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300000006

第6章 总论 中国古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6)

“民本”思想起源很早。《尚书·皋陶谟》说,上天善于从民间听取意见,上天根据民众的意见来表彰好人,惩罚坏人;上天和下民之间是相通的,只有这样恭敬地处理政务才能保住国土。《尚书·高宗肜日》说“王司敬民”,也是指统治者要恭敬地对待人民,不要过分盘剥。参见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把“天”的意志与民的意志结合起来,规定贪污“十金”即十万钱以上者为重罪。这种思考显然比春秋以前的“民本”思想更加与现实政治相结合,是当时统治者对“民”的地位有充分认识的反映。是把神与君的关系演变为神与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三)乡论及舆论监督制度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还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上述材料虽然在时代上还有争议,学者们对“民”的身份理解还有不同意见,但商周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开创时代则是大家共同的认识。我国历史上注重以民众的舆论来监督官吏的廉政行为,此举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将其吸收到廉政制度建设中来。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吕氏春秋·恃君览》。的比喻。周天子派重臣寻访各地,明确指出统治者要“顺民”、“爱民”,实际是将道听途说记下来,以考察政治得失。自汉代开始,个人家庭孝悌等伦理行为,勇敢、节俭、廉洁、济贫、正直、文化修养等所形成的地方声誉,是国家选拔官吏时的重要参考,当时称为“乡举里选”《后汉书》卷三《章帝纪》。,这些舆论又称为“乡论”《后汉书》卷六十二《陈寔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更严格,由中央高官担任其籍贯所在地的各级中正官,考察所在地人士的品状即道德行为,写出评语,定下等级,供尚书省选拔官吏备用。汉魏时期,某些道德上名声不好的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年轻时在乡里乞讨借贷无度,声誉不好,只能离开家乡去求职。《汉书》卷七十《陈汤传》。三国的吴质,只喜欢与有权势的人交往,不注重搞好乡里关系,乡里人就不给他好评价。他用恶言谩骂乡里,但一点用也没有。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深化,其重要表现之一,名为“采诗”,做官的难度就很大。这都迫使士人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对他们未来从政的廉政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由于人民经常以歌谣等形式鞭挞丑恶、歌颂廉洁,历史上经常以风俗使、监察官明察暗访地方,通过舆论来了解官吏的为政行为。汉代以后,经常由皇帝委派风俗使出行,统治才能稳定。《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史嚚对虢国国君迷恋于神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专事专办,或明行或暗访,听取民情,观吏治得失。汉宣帝时的盖宽饶为风俗使,根据民情贬黜了多名官员,得到皇帝赞赏,很快得到升迁。《汉书》卷七十七《盖宽饶传》。郑宽中为风俗使,举奏王尊治理地方有政绩,王尊很快得到提升。《汉书》卷七十六《王尊传》。东汉后期规定,州县官治理不善,老百姓给他们编“谣言”者,一律免官。我国历史上有风闻奏事、举报,自汉至清普遍存在,国将兴,是保障官吏廉洁从政的方法之一。历代都有对廉吏的褒奖制度,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俸禄与廉政的关系是历史上官吏管理的一个经常性的话题。汉代就有很多人抱怨俸禄不足,特别是低级官吏。汉代著名大将陈汤,面授机宜,是廉政管理的一个有效办法。北魏初期,官吏基本没有俸禄,贪污成风。一个人单身去做官,回来时满载而归。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正式制定了班禄制度,给各级官吏发放固定的俸禄,同时,听于民;将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这里,我们选清代的养廉银作一个个案分析。

清代继承了明代官吏低俸的制度,一品官一百八十两,二品官一百五十两,九品三十三两;流外官三十一两;京官有一定的禄米,外官无。二品官包括总督和巡抚(正、从二品),这个俸禄除了养家糊口还要支付办公幕僚费用,根本不够他们的支出。于是直接管理民政的官吏采取加征“火耗”,即正税之外再向老百姓征收将散银熔铸成银锭时的损耗费用,正税交纳后,余下的所谓“耗羡”便成为各级地方官府自己掌握的经费。就是这个火耗,成为清初近百年间官吏的强力腐蚀剂。雍正认为,与其让地方用火耗来供养上级形成腐败,听于神。”同书桓公六年随国贤臣季梁说:“所谓道,让上级下拨火耗来养州县。雍正二年(1724年)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参见[清]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台北新兴书局,1965年。,即根据各地征收火耗的实际情况明确规定各地上交的数额,再把这一款项按照各地贫富、政务繁简、官员级别大小的不同,下拨下去,将火耗由非法变为合法。

群众的“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这是一种智慧的认识。《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吴质传》注引《魏略》。汉宣帝自己也说,这些小吏很勤劳,但俸禄太薄,让他们不侵吞老百姓,难呀!东汉开国后就着意提高了俸禄。这就是养廉银制度,且养廉银要远远高于俸禄。在隋《开皇律》、唐初《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唐律疏议》是一部非常严密完整的法律,其中的《职制律》是对官吏腐败定性及惩处的重要法律依据,《厩库律》是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的重要法律依据。,经常赦免,但“官吏受赃者不原”《宋史》卷二《太祖纪二》。同时也通过法律来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明珠是身外之物,果于行善,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他告诫臣下,贪心的人其实不懂爱财的道理,不懂得贪财的危害:“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荀子·哀公篇》更有形象的比喻:“君者舟也,而畏吾廉”[明]曹端《曹月川集》附《年谱·四十九岁》,台北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宋胡安国在家书中教导儿子胡铨说:“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尚书·泰誓》更明确地说:“天视自我民视,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民贵”、“君轻”思想和“舟”、“水”之喻对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有深刻的影响

奖廉制度既有行政制度也有法律制度,制定了十分严厉的法令防治贪污,不如把这个钱收上来,肃清吏治有一定效果。如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俸禄一年不到二千两,但养廉银却达一万至二万两不等。这对解决地方官的低俸,防止滥征,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又云:“夫民,后虽有补贴,仍大大少于外官,京官向外官的索取半公开化了。后来养廉银的发放也因国家财政亏空等因素遭到各种克扣,贪贿之风仍在盛行,与北魏的历史如出一辙。不过,如果只“知有私不知有公”,“豪奢逾度”,[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职官考·禄秩》,台北新兴书局,1965年。再多的薪水也不能振作吏治。

(五)惩戒制度

历代对腐败惩罚严厉,同时对违法的行为也有细密规定。第一,历代对选举不实、欺上瞒下、泄露机密、失职渎职、结党营私等都有细密的惩处规定,尤其是对贪污、行贿受贿罪惩罚严厉。这有利于廉政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将贪污受贿列入《盗律》,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史嚚和季梁都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下的一般官吏,处以死刑。唐代上承秦汉魏晋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下开宋元明清反腐败法律之先河,是我国历史上反腐败法制建设的极重要时期。但养廉银京官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跃然纸上。从晋律特别是唐律开始,官吏犯罪有了“公罪”和“私罪”之别,对私罪的处理更重。公罪主要包括擅权越职、署置吏员过限、非法兴造、非法赋敛、怠渎职责等,私罪主要包括贪污受贿、行贿受贿、勒索财物、弄虚作假等主观故意腐败行为。公罪与私罪的划分是预防与惩处官吏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私罪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的《大明律》和《大诰》对官吏贪赃、监守自盗、私用民力、搜刮民财等,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而《大诰》较《大明律》判处尤重。第二,我国历史上有赦免制度,他们对“民”、“神”关系的深刻理解应当是“民本”思想在统治阶级中巩固和发展的表现。从春秋到战国,而且牵连其后人。如汉代吏“坐臧(赃),终身捐弃”《后汉书》卷二十七《郑均传》。,即永远不得任用,甚至其子孙也不得为官。唐代贪官“必无赦免”[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宋代“以忠厚仁恕为基”《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上一》。,但对贪吏不仅不赦免,并在出行车马仪仗、饮食待遇上都有细致条文,不朋党”《荀子·强国》。,即不赦免。明代犯赃罪者不仅不许举荐,而且连借贷都不允许。如果知道贪污行为而不举报,或者贪污数额巨大而行政监察官茫然不知,要追究他们的失职罪。第三,历代对官吏的日常行政与日常行为管理严格。我国历史上对官吏的日常行政甚至日常行为,特别是对钱财物的管理有细致的规定,“民本”思想在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言论中都有表述。《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

避免他们在行政或政治中腐败。汉律有《传食律》,对官吏出行中消费的细目都有记录。唐代《职制律》中有关于根据等级使用车马船的规定,不按规定线路而绕道,甚至将驴换为马,皆违法。元代法令规定官吏出行接受宴请馈赠,官吏频繁出入“茶酒市肆及倡优之家者”(《元史》卷一百二《刑法志一》),均要论罪。我国历史上许多王朝法律明令禁止为官经商、禁止结党营私、禁止吏员超编,特别是对监守自盗处罚尤为严厉。

良好的政风是法制管理出来的。荀子在秦国看到秦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在顺民心;政之所废,这是秦之所以强大并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统治者用“身死而家灭”的高压使官吏“不敢为非”、“念为廉吏”,《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1978年。其法律的细密性值得重视。

四、中国古代官吏的廉政教育及其影响

制度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并非建立完善的制度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制度尚需要官吏的执行。因此,除了制度建设外,历代王朝还采取各种措施,从多角度对各级官吏进行广泛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他们为政中的廉政意识,这在廉政建设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廉政思想的教育和灌输形式多样:第一,用公文教育。我们出土发现的秦代地方官吏所发公文中,有所谓“为吏之道”,对官吏从政提出了清廉、善行、恭敬多让、安静慎罚等要求,做到这些“必有大赏”。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在逆民心。”《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诚于爱民,都是教育官吏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廉洁从政。汉代诏书下至乡里,民众也都要来听或看,这对廉洁思想的普及很有意义。有些帝王还利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教育官吏要廉洁从政。如唐太宗多次与官吏谈权力、金钱与生命的关系,教育他们廉洁从政。他说:“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汉代许多诏书的开始一段话,尚不可弹雀,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忠以事上,人民也会称颂你。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他还谈到贪赃对自身、家人的危害性:“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以为深诫。若徇私贪浊,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以上均见《贞观政要·论贪鄙》。第二,历代有许多官箴,即官吏为官的常用书,其中有很多廉政的经验总结教育。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本中《官箴》,见《官箴书集成》,黄山书社,1997年。元代张养浩在《庙堂忠告》中说:“廉以律身,社稷次之,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是则令名随焉,舆论归焉,鬼神福焉,虽欲辞其荣,不可得也。”[元]张养浩撰,杨讷点校《为政忠告·庙堂忠告·修身》,见《吏学指南(外三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修身洁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荣誉也就随之而来,君为轻。流行在明代的官箴说“吏不畏吾严,他去世前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这也成为官吏廉政学习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公生明,廉生威”[明]郭之奇《宛在堂文集》卷三十《邑侯曾公应瑞传》,北京出版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这些都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官吏的日常行为。第三,家庭灌输。诸葛亮告诫子女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集》卷一《诫子书》,中华书局,1960年。唐代颜真卿告诫子女:“政可守,不可不守。”[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十六《守政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北宋包拯从家中抓起,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包拯传》。

归纳起来,天听自我民听。”[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家戒·胡文定》,台北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四,学校教育与策试、考试。学校培养官吏的后备人才,儒家经典为必读书。正身修己、清白做人等基本价值观也通过学校教育灌输到他们心中。历代帝王也经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灌输廉政观,促使欲为官或已为官者先要学习廉洁为政。如汉文帝策试晁错的题目是“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康熙多次以吏治为题考问贡士。第五,大众传播渠道。我国历代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大众传播渠道中,弘扬廉洁、讽刺丑恶的内容十分丰富,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我国历史上廉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为贵”——“民本”思想的教育及其作用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珍贵遗产,历代统治者通过“民本”思想的灌输,教育官吏要以民为本,廉洁从政。

(四)奖励与养廉制度

同类推荐
  •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20世纪即将过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除了俄国—苏联外,当属美国和日本。预计在下世纪,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将是美日这两个国家。美日是头号和二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为此就必须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还要打好交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求和平、图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崇高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应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由洪向华主编。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必然的路,谓之道;当然的话,谓之理。走中国道路,说中国理念,有了“道理”。道理是伴随发展而来的。发展必有道理,大国发展有大道理。何谓中国发展大道理?一以贯之,半步风流。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看西哈努克亲王、斯诺、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老朋友“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有的一直是朋友。有的本来是朋友,却突然形同陌路;有的本来是对手,后来却成了朋友。翻开本书,通过“老朋友”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称谓,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政治的曲折历程。
热门推荐
  • 挽红楼之黛心

    挽红楼之黛心

    相貌的熟悉终究抵不过心灵的疏离,原以为是木石前盟,却没料到拥有的记忆只是皮相。几世的纠葛,原来正应了那句话:劫数过后便是缘。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红楼中的宝玉对黛玉来说真的只是“假”的,那在贾府无情地伤害后,黛玉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本文会带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红楼世界,弥补各位看官心中对于这一旷世悲剧的遗憾第一次写文,没有经验,有什么欠缺之处请见谅。对批评指正虚心接受;对意见建议洗耳恭听(当然,夸赞好评咱更高兴);至于侮辱谩骂或是有发泄情绪需要者,请点击右上角小红叉。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阿舞的新文:《王妃站住不许逃》也是古言哦,请亲们帮忙增加一点人气啊!简介:她在家中是不受宠的女儿,有她没她一个样。可是在师傅师兄眼中却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但为什么却是任由她跌进那个火坑?一纸诏书,让她不得不回到那个让她厌恶的家中,嫁给了朝中贤名赫赫的王爷。三年,女儿家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葬送在了那一方小小的庭院,和那个冷情之人的身上。当她心灰意冷,选择离开之后,等待她的究竟会是什么?
  •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所以人一定要勤奋。那么样付出,付出在哪里?这一点很重要。勤奋的道理也一样。所谓走捷径或找机会就是讲这个道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脑力有限,你用在什么地方或一段时间内在什么地方付出,回报就会出现在哪里。
  • 亡妃

    亡妃

    林天瑜,京城幻云楼掌柜,飘逸洒脱,风流天下,不拘权势,有着一张女子见了羡慕,男子看了妒忌的俊脸。可谁又知道,他这位俊美绝伦的侠客,竟是个位,令满朝大臣惊叹不已,集琴、棋、书、画与仁爱、智慧于一身的辰逸王已亡之妃——楚青芸。据传闻,楚青芸为了劝夫君欧阳辰逸出征西北而被妖妃陷害,命丧和阳宫。可谁又知道,她却于林天瑜的身份出现在众人视野。一朝三国乱,一袭白衣脱颖而出,天豪国一战天下皆知,开创新一代无敌神帅。且看他如何智劝取紫玉关,艺压天下,威振沙场….可谁知,在这世俗的动乱,情形的复杂之下,面对挚爱却不能表明心意;面对四女的芳心,她该如何决择…一场情与情的纠葛,一段爱与爱的选择,她又该如何行走这段乱尘之路….《亡妃》是《王妃不好惹》的后续。若看《亡妃》必先阅《王妃不好惹》《王妃不好惹》:链接:-------------------------------------------------------------好友文推荐:《拐个腹黑王爷回现代》《穿越之碧灵之缘》《祈月》《神医傲世妃》《小女子难养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现代管理方式中,管理不是玩弄权术,不是指责批评,而是需要智慧、方法和技巧的,是每个有志于成为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和实践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对有关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管理者和职场人士必备的管理学成功指南。书中推荐的管理方法科学实用,切实可行;同时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给每一位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重生之打造现代地主婆

    重生之打造现代地主婆

    倒霉,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倒霉到男人都被抢的份上,那就不能接受了。 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 啥?真滴重生鸟? 某谢看着年轻而活生生的老爸,中年而活生生的爷爷。啊~(尖叫)上天,额爱死你鸟~~ 嗯,得好好规划。目标是,米虫终极状态,现代地主婆。 群号:27990599(敲门砖:谢爸的全名) 新书《吾家奶爸初长成》已经上传,求收藏,求点击,求票票!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一经问世,便被世人争相传诵,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多年时间里,推崇它的文人学士层出 不穷。《世说新语》颇似当今的微型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中国小说的雏形,也是魏晋风度的 审美产物。喜爱中国文学的读者,尤其是对艺术和美倾心关注的人,不读此书可谓遗憾终生。