么身份?大戏已上演了!他,国师府的外甥,一个粉面邪心的小白脸,竟敢说是她的老情人,死小子,让你说,丫头不发威当我是天使在人间啊!于是乎,国师府的后花园中传出了如同杀猪般的惨叫声,而行凶之人却美滋滋的一摇三晃的走着,不想刚才的一切可是有目击证人的。他,一个全皇城众人皆知的色王爷,竟然让她侍寝,好啊,看你怎么个死法!于是乎,房中传出了如同见鬼般的声音,一个色胆包天的王爷竟然被一个丫头逼得应下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所谓的君子协议。他,绝对的俊男帅哥,却有个让人心畏惧的称号——冷面暴王。他爷爷的,竟然要她做他的贴身侍女,王八蛋,给点儿阳光他就想灿烂,给个破筐就要开始下蛋啊!可谁知?唉,她是丢了夫人又折兵,简直是一赔到底啊……他,一个异国的小王爷,拥有着一张阳光帅气的脸,那温柔的笑如绢绢细流滋润心田。就这样可爱的人却给她带来震惊的消息,去与留,让她两难,却不得不做出决定。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那霸道的冷面神千里迢迢追了来!乱啊乱!烦啊烦!他他……在这个陌生的时空中,不良丫头会有怎样精彩的人生故事呢,不要着急,已经开演了!倾力打造正剧大戏《破颜》强力推荐新正剧大戏《妾狂》特别推荐逍遥自己的其它三部作品:《逍遥天下之任逍遥》已完成《逍遥天下之蓝城城主》已完成《霸女沧海》已完成亲们多多支持,狠狠砸坑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

    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

    屠格涅夫的抒情笔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总能在讲故事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掺杂进抒情,使得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自然之美。屠格涅夫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他的文笔甚至影响到后来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鲁迅就曾不止一次向中国青年推荐屠格涅夫,称他是真正的俄罗斯语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